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轩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他原本想通过两者的结合达到最大的催泪效果,没有考虑风格搭配的问题,看来混搭不适合这个年代。
他把歌曲拿走,只留下了小品。
空政中心有专门的人员对小品进行深加工,组织演员排演,并送交春晚的节目组。
林子轩回到家里,和慕姗姗说起了这件事。
“这歌挺不错的,亲情味很浓,适合春晚,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慕姗姗惋惜道,“要不我拿给导演看看,找个歌手来唱,你觉得怎么样?”
“你看着办吧,别忘了和春晚剧组收钱。”林子轩开玩笑道。
春晚剧组不会付钱给林子轩,不过如果有歌手想唱《一封家书》,就要给林子轩作词作曲的费用,买断这首歌的版权。
“你认识的人里有没有适合唱这歌的?”慕姗姗询问道。
林子轩回想了一下,发现他和歌手这个圈子的交集不深。
京城演艺圈是个总称,包括演员、歌手、说相声的、演杂技的等等,凡是从事文艺方面工作的人员都属于这个圈子,他主要混的是影视圈。
在他认识的人中,花城的张莹莹是歌手,如今已经成为华国著名歌星,春晚的常客。
在演员中,江姗倒是会唱歌,只是这首歌不适合她唱,其他的歌手也就是在聚会上见过,互相认识,但都是泛泛之交。
“还是让春晚节目组操心吧,我和歌星不熟。”林子轩回应道。
“要不你自己唱好了,唱红了你就成大歌星了。”慕姗姗说笑道。
“我自个知道自个的斤两,平时自娱自乐的唱唱还行,就别去春晚上给人添乱了,走红哪有那么容易,现在要凭本事吃饭了。”林子轩摇头道。
他这是有感而发,因为今年春晚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那就是杜绝假唱。
春晚从1983年到1993年,可以说是假唱时代,这是由于有备播带的存在,演员在舞台上一旦出现意外,播出的都是事先录好的备播带。
这十一年的春晚基本上没有意外发生。
观众不觉得自己看的不是现场直播,只有那些真正到春晚现场的观众才明白怎么回事。
春晚毕竟是一场全民盛宴,不出错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今年春晚的导演提出了“真唱”理念,用真唱代替假唱,让艺术还原到原汁原味的境界,他还取消了伴奏带,使用了现场乐队伴奏。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相当的冒险,也可以说很有艺术追求。
如此一来,对歌手的选拔会非常的残酷。
只要是唱功不佳,或者在选拔的过程中发挥不好的歌手都会被淘汰掉,相比较而言,唱美声的歌手占便宜,人家是真有实力,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就非常危险。
这一届春晚目前的节目名单上几乎没有港台歌手的身影。
不是春晚节目组没发出邀请,而是人家一听要现场真唱纷纷找理由婉拒,不过来冒险,要是被刷下来太没面子。
即便不被刷下来,也不能保证除夕夜就有出色的发挥。
一旦发挥失利,被华国观众看到,被媒体宣传报导,很有可能断送他们的歌唱前途。
所以说,像林子轩这种业余人员跑过去纯属自找没趣,慕姗姗这么说只是玩笑而已。
说实话,林子轩很佩服这位充满理想的春晚导演,只是觉得风险太大,划不来。
这么做不光是歌手有压力,导演组的压力更大。
如果除夕夜现场直播的效果不好,达不到往年那么的“完美”,不仅会被观众骂,还会被领导批评,更会牵扯出往年春晚使用备播带的事情。
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百姓到底是想看一台“完美”的春晚,还是看一台有瑕疵的春晚,是追求真实的艺术性,还是享受完美的娱乐性。
有人看春晚是图个乐呵,有人更为看重表演的真实性,这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
慕姗姗参与其中,能感受到春晚节目组那种凝重的氛围,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主持人,这一届的春晚同样是一个考验,她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
她把这首《一封家书》交给春晚的总导演,这位导演觉得不错,这首歌虽然不是那种喜庆的歌曲,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在华国,过年讲究的是家人团圆,这首歌代表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声,很有意义。
不过其中的歌词需要改动,那句“管的不严就不要去了”有点问题,虽然是做儿子的一种关心,说的也很实在,却不能在春晚上这么唱出来。
在和林子轩商量后,改成“觉的太累就请假好了”,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接下来,春晚导演组需要找一位民谣风格的歌手来唱这首歌。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困境
过了元旦,进入了1994年。
京城的气温降到了零下,《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在拍摄之中,原本的拍摄周期继续延迟,估计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结束。
冬天拍夏天的戏份就是一种折磨。
不过年轻的演员们很有吃苦的精神,穿着单薄的衣衫照样在京城的街头嬉笑玩闹。
为了不让从嘴里呼出的寒气在镜头里穿帮,拍戏之前演员们要在嘴里含着冰棍,把嘴里的热气吸走,这样说话大笑的时候就不会有寒气了。
每拍完一组镜头就要穿上军大衣暖和一阵,然后接着拍。
他们第一次拍戏,这么辛苦倒不是说有演员的敬业精神,而是一种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
几个人暗中较劲,比一比谁更不怕冷,尤其是在宁静面前,更是不肯认输。
这和电影里的情节很像,少年们在心仪的少女面前展现着自己最强的一面,在他们这样的年纪,生死是小,面子最大。
这就是懵懂而冲动的青春,在那个时期,谁没有做过几件傻事呢。
最要命的还是雨天的戏,京城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几名演员在雨中疯狂的奔跑着,他们演的时候不觉得冷,拍摄结束,都冻得浑身发抖。
剧组人员赶忙给他们披上毛毯,拿来热水,换上干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拍摄到了现在,也就是这些演员身体好,撑得住,没出问题,否则这戏拍的会更为艰难。
“觉得怎么样?”林子轩关心道。
“没事,就是冷了点,还能行。”夏雨喝着热茶,挺乐观。
林子轩和这些演员交流的不多,和演员沟通主要是导演的责任。
在这个剧组里,他的工作就是联系外景,安排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并不太忙。
在国内,采用的是导演中心制,拍片的时候导演说了算,文隽作为监制,掌握着财政大权,对姜文有一定的约束力。
没过几天,文隽返回了香港。
他去筹集电影后期制作的资金,现在的资金能拍完片子就不错了,后期制作一分钱没有。
只是文隽这一走就像是失联了一样,找不到人了。
然而,剧组不能停,耽误一天都是钱,还是要继续拍摄,只能先四处赊账,等到文隽过来再付款,就这样又拍摄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姜文正说要开始拍摄,发现头顶上的灯灭了。
灯倒是没坏,就是灯光师罢工了,剧组还欠着这些人的工资呢,快要过年了,他们担心剧组发不出工资,白干一场。
虽说都是圈子里的人,平日里有交情,不过交情归交情,总要给个说法。
“你们说怎么办?文隽联系不上啊。”姜文无奈道,“等他来了就发工资,支票本都在他身上呢,就算银行还有点钱咱们也取不出来。”
“那香港人怕是不会来了,姜导还是给个交待吧。”有人揣测道。
这种说法在剧组里很有市场。
大家怀疑文隽看到这片子太没谱了,就算拍完也做不了后期,就拿着最后一点资金跑路了,否则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消息。
连林子轩都有这种想法,他无论是发电报还是打电话都找不到文隽。
这年头影视圈跑路的人不少,也难怪让人怀疑。
“我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是投资商,咱们先把片子拍好,这样才能找到投资商,才能有钱发工资。”姜文商量道。
“要不姜导你先垫着,就当是自己投资了。”有人提议道。
“你们真是的,我一导演投资什么啊,哪有导演投资电影的,你们听我说,咱们先拍戏,再慢慢想办法,文隽这人我了解,人在香港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人,资金肯定能弄回来。”姜文劝说道。
“姜导,没有钱咱们就不拍了,等资金到了再说。”有人坚持道。
“让我说什么好,咱这戏眼看着就要拍完了,人家演员都能撑下去,你们倒是撂挑子了,你们真这么打算的?”姜文郁闷道。
剧组里大部分人都点头表示认同,剧组处在了散伙的边缘。
“那行吧,我先垫着,这下总能开工了吧。”姜文答应道。
就这样,姜文自己掏腰包应付剧组的日常开支,刘晓庆也拿了一部分,凑了大概100万人民币出来,电影继续拍摄。
后来从香港传来消息,文隽没有跑路,只是没找到投资商,他和香港的一个叫王京的导演合作,正在拍情色片筹钱。
在香港,来钱最快的就是这种片子,十几天就能拍一部,在影院上映后就能收钱。
文隽不仅是编剧,还做演员,算是为艺术而献身了。
看来姜文的感觉没错,这个香港人还是靠谱的,没有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剧组仍然陷入缺少资金的困境。
文隽不在,林子轩竭力的维持着剧组的运转,能赊账的绝不去付款。
据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过的外景地,以后再有剧组去拍戏,人家都要先收钱,绝不赊账,就是怕再被坑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林子轩也没有办法。
当初说好的姜文的导演片酬是10万港币,林子轩的片酬是六万港币,现在都没影了。
他倒是不缺钱,但手里也没什么钱,几万块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杯水车薪,好梦公司想要盈利还要几个月的时间呢。
有一次,林子轩和文隽通电话,文隽特意问到一件事。
“轩仔,开机仪式上准备的烧猪切的时候有没有从头削到尾?”文隽郑重道。
“没有吧,这有什么讲究么?”林子轩疑惑道。
这是香港那边拍电影的习俗,内地的人不大懂,当时就是按照文隽的交待随便糊弄一下了事,谁会记得那么多细节。
“难怪这部片那么不顺,要从头削到尾才能顺顺利利啊。”文隽感叹道。
林子轩颇为无语,这香港人真有意思,总能找到借口,也可以说大家开机拜神的时候不虔诚,不过香港人就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