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部长也是在那个时候看出来,虽然方老爷子是他重要的亲人,但是对燕飞扬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病人,和旁人没有区别。
方老爷子在燕飞扬那里不会因为方部长受到任何有待。燕飞扬就是做了他能做到的事而已。
燕飞扬就是这么想的,方部长很快也想明白了。他为自己的过渡揣测感到愧疚,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简单地看过一个人了。
方部长也同样不记得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像燕飞扬这样不带任何目的人了。
就算燕飞扬一开始是不知情的,但他后来也知道方部长的身份了,完全可以借机提出各种要求,方部长自认也没有拒绝对方的理由。
只是事情一旦这样发展的话,方部长就会把燕飞扬和其他大部分人归到一类。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刻想着如何能从方部长身上赚到足够的好处。
要不就是想法设法地利用方部长的身份成为他们的便利。
方部长最反感的就是这类人,基本只要是被他划分到这一类,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和他有任何交集了。
方部长现在的位置,他是不会允许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他们就是威胁,就像定时炸弹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反咬他一口。
但是燕飞扬的做法让方部长另眼相看,也打消了疑虑。他很确定这个年轻人和旁人是不一样的。
而且方部长自从离开医院之后就一直在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一定要招揽燕飞扬为己用。
燕飞扬的医术彻底震撼了方部长。后来不管方部长怎么回想,都不能很好地理清燕飞扬的做法。
这也不能怪方部长,毕竟中间有一大部分时间燕飞扬都不在病房。等到燕飞扬再出现的时候,方老爷子的状态已经好了很多。
那天在医院燕飞扬用过的所有办法都是方部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他会有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后来方部长又仔细查过相关资料,甚至还派人去找了这方面的所谓“专家”,但是结果都不怎么让人满意。
方部长对燕飞扬也有了更多好奇。他很想知道一个平常的年轻人,是怎么知道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治病法子的。
不过这也有一个大前提,他必须要和燕飞扬建立联系。
本来这事说着容易,做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方部长和燕飞扬提一下,两个人心照不宣就可以了。
但就是在这么简单的一步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因为燕飞扬似乎不怎么想和方部长有太多牵扯。
方部长这点颜色肯定还是有的,而且燕飞扬也没有要掩饰的意思。
燕飞扬的神情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但是面对方部长时冷静疏离的态度已经表现得很明白了。
方部长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硬是和燕飞扬交换了手机号码,方老爷子的事就算是过去了。
时间过去这么久,方部长的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找机会报答燕飞扬的事。当然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和燕飞扬谈谈以后合作的事宜。
这个合作绝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而是想用他自己的身份给燕飞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一个保障。
简单的说,就是方部长想帮燕飞扬在京城铺路。
方部长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他只要细想一下大概也能猜到燕飞扬知道以后的反应,十有八九还是兴致缺缺。
这也是方部长从来没有表现出这方面想法的原因。他已经将燕飞扬的性格摸清楚了,也可以预想到对方的“不领情”。
所以为了不让燕飞扬反感,方部长一直没有说出关于这个想法的任何一点,虽然这个想法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完善过不止一遍。
方部长只是想让燕飞扬为自己所用。毕竟燕飞扬的实力他也看得分明。不仅是他,这是当时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同样的,燕飞扬有些“油盐不进”的性格也是最让方部长头疼的地方。
方部长可以肯定,他能提供的条件绝对是最优渥的,而且是互惠互利,他和燕飞扬也能实现双赢。
而且方部长也可以说他所有的计划都是优先为燕飞扬考虑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毕竟他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其中的门道和规则他早已烂熟于心。
但是在处理燕飞扬这次的事上,方部长也难得没了主意。
燕飞扬有过硬的本事,就算没有方部长的帮助,前途也绝对是一片光明。这一点方部长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方部长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尽他的力量,可以为燕飞扬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他未来的路走得更顺遂。
方部长会有这种想法也是想报答燕飞扬对他父亲的救命之恩。剩下的方部长还有自己的一点私心。
燕飞扬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方部长爱才心切,如果能够将燕飞扬留在自己的身边,以后也会有诸多便利。
第649章 观望
方部长也知道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不然的话燕飞扬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干脆地回绝他。
最起码现在看,燕飞扬和温永锋走得要更近一些。
这一点方部长也心知肚明,不然他也不会到现在还是让温永锋当他的“中间人”。
方部长稍微一想就能猜得到,如果是他和温永锋同时流露除了招揽燕飞扬的意图,燕飞扬极有可能会直接选择温永锋。
当然前提是燕飞扬一定要选的话。如果不是,燕飞扬肯定不会站在方部长和温永锋任何一个人的一边。
方部长对此倒是看得透彻。想来温永锋应该也不例外。
对于温永锋,方部长虽然表面没有承诺过什么,但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虽然老爷子的命不是温永锋救回来的,但要不是他带来燕飞扬,老爷子也不会这么快就恢复如初。
所以温永锋也绝对算得上是“功臣”了。
方部长一想赏罚分明,既然温永锋对他有恩,方部长就会报答对方。而且他心思通透自然也知道温永锋最想要的是什么。
就算大家都没有明说过,但这次招标会,方部长心里的天平已经微微向温永锋倾斜了。
不过这毕竟是政府的项目,方部长的权力虽大,却也不至于会拿这种事当成儿戏和报答。
方部长既然负责这次的招标会,那他对所有参加的公司都有深入的了解。提前几个月就已经开始准备,派人彻底调查这些公司的老底。
所以这些表面看起来一片太平的公司老总们,都不知道自己公司的那点事都已经不是秘密了。
方部长手上的资料甚至比他们自己都还要了解他们的公司。
但方部长暂时还没有要把一切都揭露的想法。毕竟他管的不是经济,如果涉及太多未免有多管闲事的嫌疑。
他这次是专门为了招标会去了解,所以不算越权,他拿到的也都是机密文件资料,公布于众自然也不合适。
更何况这次的招标会就是想给政府找一个合作伙伴。政府提供已经成熟的方案,然后由夺标的公司负责后面的工作。
整个过程是完全保密的,一旦有人泄露机密就会面临最严重的惩罚。
所以从招标会的风声刚一传开,就没有人知道这次招标会到底要竞标什么,他们该怎么准备,要是夺标之后又该做什么。
这些东西只有最后夺标的公司可以知道,这也是方部长打从一开始就隐瞒的原因。
招标会上也要看各家公司的实力。当然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在招标会开始之前就已经被淘汰了。
但这些公司的老总们却不知道,方部长也暂时没有公开他们公司内部账目的意思。
这些人被淘汰之后,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微词的。就算有不识相的,那也不是方部长需要担心的了。
所以放眼看去,整个会场真正有实力竞标的公司总共不超过五家,剩下的都是陪衬,也是方部长用来掩人耳目的障眼法。
可能原本还有不少人心存疑虑,但是在看到方部长出面之后,估计会场上已经没有人会怀疑这次招标会的真实性了。
而且他们对招标会的重视程度也会重新拔高一个档次。
这五家公司当中自然包括温氏和博大。方部长的心里也是比较属意这两家公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夺标的就会在这两家公司之间产生。
剩余的三家无论是实力还是财力都要略逊一筹,而且更重要的是方部长也不光要考虑这两个方面。
这次的合作案是机密级别,夺标的公司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也是方部长需要重点留意的部分。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就谈不上合作了。
温氏和博大,这两家公司是方部长比较信任的,而且他手里关于这两家公司的资料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和别的公司比起来,温氏还有博大的发展已经算是“按部就班”的了,没有需要特别调查或者关注的地方。
从这一点,就足够让方部长将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至于另外三家,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也无伤大雅。
整个会场上的公司问题各异,其中也不乏千疮百孔的公司。但从老总的表现上却是一点都看不出来。
这些人精一样的家伙,最擅长的就是在人前做样子,为了面子和自己的退路指望在这种地方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方部长早就将他们的心思通通都看穿了,不过他也不会在今天的场合说出来。
尤其是许总和王总的公司,一个蓝用小聪明投机取巧,一个濒临破产,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
但他们也照样在今天的邀请之列,方部长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
毕竟抛开这些不堪,许总和王总的公司确实够格参加今天的招标会。因为他们公司内部的问题,外人根本无从了解。
方部长自然不能算作在内,只要是他想要知道的事,一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详尽的结果。
但这也不是什么常规渠道得来的资料,所以方部长也需要妥善利用。一般的处理办法就是,了解之后当做没看过。
不过像许总和王总这种情况也嚣张不了多久了,纸包不住火,他们的所作所为迟早会被揭露。
原本他们两个的公司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尤其是许总,依靠他那点小聪明,没准还能越发壮大。
王总就差一些,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让他找到愿意跳进火坑的公司,他就破产无疑了。
但这次的招标会就是他们两家公司覆灭的催化剂。
王总公司规模一般,做假账的事方部长也不想多管。这种事对他来说太不值一提,也不需要他去过问。
至于许总,方部长对这人本来没怎么在意,但是他没想到许总居然会找燕飞扬的麻烦。这样的话他就不能不管了。
许总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几乎已经可以称之为业界神话了。但只要是圈子里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隐情”。
这人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背后那个所谓的靠山。
基本上圈子里所有和许总打过交道,做成过生意的人都非常清楚。因为他们多数都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会和许总合作。
有人是想从中牟利,还有的人纯粹是为了不得罪许总,谁知道会不会被他的后台设计。
就是靠着大家都知道的这点“背景”,许总迅速上位,一下就跃居到除了温氏和博大之后的三强。
许总的后台都是虚构的,他本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点。但他却没有收敛,反而对这点大肆利用。
在和小公司的合作中,许总一定会找各种借口变更合约,将所有条目都改成对自己有巨大利益。
许总就是用这种不入流的办法,迅速积累了财富,公司规模也一再扩大。
但是他非但没有节制,反而变本加厉了。渐渐的,小公司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开始将视线投向了中大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