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1章 和谐开局
“方校长,你这个要求,说实话,和我们的政策是有些违背的。”黄茂坐在会客厅里,手里端着茶,吸溜吸溜的喝了两口,嘴里打着官腔。
他以前不会玩这套的,现在发现不会玩是不行的,天天都有各种人有各种要求,没有人能把他们的要求都给满足了。
像是方校长这样的,与杨锐并非旧时,与华锐和离子通道实验室并无联系的,原本就不在名单里面。
方校长无奈的笑两声,道:“黄研究员,说到这里,我也没啥不好意思的了,我是实在没办法才求上门来的。你们有什么要求,你们直接提,我呢,能想办法的都想想办法。我是真的需要参加你们这个临床实验的。”
“不是我们有什么要求……”黄茂的官腔还是得打。
“我知道我知道,是我说的不对,这个就是合作。”方校长顿了一下,又将话题扯了回来,道:“黄研究员,我看了华锐的省卫准字的申请书,受测人数是没定的,对吧,咱们国内对受测人有最低要求,但没有最高要求,你加我一个,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在国药准字以前,各省的政策都不同,而且,经常是变来变去的。
这也没办法,大家其实都不太懂怎么搞。
改开以前,医药公司其实是终身负责制的,你的药若是把人给搞死了,没有破产清算那么简单的事。当然,国企也不能就因为死个人,便破产清算了,终究是要进行追责的。
当然,若是只有一点副作用,甚至问题不是太明显的话,也还是有办法躲过的。
老外要起诉医药公司也得大型律师事务所帮手,国内亦是一样。
进化到准入制度之后,情况就变的令人陌生起来。
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松鼠老驴,各自的认识不同,也就出了不同的政策。
理论上,像是华锐这样的公司,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到自己喜欢的省份去申请。甚至在河东省,杨锐还有能力更改政策。
像是受测人数上限这种事,自然不是问题。
方校长知道这一点,但也得人家同意,此时稍稍一点,转而就笑道:“黄研究员,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您就帮帮忙吧。”
说完,方校长看向老王。
王德业在进门前被拜托,此时思忖一二,也就开口道:“黄研究员,老方确实是有需要,要是名额还有,就把他给加进去吧。”
“哎……这个,我们是在做临床实验啊,是有危险的。”黄茂“挣扎”着回答。
“我听说你们FDA的二期临床都通过了,还能有多大危险。”方校长笑嘻嘻的。
“三期才开始,三期通过了,才算是真的安全了。”黄茂摇摇头,道:“二期临床通过,国内进行的是同步实验,不会更安全的。”
“我明白我明白,这个危险,我愿意承受。”方校长开始做保证了。
“既然你明白,之后是要签同意书的,不签不能通过审查,这个你知道吧。”
“我知道,早听说你们的同意书有一箱子厚。”
黄茂点点头,道:“我们也是学着国外的医药公司搞的这一套,总得学习嘛,要不然,也进入不了国外市场。”
“这是好事情,有一就有二,以后,咱们国内的医药公司,也可以从你们这里再学习。”方校长不要钱的好话随便丢。
“再一个,我们这次的国内测试是不提供食宿的,每人每天两块的车补和餐补,不管你从哪里来的。”黄茂特别道:“设置给你们的报道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中途不能停止服药。”
方校长同意道:“这个当然,来参加医学测试的,就得按你们的测试要求来。”
“是这个意思。”黄茂紧接着问:“每天都来临床实验中心来报道,你那边的工作怎么办?”
“咱们的测试就几个月嘛,我过来住一段时间也行。”方校长将旷工说的轻描淡写。
黄茂啧啧两声,抽出一个笔记本,将方校长的信息记录于其上。
方校长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却是对适才所言“有什么要求随便提”决口不言。
黄茂也不吭声,安安静静的将人送走,并不多言。
王德业有些不好意思,面子抹不过去的道:“他就是这么个人,我估计也不是不想给,就是怕我们反悔,想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那套。”
黄茂“哦”了一声,道:“那就把他放对照组吧。”
王德业愣了一下,险些笑出猪叫声。
对照组就是为了避免安慰剂效应,而设置的淀粉组。他们吃的不是药,而是没用的淀粉片。
有些时候,在安慰剂效果明显的时候,对照组的病人也能显示出向好的趋向来。
不过,安慰剂终究不是真正的药品,精神战胜物质的强大生命,医生们其实是很少见到的。
而在双盲实验中,只要给药的医生和分析效果的专家,不知道谁服用的是安慰剂就可以了。
双盲并不是全盲,总得有人分配安慰剂组。
黄茂执行的就是这项工作。
“老方好容易来一趟,给放到对照组,可不会高兴的。”王德业又提醒了一句。
“总要有人进对照组的,是他自己说话不算话嘛。”黄茂有杨锐的授意,习惯性的挡雷道:“他要是不满意,就自己去找杨教授,我这里能安排的位置有限。”
这时候,黄茂分外的佩服杨锐将临床实验中心安置在河东。
如果是在京城的话,要来试药的人,级别不知道得高多少。
就算国内测试没那么严格,你也总得有个数吧。
京城对此药有兴趣的高干得有多少,怕是根本没数。
而要做志愿者,最起码得长居河东一段时间,这就限制了大部分的人。
“找上杨锐的人恐怕更多,不知道他能不能扛得住。”黄茂还有些为老大担心。
“他肯定能安排好的。”王德业对杨锐有着莫名的信心。
……
西乡开发区。
杨锐少见的做起了迎来送往的工作。
“杨教授,这次就拜托您了。”
“没问题,加个人的事。”
杨锐端茶送客,令人满意而归。
“杨教授,我这边有个朋友,实在推脱不下……”
“没问题,有志愿者加入,是我们做临床实验的人的荣幸。”
杨锐说话都变的讨喜起来。
再送走一位,喝口水,下一位又进来了。
景语兰手持名册,看了一眼单子,再确认一下人,就在杨锐耳边,道:“是青孜的副州长儿子,叫李正人,为本人来的。华锐有三款药的批文是他搞定的。你见过一次。”
“得,给他一个正起来的机会。”杨锐点点头,就从葡萄架子下面站了起来,双手张开,热情洋溢的笑着:“李先生,还麻烦你跑一趟。”
凡是能穿过重重障碍,在西乡开发区见到杨锐的,他一概是没有拒绝的。
学霸的身边,永远都是欢声笑语,语笑喧阗……
官员、商人、学者、记者、工程师、二代……男人们,都从杨家的小院里,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环绕在杨锐、华锐、临床实验中心与西地那非四周的,也皆是溢美之词。
或许很少有人能料到,1990年的学界,竟是如此和谐的开局。
第1522章 令人信服
“中国组建人类药品史上最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神奇药丸的传奇之路。”
“诺奖学者做性药。”
相较于国内舆论的矜持,外国媒体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对他们来说,消费名人和故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稍微带一点颜色的故事和名人,那就更加完美了。
就是相对严肃的CNN之类的媒体,也由美国脸的白人主持人,正襟危坐的报道:“据说,来自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教授,正在研究一种新的药品,似乎能够解决所有男人的**问题……”
比起矜持的中国人,美国人民的兴奋度明显更高。
80年代和90年代,简直就是美国的黄金时代。
经济持续增长,敌人衰弱无力,就业率高企,工资涨的飞起,物价低到天天开party,全世界的美女纷至沓来……
除了绿钞,能够刺激男人神经的,就只有女人……和漂亮的男人了。
阻止他们兴奋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艾滋病被橡胶罩暂时阻止,赚钱的辛苦被经济增长暂时阻止,寻根配对的困难被party暂时组织唯有海绵体的软弱,是真正的软弱。
西地那非,是一记强心针!
而且是诺奖获得者打出的强心针。
科学,就是如此的令人信服。
90年代,在原子弹爆炸,登月成功,天花等多种疾病被治愈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其实都是信服的。
为什么老太太们都喜欢相信绿豆治百病,粗粮能长寿?
那主要是老太太们想省钱,真到生了绿豆治不好的病的时候,最愿意去医院的还是老太太。
美国人堪称是最不学无术的国民了,但在电视里,如果有什么新东西出来的时候,他们最常用的手段,还是请专家出来站台。
只有科学专家站台过的伪科学,才能卖出科学的价格。
唯一能比杨锐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令公众信服的,也就是白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于是,几家电视台都不约而同的邀请了几名诺奖获得者上镜。
对科学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社会价值的跨越式体现。
同样的一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以前,即使圈子里声名卓著,也很难传播到普通公众的耳中,其知名度或许还比不上十八线小明星。但是,一旦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名字的传播度就高了。
最重要的是,诺奖本身带有的名望是有加成的。任何一名学者,出去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即使没人知道,但只要旁人帮他加一句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就是全场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