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嫂子天天这么忙,也该抽时间休息一阵了,到日本看看樱花,泡泡温泉,逛逛商店,不是挺好。”林晓玲劝说道。
“樱花是春天开的。”林子轩纠正道,“你去参加电影节,不用我们陪着吧。”
“老哥,你怎么不懂得浪漫啊。”林晓玲鄙视道,“我问你啊,结婚之后,你给嫂子买过什么礼物?带她出去旅游过几次?给她制造过几次惊喜?”
林子轩想了想,生活似乎是有点平淡了。
尤其是有了女儿之后,俩人把心思放在女儿身上,加上平时很忙,倒是忽略了对方。
“我们的感情你不懂,平平淡淡才是真,你们这些年轻人整天想着浪漫啊,惊喜啊,那些能当饭吃么?”林子轩辩解道。
“老哥,你没救了。”林晓玲感叹道,“就算嫂子那么通情达理的女人,也是要哄的。”
林晓玲离开后,林子轩陷入了思考。
他在写的两个剧本,都是关于婚外恋的,婚外恋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婚姻生活太过平淡,所以才要出去寻找刺激。
在西方,有一个说法叫做七年之痒,也叫做中年危机。
大概的意思是男女双方结婚到了七年是一道坎,两人相处久了,日子变得平淡乏味,会产生厌倦情绪,生活中的小矛盾日积月累,说不定哪天就会爆发。
这时候,一旦碰到心仪的对象,很容易陷入婚外恋。
林子轩和慕姗姗结婚五年了,事业有成,生活如意,还有了女儿,按理说没什么可担心的,林子轩也从来没想过这种事儿。
他总觉得不会有问题,但今天林晓玲的一番话让他有所触动。
从《小城之春》和《一声叹息》中就可以知道,婚姻需要经营,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男女刚开始相处或许是因为爱情,可一旦激情耗尽,就会陷入无尽的生活琐事之中。
有一种说法是,要把爱情转化成亲情,婚姻才能长久,爱情短暂,亲情持久。
林子轩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他和慕姗姗谈恋爱那会,一个人出差,另一个人肯定会去送行,回来的时候也会去迎接。
他们会经常约会,在京城的小店里流连,就算是不买东西,心里也溢满了快乐。
结婚后,俩人住在一起,更愿意腻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现在有了事业和孩子,这两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
两人谈论的是你的节目做得怎么样了,你的剧本写好没有,小雪又哭了,小雪会走路了。
在这些话题中,唯独缺少了他们自己。
林子轩原本觉得这很正常,每个家庭都是如此。
到了某个年龄段就要做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他现在不会像年轻那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慕姗姗在京城转悠,也不会一时冲动就唱一首感人的情歌。
六年时光匆匆过去,他改变了很多,更为稳重,更懂得妥协,更为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
不过,他还是很怀念过去的那段美好时光。
林晓玲有句话说的没错,女人是需要哄的,出国旅游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只有两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度过一段难得的悠闲假期。
随即,林子轩想到了《没完没了》还在后期制作,《小城之春》还要审查,还要把《一声叹息》的剧本写完,交给张国立。
《卧虎藏龙》和《小雪的大冒险》的稿子也要交了,还有出版社要洽谈出版事宜。
慕姗姗还要制作节目,离开之后,公司怎们办?女儿怎么办?
林子轩想起了一句话,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然,真想走的话也可以,要先把工作安排好才行,他现在是老板了,能够自己做主。
或许应该来一个组团旅游,把冯小刚和葛优这帮人都拉去,大家一起放松放松,所有费用公司报销,算作是公司福利。
好梦公司成立快三年了,也应该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福利,给他们一些鼓励。
林子轩不由得露出苦笑,原本是他和慕姗姗度假的,一不小心想到了公司上面,习惯了。
这次就算了,还是两个人度假好了,把公司的事情先放到一边。
晚上,慕姗姗把小雪哄睡,回到房间,坐在镜子前面取下头上的发带。
“咱们抽个时间去国外旅游怎么样?”林子轩商量道。
“是晓玲和你说的吧?她也和我说了,她是想让你给她们一伙人出路费呢,你不会当真了吧?”慕姗姗好笑道。
“这样啊,我说她怎么那么积极呢。”林子轩恍然道。
“用不了多少钱,让她们去玩好了,参加一次电影节不容易。”慕姗姗随意道。
“我知道了。”林子轩回应道,“要不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好了,好长时间没出国了。”
“你说真的?咱们有时间么?”慕姗姗疑问道。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林子轩认真道,“稍微安排一下就行了,半个月的时间不难吧。”
虽然被妹妹给忽悠了,但林子轩还是想把这个旅游计划进行下去。
婚姻需要经营,生活需要惊喜,女人是要哄的。
第三百三十四章 工业和艺术
《小城之春》的剧本通过了总局的审查,拿到了拍摄许可证,可以筹拍了。
这部片子最好是在明年的二三月份拍摄,正值春寒料峭的时节,和剧中人物的心境暗合。
而且,要在江南一带取景,寻找斑驳的旧城墙和园林式的老宅。
整部片子的场景简单,正因为如此,才要更加注重细节,房间里的家具要找老物件,摆放的位置要恰当,尽可能的还原当年的生活面貌。
虽然影片的投资不高,但也要精益求精,用心拍一部精致的文艺片。
至于导演,林子轩早有打算。
他觉得应该找那种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对南方的生活和文化有所了解的导演来拍摄,才能把握住其中温润如水的味道。
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郑洞添就比较合适。
郑洞添五十多岁,出生于山城,自幼在沪城念书长大,自电影学院毕业后还在沪城电影制片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江南的人文风物较为了解。
他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拍片的风格被称为“纪实美学”。
在电影领域,郑洞添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电影理论家,他积极探索华国电影的新方向,不排斥娱乐片,观念开放。
他还是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在华国电影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属于老前辈。
林子轩请郑洞添执导《小城之春》,一个是觉得郑洞添合适,这种片子还是请老一辈的导演执导更为稳妥,他们有那种沉稳闲适的心境。
中青年导演总是心怀抱负,沉不下心来。
此外,林子轩有点私心。
他想把林晓玲安插到剧组里,做个副导演,跟着郑洞添好好的学习学习。
《我们俩》只能说是一部生活化的小众文艺片,以情动人,林晓玲能拍出这部片子,说明她可以从电影学院毕业了。
《小城之春》才是真正考验导演艺术功底的影片,林晓玲跟着学学一定会受益匪浅。
不过郑洞添身兼数职,工作很忙,林子轩不知道他会不会答应,这才等到剧本通过审查后再出面邀请,顺便说说东京电影节的事情。
林子轩打算出路费让《我们俩》剧组的成员和演员前往东京参加电影节。
那些剧组成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拍片子没有工资拿,白干了一年,虽说是毕业作品,大家心甘情愿,可总要有所表示。
再说了,这帮人和林晓玲配合的不错,就算以后毕业了也可能会继续合作。
还有演员,徐静蕾不用说,就说金亚琴,人家当初降低了片酬参与拍摄,在拍摄期间极为配合,任劳任怨,展现了一位老演员的职业素养,贡献了一次精彩的表演。
那么请大家到东京转一转,玩一玩也在情理之中。
这部片子说起来和林子轩的关系不大,但很多事情不能这么算,就当是结个情分。
“这是好事,你既然愿意破费,让他们见识见识也好。”郑洞添赞同道。
“那拍《小城之春》的事……”林子轩询问道。
“这个本子我的确喜欢,就怕事情太多,心思太杂,拍不出感觉来。”郑洞添犹豫道,“拍这部片子要真正沉下心来才行,我现在正在风口浪尖上呢。”
郑洞添说的是国内电影行业的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进入九六年,引进好莱坞大片成为常态,大家习以为常,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热情逐渐降温,不再那么追捧了,但在电影圈子里却展开了一场“电影是什么”的争论。
一方认为,电影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一种工业。
另一方觉得电影先是工业,其次才是艺术。
国内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主要以动作和科幻为主,国内的电影人发现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远超世界各国,用碾压来形容也不为过,相比较而言,国内电影行业的工业化水平还处在极低的阶段。
影视产业的工业化是指要把影片作为一种产品来看待,这个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业体系。
好莱坞工业化的特点是:明星制、专业化、后产品营销、跨行业渗透、全球化。
他们提倡的是合作共赢,每个人在这个工业体系内各司其职。
相对应的,在国内的电影行业,“圈子化”严重,大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相往来,根本没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说白了就是太不专业。
郑洞添支持电影先是工业产品,其次才是艺术。
既然电影是工业产品,就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服从商业原则,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在这种情况下再讲究电影的艺术性。
另一方坚持电影是一门艺术,一种美学,是用光与影、声与像来表达对世界的感悟,是人文关怀和美学理想。
电影只有具有了艺术性才是电影,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只是附带的作用。
别看只是次序之争,说到底还是商业和艺术之争。
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国内影视圈长期实行的“导演中心制”,这让导演在电影拍摄中具有极大的话语权,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
一旦承认电影首先是一种工业,那国内导演的地位就会急剧下降。
导演不能随便拍片子,要考虑到观众和市场,会有一个职位来限制导演的权利。
而且,好莱坞绝大部分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导演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和演员一样,都是一个打工者。
这次讨论之所以颇为激烈,和这一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