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圈,监制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能对导演的创作提出意见和要求。
有了文隽的保证,投资商放下心来,他们以前和文隽合作过,相信自己人。
除了一位台湾的投资商觉得风险太大退出外,另外三位投资商达成了合作协议,每人拿出大约三十三万美金,总共一百万美金,投资给姜文的这部新片。
他们对这部文艺片兴趣不大,只是想借机打通和内地的关系。
这个关系可能现在用不到,但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拿两三百万港币投机一次很划算。
这笔钱不会一次到位,而是分批支付,这是担心如果拍摄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撤资,不至于血本无归。
有了前期的资金,剧组就能筹备起来,挑选演员,尽快开机了。
谈好了这一百万美金的投资,文隽打电话给刘晓庆,告诉她这个好消息,约好明天见面,签署协议,明确投资商的收益和分配问题。
电影虽然还没有筹备,但以后的票房和版权的归属要先说清楚,这就是在商言商。
而且,既然是合拍片还要成立一家香港的电影公司和内地的华国电影制片公司签署协议。
这种电影公司相当于皮包公司,在香港非常普遍,有时候拍完电影,大家分完帐公司就解散了,下次拍电影的时候再建一个新公司就是。
在香港,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商业项目,采用的是商业模式,不像内地电影厂拍摄电影采用的是行政模式,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华国电影想要和世界电影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了!一百万美金!”挂掉电话,刘晓庆兴奋道。
“看来咱们的策略奏效了,前几天的路子走错了。”林子轩判断道。
“文隽是个好同志啊,可惜还是有点少了。”姜文不满意道。
“你就知足吧,要求太多就把投资商给吓跑了,不够的咱们自己想办法,你先做前期筹备吧,记着省着点花。”刘晓庆叮嘱道。
第一百六十九章 仿如昨日
事情能够这么顺利和金像奖有很大的关系。
香港电影金像奖不单纯的只是一个颁奖礼,在此期间,香港大部分的电影从业人员都会参与,包括大导演和大明星。
这自然少不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投资商,他们会过来寻找投资机会。
一部电影获奖,导演和演员的身价倍增,和这些人交好很有益处,或许还会发掘一些有前途的年轻人,把这些年轻人培养成大明星也会有成就感。
电影奖不仅仅是电影奖,还是一次电影行业交流的盛会,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就是国内为什么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的原因。
文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投资商,敲定这笔投资,正是因为香港金像奖的举行。
这些投资商就在香港,正在寻找投资的机会,听到文隽的介绍,觉得可行就定了下来。
这些人是电影行业的幕后推手,他们可以投资电影,也可以投资电影人,就看你有没有值得他们投资的资格了。
他们投资张艺谋,那是觉得张艺谋的片子能赚钱,投资姜文,是看好姜文未来的潜力。
刘晓庆毕竟是内地人,还是演员,认识的香港投资商有限,找的人都不怎么靠谱。
所以说,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办,他们找文隽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在兰桂坊的一家高档餐厅里,林子轩三人和投资商吃了一顿午饭,席间这些投资商对京城演艺圈非常有兴趣,旁敲侧击的打听着。
既然这三位投资商那么的慷慨,林子轩和姜文就陪着他们半真半假的侃着。
在京城生活,谁还不认识几个部门领导啊,就算不认识也听说过一些轶闻趣事,挑几件聊聊,忽悠这些香港人足够了。
怎么说林子轩也被国家领导人接见过,这点底气还是有的。
在这个时代,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极为有限,尤其是京城,总给他们一种水太深的感觉。
吃完饭,大家谈起了正事,这个由林子轩负责。
姜文和刘晓庆都是演员,对这方面不太熟悉,林子轩做过制片人,了解该怎么操作。
在国内的时候,他询问过张艺谋。
对于这种合拍片,投资人的权利很大,导演只相当于给他们打工,他们会委派一个人做代表监督整个剧组,也就是监制。
张艺谋是大导演,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不过监制为了市场有权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以及在后期制作中拥有最终剪辑的权利。
在内地是导演中心制,以导演为主。
在香港和好莱坞这种商业化运作的地方,导演的权利很小,投资方才是主导者,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让投资方让步,姜文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林子轩无意改变这种模式,他也改变不了。
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国产电影想要走出去,和世界电影接轨,先要学会适应规则。
他要做的是尽力为姜文争取电影制作时的主导权,拍一部他想拍的电影,当然还有导演的酬劳,这个也必须争取。
作为一名新手导演,没必要谈什么票房分成,那不现实,投资商也不会答应,像这种文艺片卖的是版权,没有人会看好票房成绩。
在这个时代,国内的导演都是拿固定片酬。
张艺谋拍摄《活着》拿了80万港币,不过《活着》是大投资,张艺谋是大导演,拿这种酬劳很正常,对于姜文来说,林子轩认为15万港币很合适。
这就是市场,片酬能体现一个导演的价值。
姜文倒是不怎么在意片酬,他想的是电影能尽快投入拍摄,和投资商商谈之后最后把姜文的片酬定在了10万港币,林子轩作为编剧和制片人拿6万港币。
文隽对此表示同意,他明白内地不是香港。
作为监制,他可以管理剧组,制定拍摄计划,却没办法协调京城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工作只能是京城本地人才能胜任。
林子轩负责过一个150万美金的大项目,作为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没有问题。
这些投资商对影片没有抱太大希望,更多的是想和他们打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分歧不大,很快就取得了一致。
这次商谈只是达成了初步的意向,草签了合作协议。
第一笔三十万美金的资金会很快到位,到时候文隽会前往京城协助剧组的筹备工作。
商谈完毕,林子轩三人回到酒店,要了一瓶价格不菲的红酒,他们到房间里庆祝。
“干杯!”
三支酒杯碰在一起,酒杯中的红酒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他们望着窗外夕阳的余晖,以及夕阳下香港的高楼大厦,品尝着红酒,畅谈着未来,似乎美好的生活就要来临。
在此之前,刘晓庆和姜文虽然演过不少电影,却没有从事过幕后工作,林子轩也是刚刚接触电影行业,三人都算是新手。
正是他们三个新手,拿着一份不怎么靠谱的剧本,忽悠到了100万美金的投资。
这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他们拿到了投资,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部电影终于要开拍了。
昨晚三人喝了不少红酒,林子轩起的有些晚,刘晓庆和姜文已经出去了,估计是逛街了,他们晚上要参加金像奖的颁奖礼,明天返回京城。
林子轩一个人在酒店里发呆,脑海里想着不少事儿。
透过窗户,能看到不远处的兰桂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人来人往,这几天的经历让他见识到了香港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自己想要过这样的生活么?
林子轩想了想,摇了摇头,生活不只是有远方的原野,还有家的牵绊。
到了下午,刘晓庆和姜文回来,姜文换了一身新西装,看起来精神很多。
金像奖要求正装出席,也就是最好是西装革履,林子轩带了一套西装,是在纽约的时候慕姗姗帮他买的,花了不少钱。
穿上西装,照着镜子,想起当初买衣服的时候两人争执的情景,就像是昨天一样。
第一百七十章 归心
坐在返回京城的飞机上,林子轩想着昨晚的金像奖。
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看客,看了一场非常不错的秀,既没有趁机去结交那些香港娱乐圈的大佬们,也没去认识那些大导演和大明星。
他只是坐在一旁等待着颁奖典礼的结束,中间有几首粤语歌唱的不错。
倒不是他故作清高,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就算他跑过去自我介绍,别人也不会记住他。
能不能被人重视关键是看有没有资本,他现在还没有那个资本。
林子轩并非没有收获,通过昨晚的金像奖,他对这个时代的香港电影人有了初步的认识。
过去一年,香港制作了300部以上的电影,单部电影的票房超过四千万,香港共有119家电影院,提供多于12万个座位。
香港电影人对于内地和好莱坞的态度截然不同。
他们向往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大佬们想和好莱坞电影公司合作,投资美国电影。
香港的大导演和大明星都想到好莱坞发展,为此不惜出演配角。
至于内地,香港导演到内地拍戏都会带着香港的幕后工作人员,因为他们觉得在内地找不到专业的电影从业人员。
甚至会抱怨内地的工作人员睡午觉,影响工作。
在他们的印象中,内地的拍摄环境非常糟糕,剧组会被群众围观,他们不得不叫来警察维持秩序,才能正常拍摄。
总之,他们认为内地的工作人员不专业,没有效率,电影行业极为落后。
林子轩思考着这些问题,有些问题的确存在,有些问题则是由于不同观念造成的。
在华国的影视教育机构中,比如京城电影学院,教授的课程都是艺术电影,出来的导演拍摄的也都是艺术片。
这和香港的商业电影是不同的路子,不能说内地的电影人不专业,只能说他们还没有熟悉该怎么拍摄商业电影。
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电影圈的新人,林子轩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不过他知道内地电影想要发展壮大,光靠艺术电影在国际影坛拿几个奖用处不大,打不开市场,形成不了规模,最终还是要走商业电影的道路。
尤其是商业大片,才能和好莱坞的电影相抗衡。
你拿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拼票房,那就是以卵击石,彻底悲剧。
想到这里,林子轩在心里感叹,国产电影还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