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桉看了几集《卧虎藏龙》,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意思,内地的电视剧更注重场景和文戏,这部剧带着文化底蕴,比港台的武侠剧更为大气。
他注意了一下,知道了原著作者,是一位叫做林子轩的内地人。
第三百二十一章 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江湖
李桉从小就对武侠小说感兴趣,对武侠世界充满了幻想。
武侠世界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抽象的世界,不存在于现实当中。
他可以将内心的感情戏加以表象化、具体化,动作场面更像是舞蹈设计,是一种非常自由奔放的电影表现形式。
在现实题材的电影中,人物要遵守规矩,一举一动,说话做事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否则观众就会觉得这部电影不真实。
武侠片不存在这种情况,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飞天遁地,杀人放火都会被观众所接受。
除了创作上的自由,李桉更为注重里面的情与义。
当情感来时,要如何处理爱恨,才够义气,他向往的是儒侠和美人的侠义世界,一个华人曾经寄托情感和梦想的世界。
他觉得这些东西在武侠小说中还能找到,但在港台的武侠片里,却极少能与真实的情感和文化产生联系,只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面,无法提高。
这和内地的电影人看法相似。
港台的武侠片太注重技术,沉迷于视觉特效和武打场景,文化内涵不足。
这就是文艺片导演对港台武侠片的看法,然而,正是这样的武侠片和动作片却成了外国人了解东方文化的最佳管道。
甚至是唯一途径,外国人并不知道这只是东方文化中最为表面和粗浅的部分。
对此,李桉一直耿耿于怀,想要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武侠片。
拍摄武侠片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不光是资金的问题,还分为文戏导演和武戏导演。
比如一个武侠片的剧组,文戏和武戏往往是分开来拍,导演负责拍摄文戏,武戏有武术指导来拍摄,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文戏导演很难插手武戏。
你不懂这个东西,只能提出自己设想,由武戏导演来完成。
武戏导演对文化没什么兴趣,他只要让武戏打起来好看就行了,不会讲究什么内涵。
拍摄资金就那么多,你到底是要武打还是意境,是去拍山水,还是拍武打场面。
李桉想拍的是一部富有人文气息的武侠片。
他这次看到了《卧虎藏龙》的电视剧,从里面感受到一丝的人文气息,和港台的武侠剧不一样,很新鲜,有一点自己心目中的影子。
在剧中武打场面不多,更多的是文戏,还有京城各处的场景。
古老的京城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人物对话带着古韵,这都是港台武侠剧里没有的。
还有这部剧里的角色,主角竟然是一名女子,一般的武侠小说,主角往往都是男人,比较阳刚,女人多是陪衬,或者沦为花瓶。
正因为如此,当其他观众关注陈道明和俞飞鸿的时候,李桉把目光放在了徐静蕾身上。
刚开始这个演员表演的很一般,不仅样貌一般,演技也一般,可随着剧情的进展,这个演员在表演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到最后竟然融入了这个角色,有那么一瞬间,给人一种她就是玉娇龙的感觉。
作为一名导演,李桉接触过很多演员,有好莱坞大明星,也有刚从艺校毕业的小演员,他很清楚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他不知道徐静蕾的来历,在内地有没有名气。
他看得出这个女演员从紧张和不自信,到最后把握住角色,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如果这部电视剧拍摄了三个月,那么这三个月让徐静蕾不说是脱胎换骨,至少在演技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说明这个女演员的悟性很强。
由于以上的原因,让李桉对这部武侠小说产生了兴趣。
他找人打听了一下,了解到这部武侠小说没有在台湾出版,只在内地的杂志上连载。
而且,不光是这一部小说,还有前传故事,据说是一个系列,前传已经在大陆开机拍摄。
《卧虎藏龙》系列的武侠小说在内地算是慢热,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逐渐被人所知,在港台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
李桉便托人寻找内地出版发行的《古今传奇》杂志和出版过的《卧虎藏龙》一书。
在离开台湾前,他收到了寄过来的图书和杂志。
坐在前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上,他翻看着《卧虎藏龙》,这是一个描述华国社会的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小说,玉娇龙这个角色吸引了他。
玉娇龙白天是千金小姐,晚上要么打架,要么谈情说爱,心思诡谲复杂,很是有趣。
她是个对于江湖儿女情节有所幻想的难驯少女,追求自由却又受到自身教育的束缚。
书里的打斗场面不是很离谱,有轻功和点穴,比较写实。
这些都是李桉满意的地方。
武侠小说说到底是通俗文学,不是什么传世名著,能够带着些文化气息,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强求。
在看到玉娇龙飞身跳崖的那一段后,李桉心里就有了打算。
在书里,玉娇龙和众人上山进香,然后当众跳崖,表面上是舍身为父亲求寿,其实是借机逃走,只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交代,让家里保留面子。
然而,所有人都不认为她会死掉。
她在书里是个人见人怕的角色,被视为女魔头,跳崖前,全京城只有过去怨恨她的刘泰保理会她,跳崖后,也是刘泰保帮忙让她和罗小虎见面。
玉娇龙见了罗小虎,一夜缱绻,便飘然远去,只留下一股尘烟,万般惆怅。
在李桉看来,这个角色很符合他对于武侠世界的想象。
武侠世界不是粗俗的打来打去,而是要有意境,要有情怀,玉娇龙的跳崖和远走大漠,都有一种自由豪气,不是那种庸俗的大团圆结局。
下了飞机,李桉回到住处。
他打电话给自己在台湾的投资人,想让此人到大陆和《卧虎藏龙》的作者谈论购买电影改编权的事宜,他想拍这部武侠片。
他要拍的不仅是这个故事,还有人性的冲突和道德的困境。
这会是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江湖,而不是那个打打杀杀的江湖,这是他李桉的江湖。
第三百二十二章 改编权
李桉在台湾的投资人叫做徐立公。
此人是台湾资深的电影人,李桉在台湾拍摄的影片都是由他在幕后推动完成,可以说是他把李桉推向了好莱坞。
制片人被认为是电影的幕后推手,从找剧本到拉投资,再到推销影片,都由他一手完成。
李桉向徐立公表示想拍一部武侠片,并推荐了《卧虎藏龙》,要购买电影的改编版权。
徐立公没有立刻答应,他要自己看一看这部小说,从制片人的角度做出判断,不能说李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导演往往是感性的,看到自己满意的故事就想拍出来。
制片人则是理性的,他要考虑这个故事的拍摄成本,拍出来有没有市场,能不能拿奖,衡量是否值得投资等等。
他找来《卧虎藏龙》看了看,并不看好这个故事。
故事里作为正面角色的大侠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戏份不多,篇幅较多,十分有趣的小人物刘泰保没办法挑起大梁,唯一的女主角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凶狠角色。
在李桉看来充满自由气息的玉娇龙,徐立公不觉得观众会喜欢这类冲动幼稚型的少女。
如此一来,这个故事就缺少重心,拍出来会很散,观众看不到兴奋点,自然不会买账。
他和李桉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只是拍一部低于一百万美金的小成本武侠片,那没有问题,以李桉目前的名气,即便把这部片子拍烂了,也不会赔本。
要是李桉想拍投资超过五百万美金的武侠片,就要慎重考虑了。
他们是多年的朋友,有话直说,徐立公和在台湾的团队都不看好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
李桉在好莱坞正忙着新片的筹备工作,好莱坞是个讲究效率的地方,他接下来一年都不会有空闲的时候,对于《卧虎藏龙》的拍摄并不着急。
“先和大陆那边谈谈看,出价合适就买下来。”李桉如此说道。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让他动心的故事,李桉不想就此放弃。
就算暂时拍不了,以后也可能会有机会。
徐立公托在大陆电影圈的朋友找到林子轩,问了问《卧虎藏龙》电影改编权的事情。
他没有透露这是李桉的意思,是怕林子轩坐地起价。
一位作家如果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好莱坞的著名导演看上了,他在欣喜之余,难免会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人之常情。
即便这笔买卖没有谈成,作家也可以对外宣传自己的作品被李桉看上,以此抬高身价。
这种事情在圈子里屡见不鲜,都是为了利益。
只要《卧虎藏龙》的电影改编权不超过二十万人民币,徐立公就可以答应下来,这毕竟只是一部影响力不算很大的武侠小说。
这就是港台和内地电影行业的差别。
在内地,小说的改编费用都很便宜,和小说的实际价值不相称。
张艺谋只用了三万块就取得了《活着》的电影改编权,这还算是高的,有些小说的电影改编费只有五千到一万之间。
国内的作家不太注重这个,觉得有导演能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已经很好了,还要给钱,这太不好意思了,随便给点就行。
这让港台的电影人极为诧异,在内地买小说版权就像是买大白菜一样。
这和内地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那时候大家觉得几万块已经很多了,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开阔了眼界,作家们学会了讨价还价,市场经济了嘛。
林子轩当然不会把《卧虎藏龙》的电影改编权卖出去,他还想自己拍呢。
李桉之所以要购买电影改编权,一个是为了创作上的自由,有了版权,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的修改剧情,不用在意原著作者的意见。
在好莱坞的电影圈子里,对于小说改编成电影有这么一种说法。
“两条路,你可以毁掉原著拍部好电影,或是忠于原著拍一部烂片。”
李桉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改编时常要从里子到面子统统换掉,以片子好看为主。
他拍的片子都不会忠于原著,他想表达的意思也和原著不大一样。
他和国外的作家见面时就说的很清楚,这是我的电影,不是你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