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摇摇头,却没有直接回答迪克的问题,而是语气尖锐的用英语道:“这位迪克先生,南瑞典报的迪克记者,你懂生物学吗?我的意思是,我不知道瑞典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你在大学读过生物学吗?中学呢?”
记者迪克愣了一下,道:“杨锐先生,如果您想考察我的资格问题,我们南瑞典报有生物学专家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如果有哪位生物学专家敢将你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我会当面将这杯水泼在他的脸上。”杨锐说的气势凌然。
在场的记者们突然觉得有趣起来,纷纷拿起照相机,或者拍摄杨锐,或者拍摄迪克。
做了许久的记者,这还是迪克第一次享受聚光灯待遇,他的脸色有点变化,道:“杨锐先生,如果我的理解错误了,请您指出。”
“我不认为你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杨锐摆摆手,道:“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你的生物学老师,在中国,我们将之称作误人子弟,一名教师不能让他的学生有基本的学科认知,偏偏他的学生以为自己获得了基本的学科认知,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杨锐先生……”
“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杨锐打断了迪克的话,扬声道:“你想让我从生物学基础重新教你一遍吗?PCR是什么?PCR有决定任何事吗?”
杨锐突然站了起来,三两下就打开了PCR仪上方的紧固件,拿出了最上方部分,道:“PCR的核心部件,是水浴锅,你们知道什么是水浴锅吗?将一口锅放在热水中,让锅泡浴缸,从而稳定国内的温度,这就是水浴锅。”
杨锐的手里抖动着水浴锅,一滴滴的水落在会议桌上。
“迪克先生,请你告诉我,这东西怎么做决定?”杨锐将水浴锅丢在了会议桌上,发出哐当的响声。
记者们连连拍照,许多报纸都觉得自己找到了新题材。
杨锐也不在意,不管是讨论PCR,还是讨论他本人,都比讨论机器与人的价值要好的多。他也无所谓瑞典人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诺奖是纯粹的精英体制,瑞典科学界决定谁得到诺奖,非常单纯而直接,与瑞典人民毫无关系。
叮铃铃。
会议桌前方的电话突然响起。
一名警官拿起来,恩恩了两声,就抬起头来,昂声喊道:“局长,我们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了。”
“行动。”舍伍德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命令。
第1314章 破获(第三更)
“比利,在家吗?”马尔勒的当地警员轻轻扣响山脚下的白房子的大门。
白房子的四周,错落的站着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警员,他们有的手持来复枪,有的手拄着腰上的枪套,还有的赤手空拳的藏在大树后面。
几名记者躲在白色的帐篷里拍摄,摄像机上的红光像是操作员的心情一样急迫的颤抖。
而在更后方一些,现场指挥用车载移动电话,向局内报告。
为了方便杨锐和非瑞典国家的记者,警员按照约定,使用英语,朗声道:“我们正在敲响嫌疑人家的房门。这是一栋三层有前后院的宅子,主要为木质结构,没有加固的迹象……”
他的声音从桌面上的扩音器上传出来,非常清晰。
所有人都变的紧张起来,尤其是局长舍伍德,更是叮嘱道:“一定要注意安全,但是除非对方使用了致命武器,否则不许开枪,明白吗?不许开枪。”
“明白。”现场指挥回答的很快。
这都是议定好的内容,只是听到电话里的声音,令舍伍德淡定不能。
他最怕的都不是选错了人家,而是生怕选错了人家,结果对方反抗,被警员给毙了。
这种事情如果出现在美国,都是要闹出极大的风波的,如果出现在瑞典的话,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审查了。
在这一点上,杨锐其实是没有考虑到的,只是听到了舍伍德的话,才猛然想到了问题所在。
有一瞬间,杨锐都有后怕的感觉。
他不是怕PCR会有失误,但是,不经审讯而击毙嫌犯原本有问题,当着这么多记者的面,若是有嫌犯被击毙,那就更麻烦了,PCR几乎肯定要被口诛笔伐的即使PCR选到了正确的犯人,这毕竟是一个新兴技术。
“我们看到房间二楼的窗帘被拉开了,嫌犯可能发现了我们。”桌面上的电话扩音器里,再次传出声音来,略有些紧张的样子。
舍伍德低头按住通话键,道:“不要轻易动武,尽量不要采用武力。”
“明白,不轻举妄动。”另一边的警察的声音也变的有些发紧了。
沉默的半分钟,让危机感渐渐的积累了起来。
“房门打开了。”
这个声音响起的一瞬间,阿克曼就看到了红脖子的比利。
“不要动,不要动!”
几名警察嗖的钻进了门里,他们一边手持枪械,一边问:“你家里还有几口人,今天谁在家里。”
“没有人,只有我在家,你们要找什么?”比利高声用瑞典语喝问,就像是这个年纪的瑞典人那样。
阿克曼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后方也是如此。
不管是否找对了嫌疑犯,只要对方愿意承认警察的权威,没有当场反抗,那就是再好不过的情况了。
舍伍德更是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命令道:“一切都要按照规范来。”
“明白。”现场指挥回答着局长的话,手指轻轻一挥,就将大量的警员给拉了过来,并且将比利控制了起来,且戴上了手铐。
比利皱了皱眉,轻轻的挣扎了一下,还是放弃了,口中道:“你们凭什么到我家里来?凭什么搜查我的房间。”
“这是我们的搜查令。”现场指挥给比利展示了一下,又命令道:“带他回警车里,小心看管。”
他们此行专门带来了囚车,装备的极齐整。
比利忍不住使劲挣扎起来,口中吼道:“我是学校教师,所有人都知道,你们没有理由搜查我的房间……”
他的声音很大,但是,周围的邻居最近的都住在150米外,想听到都很困难,更别说帮忙了。
现场指挥重新拿起话筒,道:“我们开始搜查了。”
随着搜查的命令下达,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会议室里,陷入了难言的尴尬。
等待总是容易令人不安。
看不到现场情况的时时关注,更是令人不安。
银格索尔这时候轻轻的打破了寂静,问:“你们想找到什么?”
“更多的证据。”舍伍德局长心里想着,却没有说出来。
他们除了DNA,可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呢。
除非比利认罪,否则的话,仅靠DNA证据,他们是铁定要在法庭上吃亏的。
旁边也有高级警官提醒道:“现在不是提问时间,请不要提问,只允许观察,不允许说话和出声。”
银格索尔只好默默的表示抱歉,他其实猜得到答案,原本是想从舍伍德局长口中听到而已。
银格索尔此时又看向杨锐,只见后者目光熠熠,似乎并没有担心的样子,不禁在心里暗自羡慕:年轻人总是勇猛向前,并不会顾及那么多的人和事,着实幸福。
会议室重新陷入了寂静当中。
现场指挥不说话,舍伍德局长也没有主动询问的意思,记者们又不能随意说话。大家只能竭尽所能的想象马尔勒镇发生的事。
差不多用了一刻钟的时间,现场指挥才重新拨通了电话:“舍伍德局长,我们在比利家的地下室里,有重大发现。”
“我是舍伍德。”局长大人第一时间拿起了话筒,并结束了免提。
大家只能竖着耳朵,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一分钟后,局长放下了话筒,重新开启了免提,且道:“各位,我们找到了受害者的遗物。藏在当地居民比利家地下室的储藏间内。”
会议室内,众人发出轻轻的赞叹声。
凶手才会持有受害者的遗物,这是最基本的思维。
倒是银格索尔多想了一步,问:“找到了哪位受害者的遗物?”
“三位受害者的遗物都有发现,分别是第一位受害者的戒指,第二位受害者当日佩戴的项链,以及第三位受害者当日佩戴的手表。”舍伍德这次回答了银格索尔的问题。
银格索尔倒吸一口凉气,脱口道:“连环杀手。”
“没错,先生们,我们破获了一起连环凶杀案。”舍伍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在此之前,不管是警方还是媒体方面,对于“连环杀手”这个词,是避而不谈的,一方面,他们尚不确定三起案件是否一个人所谓,另一方面,连环杀手的威慑力太大,几方面唯恐吓到“民风淳朴”的瑞典居民。
但是,现在案件已经破获了,再谈连环杀手或者连环凶杀案就没有问题了,不仅可以谈,还可以大张旗鼓的谈。
记者们也都配合的询问了起来。
这种时候,自然是大庆功时间。
舍伍德局长满脸放光。
不管他们采用了什么技术,但是,在搜查令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关键性的物证,有这个东西,再配合一些补充侦查的手段,马尔勒案就算是结束了。
能在任期内如此完美的解决一起这样的案件,舍伍德局长只觉得自己浑身都放着金光。
银格索尔的目光则始终游离在杨锐身上,等到询问的声音稀疏了,才站起来问道:“杨锐先生,PCR仪展现出了相当的力量,接下来,您有什么计划?”
“哦,很高兴斯德哥尔摩警方能够选择PCR仪,他们充分的发挥了PCR仪的能力。”杨锐顿了一下,看向舍伍德局长,道:“如果舍伍德局长愿意的话,我希望斯德哥尔摩警察局能够进一步的发挥PCR仪的价值。”
正确的说法,也许是“DNA鉴定”,但是,杨锐几乎在一切场合,都使用PCR来代替DNA鉴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表示过反对。
在场的记者,也纷纷的做着记录。
银格索尔却是继续追问:“您设想的进一步发挥PCR仪的价值的斯德哥尔摩警察局,是什么样的?”
舍伍德局长也好奇的看向杨锐。
杨锐笑一笑,道:“专业的PCR实验室吧。大家也许并不知道,PCR仪能够检测历史很久远的样本,比如十年前或者20年前的血迹,只要没有被污染,就有被检验出结果的可能。若是能够与一定量的样本做比较,我想应当能够破获一定量的案件。”
在场的记者多多少少都算是了解PCR和DNA鉴定技术了,听杨锐说到这里,哪里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个个都惊讶出声。
迪克更是瞠目结舌的看着杨锐,在他看来,这可比机器决定罪犯过分多了,这是要对所有人是否犯罪做筛查。
就像是指纹鉴定刚发明的时候,各国进行的普遍性的指纹比对一样。
在许多国家,这是对隐私的无耻侵犯。
迪克站了起来,就在他想要支出杨锐的谬论的时候,他开始犹豫了。
杨锐适才对他的打击太沉重了,以至于迪克生怕别人会对自己另眼相看。
瑞典的文化就是这样,凡是做的刚刚好是他们的普遍观点,有点类似中国的中庸观点,一天连续攻击杨锐两次,而且是如此重大的攻击,明显有些走极端了。
迪克看看四周,又默默的坐了下来,如今的环境已是庆功宴的状态了,他也不想做讨人厌的麻雀。
记者迪克并不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