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了几个电话,人托人辗转联系上北京广播电台的朋友,托对方帮忙打听,自己翻开《鬼吹灯》第一页看了起来。
描写和叙述真实生动,风格很真实很乡野很神秘,就是有些部分写得过于简单和潦草,逻辑略显松散。不过故事很新颖,营造出来的神秘感足够吸引读者,可读性很强……
编辑有自己的看书方式,杨林非边看边审。两个小时后看完最后一页,他意犹未尽抬起头:“这就完了?精绝女王还没出场呢?”
怎么可能完,这才是第一册好不好?
全书分前后两部,每部四册总共八册!
不一会,杨林非的电话响了,北京广播电台的朋友来电,开口就是埋怨。
老杨,你说的那个《鬼吹灯》,可把文艺广播害惨了。
有多惨?
这么跟你说吧……
因为这个,文艺频道的钱老大病了两天;黄副台长的侄子调过去又调走;网站留言板封了;《小声怕怕》栏目准备砍掉……够惨吗?
朋友的口气挺惋惜,杨林非可不那么想。
文艺频道越惨,说明炒作效果会越好,这本书的出版价值越高!
关断电话,杨林非直入主题,打电话让秘书送份出版合同来避风塘,同时报价麦小余。
版税15%,三个月结算一次!
小说出版,根据作品质量,新人版税在5%-8%之间,优秀作品的版税会按照销量阶梯式递进,知名老作家的版税在10%左右。除非出版商争抢作者,版税才可能给到15%,而结算周期一般都是半年。
也就是麦小余,换成别人,杨林非绝不会给出这么优厚的待遇。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杨林非诚意十足,麦小余答应的也很痛快:“行,按你说的办。”
“第二册什么时候交稿?”
“三个月一册吧。”
“一个季度……时间跨度还行。想不到麦老师不但漫画画得好,小说也写得这么好。”
“不是我写的,是我一朋友,我可以代他签署各种合同。”
这还能让人接受,要不然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这份感慨,随着合同签订戛然而止,杨林非甚至都不需要原作者的代理授权书了。
作者笔名栏……小麦。
麦老师?麦子?小麦?
三个人?
两个人?
一个人?
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杨林非摇摇头,不再考虑那些没用的,问道:“老规矩?”
“对,老规矩。”
所谓老规矩,是指麦小余的身份严格保密,嗯,也包括“麦子”和“小麦”。两人单线联系,杨林非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包括他的老婆闺女。
这个要求很奇葩。
杨林非没打算刨根问底,收好合同说道:“麦老师,你开个微博吧。”
《花男》的火爆,为麦小余聚集了大量粉丝。飞扬出版社接到许多读者来电来信,询问麦小余的微博。
除此之外,部分骗子看准麦子的人气,开微博冒充麦子蒙骗读者,彼此间还大打口水战,相互指责对方是山寨货。
鉴于此,杨林非认为,麦小余现在应当建立自己的微博。
“你帮我开个就行。”
我帮你创建微博?
这,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麦老师,你现在是知名漫画作者,微博需要通过名人认证系统。”
麦小余对所谓的名人认证系统嗤之以鼻。
我又不是名人,而且不通过名人认证,我就不是我自己了?
无不无聊!
至于说会被读者误认为是山寨,其实很好解决。
杂志上和《飞扬·青春》的官网宣传微博帐号,并且在新一期《花男》连载前,先发两张样稿,还不行吗?
杨林非无奈的点点头。在他看来麦小余的许多做法都跟常人不同,让人难以理解。
图虚名的骗子不是合格的骗子,真正的骗子要的只有一样——实惠。
开个微博,现在能给我带来多大实惠?
还实名认证……那会加大暴露的风险!
“那您总得打理微博吧?”杨林非又道。
“我好忙的,哪有时间。要不你找个人帮我打理?”
呃……
杨林非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从没见过麦小余这样奇葩的作者。
或者说才华横溢的作者都很奇葩?
想了想,杨林非试探道:“要不让我女儿替你打理微博?她很喜欢《花样男子》,是你的忠实粉丝。”
见麦小余点头,他继续问道:“那我把你的电话告诉她?”
第82章 粉丝千万
善于把握时机,是每个成功商人的自我修养之一,杨林非也是如此。
和麦小余签订《鬼吹灯》出版合同后,他的动作很快。
制定方案、雇佣水军、以文艺频道覆盖的北京范围为中心,展开层层炒作。
电台属于国家机关,拿文艺频道炒作,踩着国家机关部门的“尸体”,炒作出自己的名气,别指望主流媒体会大力帮你。
读者感兴趣也不行!
还好现在网络发达,又是水军主战场,通过网络炒作,一样能够达到效果。
实习生临危受命;小麦新书《鬼吹灯》免费支援;收听率从万年副班长的0.20%突破1%大关……都在向世人证明《鬼吹灯》这本书的优秀。
桃子熟了会被摘;副台长侄子上位;一万块买断版权……文艺频道各种难看吃相令人不齿!
当然,这只是传闻。
未经过证实的传闻。
传闻……千万不能当真。
文艺频道属于北京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是国有单位。
炒作得有个度,你踩着人家文艺频道的尸体上位,真以为人家是泥捏的,上面没人?
杨林非在出版界混迹多年,也是老司机,没少跟国家机构打交道,知道如何拿捏分寸。
至于麦小余……
别说什么“国家机构,这样好吗”云云。
自打从拘留所出来,走上骗子道路,麦小余的觉悟早丢给狗吃了。
传闻容易引起遐想,网民最喜欢这种撕逼国家机构的传闻。
网上炒作的热火朝天,留言、转发、谩骂等各种战斗曾从不穷。
还有人在网上爆料,说这个传闻板儿逼是真的。他有个朋友曾在电台工作,亲身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是外省的电台。
外省?
我们省也有。
就那个谁谁谁,以前主持什么什么栏目,主持的特别棒。
后来栏目火了,主持人换了,听说新主持人是台里哪个领导的亲戚……
于是,这场风浪开始从北京向周边省市蔓延,网上势头不减,摘桃子现象从广播行业向其他行业扩散。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鬼吹灯》这本灵异小说。
“这是污蔑,是赤裸裸造谣,是对一个坚定的革命工作者的严重重伤!”
文艺频道总监办公室内,钱宏友拍案而起勃然大怒,被子里的茶水都被震出来溅在手上。
叮铃铃。
桌上的座机响了。
“喂,我是钱宏友。”
“我是郭正。”
“郭副台长?您有什么指示?”
“最近网上的议论你看到了吧?”
“您听我解释,网上都是谣传不能相信啊。我建议报警,打击谣言根源,严查谣言散播者!”
“我也有个建议,你想听吗?”
“请您指示。”
“前段时间你不是病了两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