锦月道:“都沾沾喜气,崔小娘子不必客气。”
等锦月走后,崔如英回到屏风后头看了看银子,元宝圆滚滚的,看着就憨态可掬。
加上许娘子给的,她现在有二两五钱银子了,铜板五十五个,因为相较之下太少,那些都是零花,这二两五钱才是存的银子。
另一头田娘子也打开荷包看了看,今儿白天她休息,也不用去正院帮忙,算起来是啥都没干就拿了银子。
荷包里头差不多五两银子,银元宝喜人得很。如果真跟丫鬟们拿同样的赏钱,田娘子心里还不太痛快,好在是多的。不枉她尽心,给的赏钱多,日后只会更尽心做事儿。
田娘子可不管许娘子的女儿有没有,给她的没少就行了。
没了别的事儿,崔如英打算一会儿回家。
这回没什么点心,崔如英就把二娘子送她绢花带回去了,她想给二丫两支,二丫最喜欢这个,多了崔如英一个人也戴不过来。
又收拾了一件换洗的衣裳,还有自己的杯子,全装在包裹里。
走之前得跟李嬷嬷说一声,顺便说她请假的事儿。
不过李嬷嬷不在,只有锦月在,锦月道:“嬷嬷这会儿估计陪着三娘子在前头迎宾送客呢,不然崔小娘子等一会儿?”
崔如英道:“不是什么大事,劳烦锦月姐姐到时跟李嬷嬷说声,我下午就回家了,十九那日家里铺子开业,我得回去帮忙。我已和先生请了假,估计得十九傍晚才能回来。”
锦月笑着道:“是喜事儿,回头我就告诉嬷嬷。”
崔如英笑了笑:“姐姐们若有空可以去捧捧场,不说别的包子管够。就在城东枫林街,铺子叫崔记包子。”
锦月温温柔柔笑道:“那好,你回去也慢些。”
崔如英点点头,回屋背上包裹就回家了,因为宴席结束得晚,再加上路上耽搁了时间,到家的时候大郎和二丫已经出门了。
崔大山的院子给门匾上漆,这个得颜色越深越好看,漆也得多上几遍才行。
崔如英把东西放屋里,又在家里转了一圈儿,“爹,桌子都做好了?”
崔大山点了点头,“都在铺子里呢。”
崔如英道:“我去看看,顺便多看几家酒坊,今儿把酒水的事儿顺便给定下来。”
说这个不为别的,为了要钱,一家人也得明算账,崔如英可干不出拿自己私房钱贴补家里的事儿。
花钱的地方多,掏钱的时候崔大山就没那么痛快,给了一两银子,还嘱咐女儿省着点儿花。
这会儿也就申时二刻,崔如英先去铺子看了看。
从崔家到铺子还得花点子时间呢,这条路来得多,崔如英也熟了,到了铺子拿钥匙开门,推门进去一股子木头味儿,她赶紧把窗户打开。
八张桌子全摆上显着挤挤巴巴的,实木桌子又沉,崔如英也挪不动,等崔大山来了得把多的一张桌子搬到厢房去,铺面摆七张桌子就差不多。
崔如英在每条凳子上都坐了坐,又看看厨房,回侯府的两天,崔大山给铺子添了不少东西,厨房多了个大水缸,就省着去次次去井边了。
还有不少厨具,盘子碗筷好几摞,另有煎锅、铁锅、菜刀、菜板……
尤其是院子里的棚子,下面多了不少柴火和木炭,都是能用得上的东西。
崔如英试了试大锅和铁锅,都挺好用的。
去厢房看,里面多了被子和水壶,要不是一个人太小,崔如英都想自己晚上住这儿。
崔如英还在厢房地上看见两挂鞭炮,她都没想到还得买这个,开铺子吸引人肯定要放鞭炮热闹热闹,瞧,她想不到的事儿家里人也能想到。
挺好,很有要开业的样子。
从铺子出去,正好隔壁杂货铺的老板也出来了,见崔如英就一个人,好奇问道:“你们这做啥生意的?”
总见人进进出出,可没说过话,今儿看这么一个小娘子过来,忍不住问了问。
崔如英卖了个关子,“过几日铺子就开业了,到时候可一定来捧场。”
还没到开业那日先别说了,就邻着,开业了肯定知道的。
至于卖啥等开业不就知道了,午时开业,不管来吃的人几何,反正人越多越好,人越多才显得这家东西越好吃。
路过的人一看,就觉得生意好,再加上香味重,肯定得好奇看看。
看两眼说不准儿就买了。
离开铺子崔如英就一家酒坊一家酒坊挨着看,看了几家,也算定了下来。
就定了两样酒,一样便宜,十文钱一斤,一样贵,一斤二十文,再便宜的崔如英没敢要,更贵的,是没银子要。
先买两大坛子慢慢卖,若是卖得好,再和酒坊定,定的多肯定能便宜些。
一样二十斤,若是卖不完,好好保存还能做菜用。家里没多的银子,钱就得紧着花。
办完这些事儿,天色已经暗了,回去路上,崔如英又忍不住走几步就跳一下。
自己存了钱,铺子也要开了,还少了烦心事儿。在这儿活了七年,可算有点盼头了。
崔如英肯定盼着铺子赚钱,但她觉得铺子赚不赚钱不能按照摆摊儿算,每个月抛去本钱能赚五六两,就算很不错了。
自己摆摊就一个扁担一个推车,连柴火调料都用家里的,本钱低,只要不怕辛苦,赚得也多。
可铺子要的是稳当,要崔家有月月都能赚钱的生意,可以不怕刮风下雨,哪怕赚得少,足够一家花销就是。
不过就算如此,崔如英依旧希望十九那日天气大好,毕竟阴天下雨出门的人还是少。
在家里这两日,崔如英就做菜试菜,生煎快做不成了,水煎包得教了,还有焖面卤菜,忙得像个陀螺。
闲时就哄哄六丫,把东西往铺子送送。
十八这日,崔家不打算去卖生煎了,临近中午崔如英给刘婶儿家送了小盆焖面。
这个是崔大山做的,焖面做起来简单,崔大山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家里做得多,崔如英就送来一盆。
刘婶儿正做饭呢,见崔如英来了让芸芸看着锅,“哎呀,来就来,咋又拿东西来?”
崔如英笑着道:“过来告诉婶子件喜事儿,铺子明儿开业,婶子可得去。要是没有婶子,铺子还开不起来呢。别的不说,包子肯定管够!”
第四十七章 开业
刘婶脸上一喜,说道:“这些天我也没咋过去,这可真快呀,眼瞅着就要开业了!”
崔如英:“家里人多,操持铺子也不费事儿。若非婶子肯牵线,也没这么快就租到铺子,还多亏了婶子呢!”
刘婶儿也不是盼着崔家觉得开铺子有她的功劳,但一听崔家记着这份情,心里就高兴。人情就是这么回事儿,要是崔家忘了,她也不上赶着去。
听崔如英这么说,她笑了笑,“啥呀,我就是传句话的事儿,价钱是你们自己谈的,都是你们忙活的,两边满意就行。成,明天我一定去。”
崔如英:“到时候让虎子哥芸芸姐他们也一块,别的我不敢说,包子肯定管够。”
刘婶儿嘴上应着,但不打算带孩子去。人多嘴也多,这么大的孩子正是能吃的时候,听三丫的意思,去捧场不要钱,真都吃了客人吃啥,哪儿能真把孩子全给带去。
刘婶儿:“行,我铁定去,你再带点葱走,我们家里也吃不完。”
说着,就去薅葱了。
次日天气大好,临近五月,路上行人都穿了轻薄的衣衫。
老百姓常去杂货铺子,给家里添置东西。小娘子们总去首饰铺子,甭管买不买也要去看看。
有两个小娘子从首饰铺子出来就看旁边的铺子的门匾上挂着红绸布,周围还有人驻足观看,瞧着很是热闹。
从大门向里看去,里面算不得宽敞明亮,但有种热闹温馨之感。
梳着双丫髻的小娘子头戴绢花,模样也好看,手里拿着块抹布正擦桌子。
桌子是棕褐色的,上头摆着筷子桶,里面不少竹木筷子,看着铺子像是卖吃食的。
二人已忘了这间铺子从前是做什么的,这左边就是首饰铺子,胭脂水粉也是小娘子们用得,首饰铺子偶尔都会赠这些,旁边再一间胭脂水粉铺子自然不起眼。
就像同顺德酒楼,旁边再开吃食铺子,别人也难记里面卖什么。
但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卖吃食的,两个小娘子又看了看铺子的墙面,不像一般铺子挂着山鸟水墨画,这上头上午挂着的画是包子。
又圆又大,好几道褶儿,模样倒也可爱。
这是崔如英自己画的,壁画挂画太贵,上个月赚的银子几乎全给花光了,总得留着些应急。
崔如英也喜欢钱,舍不得买挂画,就自己画了些来。
好在包子好画,崔家卖包子,就挂包子好了。一个个白白胖胖,顺便把价格写在上头,这样客人一进店就能看见价格多少,心里有数。
那两个小娘子又看,包着头巾干活的是个妇人,妇人弯着腰又把桌椅摆了摆,脸上都带着笑。
还有个十几岁的男子,也在铺子里忙活,看着是不错,就是不知道这家包子味道如何,好不好吃。
时辰还早,二人就在门口看了一会儿。
*
崔如英看刘婶儿忙里忙外的,忙过去道:“婶子你快坐下吧,不用你干活。”
刘婶儿来得极早,崔家刚进铺子,没一会儿她就来了。
崔家来得早是准备东西包包子,崔大山和二丫在里面剁馅揉面,大郎在院里劈柴,今儿也把六丫带来了,四郎在屋里看着。
四郎也小,不过懂事儿,看着妹妹别让掉下床就行了。
刘婶儿一来,见都忙,就自己拿了笤帚扫扫这儿扫扫那儿。打扫完又挪挪桌子,摆摆椅子。
她就带了闺女来,跟二丫年岁差不多大,也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帮忙。
刘婶儿道:“闲着也是闲着,你瞅瞅还用做啥。”
崔如英摇了摇头,“婶子你快坐吧,芸芸姐你也快坐,一会儿包子好了,你们先尝尝。”
小娘子看着里面觉得有趣,新铺子开业,虽然没到揭红布的时辰,门口也围了几个人,有人好奇问道:“这是卖什么的呀?”
小娘子说道:“不是卖包子的吗?”
旁边又一人道:“你也吃过崔记包子,这不是巧了吗!”
小娘子摇摇头,“我没吃过,可铺子墙上的画上不写着呢吗?上头画的就是包子。”
那人笑道:“原来如此,我是吃过包子得知今儿要开业才来的,从前崔记包子都是挑着担子去我们那边卖。今日开业,想试试在店里吃啥味道。”
小娘子问道:“好吃?”
“那可不,滋味一绝。你知道不,包子里面还能喝汤呢,就是不知道价钱贵了没有。”
小娘子是识字的,她道:“那上头也写着价钱,酱肉包子两文一个,生煎三文……十文给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