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玩笑的说,咱们坐火车去,要是能拿到大奖,就坐飞机飞回来。
“以后国产电影不好拍了,要票房没票房,要奖项没奖项,拍一部赔一部,谁还去拍啊。”京影厂的制片人感叹道。
这话有点夸张了,却也说明了国产电影遭遇的困境。
这时候的国产电影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宣传性质的电影,比如战争题材和讴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
还有一类像是《顽主》和《大撒把》这样带有文艺性质或者娱乐性的小众电影。
张艺谋拍摄的合拍片由于使用的是国外资金,一般不算在国产电影里面,这就是以往金牛奖不把合拍片纳入评奖范围的原因。
这样的国产电影很难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
《大撒把》的票房不错,至少是赚钱了,其他国产电影就不好说了,以前国家还能通过行政的手段组织单位职工和学校学生进入电影院。
现在市场放开了,老百姓的娱乐方式丰富起来,从香港流入的录像带受到欢迎。
无论是金牛奖组委会想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还是总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影视行业,都是想要解决国产电影的困境,繁荣华国的电影市场。
京城电影制片厂的人倒不是埋怨张艺谋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奖项,只是对国产电影的未来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
在林子轩看来,国产电影之所以没票房,老百姓不爱看,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
深刻的艺术电影好不好,当然好,就是老百姓看不懂,不买账,你原本就不是拍给老百姓看的,就不能埋怨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太低。
大部分观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接受精神洗礼。
不过,这些话他不会说出来,这时候的华国电影人还充满着理想和坚持,走在艺术电影的大路上,他们不大看得起香港的娱乐电影,认为那是瞎胡闹,没有逻辑和剧情,就是东拼西凑的低俗笑料,太过粗鄙和庸俗。
在华国电影圈谈论香港的商业片会被人鄙视,觉得那是不入流的电影。
其实,他们弄错了一个概念,商业片不是搞笑片。
商业片指的是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制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平,以票房盈利为主要目的。
按照这个标准,《京城人在纽约》就是一部商业化的电视剧。
葛优没有参与讨论,他现在就在张艺谋的剧组里,说什么都不合适。
金牛奖原本是华国电影圈自娱自乐的奖项,大家辛苦一年,颁个奖安慰一下,回去单位还会发奖金,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
每年的奖项基本上都被华国的几大电影制片厂瓜分。
这一次突然放进来一只大鳄,竞争是有了,但差距太大,谈不上竞争,而是被碾压了。
而且,华国电影还要和世界电影接轨,就以华国电影目前的制作水平,差距就更大了,此时不少有远见的电影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华国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第一百六十二章 氛围
对于国产电影的出路,葛优的想法很简单。
“这太复杂了,是你们这些人该考虑的事儿,我把戏演好就成。”葛优一脸淡定地说道。
“葛老师,你这是逃避问题啊。”徐帆说笑道。
他们在《大撒把》里演对手戏,彼此熟识,当时徐帆是第一次演电影,有点紧张,葛优就慢慢引导,让徐帆放松下来,找到状态。
这样的次数多了,徐帆就称呼葛优为葛老师,既是表示尊重,也是觉得亲切。
葛优平时安静,不过挺好说话,他喜欢和别的演员交流,但不怎么愿意指导别人演戏,他的表演方式是他自个琢磨出来的,不知道是不是适合别人,别把人给指导坏了。
徐帆可是京城戏剧学院毕业的话剧演员,科班出身,学校里教的有一套表演方法。
葛优担心要是弄冲突了,把个演戏的好苗子给毁了,那罪过就大了。
“这是实话,咱们演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演戏,国产电影的出路那是上级领导要琢磨的事,想那么多没用。”葛优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这事应该问小林,他写个本子在香港票房过三千万,这要是在国内还得了。”
“别拿我说事啊,香港和内地的市场不一样,商业片的票房都那么高。”林子轩解释道。
“那片子我看了,不能说是商业,挺好一故事。”葛优评价道,“咱们国内就需要这种观众爱看,又有意思的片子,这样的片子多了,市场不就有了。”
葛优年前刚拿过电视金莺奖的最佳男主角,过了一个年又要拿电影金牛奖最佳男主角了。
虽然还没有确定,但和其他片子的提名演员相比,葛优的胜算很大。
再说了,不能给《大撒把》五个提名,最后一个都没捞着吧,大家把希望放在葛优身上。
两年前,葛优凭着《顽主》获得金牛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最后没能获奖,这一次直接拿男主角,他现在挺放松,拿奖这种事,拿的多了,也就习惯了。
六个人在火车上闲聊,睡了一觉,就来到了花城。
这时候的花城,不冷不热,温度适宜。
这是林子轩第二次来花城,感觉上像是完全变了一个模样,火车站扩建了,车站里到处是操着各种口音,背着行李的年轻人。
自从《外来妹》播出后,南下打工成为了一种潮流,和下海经商一样。
花城和鹏城是打工者的首选,这里的工厂每天都在招人,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到这座城市之中,他们在这里追寻梦想,也将品尝到苦涩。
林子轩事先联系了陈常乐,作为朋友,来花城要是不招呼一声就太见外了。
陈常乐早就不开面包车了,而是换了一辆高档的商务车。
花城人比北方人精明,胆子更大。
当京城演艺圈的人还在考虑要不要离开体制,自己创业的时候,陈常乐已经从花城电视台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以他在花城电视台经营的关系,拍摄的电视剧不愁卖不出去,他在花城的影视圈也是一号人物,想要发财并不是难事。
这一次,陈常乐没有鼓动林子轩来花城发展,因为林子轩的身份不同了。
拍摄《外来妹》的时候,林子轩只是一个稍微有名的编剧,现在林子轩不仅是制片人,还是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的主管。
一路上,林子轩从打开的车窗听到街道两旁传来的歌声,有些熟悉。
“花城电视台已经播出《海马歌舞厅》了?”林子轩询问道。
“这部电视剧在花城很火,收视率很高,这次算是赚到了,我记得徐小姐也有出演,等下当心会被认出来。”陈常乐玩笑道。
《海马歌舞厅》是林子轩在金莺节卖给陈常乐的电视剧,这部和《编辑部的故事》类似的电视剧总共卖给了全国31家电视台,卖得非常好。
那些电视台就是看中了这部剧的市场潜力,希望能成为第二部《编辑部的故事》。
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质量上有保障,上次中心制作部主任张建功针对《海马歌舞厅》的剧情提出了一些建议,林子轩让制作人员改了。
即便如此,这部剧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审查时仍然存在分歧,暂时没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
地方电视台没有顾虑,多家地方台都在播出这部剧,受到观众的喜爱。
从各家电视台反馈回来的消息看,这部四十集的电视剧就算是不能达到《编辑部的故事》那样的影响力,成为经典,也能红极一时。
“有没有批评的声音?”林子轩担心道。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都不在电视台了,要不我帮你问问?”陈常乐摇头道。
“还是算了,没事就好。”林子轩摆摆手,婉拒道。
陈常乐把林子轩一行人安排在白云区的一家酒店,这里靠近金牛奖的颁奖地点,住着不少华国的演艺人员,安保措施很到位。
花城娱乐圈的氛围和内地不同,受到香港的影响,记者更为自由和大胆。
为了拍摄到想要的画面,他们会追着采访,话题的尺度比较大,很多都涉及到个人隐私,娱乐杂志在花城很受读者的欢迎。
葛优一出现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尤其是和徐帆在一起。
徐帆虽然没有巩俐的关注度高,毕竟也是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人选,能够制造话题,比如问徐帆有没有信心胜过巩俐。
无论徐帆怎么回答,记者都能解读成徐帆对巩俐的不满。
一时间,拍照的、采访的记者都涌了过来。
还有守在酒店旁边的追星族,是一群年轻的男女。
这两年,华国国内出现了成规模的追星族,还仿照香港成立了各种歌迷和影迷的聚会组织,内地的追星族就是从追捧香港的“四大天王”开始的。
徐帆没经过这样的阵仗,有点慌乱。
林子轩带着徐帆走进酒店,剩下的事情保安会解决,至于会不会被解读成耍大牌,那就是记者的事情了。
“和咱们那边一点都不一样,这儿的人太疯了。”徐帆心有余悸地说道。
在京城,记者采访都是预约好的,问的问题也中规中矩,大家守着底线,有着默契。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明星
喧闹了一番,几人在酒店住下,都是普通的标间。
作为女同志,徐帆自己住一间,林子轩和葛优一间,京影厂的三人住一间。
房间是陈常乐事先预定的,房费还是要京影厂的人来付,这是公费出差,可以报销。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身心疲惫,在酒店随便吃了点东西,大家各自休息。
林子轩和陈常乐约好明天聚聚,他在花城大概会呆上三天左右,然后就去香港,时间上很宽裕,不是那么赶。
第二天,吃过早饭,林子轩出门和陈常乐见面。
由于记者的原因,葛优和徐帆都没有外出的打算,就想在酒店等到颁奖礼开始,葛优是不喜欢闹腾,徐帆是有点被吓到了。
林子轩从三楼下来,电梯门打开,就听到楼下的嘈杂声。
他站在电梯门口,看到记者们围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正在采访和拍照,这个架势比昨天葛优来了还热闹,都有点疯狂了。
这女人林子轩知道,电影杂志上常见,正是华国的大明星巩俐。
巩俐去年在欧洲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女主角,还参加过美国奥斯卡的颁奖礼,在欧美影坛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货真价实的国际明星。
她的出现自然引起了媒体的轰动,她可是这一届金牛奖最大腕的明星。
和徐帆的表现不同,巩俐是见过大世面的,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回答的滴水不漏。
这就是一种气场。
她同样是京城戏剧学院毕业,比徐帆早了两年,算是同门师姐,在戏剧学院的圈子里,巩俐一直都是陈小艺这帮学妹的榜样。
林子轩对巩俐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和张艺谋的感情纠葛,他也有着一颗八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