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虑就不对……”总编大人的声音更严肃了。
台长咳嗽一声,道:“先不说这些,这个台本要修改一下,老张,你组织人手做几个方案出来。”
“好的。”总编答应了下来,拉着方亚男离开。
出了台长室,方亚男轻松许多,又问道:“总编,究竟怎么回事?您给个提示呗。”
“不是说了,不允许讨论吗?”总编绷着脸,但台长不在身边,威严未免不足。
“我又没说什么事,您就给个提示吧,要不然,我莫名其妙的犯了错误,您说多冤呐。”方亚男借着自己年轻女孩子的优势,撒娇打滚的要求。
总编不像是台长那样高高在上,被方亚男缠的没办法,只好说:“我也不知道前因后果呀,你现在问我,我是要犯错误的,我只能说,你不要打问,过阵子,你就知道情况了。”
方亚男不甘不愿的停下了询问。
到了大办公室,总编召集了几名台里有名的笔杆子,聚集到自己的办公室,道:“咱们临时组建一个专项小组,研究一下接下来的采访工作啊,接下来,我们重点进行的将是人物采访。被采访人的名字叫杨锐,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21岁……”
“这么年轻?”一位咬着笔杆的笔杆子抬起笔杆子般的细长脖子,问了一句笔杆子式的废话。
总编点头,道:“年轻是年轻了一些,但成绩很出色……”
停了一下,总编道:“有传言说,这位杨锐,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几率不高,但是,提名大概是已经拿到了……我说了,他拿到诺贝尔奖的几率并不高……”
“什么诺贝尔奖,******吗……”
“提名应该是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吧。”总编不是很确定。
他再说什么都没人听了,几名笔杆子全都激烈的讨论起来了。
方亚男讶然抬头,她猜到了一部分,但怎么也想不到真相竟是这个!
在84年的当下,再没有什么主题是比为国争光更有新闻性的了。
看看许海峰受到的礼遇,就能从中窥到一丝端倪。许海峰作为中国奥运夺金的第一人,确实是成绩斐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拿到金牌的并不知许海峰一个人,他之所以拿到第一枚金牌的原因之一,是射击项目的排序更靠前,这种微小的差距,却产生了巨大的声望差异,也只有放在80年代的环境中,才能令人理解。
这个重新打开国门看世界的国家,正处在一种群体性的癫狂之中,用“渴望”一词来形容这个时代,再恰当不过。
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疯狂的渴望着,渴望金钱、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尊重,他们渴望一切美好的事务,但得到太难,以至于有一名代表得到了,都会引起后世难以想象的轰动。
比起奥运金牌,比起体育世界的成功,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或许是太足太足了,足的让笔杆子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只余淡淡的沉默。
沉默的太久,以至于有轻轻的叹息声。
中国的学术传统延续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
然而,学术又实在是太难太难,尤其是在80年代的环境下,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学术成绩,着实是少之又少。
陈景润为什么那般有名?若以学术成绩论,做出了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的学术成就更高,因为他彻底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而陈景润只是将哥德巴赫猜想再次往前推进了一步,其成就,与法尔廷斯、肯里贝特相似,而法尔廷斯与肯里贝特,正常人都没听过,怀尔斯在完成费马大定理的几个月里,倒是在全球媒体面前刷了刷脸,可也仅此而已。
相比之下,陈景润却是把中国人刷了个遍,甚至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成为数学家的代名词。
假如有诺贝尔数学奖,完成体的费马大定理,或者完整体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妥妥的预定了奖项的。
但未完成体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好说了。
北大的大二学生杨锐,现在就要拿到诺贝尔奖了?
“不太可能吧。”热烈的燃烧之后,是颓废的灰烟。
几个笔杆子都点上了烟,烟雾后的脸庞模糊不清。
“我说了,是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他现在只是拿到了提名。”总编给出回答。
“我说的就是提名,不太可能。我研究过诺贝尔奖,他们的提名机制很奇怪的,而且,现在也没到提名的时间……再说了,21岁的学生,能研究出什么?诺贝尔是发明家起来的,但诺贝尔奖不是给发明家的。”站在方亚男身侧的笔杆子吞云吐雾,声音嘶哑。
几个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现在社会上很有些人在搞发明创造,但发明是不能得诺贝尔奖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别人怎么说咱们不管,咱们自己这么播出去,就闹笑话了。”
“就变成事故了。”
“说的是。”
几个人继续吞云吐雾,让房间变的像是毒气室似的。
“我这里有几个录像带,等翻译同志到了,我们内部看一下。”总编没有争辩的意思,转头又道:“不管提名有还是没有,台长都准备拍点东西出来。咱们先准备好,有备无患。另外,我们也在了解具体的情况。”
“有提名和没提名,区别很大吧。”
“恩……没有提名的话,咱们就拍成追踪报道,连续播放一下,有提名的话……台长的意思是拍成纪录片。”
“纪录片!”几个笔杆子的眼睛都亮了,在这个拍什么片子都赚工资的年代,格调高企的纪录片可是大家争相追捧的好东西。
方亚男的眼神完全迷茫了,随便出门逛街,都能溜到这样的大拿?
景语兰跟着母亲回老家,也能遇到这样一名学生?
学生?恐怕早就不是了吧!
……
703.第703章 内部放映
下午。
几名北*京台有名的笔杆子,在内部放映厅里摆开阵势,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每个人的面前,最顺手的位置,摆的是香烟和火柴,一人两包的标准配置属于内部福利。
除了香烟以外,茶水和茶壶也是必不可少的,浓浓的酽茶和浓浓的烟,向来是会议室里必不可少的调剂品。
方亚男来的晚了一些,挑着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无可奈何的吸着二手烟。
当然,现在人也没有二手烟的概念,你不喜欢就忍着,尤其是方亚男这样的小新人,甚至连挥手撇烟的资格都没有。
年长的同事们抽烟,聊天,直到翻译进来,才陆陆续续的安静了一些。
“胡翻译,大家应该见过了,她是咱们台里专门做译制片的元老了,今天给大家做实时的翻译,大家欢迎……”总编领着人进来之前,先是开窗户放风灭烟。
半分钟后,仪态端庄的胡女士才走进门。
方亚男无比羡慕的看着她,虽然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但胡女士这样的技术人员,在台里却往往能够得到超规格的待遇,比如吸烟这样的小事,大家都会自动自觉的尊重她。
相比之下,方亚男的家室虽好,但在北京,多好的家庭才算得上好呀。
胡女士施施然的进门,和总编说了两句话,坐在了电视机旁边,笑道:“我也是咱们台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不用客气了。翻译前说明一下,因为翻译的时间很长,为了保证精力,我说话不会很快,部分可能会缩略,大家有想要仔细听的,当时就请提出来。另外,我们看片是看一段,我翻译一段的,期间会暂停,多长时间暂停,取决于内容多少,或者大家的意见。”
大家纷纷说好。
胡女士笑了笑,向总编示意,打开了电视和录像机,自己则戴上了大大的耳机,从而保证自己说话的同时,不会干扰到听音。
总编趁她操作的时间,道:“我再提醒大家一下,这是内部学习,一定要讲政治,讲保密……”
等电视里传出声音来,总编才将位置让了出来。
方亚男小心翼翼的看向其他人,却见这些电视台的老人们,一个个都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总编也没有特意多说什么。
胡女士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控制好音量,道:“这是美国的CBS电视台的新闻,CBS隶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可收视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丹麦、以色列、墨西哥、菲律宾以及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中国台湾也能直接收到CBS的电视节目……”
简单的一句解释,就让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种一台节目行销全世界二三十个国家的电视台,实在是令草创期的中国电视人望尘莫及。
胡女士继续听着电视里的话,道:“CBS电视台目前正在播报的是一则新闻,他们在说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贝科宣布,将会在明年四月,提名中国籍男子杨锐角逐诺贝尔奖,CBS电视台采访了达尔贝科以后,特别说明,今年21岁的杨锐,因为建立了PCR体系而声明鹊起,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胡女士说到此处,自己亦是小吃一惊的看向总编,手上按了暂停。
总编微微点头,但没有说话。
胡女士打起精神,摁下播放键,等了几秒钟,又朗声道:“大家现在看到的,是CBS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的采访,恩,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的著名大学,是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这位教授,名为布朗的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学专家,他曾经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目前掌管着一个著名的生物实验室……记者问,布郎教授,你对此事怎么看,您也有诺贝尔奖的提名权是吗?”
胡女士稍停继续翻译两人的对话:
“布郎教授回答说:是的,我所在的机构具有诺贝尔奖的提名权。我也是刚刚了解PCR,但是,我已经决定要在我的实验室里推广PCR技术了,这是一项令人惊诧的技术,我不是说它的复杂性或者它的原理,我所指的是,PCR这项技术的延展性和开放性,要我来说的话,这是革命性的,这项技术在我看来,异乎寻常的成熟,它给了我们一个渠道,能够任意的复制DNA,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我们期望进行改变的DNA,进行改变……”
“布郎教授,您认为它是一项好技术?”
“当然,非常之好,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好到能够得诺贝尔奖吗?”
“能不能得诺贝尔奖我不知道,但要我选的话,我也很可能提名它。”
“据说它的研究者杨锐是中国籍的21岁大学本科在校生,即使如此,你也会提名它吗?”
“我是说我可能提名它,但不管我是否提名它,影响因素都不会是国际和年龄。当然,21岁的本科在校生的确是年轻了一些,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主要工作,其实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做出的,比如82年得奖的克鲁格,他62年进入LMB以后,改进了电镜分析蛋白质结构的方法,从而得到诺贝尔奖,所以说,诺贝尔奖实际上表彰的是60年代中期的克鲁格……”
“您的意思是杨锐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吗?比如20年?”
电视里,布郎教授哈哈的笑了起来,胡女士则配合着翻译,说:“这是很难说的,诺贝尔奖的归属总是令人难以判断,但我觉得,PCR是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
“谢谢布郎教授……新闻到这里就结束了。”后一句自然是胡女士给补充的。
一卷录像带也到此为止。
胡女士取下耳机,看看总编,掩饰着心里的震撼,开始换录像带。
坐在会议室里的人早都听傻了,半天没人吭声。
“哎呦我的妈呀!”一声嚎叫打破了沉默。
方亚男猛的回头去看,却是一人习惯性的擦火柴,却心不在焉的被火给烧到了。
……
704.第704章 普遍特殊
“这新闻末尾怎么没有评论?”一人趁机问了一句。
胡女士道:“美国的新闻一般喜欢播报采访,不是每个新闻后面都加评论的。”
“哦……这么说,杨锐是真的有可能获诺贝尔奖了?说起来,我之前还采访过他呢。”坐在前排的记者颇有些瑟,趁机甩了一把资历。
方亚男好奇的问:“杨锐之前就被采访过?”
“当然,他是83届的全国高考状元,今年有的省不是自己命题了?要是以后不恢复全国卷,等于说,他就是中国最后一届全国高考状元了。”这位说着啧啧两声,又道:“他进大学以前,就有发表过论文,论文后来还发表到了国外,据说成绩非常好,以至于北大都给他大开绿灯……”
坐在前排的记者说的不是特别详细,但大略的介绍,也是令人恍然大悟:
怪不得,人家原来是高考状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