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
李可明大喜。
自己师父竟然松口了!
但一想盘算方医认证考核的时间,顿时皱起了眉头。
“方医认证下下周三就开始了,还有十三天时间这也太仓促了吧。”
“拼一下吧。”
杨文博突然接口道:“实在不行就明年,一个刚入校的非医攻博学生,明年能过方医认证也很厉害了。”
李可明诧异的看了杨文博一眼,他好像在帮自己说话?
“好!”
李可明点点头,赶紧给苏烨发信息。
“明天下午上完课,花园凉亭一叙,有重要事。”
“好。”
他却没看到杨文博嘴角露出来一抹莫名而又高深的笑意。
……
第二天下午,下课后。
看了一天医案的苏烨如约来到了教学区花园凉亭。
来到的时候,李可明已在凉亭中。
“李老师。”
苏烨走进凉亭,打招呼道。
“来了,快坐。”
李可明急忙示意道,等苏烨坐下后,说道:“一个好事,但能不能抓住就看你了。”
“嗯?”
苏烨心生疑惑。
“昨天医馆关门以后,我专门去了我师父家里,向他老人家举荐了你,希望他老人家能收你为徒。”
李可明笑着说道。
“嗯??”
苏烨身心一震。
眼神中闪现一丝由衷的钦佩之色。
这世界上谁帮谁都不是应该的,萍水相逢,对方能帮自己已经是出力费力不讨好。
但现在对方竟然将自己这个对他没什么好处的人推荐给自己师父,全国仅存的十位国医大师之一,济中医镇校之宝!
这份无私,这份公心。
一时间让他竟然说不出来话来,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和感动。
深吸一口气,苏烨站起身来给李可明鞠躬说道。
“谢谢李老师。”
“先别急谢我。”
李可明赶紧下压手让他坐下,苦笑一声说道:“我是举荐了,但是你想要拜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先通过方医考核才行。”
“方医考核?”
苏烨有些疑惑。
“对”
李可明立刻解释道:
“这是中医界内部一种关于实力资质的考核。”
“我给你说一下中医内部的实力等级划分吧。”
“一共四个等级,目前最高只有第三个等级国医大师,其下是明医,再之下是方医。”
“所谓方医,是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辨证处方大体上靠经典,临床实践的时候知道某些药方,也知道某种药治某种病,是见病而不见人,看病而不知其所以然,辨证分型和用药处方按图索骥也能对症治愈部分疾病,十病能去其二三。”
“方医的意思是,依经据典开药方的医生?”
苏烨问道。
“没错。”
李可明点点头,“再之上就是明医。”
“这个等级,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自如的加减药方的配伍,理论知识比较全面,并且可以娴熟的运用所知的知识来治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到达明医这个级别,对中医理论都会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见解,但暂时不能形成体系。”
“当世的每一个明医,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厉害者可以都能够创制出一些能够重复应用的药方。”
“十病去其五六,高的去其七八。”
“恩。”
苏烨点点头,问道:“那国医大师呢?”
他对这个等级比较好奇,这代表他以后看病能厉害到什么程度,获得立德点的效率多高。
“国医大师很强。”
“十病可去其八九!”
李可明说道:“目前每一位国医大师都需要国家的认证。”
“这只是官方层面,但中医界的认知是国医大师本身融会贯通了中医各种理论,且可以对古人的医书进行注解和批判,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说到这里。
李可明稍微停顿了一下,沉吟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说道:“干脆就全都告诉你吧。”
“在国医大师之上,还有一个传说中的境界。”
“医圣!”
“医圣者,是开创流派,承前启后,能造福后人之人。”
李可明憧憬又遗憾道:“近五百年来,还无人能够达到此等境界!”
苏烨点点头,看来这是我的最终成就之所在。
第四十四章 义诊和鸡蛋的故事
“您是明医?”
苏烨问道。
“对。”
李可明点点头。
苏烨心中了然,即使是明医,也是高级明医,十病去其七八的那种。
“师父他答应见你,那基本就能确定收你,但前提是你必须先考过方医。”
李可明说道:“就你的情况来看,你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对药方用药剂量的把握。”
“方医考核,下下周三,还有十二天。”
“也就是你必须在这十二天,掌握药方计量,同时强化看病水平,如果这次你通不过,只能再等一年。”
“你要是同意的话,从明天开始,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我带你去城郊的乡村义诊!”
苏烨没想到李可明把方法都为自己想了,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自己铺路。
“同意,谢谢。”
苏烨认真的说道。
李可明笑着摆摆手。
第二天,傍晚,两人约好的义诊时间到。
苏烨如约来到了李可明家小区门口。
李可明准时下楼。
“走,去齐家村。”
这不是拾荒老人所在的村子吗?
苏烨微微讶然。
迅速从口袋里拿出了今天白天写的东西,递向李可明。
“这是?”
李可明疑惑的看了苏烨一眼,然后脑中灵光一闪,急忙问道:“不会又是从你家祖屋挖出来的吧?”
苏烨点点头。
李可明赶紧接过来,快速浏览了一下,双目圆瞪,满脸震惊之色的问道:“
“这是《脉书》?”
《脉书》是《黄帝内经·灵枢经》的一种祖本,中医价值不可估量可!
苏烨点点头。
李可明赶紧收起来,小心翼翼的在口袋里放好,看着苏烨笑着说道:
“看来,你小子手上有不少好东西啊,不枉我推荐你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