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天气不好,就怕因为这个生意不好了,崔大山又胡思乱想,尤其这还是头几日。
卖什么东西都有淡旺季,连找工作都有金九银十之说呢。下雨而已,可不至于的。
楚玉珠:“那好吧,你早点儿回来,大后天晚上,我去燕归堂找你玩儿。”
崔如英点点头,把大字写完,她就回燕归堂了。没吃饭,直接收拾好东西去铺子。
她带了点心回去,肉松卷和蛋黄酥,是昨儿新做的。这两样点心,如今常出现在燕归堂。
一路上,崔如英都在担心,她没在下雨天摆过摊儿,也鲜少冒雨出门,不知道天气如何。
这几日天不好,四五月份雨水尤其多,连着下了两日雨,若是摆摊,必然是不可能出摊儿的,不过家里有铺子,还是能开门做生意。
崔记包子周边是有客栈的,有人不乐意下雨天出门,但有人乐意。文人墨客更爱赏雨,觉得颇有意境,总爱出门的。
不过下雨那两日崔大山想着下雨客人少,就跟崔大郎一块儿去的,让二丫留在家里看着弟弟妹妹。
昨儿生意虽然比不上开业的第一日第二日,但也不错,一天下来,也有四五十桌客人。
而且轻巧呀,不像第一日那么忙。
今儿天气好,生意又好了些。
崔如英到铺子时已经有些晚了,但铺子里还有四桌客人。客人一边吃着饭一边聊天,相谈甚欢,看他们一时半会儿吃不完,崔大郎啥事儿了,就去后头帮忙了,也不在大堂。
崔如英进来,看看桌上的饭菜,有生煎包子,有一桌还有焖面和酒。
桌上摆着蒜瓣儿,还有油辣子罐和醋壶,上回崔如英和崔大山提了,没几日崔大山就把东西备齐了。
客人们吃得爽快,小酒也喝着,很是惬意。
崔如英直接去了后院,“爹!”
这会儿没啥客人,崔大山焖了锅面,留他们当中午饭吃,见女儿回来,问道:“你吃了不?”
崔如英摇摇头,“着急回来就没吃,而且想吃家里的饭了,爹,铺子有啥我吃啥。”
崔大山笑了笑,“那就吃焖面和包子。”
二丫也笑了笑,今儿天好,她也来帮忙了,“三丫回来啦。”
崔如英点点头,“我还带了点心,爹你们先尝尝,我进屋看看妹妹去。”
好几日不见,看看也好回去和许娘子说说,四郎五郎在厢房看着,俩人干不了啥大事儿,不过可以妹妹饿了尿了哭了的时候喊崔大山他们进来。
四郎一见崔如英进来,高兴地喊了声三姐,五郎也叫了声姐,崔如英点点头,挨个摸摸他们脑袋,就坐在床边看妹妹了。
六丫还没睡,一个劲儿想要翻身,有点像小动物,嘴里还咿咿呀呀的。
四郎道:“三姐,平日里六丫都是我看的,五郎也管,不过他小。还有家里的鸡也是我喂的,还有还有……”
崔如英道:“我带了点心,在外面。”
四郎嘿嘿一笑,“姐你逗六丫玩儿吧,我就不打扰了。”
崔如英不由一笑,就馋这口点心吃。看了会儿六丫,等四郎吃了点心回来,她就去前头帮忙了。
客人还在,崔如英也没问生意如何,更没说先生给改了名字。
她看崔大山脸上没愁绪,想着生意应该不错。
第五十二章 开业杂事
崔如英是觉得,她爹娘想什么都摆在脸上,脸上看不出什么来,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四桌客人陆续吃完,崔如英出去收钱了,焖面那桌要了四份面,两份生煎,一壶二十文一斤的酒,总共六十文。
一桌要了两份生煎两份水煎,卤菜一盘,另外十文的酒一壶,除此之外另带了五个酱肉包子和四个生煎包子,卤菜一盘五文钱,一共七十五文。
还有两人吃了两份生煎一盘卤菜,收二十五文。
一个客官自己来的,要了一盘生煎两个酱肉包子,一壶便宜的酒,收了二十四文。
这四桌客人就收了一百八十四文。
再等了一会儿,看没什么客人了,崔如英就把门关上了。
崔大山他们也忙活一上午了,该打烊了。
没客人了,那几桌碗筷没急着收,崔大山端上来一盆焖面,先挑了张干净桌子打算先吃饭。
崔大山招呼一家人出来,“快出来,焖面好了,焖面好了。”
崔如英也喊了一声,大朗二丫就出来了。
四郎五郎俩早就吃过了,得留在里面看着六丫。
崔如英刚刚看着妹妹,差不多能翻身了。不看着点儿,不留神就能翻地上去。六丫长的是挺快,也挺肉乎,也就长大了。
崔如英把钱袋子放屋里,洗了手就坐下吃饭。
崔如英:爹,“焖面卖的还成?”
崔大山道:“这几日点焖面的客人还挺多,今儿就多和了些面,剩了不少,没吃完就自家吃呗。”
崔如英以为吃这个的人少,毕竟头一日只卖出去三盘,可听崔大山这么说,生意似乎又好起来了。
她坐下问道:“咋吃这个的人越来越多了?”
崔大山饿到现在,先吃了一大口面,这个软乎,连肉带菜,放点醋和油辣子,味道更好。
崔家做的放猪肉和土豆等菜,菜多面多,做一份儿差不多用三两面。
崔大山:“我也不太清楚,都是呼朋引客过来的,焖面配上蒜,偶尔再要些酒。然后点份生煎,吃着比光吃生煎便宜还能吃饱。”
五文钱一份就吃得饱饱的,如果是生煎要吃饱,得花三四十文钱,但焖面就不一样了。
不过生煎是崔记包子的特色,来份焖面,再点一份生煎解解馋就够了。
再说崔大山也觉得这面好吃。
而且吃过的人,再来崔大山还能认出来,好像就是他们说的那个回头……回头客。
估计生意就是这样好的。
崔如英倒觉得有些惊喜,虽然焖面卖得不贵,可是本钱更低。
一斤面七文钱,加水和面,三两面就能做出一份焖面来。除了这个,肉放得少,菜多,用土豆条、豆角、猪肉做底,还放辣椒。
做出来黏糊香辣,土豆绵软入味儿,再算上别的,成本差不多在一半儿。
看着卖得便宜,但是赚的银子也不少。崔如英低头吃着焖面,今儿火有些大,有些面条焖得焦香,都酥了。
崔如英说道:“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来吃的自然就多了。我先头还以为卖得不好,想过些日子把菜单撤了呢。”
崔大山跟着点点头,“哎,也就第一天不成,第二天就卖了十多盘。二十那天你婶子来帮忙着,生意比头一天好,后头就下了两天雨,生意也还凑合吧,我想着摆摊儿下雨都不能出摊,开铺子有客人来就行。今儿生意不错,你看我们这会儿才歇下来。”
崔大山说完,又往焖面里倒了些醋。放醋更好吃,更过瘾。
崔如英笑了笑,“那流水呢?”
崔大郎道:“开业头一天晚上生意也不错,一直过了戌时才打烊,收拾好都快三更天了。头一天流水两千九百八十文,第二天流水三千二百一十文,前两日下了雨,生意不太好,但也有一千三百多文的流水。”
崔如英不在,就是崔大郎记账管钱。
对崔大郎来说,这还是一项重任,要把每日花销赚的都记上,不过他没学过这个,也记得笼统,“一会儿把我账本拿给你看看。”
崔如英在心里算了算,算上铺子的租金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成本,利润大约有四成多,但不足五成。
但是架不住崔记包子卖得多,薄利多销。
赚三千二百一十文那日利润就得有一两五钱银子,就算赚得少的时候,利润也有六百多文钱。
这才几日,这就赚了四两银子了,这还是抛去杂七杂八的本钱,这是纯赚的。
崔如英笑了笑,“咱们铺子生意不错呢,都是你们用心经营的功劳。不过晚上到点儿就打烊,咱们别太累了。我常在侯府,娘也不在家里,爹、大哥、二姐,辛苦你们了,这回回来我一定做又新鲜又好吃的。”
崔大郎腼腆一笑,崔大山嘿嘿傻乐。
二丫问道:“啥好吃的,吃猪肉还是吃鸡肉?”
她不觉得辛苦,有啥辛苦的,做生意忙那也是自家生意,做了生意每日吃得还好呢。
包子焖面换着吃,或是吃馒头就卤菜,平日哪里吃的到这些。
光吃炖白菜萝卜好像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呢。
不过总吃也够,二丫更关心三丫给做啥。
崔如英想了想,她还没想好,但肯定吃肉。
二丫催促道:“三丫,你快说呀。”
崔如英道:“吃排骨吧,做两样,一个糖醋一个红烧!饭就是大米饭。而且,我现在不叫三丫了,爹,大哥二姐,先生给我改了名字,我现在叫如英了。”
说完,崔如英又扒了口面,只吃面还不够,还就了小口蒜。
崔大山愣了,崔大郎也愣了,二丫眨了眨巴眼睛,她想得简单,高兴地对崔大山说道:“爹,如英还挺好听。”
她不识字,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就是觉得好听,比三丫好听。
崔大山还没回过神来,叫了这么多年三丫三丫的,叫别的他也不习惯呐。
他道:“咋还改名字了?”
三丫多好听,如英听着不像他们家人。大朗二丫三丫,好端端的,咋不叫这个了。
崔如英解释说道:“先生说我读书用功,如英二字是出自《诗经》,先生觉得好,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盼着我像花朵一样奋发向上,心性坚韧,无惧劳苦。”
这是黄先生的原话,崔如英坐得端正,吃饭也很规矩,崔大山怎么看,都是个听话懂事的小娘子,先生看重她,也在情理之中。
可崔大山心里还是不得劲,他的闺女别人给改了名字。好好的改了干啥,三丫就不好了吗。
崔大郎笑了笑,放下筷子说道:“是不是‘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这句,三妹,先生当真对你寄予厚望,你可不要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爹,先生给改名字这是喜事儿,若是一般学生还不会费这个心呢,他定是看妹妹读书用功所以才如此的。咱们该备上拜师礼,就算先生不收三妹为弟子,礼数也得尽到了。”
崔大郎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爹只是这会儿转不过弯儿来。
当初和陆云蓁说的话并非全是胡诌,这句话崔如英的确听崔大郎念过,她的名字也的确出自于这里。
没想到崔大郎竟然还记得,也不知是记得清楚还是平日里也有翻阅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