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就是毕业了,我也不敢嫌您烦啊,到时候,我就住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宿舍,您想过来了,提前打声招呼,我立刻冲出去买鱿鱼海参给您炒。”
“我看你是想炒我的鱿鱼。”
“哪能呢,就您这几组项目做下来,明年妥妥的评教授了,以后再来,您可别忘了我。”贺全贵的性格本来就外向,现在临毕业了,更是洒脱。
当然,他是找到了想要的工作,所以心态轻松。相比之下,同样面对毕业的赵平川就更加沉默寡言了。身为实验室里最有数学天赋的科研汪,赵平川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运算工作,且成绩斐然,也多次在论文上署名,然而,以国内高校目前的分配制度,赵平川反而难以找到想要的工作,做纯数学研究,他不一定能竞争的过数学系的学生们,做生物研究,他又不喜欢普通的实验工作……
在处理实验数据以外的时间里,赵平川就仿佛落在了阴影中似的,大家畅快聊天的时间,更是容易将他落在角落里。
贺全贵再次就杨锐实验室里的氨基酸分析仪说了起来,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许正平副教授的表情始终平淡。
在他眼中,杨锐实验室的氨基酸分析仪,更像是一盏图腾,证明这间独立实验室的存在,当然,还吸引了许多研究员的目光,一周三天或四天的交流时间,让杨锐实验室里满是人气。
如果是前几天,许正平副教授甚至会很焦虑,因为他不认为这样的“特色”实验室,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不过,他现在一点都不着急了。
已经到账的三十多万元经费,就是许正平最大的底气。
这些钱,若是用来装配一间普通的实验室,已是绰绰有余了。许正平也因此无比的安心。
再次完成一个短平快的小项目以后,许教授优哉游哉的去食堂吃了饭,像是散步似的,踱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找平了就松手……”实验室里人声鼎沸,但与前两天不太一样。
许教授的步子稍微迈的快了一些。
转过玄关,就见空旷的实验室大厅内,足足有十几个人忙活着,与上次安装GE的氨基酸分析仪类似,十几个人里有三分之一的白人,剩下的人,也分不清是新加坡人,香港人,还是印度人,总之,一个个都忙的头上见汗。
许教授也没有向人类学迈出第一步的意思,盯着正在安装的仪器看了一会,再找到认真监工的杨锐,问:“这是扫描电镜?”
“好眼光。”杨锐竖起手指,笑道:“光栅式扫描,对生物试样的损伤和污染程度都比较小,我特别要了电子探针的束斑尺寸小的,电子探针的能量也小,可以把生物试样的影响降到最低,就这方面来说,咱们这个扫描电镜,也是国内头一份了,和搞材料的,物理的那些人的不一样。”
“价格也很贵吧。”许教授有不好的预感。
杨锐轻巧的一笑:“核算成人民币,不到70万。”
“嘶……”许教授培养了一整天的悠哉没有了:“咱们哪来的70万?不是才入账30万吗?”
“哦,有几个单位许的经费刚送到。”杨锐的眼珠子盯着仪器。
许教授看着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要说不好,能这么快让这些单位入账,可是不容易的事,许多名义上的捐款和资助,往往是不声不响的就赖掉了,这才几天的功夫,让人家就把钱送过来,只是这份功力,远超学校里大部分的实验室负责人。
但要说好,许教授的心里又怪怪的。
他环视一周,望着空荡荡的实验室,总觉得不舒服。
这样的实验室,连基本功能都不具备当然,交流实验是可行的举措,但总归是有不方便的,从效率的角度来考虑,似乎也应该把钱用在正途。
全国那么多实验室,都是一点点的升级,拿全部的钱买一个仪器,太特殊了。
许正平原本期待这几十万元的经费,能改善实验室的窘相,没想到,杨锐竟然用70万买了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当然好了,光是玩这个东西,一年少说都能出几篇论文
但这间实验室,最需要的可不是扫描电镜。
“学校每年都要检查各级实验室的,咱们实验室这么特别,恐怕检查不过去呀。”许教授换了一个角度谏言,也算得上是煞费苦心了。
杨锐却是没听出来,摆摆手道:“等检查的时候再说,目前这个阶段,咱们首先要把实验室的底子打好。”
许教授差点就翻白眼了:就两台仪器的实验室,有什么底子可言?两条腿的椅子都要摔倒的。
杨锐却是依旧笑呵呵的看工程师们做安装,扫描电镜主要是真空系统,电子束系统以及成像系统,每一部分说起来都不是特别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简单,因此,在******时期,中国好几个研究机构都上马了扫描电镜。
然而,扫描电镜的结构不复杂,芯子却在精度上,另外,电机等装备的各项指标,也是远超第三世界水准的,所以,国内的扫描电镜事业人亡政息,也不奇怪。
到80年代,其实生产扫描电镜的中国企业也不在少数,基本开发一个产品出来,就能得一次奖,但在销量方面,最好的也不过卖了400台。
以杨锐对自己实验室的高贵冷艳,自然不屑于用这样的产品的。
科学是一种很现实很无情的东西,你要是用糊弄人的东西糊弄它,它也会学会糊弄人。
国产高端仪器或许也能用,但“能用”这个标准,可一点都不高端。
“咱们……不再买点其他设备?”许正平教授贴着杨锐问。
杨锐不易察觉的挪开一点,道:“我也想买,没钱了。”
许正平呵呵的笑了两声,能有钱吗?70万买一台仪器,比人家一个实验室都贵。
这么一想,再看这台扫描电镜,许正平暗忖:要不然,咱也先做几个专门实验?
“对了,许教授今天有空的话,和我面试几个人吧。”杨锐蹲在旁边,说话的语气像是拉家常。
许正平诧异的问:“面试什么人?做什么?”
“您看,咱们现在有扫描电镜了,还有这个氨基酸分析仪,是不是开几个专门项目?”杨锐看似与许正平想到了一起,实际上,他买仪器的时候就想的清清楚楚。有这种全国唯一,或者全国第一的仪器,不做专门实验做什么?
许正平的心思乱了,一时没有回答。
杨锐状似自言自语的道:“就已经安装好的这台氨基酸分析仪来说,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它一天能做好几次实验,一次能分析超过20种氨基酸,咱们就是从渤海湾买一斤海带回来测一下,都能写一篇论文,这个优势不用,也太浪费了,您说是不是。”
“渤海湾海带的氨基酸种类分析?”许正平笑了一下。
“渤海湾海带氨基酸种类与含量分析,这个题目能发表的期刊好一点。”杨锐挪动了一下蹲麻的脚,又道:“再改一下,《渤海湾海带氨基酸种类与含量分析,并与黄海海带进行比较》,这个题目应该能在国内的大期刊上发表了。”
许正平哭笑不得,问:“那要想在国际上发表怎么办?”
“SCI级的普通期刊,加一点国际视野就行了,比如这样,《中国渤海湾海带氨基酸种类与含量分析,并与加拿大海带进行比较》,恩,这个还简单,加拿大美国之类的,十有八九分析过自家的海带,咱们直接拿数据过来横向比较就行了。”
许正平笑了:“那要再发表的好一点怎么办?”
“那横向比较之后,就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结论了,这个标题可不好起。”杨锐似乎思考了起来。
许正平笑着笑着不笑了,道:“你说的这个题目,好像真的能做。”
“当然能做了,换成海鲈鱼还能再写一茬,坚持写十年,就是国际海产品专家了。”杨锐大笑。
许正平没笑,琢磨着道:“要是能做成国际海产品专家,我也愿意。”
杨锐听出来了,道:“你想做也行,国际这么大,两个海产品专家也容纳的下,再者,国际海产品专家不一定用几次扫描电镜,咱们还得找人面试。”
“来面试的都是什么人?”
“第一轮面试,还是优先找咱们本校的,有几位老师,还有研究生过来接触。”
“研究生也来?”研究生基本都是科研狗,是没有自由研究的权利的。
杨锐点点头,道:“估计是导师派过来的,咱们不管这个,我的要求简单,挂我的实验室名字,挂我的通讯作者,我参与的实验挂第一作者,人只要是个正常人,能用,咱们就先招进来。”
“你这个要求倒是不高,也不低。”许正平不置可否的笑了一下,又问:“听你说第一轮是本校的,那还有外校的?”
“全国最先进的氨基酸分析仪,这个名声,不敢说响彻全国吧,北京城里的生物圈子应该是传遍了。”杨锐可是知道一台高端仪器的诱惑,嘴角挂着笑,道:“外校的看是什么人了,我向蔡教授汇报了,他的意思,人才是高校最宝贵的财产,财产嘛,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许正平咽了口唾沫,问:“蔡教授想挖人家墙角?”
高校的人才交流,即使在最禁锢的年代,也是非常热闹的,而在气氛最紧张的时期,一些高校为了留住人,往往会做出不放走档案之类的举措,而拉人的高校,甚至不惜给来人重建档案。
在这个本科生都稀缺的时代,有经验的本科生,乃至于条件更好的专家学者,简直比肥肉还吃香。
当然,在这种环境下挖人,也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
杨锐却不在乎这些,他又不指着其他高校吃饭,状似随意的道:“我可没有主动去挖人,蔡教授更不会去,我们是被墙角撞上了,被动反应。”
……
540.第540章 自由裁量
周日清晨。
杨锐来的早了一些,打开门坐等来撞自己的墙角。
许正平则来的稍晚些,顺便给杨锐带了早餐,自己喝着豆汁儿,说:“你来北京时间久了,好久不喝这个,还想的不行,我今个儿特地去老宿舍门口买的,喝惯了那里的,再有名的都比不上。”
杨锐只是摆手:“油条豆腐脑就挺好,豆浆我都不爱喝。”
“豆浆都不喝?你够挑剔的啊。”许正平啧啧两声,自己把豆汁儿喝的吸溜吸溜的。
杨锐呵呵一笑:“没您挑剔啊,昨天的十几个人,你是一个都没看上?”
“你有看上的?”
杨锐再笑两声,低头吃油条。
昨天是第一轮的校内招人,如果能满足需求,杨锐也懒得再从校外找人,还要承担挖墙脚的麻烦。
可惜,招人不光要知识和技能满足要求,还得双方有共识。
就杨锐这样新崭崭的实验室,其实什么人来了都有位置,换言之,他新崭崭的实验室,什么都缺。
比如最基础的科研汪,一间独立的实验室,少说得有四五条科研狗才能顺利的运作起来,否则连个擦地洗烧瓶的都没有,实验室几天就瘫痪了。
然而,哪怕过来的有在读研究生,人家也不愿意给杨锐做科研狗。即使杨锐许诺在毕业时如何如何,人家也不想做一名本科生的科研狗。
不光打狗要看主人,这流浪狗也要看看你们家的条件,才决定要不要留下来的,更何况,这些研究生都是有主的,如果是做科研狗,人家还不如给自己的导师做呢。他们到杨锐这里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独立做实验的机会,如此,其导师才愿意放人。
杨锐倒也不在乎他们是在职研究生还是在职本科生,但过来“应聘”的,却没有一个人的水平能达到独立做研究的程度……后世的研究生到毕业,能完全独立做研究的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杨锐本人的经历,完全是不可复制的。
杨锐不在乎一个科研组的成本,但他也不乐意单设一个没用的科研组。
当然,也有水平达到了独立做研究的程度的助教和讲师过来,但几个人像是商量好似的,开口就是5万元的经费,也让杨锐无言以对。
若是对方能发表SCI,杨锐也不觉得5万元多,事实上,就平均消费来说,能用5万元人民币写出一篇SCI,不算节省,但也不算浪费。
偏偏过来的几位都只能勉强阅读英语论文,而他们期望的目标,也就是国家级的中文期刊。
放后世,无非是用五万元写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教师都能做的事,杨锐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回想一遍昨天的经历,杨锐不禁对许正平道:“许教授,我今天才知道,您在北大里面,是开明的。”
许正平之前其实就猜到了结果,不在意的笑笑,道:“不是我开明,是他们想太多了。再说,我也是被你一步步的诱进来的。”
杨锐哈哈大笑。对许正平,他确实是有计划的进行了合作,相比生硬的招聘模式,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并理智的分析利弊。
许正平则是从工作方面考虑,道:“你别看咱们系这么些个独立实验室,换一次实验室,和换一次工作也差不多了,大家谨慎些也正常,现在大概都在观望吧。”
“那你不还是说换就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