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外界对于这个人物的反应。
这种拍摄方式源自于欧洲的艺术电影,特别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贾章柯在电影学院学的是电影理论,对于世界电影史上的各大流派都很清楚,他热衷于表现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困境。
他觉得自己和林晓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这很正常,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
对国内的电影行业而言,林晓玲的风格更为主流,而他则偏离了主流。
不过,在电影学院,大家其实更倾向于非主流的影片,崇尚欧洲的艺术电影,离经叛道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快感。
所以,他们会批评张艺谋等成名导演的作品,并以此为傲。
这一晚,贾章柯喝了不少酒,从大排档回电影学院的时候,路过黄亭子酒吧。
他和香港的投资人约好明天在这家酒吧见面,这样比较正式,两人不是好朋友,不合适直接带到电影学院的宿舍谈事情。
酒吧的氛围不错,价格便宜。
第二天,贾章柯在酒吧里见到了从香港赶来的余力威,此人是一位摄影师。
两人聊得不错,决定先去贾章柯的老家看一看,回来再开始拍片子。
汾阳是个小县城,和华国大地上其他的县城差不多,贾章柯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去了,这次回去感触很深,县城的变化很大。
改革的步伐从大城市推进到了小县城,社会正在经历着转型。
以前的马路不见了,城市重新进行了规划,以前的市场不见了,全成了灯红酒绿的歌舞厅,记忆中的事物在逐渐消失。
不光是县城的变化,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也在变化。
从外边打工回来的人带来了新的消息,娱乐行业在县城里兴旺起来。
大家不再过着单调的日子,谈论的热门话题是谁在外边发了财成了大老板,谁和歌厅的小姐好上了,谁家过不下去离婚了,县里的干部贪了多少钱等等。
原本封闭的小县城,人际关系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
各种各样现实的利益冲突正使得这个小县城里彼此之间的人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贾章柯来了感觉,他想展现社会变革在这个小城留下的印记,通过一个故事来表现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该如何破解这种精神上的困境。
他把原来准备拍的短片《夜色温柔》抛在脑后,专心于脑海里冒出的这个新想法。
投资人兼摄影师余力威劝说他不要这么干,那部短片都规划好了,你弄个新的本子,还要重新开始,太不划算。
贾章柯不为所动,开始琢磨自己的故事。
他想写一个传统手艺人的故事,比如裁缝或者药铺老板,有天和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同学聊天,提到以前班里的一位同学,现在做了小偷,正在监狱里关着呢。
贾章柯想起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其中就有关于小偷的片子,被誉为经典。
他觉得这个角度不错,小偷属于社会的边缘人物,和家庭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小偷的个人生活和所思所想会很有意思。
他以此为蓝本,用个三个礼拜,写了一个关于小偷的剧本。
写完之后,他迫切的想让香港的投资人同意他的计划,来拍这个新的片子。
这时候,余力威已经回香港了,贾章柯嫌把剧本邮寄到香港太慢,就在汾阳的邮局里找了一台传真机,把剧本一页页的传真到香港。
传真一页纸的价格是十五块钱。
传真完剧本,他打电话给香港的投资人,做出解释,还是用二十万的投资,拍一部长片出来,为了省钱,胶片就用16毫米的,而不是通常35毫米的那种。
16毫米的胶片一般用来拍新闻和广告,很少用来拍电影,虽然价格便宜,但拍出来的效果不好,影像非常的粗糙。
贾章柯最终说服了香港的投资人,同意他拍这部名叫《小武》的电影。
第三百二十五章 抓周
林晓玲的《我们俩》拍摄接近尾声,九月中旬之前就要拍完,接着进行后期制作。
实际上,这段秋天的情节放在十月份来拍最好,深秋时节的氛围和离别的剧情吻合,更能衬托出角色心中的悲苦之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会被评价为情景交融。
电影同样如此,能做到情景交融,就产生了一种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这部片子要在十月份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所以要在十月中旬之前制作完成。
错过了这个国际性的电影节,只能等到明年了,像这种小成本影片,在戛纳和柏林这种电影节上出头的机会不大,竞争太激烈了。
东京国际电影节主要面向亚洲的影片,相对来说拿奖要容易些。
在《我们俩》的结尾,女孩子找到了新的住处,搬出了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垮了。
这时候,老太太的孙子结婚,要把院子给腾出来。
老太太离开了住了一辈子的四合院,搬到了乡下,没有了寄托,身体和精神都不行了。
女孩子有次回四合院看望老太太,才知道老太太不在了,就坐车来到了乡下,此时的老太太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
一老一少就那么对望着,即便心里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一天,拍的是在四合院的最后一场戏,女孩子来找老太太,却只遇到了老太太的女儿,问过之后才知道老太太早就搬到乡下去了。
老太太的女儿是找来的临时演员,在影片里只出现一回。
这场戏演员不是重点,重点是四合院的场景,院子里房间的窗户上还贴着红色的喜字,表示老太太的孙子结婚了。
院子里的摆设发生了变化,说明这里换了新主人。
看起来似乎还是那座院子,却完成了一桩新旧交替,老人给后辈让出了生存的空间。
摄影机绕着四合院转了一圈,似乎带着恋恋不舍,最终还是消失在了远处的天空之上。
这一段拍完,四合院就要恢复原本的模样了,电影学院的学生把张贴的喜字,还有院子里的各种道具收拾起来。
有些道具是租来的要还回去,还有的道具卖废品也能省点钱。
徐静蕾在房间里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前两天已经带回去一部分,这次把剩下的一起带走。
这部片子从去年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这间屋子是她一手布置的,总有些舍不得,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就过去了。
想想去年在学校里碰到林晓玲的场景,就像昨天一样,对她来说,这一年的变化很大。
除了这部戏,她还在拍赵宝刚执导的一部电视剧。
《卧虎藏龙》播出后,她虽然没有大火,却也有了一些知名度,接到了几部戏约,有主角也有配角,她想了想,还是推掉了。
倒不是因为片酬的问题,就是觉得不想演。
对于还没有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么做有点奢侈,对其他学生而言,能有戏演就不错了,没有资格挑挑拣拣。
演员这个行业的竞争颇为激烈。
徐静蕾的家境不错,不怎么在乎这些,还有就是林子轩给她做了明年的规划,虽然不知道要演什么戏,但她知道林子轩不会坑她就是了。
这是一名忠实的读者对自己喜欢作家的信任。
再说,经过这一年的相处,她没发现林子轩道德上有问题,在圈子里的口碑很好。
徐静蕾算是林子轩家里的常客了,对这个家庭有所了解,都是那种没什么坏心眼的人。
她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装到带来的背包里,提在手上,走出屋子,回头看了看这个房间,一种怅然的感觉涌上心头。
外边,林晓玲正指挥着大家伙收拾院子。
“静蕾,明儿是小雪的周岁,家里要热闹热闹,你来不来?”林晓玲询问道。
“这合适么?”徐静蕾疑问道。
小孩子周岁一般都是亲戚聚在一起庆祝,也有请朋友过来的,但那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有什么不合适的?小雪挺喜欢你的。”林晓玲无所谓地说道,“看看她抓到什么,我给她准备了一台照相机,抓到的话就说明她以后也是个导演。”
林晓玲说着笑了起来,照相机的个头大,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她可是想了很久的。
“也可能是摄影师。”徐静蕾反驳道,“那行,我明儿过来。”
想着明天还要过来,徐静蕾的心里轻松不少,她和林晓玲告别,走出了四合院。
小雪的抓周仪式邀请的人并不多,就是两家的人和几位相熟的朋友。
慕致远拿来了自己常用的毛笔,他喜好书法,希望外孙女能继承这一点,李虹拿来的是一把小算盘,她有生意头脑,觉得以后经商挺好。
林伯清和郑秀莲选择的比较传统。
林伯清的是一枚古钱币,预示着孙女会有福气,郑秀莲的是一块绣帕,这在古代是指女红刺绣,现在也可以指从事服装设计行业。
慕姗姗拿来的是一个话筒,想让女儿和她一样,也做主持人。
林子轩早就准备好了,他拿了《文艺少年》的杂志,上面刊载了《小雪的大冒险》,封面上的图画对小孩子很有吸引力,抓到了就可能是学者和作家。
林晓玲的是个家用照相机,个头最大。
如果按照以前的规矩,为了公平起见,不干扰孩子的选择,要求每一样东西大小和颜色都要差不多,不能太显眼。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热闹一下。
其他的还有葱、蒜、尺子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
等人到齐,慕姗姗把小雪放到床中间,周围摆放着各种物品,大家等着看小雪怎么选择。
发现所有人都看着自己,小丫头有点不知所措,转头望来望去,然后朝着慕姗姗爬了过去,她的第一个反应还是去找妈妈。
大家发现这回白忙活了,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抓住孩子的心理,慕姗姗身前是话筒,小雪爬过去的时候正好会碰到。
看到女儿这么乖,慕姗姗露出幸福的笑容。
第三百二十六章 怀念和总结
抓周说起来是家里人凑在一起热闹一番,大家找个机会吃顿饭,聚一聚。
小孩子并不知道大人在玩什么把戏,不过这件事会成为大人心中难以忘掉的记忆,等孩子长大后讲给她听,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吃过中午饭,在院子里摆上几张椅子,林子轩和冯小刚等人喝茶闲聊。
今天过来的朋友只有冯小刚、葛优、张国立和徐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