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赔本,拍电视剧只要不是粗制滥造,都能卖得出去。
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很大,老百姓需要电视节目进行日常的消遣娱乐。
这一年,华国有两亿八千台电视机,有超过八亿电视观众,制作了不少于七千集电视剧,其中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出产了350集剧集。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繁荣。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再也没有出现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纽约》这样引起巨大轰动的电视剧,就连精品电视剧都不多见。
大家习惯了跟风,而不是创新。
比如戏说历史剧火爆之后,这两年光是类似的电视剧就不下十几部,过于泛滥。
观众看第一遍觉得新鲜,看得多了自然会厌烦。
拿今年的金莺奖来说,组委会往年通过报纸发放的选票至少会回收30万张,今年只收到10万张,这说明观众的参与度在下降。
或者说他们认为没有好看的电视剧,也就懒得参与了。
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一方面带来了电视剧行业的繁荣,一方面拉低了电视剧制作的档次,资本逐利,什么赚钱拍什么,而不是想着冒险拍摄新的题材。
就像林子轩投资300万拍摄武侠剧,就相当冒险。
如果成功,会掀起一股拍武侠剧的风潮,一旦失败,就会成为业内的笑柄。
徐静蕾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项目,她对于整个行业还不太熟悉,对她来说,只要演好戏就行了。
在离开电影学院之前,她去找了林晓玲。
林晓玲仍然在和剧本作斗争,还没有完成郑洞添交待的功课,想要写好一部文艺电影的剧本并不容易,需要一遍遍的打磨。
如果是一部商业电影,剧情不需要太过严谨,只要场面够火爆,演员够酷就行了。
不过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尤其是这种注重细节的文艺片,剧情的合理性就尤为重要。
比如说老太太这个角色,她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这都要交待清楚,塑造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
林晓玲要给这位老太太写一个个人小传。
老太太上学过,有文化,骨子里带着点清高,不喜欢和周围的老太太打成一片,她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扛过枪,性子倔强。
她结婚没几年丈夫就死了,一直单身到现在,儿女不在身边,心里孤单,却又不想被人知道,这些性格特征通过和女孩的日常交往都要表现的出来。
她有理的时候会怎么样,没道理的时候会怎么样,想要安慰人的时候又该怎么样。
无数的生活细节把晓玲同学折磨的死去活来,要把走访的素材变成一个剧情扎实的剧本,中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林晓玲想要在今年冬天开机拍摄自己的电影,就要努力干活了。
《卧虎藏龙》的拍摄周期大概是两到三个月,年底之前拍完,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俩》。
在林晓玲忙碌的时候,贾章柯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剧本。
他找了管理系的同学做了一个预算,拍摄《小山回家》需要多少资金,这个预算是按照一部电影正规的操作流程来进行的,包括租用摄影机和各人的工资在内。
他们算下来大概需要10万块左右。
电影学院的学生虽然不差钱,可想要凑出来10万块非常困难,一两万还差不多。
接下来,贾章柯琢磨着怎么节省资金,《小山回家》的情节简单,只要几个人就能完成,也不用拍摄太多时间。
如果大家都不拿工资,就能省掉一笔钱。
有个同学说他父亲在报社工作,报社新买了一台摄影机,一直都不用,咱们先借出来拍片子,拍完了再还回去。
有个录音系的学生说他们系里有一台录音机,可以和系领导商量。
这就是在电影学院的好处,大家集思广益,要用什么拍摄器材都能找到,凑合凑合就行,不过就算有了拍摄器材,还需要其他的资金。
胶片要用钱,拍摄期间的路费和饭钱,请群演的花费,拍完后还要剪辑,还要混录等等。
初步估算也要五万块才能完成这部片子。
大家商量了一下,那就凑一凑好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贾章柯自己拿出了几千块钱,这是他做枪手写剧本赚来的。
其他同学你一千他五百的,总共凑了两万块左右。
这笔钱还不够把片子拍完,但已经可以起步了,拍电影不需要一下子把资金都拿出来,只要按照时间表一步步的来,剩下的资金以后再说。
第二百八十四章 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学校里的学生往往都怀有理想,带着热血,不去计较太多的利益得失。
大家筹钱出来拍这部短片,没有去想会获得什么收益,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山回家》这部片子不具备任何赚钱的潜力。
他们觉得这个剧本不错,很有艺术性,那就把它拍出来好了。
电影学院有这方面的传统,大家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他们的前辈在上学期间为了拍片子同样做过很多听起来可笑的事迹。
这些事迹随着那些人的出名而成为传说,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同时,这和贾章柯本人的能力分不开,你想让别人支持你,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行的。
你要有个好人缘,让大家都信服你,就算没有钱也愿意跟你干,甚至掏腰包来赞助你,要做到这个程度可不容易。
这是一种个人魅力。
贾章柯无疑具备这种能力,他拉了一帮人准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林晓玲知道了这件事,拿出了五百块钱表示一份心意。
她拍摄《我们俩》有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出资,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她把贾章柯的事情告诉了林子轩,颇为感慨。
“老贾挺不容易的,那个本子不错,就是太灰暗了。”林晓玲诉说道。
贾章柯由于考了三年才进入电影学院,在学校里普遍比同届的学生年纪大,大家就称呼他为老贾,这也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混过,处事较为稳重。
“谁都不容易,就拿姜哥来说,别看他现在挺像那么回事的,当初没钱的时候为了投资还不是陪那些大款喝酒。”林子轩举例道。
在演艺圈,看着外表光鲜,其实不少人都有在底层苦熬的经历,等熬出头也就好了。
贾章柯没有人脉和关系,只能依靠身边的同学,采用众筹的方式获得第一笔拍摄资金。
“想想现在的社会真不公平,有人随意挥霍,有人想做点事却没钱。”林晓玲抱怨道。
“这样吧,你告诉他,要是缺资金可以来找我。”林子轩想了想,如此说道。
拿出几万块钱对现在的林子轩没有困难,他倒不是一定要帮贾章柯,还要看贾章柯自己的意思,如果贾章柯愿意接受,他不介意伸把手,算是一种投资。
如果贾章柯觉得自己能行,那就算了,没必要强求,选择权在贾章柯手里。
林晓玲把林子轩的话告诉了贾章柯,贾章柯陷入了沉思。
他有点抹不开面子,不想欠人情,同学之间倒还好说,大家属于意气相投。
他和林子轩见过几次,没有深谈过,交情不深。
其实,拉投资在影视圈很常见,作为一名导演,这是入门的必修课,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一桩生意。
你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推销出去,获得投资,做成产品,赚取利润,回馈投资商。
这么想的话,就不会感觉难为情了。
贾章柯虽然在社会上混过,却还有些矜持,不过他非常想把《小山回家》拍摄出来,如果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的话,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他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决定拿着剧本去找林子轩,像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一样去拉投资。
林子轩看了剧本,和林晓玲说的差不多,《小山回家》的剧情很沉重,不过形式非常新颖,中间穿插着不少报纸上的报到和电视新闻,还有各种流行歌曲。
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形式,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它用这种拍摄方式记录了这一年京城的面貌和状态。
其中有一段剧情,王小山到火车站去买票,火车站都是排队的人群,他找到一个做票贩子的老乡,两人在各个火车站晃悠,还是没有弄到回家的车票。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流动人口逐年递增,“春运”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这个剧本很有意思,你需要多少资金?”林子轩直接问道。
这部短片注定不会在影院放映,只能是一部地下电影,或者说是学生作品,投资没办法得到回报,这点林子轩非常清楚。
正如当初在香港,文隽对投资商说的那样,我们投资的是姜文这个人,而不是影片。
林子轩投资的是贾章柯这个人,不是这部短片。
“三万块。”贾章柯回答道。
他原本想说五万的,有五万块的话资金相对充足些,拍摄的时候不会那么拮据,此时的贾章柯还没有那么多电影运作的经验。
“那就三万块好了,我提供拍摄器材给你,你可以用公司的剪辑室,后期制作不用担心。”林子轩说明道。
这样的话又可以节省一笔资金,三万块足够了。
“谢谢林哥,你来做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吧?”贾章柯邀请道。
“不用了,你们自己耍吧,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拍就行。”林子轩婉拒道,“等你以后毕业了,真的拍电影的时候,有了制片人和监制,想要拍自己喜欢的影片就难了。”
这倒是实话,就算是张艺谋也会受到投资方的限制,没有绝对的创作自由。
两人聊了一会,林子轩把贾章柯送走。
这是一笔不大的投资,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更为关注的是《卧虎藏龙》的拍摄状况,或者说是陈道明在剧组的情况。
关于陈道明,冯小刚说过一句话,他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也就是说,陈道明在生活中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不爱认错,宁愿吃亏也不愿意低头,还不怎么给别人面子,说话直接,不留余地。
他之所以愿意接这部戏,是看上了李慕白这个人物。
陈道明觉得李慕白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很有意思,和以往的侠客不同,这是一个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人,更像是一个儒家的信徒。
他在爱情和生活中苦苦挣扎,得不到解脱,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不定。
李慕白想要隐居起来,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隐士,但现实的各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他不得不臣服于生活,继续在刀光剑影中生存。
林子轩不担心陈道明的演技,他担心的是陈道明能不能融入到剧组中去。
第二百八十五章 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