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们都下海了,我也有点眼热,不过我可没钱开公司,怕赔了,你们的影视公司不是能签约演员么,小林你看我怎么样?”张国立自荐道。
以张国立如今的行情不愁没戏拍,他现在的组织关系还挂靠在艺术中心,他这么做就是把组织关系转移到林子轩的公司来。
这么一来,他就从国有单位的职工变成了一名合同工。
影视公司倒是有经纪这项业务,可以签约演员,不过好梦公司刚刚成立,还没有开展工作,林子轩也没想着拉人入伙。
张国立这么做更多的是一种帮衬和信任。
他看好林子轩的公司有发展前景,同时也是一份交情,有了张国立的加入,好梦公司在京城演艺圈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演员,他加入好梦公司后还是能在外边接戏,好梦公司有戏拍也会首先想到他。
这是双赢的局面,对谁都有好处。
更何况,张国立和好梦公司的三位领导交情很深,不用担心出现龌龊的事情。
“张哥你仗义,咱们求之不得。”林子轩热情道,“还签约什么,你来了肯定是领导阶层,尤哥是艺术总监,你就是创作总监,反正咱们公司的都是领导。”
这里面的说道林子轩分的清楚。
如果张国立在好梦公司发达之后过来,他不至于这么热情,可现在好梦公司刚刚成立,张国立就过来,还是在正当红的时候过来,这份人情他要领着。
“别给我戴高帽,我可不吃这一套。”张国立说笑道,“我做个演员挺好,偶尔过过导演瘾就成,创作上可不行。”
他是想走演员和导演结合的路子,这次导演电视剧的成功让他有了自信。
不过自导自演会非常累,偶尔还行,要是一直这样就受不了了。
目前好梦公司只有冯小刚一个导演,他擅长都市题材,没拍过古装戏,有了张国立的入伙,可以涉足更多的影视题材。
两人喝着茶,聊着天,说定了这件事,好梦公司从三巨头变成了四天王。
第一百九十四章 做个观众挺好
对于张国立的加入,冯小刚持赞成态度,葛优还在东北,于是两票赞成,一票弃权通过了好梦公司的第一项人事方面的提案。
任命张国立为好梦公司的创意总监。
这些名词都是从南方传来的,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反正给人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一家四个人的小公司不必分的那么清楚,说出去能唬住人就行了,创意总监要比副总经理更有面子,这时候副职都不受人待见。
张国立要到过年之后才会把组织关系转过来,还要谈谈工资待遇的问题,不能亏待了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为以后加盟的新人树立好的榜样。
“咱们要是有天能把演艺圈的这些明星和名导们都招到公司里来,那该有多风光啊。”冯小刚幻想道。
林子轩想了想,这个可能性不大。
京城的影视行业有无数个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主导人物,平常的合作可以,想要一起弄个公司很难,不内斗就不错了。
比如张艺谋,他是电影学院的代表人物,属于学院派,和林子轩很难走到一起。
林子轩这个圈子的成员比较复杂,这些人起点不高,以电视剧起家,被观众所接受,成为明星和名导,然后走向电影行业。
现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在电影圈还属于新手。
和那些学院派代表的精英们存在着隔阂,比如冯小刚,不是电影专业的科班出身,看待电影的角度肯定和张艺谋不同。
再者说,好梦公司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太多没有用。
进入十二月,慕姗姗纠结于要不要主持这一年的春节晚会。
《我在美国的180天》这本书的畅销让她火了一把,新闻媒体普遍给出了好评。
认为慕姗姗是位有文化修养和思想内涵的主持人,是年轻一代主持人的榜样,说明了我国主持人队伍的素质在整体提升。
林子轩怀疑是出版社给了报社好处费,或者报社看在慕致远的关系才这么报到。
当然,也可能是媒体觉得慕姗姗是第一位出书的电视台主持人,有宣传的价值。
不仅如此,由于《文化访谈》这档节目,慕姗姗还入围了华国第一届金话筒奖的提名。
1993年,华国广播电视协会针对播音主持行业弄了一个金话筒奖出来。
评选对象包括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在编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主持经历的专职主持人。
这是一个国家承认的奖项,是目前华国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竞争相当激烈。
为了保证公正性,华国电视台不能超过四个获奖名额,其他各省市电视台不低于一个获奖名额,否则获奖的大多会是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了。
慕姗姗在主持人的岗位上工作刚好满三年,符合入围条件,而且很有机会获得金话筒奖。
正因为如此,华国电视台的领导才会让她来主持这一届的春晚。
她毕竟有过主持春晚的经验,台风稳健,还可能是第一届金话筒奖的得主,在观众中的呼声很高,没有理由不让她来主持春晚。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主持《方大综艺》的杨兰准备到美国深造了。
杨兰正是当初接替慕姗姗的主持人,在主持了一年多的《方大综艺》后也要去美国了。
华国电视台内部有传言说《方大综艺》留不住女主持人,有了名气就会出国,杨兰不是出国进修,而是真正到国外去留学。
于是,这一届的春节晚会杨兰就没有参与。
“别想了,答应下来,只是不能在家过年,又不算多大的事儿,春晚的那些演员都不能在家过年,想想他们你就心里平衡了。”林子轩劝说道。
慕姗姗考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主持春晚。
她倒不是为了过年的事情,而是觉得现在林子轩开了公司,忙碌起来,如果她再主持春节晚会,俩人都会很忙,日常的生活恐怕会是一团糟。
她还是喜欢以前慢节奏的生活,不过她也知道,那种日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终于迎来了林子轩的戏份,他在电影里有两场戏。
一场是外景,在荒郊野外拍摄,他扮演的是个在京城里很有地位的大混混,出面摆平了一场大规模的私下斗殴。
这场戏需要很多辆自行车,就是两帮人骑着自行车在野外约架。
拍戏用的自行车是附近工厂的工人的,剧组找到了工厂的工会主席想要借用这些自行车,工会主席趁着工人上班的时间让剧组用大卡车把几百辆自行车拉走。
结果拍摄的时候砸坏了不少自行车,还有的都零散了。
自行车送回去的时候工会主席傻眼了,他没办法向工人交待,只能跟着剧组的车子跑,要讨个说法,最后剧组还是赔了自行车的钱。
拍摄的过程中,林子轩被冻得也不好受,这么冷的天还要摆谱。
第二场戏是在室内,就是京城的老莫西餐厅。
这家餐厅可是非常有名,是京城最早提供西餐的餐厅之一。
以前这里的餐具都是银质的,菜品全是俄罗斯宫廷菜,要凭专门的餐票才能进来就餐,门口的门卫是从军区部队调来的保卫人员。
来这里吃饭的都是有背景的人物、归国华侨和大院子弟,还有外国大使馆的人员。
现在改革开放了,普通人也能进来吃饭,只是银质的餐具被餐厅收起来了,据说是很多客人吃过饭就把餐具顺手带走了。
这场戏并不难,林子轩只有一句台词。
不过有一点很难,那就是林子轩会被一群武警军官不断的朝上面抛,然后落下来,要反复的这么拍,一直拍到姜文满意为止。
刚开始大家还挺兴奋,抛上去下面会有人接住,后来都筋疲力尽了,有时候抛上去下面的人都以为其他人会去接住,自己就偷懒不伸手了。
这让林子轩心惊胆战,真担心自己会有个好歹。
他亲身体会到作为演员实在是不容易,以后再也不客串了,还是安静的做个观众吧。
第一百九十五章 圈内圈外
林子轩开公司后,平时的应酬多了不少。
华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无论是攀交情还是做生意,要先吃好喝好,感情深一口闷,喝好了事情也就差不多谈成了。
有的是演艺圈内部的应酬,还有的是和圈外人的交际。
影视公司要找投资商投资,那些圈外的大款无疑是最好的目标,这些人要么有着一颗向往艺术的心,要么是想着靠艺术赚钱。
不管怎么说,这些大款手里有资金,还想到影视圈发展,这就足够了。
就这样,林子轩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大款们。
在华国,七八十年代的有钱人叫万元户,现在的有钱人都叫大款,或者叫款爷。
这些人发家的手段各有不同,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在八十年代依靠倒买倒卖成了先富裕起来的那批人。
如今国家经商的政策放开了,谁都能去做生意,他们的优势不再,就考虑产业转型,影视行业是这两年的热点。
也有的是这两年抓住商机,果断下海,新晋富裕起来的大款。
同样是大款,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内敛,后者张扬。
这在饭桌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八十年代发家的大款往往话不多,更多的是听其他人怎么说,偶尔附和几句,还能说到点子上,给人自信沉稳的感觉。
九十年代发家的大款喜欢别人听他说,爱讲他的发家史,并引以为豪,略显浮躁。
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活阅历的积累问题。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差钱,所以在饭局上结账付款的总是这些大款们。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当演艺圈的人聚会的时候都会拉一两个大款过来作陪,目的就是吃完饭让大款们结账。
演艺圈的人觉得咱们作为文艺工作者,陪大款吃饭难道还要出钱么?
大款们认为花点钱就能和名导明星们吃顿饭很值得,混圈子交朋友,哪有不花钱的。
这就是吃大款,成了京城演艺圈的一种常态。
有时候就是单纯的吃大款,把大款叫来后也不搭理人家,大家各说各的,吃饱喝足抹抹嘴走人,留下大款付账。
这么做有点不厚道,怎么着也要让大款有种存在感。
久而久之,大款们对演艺圈就有了看法,认为这帮人假清高,不实在。
不过,大款们想进影视行业离不开演艺圈的人帮忙,演艺圈的人也需要大款们的投资,一般情况下,大家相处的还算不错。
大款们想找靠谱的影视公司投资,他们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