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对的。
在靠近白湖的湖畔位置,省农大的城市设计专家小组采取分割天际线的做法。结合白湖湾独特的地理优势,建造了一组可以说即使是在全世界都极少见的建筑群。
在还没有建成之前。只有设计小组的成员和为数不多的人知晓这个设计奥秘,张晨甚至大胆预测,一旦这一组建筑建成,恐怕省农大设计小组的这份成果足以摘取世界上最尊贵的设计荣誉。
经过精确的测算。
月半弯的海拔高度和白湖正常年份湖面变化的水平高度之间,竟然形成了一个绝佳的弧形反射角度。
根据这个反射弧度,省农大的专家们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呆在这里记录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和光照位置,记录白湖全年的水位。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了一共十六栋最低只有五十余米,最高超过五百余米的建筑。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设计,是因为根据省农大的设计小组计算,一旦这些建筑能够建成,那么这里绝对能够出现一道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瑰丽景象。
太阳东升西落,而白湖正好位于湖岸线的北侧,也就是说,如果在大多数正常的情况下,太阳是会从东边的湖面冉冉升起,从西边的湖面降落。
所要考虑的只是季节性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但是相对于总体的地理位置而言,东升西落的规律是绝不会改变的。
这样一来,这十六栋建筑坐南朝北,沿着湖岸线正好排成一道弧线,根据设计出来的图纸,越往两侧的建筑,方向就根据各自的位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方位调整,只有最中间也是最矮的那一栋建筑,才是正对着北方。
这十六栋建筑的奥秘就在于面向太阳的一面都是纯玻璃制造的建筑墙面,通过在墙上安装电子反射装置,可以微调阳反射光的角度并设计出一定的立体图案,通过电子设备增加一些不同的色彩,也就是所谓的三维立体图形反射。
这样,在一天内不同的时间段,由于太阳处于不同的位置,光照的角度也就会发生变化,楼面上的玻璃也就会根据不同角度的光线,通过电子设备的应用,反射处强弱不同的光。
这十六栋楼根据不同的高度的调整,就能够在距离白湖湖岸的观景台不到百米远的地方,在水面上投射出一栋气势恢宏的三维立体光影建筑图案。
甚至根据一天太阳直射位置的不同,还会发生几十种不同的变化,一旦这个技术成熟,不难想象,这将会形成怎样震撼的一幅场景。
只是可惜,以目前的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三维立体摄影技术还无法形成这样精确和逼真的投射。
但是,张晨仍然采取了这个设计方案,原因便是他相信在并不久的未来,这一天会到来的。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新世纪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便看到了设计中所需要的那些技术做出来的成果。
不过在目前,这些建筑以白湖湾集团现在的承受能力,即使保守预算,三年之内也只能开工建造一栋,而且还是反射弧线最中间那一栋高度最低的。
不过即使如此,张晨也还是坚持采用了这个设计方案,因为他清楚,一个城市想成为国际化的中心,需要一张名片,需要这样一道风景,而且,他很自信,在将来,这一整套建筑设计方案,有十足的把握能从图纸变成现实。
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就在不久的将来。
ps:群号439-778-960希望大家都来!
第210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清晨。
自然是还没有入秋的清晨。
至少地上仍然看不到落叶。
不过少女的心,却早已经像是墙角疯长的藤蔓,蔓延着,爬上墙头,爬上树梢,看着远方,却看不见一丝熟悉的痕迹。
天空飞过几只归来的燕子,燕子飞得很低,甚至可以看清燕尾的羽毛,即将入秋了,或许,再过些时日,便看不到这些草燕。
古时候有美人如玉的说法,芊芊细步,略施粉黛便风姿摇曳,倾人城,倾人国。
坐在窗前默默无言,少女肤如凝脂,指如葱白,明眸皓齿,时而浅笑,时而沉思,彷如病西子。
漂亮的眸子装着淡淡的愁绪,好看的小酒窝并没有旋成浅浅的笑,反而有些落寞。
陈夕双手轻轻托着下巴,坐在窗前的书桌旁。
已经将近一个礼拜了。
初入懵懂的少女,心底的情思就像发酵了数十年粘稠的酒浆,愈发黏厚,便越发香醇,色泽白皙透彻,却深不见底。
她不懂什么是眷顾,却懂得沉淀在心底的思念,刻骨铭心,深深印在心底,印在眼帘。
就像昨日。
挽着手,轻笑着,羞涩着,腼腆着。
追逐在青青的草地,追逐在没有花丛的灯前月下。
有人说,一日不见,便如三秋。
有人说,思恋久远,便度日如年。
陈夕曾经看不懂这样的华丽词章,只知道婉转了千百次。徒做伤悲而已,兴许是为作新词强说愁,又兴许是比喻夸张只求风姿而已。
只是如今。
她却有些心急呢!
似乎想到什么羞人的画面。白皙俏丽的脸上突然多了一丝红润的色泽。
只是看着窗外的树梢时,似乎怎么也看不够,似乎挂在树梢上的,那片蓝的透彻的天空里,可以看到一个少年的影像。
简单的书桌上,显得有些凌乱。
这对于一向爱干净的陈夕来说,似乎有些意外。
散落在桌上的纸片有些杂乱。虽然杂乱,却干干净净,像极了女孩子的澄澈和文静。
摊开的笔记本上空空荡荡的。不过如果细心去看,在右上角钉合的缝隙里,似乎写着一个小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