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就比较不同了。只要保密功夫做的好,再加上一定的技术升级,维持几年的垄断利益是没问题的。
生物技术公司垄断赚几年的钱,不管是多细小的领域,都意味着海量的资金。
日本的制药公司,采用半植物半化学合成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积累的资金已经足够他们将微生物发酵法彻底研发完成,同时分红分到手软。
杨锐现在就搞出植物提取和半化学合成的技术,赚的钱还能多几年。
想到此点,杨锐也是干劲十足。
短短的一个周末,几个验证实验就做完了。
他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继续找出几本期刊,继续做验证实验,同时,杨锐也开始着手撰写第一篇综述。
在学界,综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科普。
综述是作者针对某一个专题,对大量论文的数据、资料和观点重新归纳整理,进而分析提炼的论文。
简单来说,杨锐只需要将自己最近看的文章,围绕一个命题,总结出来,就算是一篇综述。
例如《茄尼醇的研究现状》就是一篇平常的综述文章。
不过,这种文章要发表是比较困难的,想发表在较好的期刊上就更困难了。
在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写综述的往往是领域大牛,有种深入浅出给普通研究员讲课的感觉。
当然,他们写综述的动机通常不会如此纯洁。大部分时候,大牛写综述,也是为了混个论文指标。因为国外许多学校也有每年或每几年要写多少篇论文的硬要求,一些大牛或者出于懒,或者出于精益求精,无法完成规定的数量,就写一篇综述蒙混过关。
因为是高级科普,不用深入研究,查一些资料以后,通常几天就能写一篇综述出来。
国内的综述经常是距离大牛很远的先生们写的。一些弄不出论文,或者想混一篇SCI的硕士研究生,一些完不成任务的年轻讲师,或者忙碌的副教授,都是写综述的大户,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以至于某些院系干脆将综述单独列出来。
不过,80年代的中国学界没那么讲究,受限于水平,综述还是个很热门的类别,靠它混职称的人如过江之鲫。
杨锐也不想浪费自己查了那么多资料,再加上技术壁垒的论文是越多越好,他也就毫不客气的动起笔来。
实验室里帮忙的吕芝看他写的轻松,一个下午就写了一大页纸,不由问:“你们说的写论文,就是这样写?”
“这是第一篇,从简单的开始。”杨锐写起论文来速度不慢,因为不少资料都存在脑海中,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有清晰的认识,综述写起来自然更加轻松。
吕芝见他写的都是英文,自然知道是要发表到国外去的,不由问:“真的能发表吗?”
杨锐没好气的道:“不能发表,我写来做什么。”
“写出文章发表不了也正常啊,好多师兄师姐都是拼命改呢,有的要改好几年。”吕芝说的还是奋斗型的,要是不够奋斗的,根本想不起来要往国外发表文章。
杨锐不以为然的笑笑:“我和他们不一样。”
这下,连姚悦都问:“哪里不一样?”
“天赋。”杨锐指指自己的脑袋,半真半假的道:“我脑袋里装的东西多。”
“你是想说我脑袋空空吧。”吕芝做实验不够熟练,她接触仪器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何况是杨锐这里陌生的仪器,这两天,她的表现都没有中学生何成好,多少是有些情绪积累的。
吕芝这样的傻妞,有想法立刻就倒了出来,存都存不住。
杨锐呵呵笑了两声,不言声的默认了。
吕芝怒急,拉住姚悦道:“我们走,不给他干了,不光累,还挨骂,简直是资本家。谁给你干,谁是小狗。”
姚悦正为难呢,杨锐幽幽的传来一句:“食堂中午做红烧肉,是感谢你们的。”
吕芝不自觉的停下了,一会儿,轻轻的叫了一声:“汪!”
姚悦哭笑不得,以至于羞愧的道:“吕芝,你不能动不动就……”
“就什么?”
“就叫……”姚悦跺了一下脚,才把话说全。
吕芝无所谓的道:“这算什么,知青点的时候,厨房要是做一锅红烧肉,所有人能排队叫一天。要是叫完了,结果没有红烧肉,大家能一拥而上把队长咬死在厨房里。”
最后一句,明显是威胁杨锐。
“你还做过知青?”杨锐连忙岔开话题。
“学校里做过知青的多了,我回家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幸亏考上了,要不然就得去煤矿。我以前一个同学,下到煤矿做了两年选矿,就耳鸣的晚上睡不着,说是满脑子的机器声音。”吕芝抱怨混杂着庆幸。
始终闷头做实验的何成听到此处,忽然道:“我二表哥去年为了进煤矿,把家里的猪卖了,买了烟酒送礼,才给安排了临时工,要下井两年以后,才给转正。他们家春节吃的都是素饺子。”
煤矿下井比不上读书,可做农民又不如去煤矿,这个答案,立刻让两名大学女生沉默了。
杨锐不喜欢这种气氛,咳嗽一声,道:“姚悦,你也写一篇综述,下周拿给我看。”
“我?我有些单词还是看不懂……”姚悦略有紧张。现在可没有搜索引擎能帮忙翻译英语,不认识的单词都得一个个的查出来,生僻的专业英语只有专业词典能查出来,工作量极大。
杨锐摇头:“不是让你写英文的,先写一篇中文的看看,反正也不浪费,算是积累点经验。论文写好了我帮你修一下,再教你写投稿信,署名也算你自己的。”
就像是后世的大牛一样,杨锐根本不屑于在国内的普通期刊上留名,何况是这种练笔似的综述小文章。
姚悦轻松了一下,又紧张了,小声道:“我能写出来吗?”
“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行了,你们去收拾行李吧,吃完午饭好回去。姚悦,你有问题邮……邮寄给我,写信,嗯,我有让你做的实验,也会写信给你说明实验要求和步骤,你有了结果再把详细内容邮寄回来。英语单词记得背,下个月开始读英文文献。”除了Email变成了邮寄以外,杨锐的要求和他研二的时候,导师的要求差不多。
这年头研究生少的可怜,优秀的本科生原本就要承担协助实验的任务,杨锐现在对姚悦的实验能力已有了解,只要不布置超过她能力的任务,就不会有太多的纰漏。
吕芝默念着红烧肉,轻快的去更衣室了,姚悦有点迟疑的离开,既有对实验室和人的留恋,也有对自己撰写论文的期待。
“班里同学要是知道我有机会独立写论文发表,一定羡慕死了。”姚悦的虚荣心也小小的发酵起来。她今年才是大二的女生,若是有机会发表论文,弄不好就是河东大学今年的风云人物了。
……
146.第146章 审稿
坐在河东大学生物系的实验室里,姚悦一边给真空干燥器计时,一边静静的阅读论文。
同组的男生李强刚刚给一堆培养皿做了菌落总数的记录,总算有空揉揉微酸的脖子,看姚悦的清闲样儿,不禁问:“姚悦你怎么不练习仪器了?”
“我想先看看理论。”姚悦随便给了一个答案。
李强不理解的道:“看理论什么时候不能看,上机的时间可不多。”
在实验室帮忙的学生是分组的,每组四五个人,每过几天到实验室做几个小时的实验助手,其性质与何成等人差不多。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他们来说,跟着导师做实验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用空闲的仪器练手是你争我抢的好事。
姚悦以前也是如此,但是从西堡中学回来以后,她受到杨锐的影响,观念变了。
河东大学的普通仪器设备很多,尤其是国产型号,随便学生们使用,姚悦却是早就练熟的。学生们争抢的好仪器很少,大部分在西堡中学实验室都能找到,姚悦不开机练习仪器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但也很没效率。这些空闲,不如用在阅读期刊和学习实验系统操作上。
当然,这也是因为姚悦有机会接触西堡中学的实验室了,她才有此底气。
平时抽空零敲碎打的练习仪器,在不能使用耗材,不能开机的情况下,姚悦一天也接触不了一个小时的重要仪器比较稀少和贵重的仪器,要么看护的很紧,要么用的人很多,空闲的时间自然少。
但在西堡中学实验室就不同了,除了杨锐和魏振学以外,何成等人都是实验助手,从来不会妨碍姚悦的练习。同样是紫外分光光度计,姚悦在西堡中学用了半天就学会了,而她在学校实验室呆了大半年,单独接触的时间还不到2个小时,开机操作更是一秒钟都没有,每次都是看着师兄师姐们掀开红布使用,用完再盖上。
所以,作为实验室里帮忙的十几个学生之一,姚悦不经意间就转变了学习方式,也不跟着其他人去抢空闲的重要仪器了。
同组的李强没有这样的条件,反而觉得姚悦有自甘堕落的嫌疑,着力劝了一会。
姚悦随口敷衍,李强暗叹一口气,扭头又折腾培养基去了。
接下来几天,姚悦除了上课,就是默默的背英语和看文献,老师们都不管学生平时做什么,倒是实验室的学生们,对姚悦的行为颇有微辞。
“看她每天化妆打扮,是不是交了男朋友。”
“不像哦,再说了,靠男人不行的,毕业分配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到了单位,总不能说自己会看书吧。”
“姚悦最近好像在背英文,说不定是想出国。”
“留学这么好的事,怎么可能遇到她头上,她现在实验都做的少了,更别想出去。”
现在没什么娱乐项目,大学里除了学习,八卦也是调剂了。当然,谈恋爱也是调剂,但敢这么做的其实并不多。因为现在的大学是分配制度,学校的辅导员若是知道某两个人在谈恋爱,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就会特意将两个人分在不同的城市。
是的,如果知道两人在谈恋爱,就要把他们分配到不同城市,即使两人学业已然结束,且是22岁左右的成年人了。
这种残酷的潜规则,滋生了许多痛苦的故事,在许多人一辈子会在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干到老的年代里,80年代的毕业分手,比21世纪的毕业分手,更有现实的压力。
比如同在京城的大学上学,毕业了以后自然想要留在京城,两个人谈恋爱的结果,却可能是一个人留下,一个人送回原籍的地县,或者更惨,双双送回原籍。
周围的学生谈论的多了,姚悦也间接的知道了这些议论,却是除了恼怒以外,别无他法。
莫名其妙的,姚悦就将自己的烦恼写在了信里,寄给杨锐。
写信的时候,姚悦觉得很快乐,但当她将信封投入邮箱以后,却突然后悔了。
让杨锐看到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当做我在发牢骚?
姚悦想将信取出来,却已经不行了,只能听之任之。
令姚悦没想到的时候,几天以后,杨锐的回信就来了。
在一串安慰性的前沿以后,杨锐建议道:“我的经验是,一篇好的论文,足以震慑一切宵小。日前所写的综述,我已投出,有很大的几率通过。我目前正在撰写新的综述,接近完成,本周内即会寄出,希望你的综述也能早日铅印,它会解决你的所有疑惧……”
回信很短,只有三四百字,却让姚悦心情大好,她反复仔细的读了两三遍,才珍之重之的收起信件,擦干眼角,继续读起了文献。
综述就是前人文献的总结和分析,通常用不着新做实验,正好适合姚悦的情况。
不过,就和杨锐读研时的情况一样,一名普通的在校学生,想要发表一篇综述并不容易,即使写的好,编辑也会考虑是否有必要,以及是否有价值等等问题。
遇到一些稿件充沛的期刊,综述往往是第一时间被挤下去的。学生写的综述更是如此。
即使是河东大学的教授,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让学生写的综述上期刊,除非是给钱就上的垃圾期刊。
但杨锐就不一样了,综述的目标之一就是对未来研究的指导和预测,最起码是高屋建瓴的分析,而杨锐恰巧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姚悦将《粗制茄尼醇的研究进展》的第一版的稿子寄给杨锐以后,他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修改意见寄了回去。
而姚悦的原稿,也被改的乱七八糟。
乍一看到满篇的红纸,姚悦是心中一凉。谁都知道,一字不改不是好消息,大量修改也不是好消息。
姚悦鼓起勇气,仔细的阅读下去,惊讶的发现,杨锐不是全盘否决,而是改的很细。
而在最重要的总结部分,杨锐更是对粗制茄尼醇的种种研究,给出了评价,并要姚悦着重其中的某几种,深入分析。
尽管自己写的第一篇论文并不顺利,姚悦的心情却变的好了不少,她知道杨锐有多忙,在她想来,杨锐要写这样一篇修改意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恐怕比自己写一篇还多。
感动之余,姚悦也默默的增加了工作量。
第二版再次被大量修改,第三版好了一些,要求细化的数量仍然达到三分之一。也是这个时间,杨锐寄出了自己的第二篇综述,并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正式实验。
姚悦就此在杨锐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设备做实验。
所用的材料,杨锐会委托学生送过来,姚悦自己带去实验室,也没人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