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韦恩斯坦更是被称作“奥斯卡背后的男人”,即便现在还没有达到他的巅峰期,但他对如何冲击奥斯卡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唐德知道他的手段,后世人仔细分析过,总共分为四个步骤。
海外镀金、操纵媒体、游说评委,还有抹黑对手。
海外镀金便是参加各大电影节,这一步主要针对的是非美利坚本土电影,因为这些来自于亚洲、非洲、欧洲的电影是没有知名度的,哪怕本国再热,学院派的老爷们也对其名字不知晓分毫。
因此亮眼的名头就十分重要,至少说起这部电影时,七八个连成一长串的获奖名头比电影本身更容易让人信服。
等电影在各大电影节刷完了脸,有了基本知名度后,就开始操纵媒体进行鼓吹,安排权威电影媒体、杂志的通稿;花大价钱买硬广宣传位;如果剧组舍得花钱,公关还会安排知名电视节目。
其目的就是让学院派的老爷们能从各大媒体了解到这部电影。
人总是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电影评奖也是同样。
而当前哨战打好后,“冲奥”就进入了关键的游说环节。在好莱坞有许多公关公司,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因为剧组是不知道那9500个评审团成员都是谁?喜欢什么类型电影?以及如何去接近他们。
但公关公司对此一清二楚,英国卫报曾经开玩笑的说过,每年到了10月中下旬至12月31日的奥斯卡季,评审团会员都会出现在高档西餐厅,吃着免费的午晚饭。
同时伴随的,还有西装笔挺的公关们,他们会详细的给评委们讲解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点和升华点。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那些奥斯卡评委们已经满脑子都是这部电影了,等到投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倾向。
1999年,哈维·韦恩斯坦甚至靠这套“潜规则”,让《莎温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拿下最佳影片。
导致《莎翁情史》在影迷口中一直佩戴着“最弱奥斯卡”的称号。
足以可见他的公关能力到底有多强。
后来的《寄生虫》之所以能冲击奥斯卡成功,也是因为它背后的推手是哈维的同事。
并且《寄生虫》花费了1500万美元用于公关,要知道整部电影的成本才1100万美元。
当然,这样的花费自然能带来高额回报。《寄生虫》获奖后,光北美票房就有4500万美元。
所以《芝加哥》在这种背景和加持下,肯定能获奖,就凭它那美利坚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片形式就足以让它获得一个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
但唐德要的不是提名,也不是要它年度最佳的奖项,这些奖项再显赫,也和他这位摄影师的关系不大。
所有人的目光只会聚焦于演员与导演,谁会认真去看每部电影的摄影师是谁,大家都默认摄影师只是导演的工具,是导演实现自己意图的手段之一。
因此唐德需要的是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项,来让自己在圈内的地位提高。
否则未来组建剧组的时候,没人认识他,难道要靠两条腿一张嘴去说服那些演员参演自己的电影吗?
想到这里,唐德把身体靠近椅子后背,电影即将开始播放。
不过唐德的心思没放在屏幕上面,而是浅浅听了一下身边人的交谈,就比如他左侧的两位。
一位叫尼基塔,是《电影评论》杂志的编辑。
一位叫鲁塞尔,是《好莱坞报道》的记者。
两位好莱坞的权威媒体人都是被邀请过来的,显然,米拉麦克斯的“冲奥”流程已经开始了。
唐德翘起嘴角,看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
光影在他脸上不断变化,时而蓝色,时而了红色。
耳边除了电影的舞曲声、台词声,还有媒体人在本子上的刷刷记录声。
大家都很克制的没有说话,沉浸在电影之中,随着情节发出赞叹以及大笑声。
好的电影就像是木偶师,观众就是被操控的木偶,一举一动都被镜头、剪辑、音乐所控制,按照导演的意图发出声音。
唐德抽空去瞄了眼旁边两人的本子,发现已经写满了零零散散的记录,并且脸上随时保持着笑容。
看起来他们很满意,而看完电影的唐德也很满意。
因为他在电影镜头运用上的小心思都得到了体现,并且大幅度拉升了观感,比原片更好。
他做了所有的努力,现在就要看观众以及媒体,乃至评审们的反应了。
第109章 绝佳口碑
“米伦,你在看什么?”朱迪拎着书包,像小兔子一样跳到门前。
她上半身穿着蓝色毛衣搭配白色衬衫,下半身穿着红色百褶裙加白色长棉袜,搭配小皮鞋。
当她走入空空如也的教室内,一眼就看到了米伦。
此时他正坐在椅子上翻看着杂志。
“我在找周末要看的电影……朱迪。”米伦抬起头,看向朱迪,随后发出哇哦一声。
“怎么了?”朱迪今天扎了个偏马尾,耳边还带着黄色的塑料耳环,整个人就像是美利坚青春电影里的扮相。
“我觉得……呃,你今天有点可爱。”
米伦这段时间语言能力进化了不少,至少他已经敢于对朱迪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虽然距离告白依然很远。
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飞速前进,米伦也算是在学校里享受了一把知名人士的风头。
现在篮球队和橄榄球队的家伙们一见到他都有些愤怒,总觉得是他抢走了朱迪。
“电影?嗯,有什么好看的吗?”
朱迪拉着一把椅子来到米伦身边,把他面前的水瓶拿过来喝了一口。
“影评说《芝加哥》不错,你看看。”
米伦把《电影评论》递给朱迪,然后趁着她看杂志的时候,拿回自己的水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喝了一口。
而朱迪没有注意他的小动作,她已经在默念杂志编辑尼基塔的影评了。
“写在前面:当上帝夺走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安全感,那么我们的奢想也就仅剩下性——玛丽莲·梦露。”
“在我看电影之前,我从未想到我可以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影屏幕一个半小时。
“事实上,在电影开始前,因为我看过前段时间报道剧组内讧风波的新闻,所以我对其抱着非常低的预期,并不认为它会带给我任何惊喜。
“再加上《红磨坊》出名后,大量歌舞片涌入市场,但能被记住所剩无几,因此我一度认为《芝加哥》也不过是想复制前人的成功,实现所谓的商业票房价值。
“可电影结束后,我忍不住站起身,与其他人一同鼓掌,为剧组对原版百老汇剧目的绝佳展现而感到赞叹。
“请原谅我必须要提前下个结论,那便是《芝加哥》将会是今年的最佳歌舞片,没有之一。至于为什么,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为各位解释。
“首先,歌舞片最重要当然是舞蹈,这是那个年代,纸醉金迷的芝加哥最艳丽的外在。
“欢笑,来,继续欢笑,跳舞,继续跳舞,旋转,旋转,旋转!《芝加哥》的每一场戏必然伴随着热烈的舞步,哪怕是杀人这样令人惶恐的事情,在这迷人的舞步下也变得轻松起来。
“所以在编舞上,满分10分,我可以给到9分。主创团队对原版剧目进行了重新编排,令其更适合电影这一载体,里面有几段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舞蹈,木偶、人体花车、梦境切换,现在我回想起来还会觉得惊艳。
“但这只值7分,另外2分我要给摄影师。因为他的运镜不同于寻常的舞台,《芝加哥》的镜头非常大胆的给到了更特更细节的描写,额头的汗珠,用力的手指,紧绷的脚面。这些画面穿插在激烈的独舞中,更加凸显了两位女主角的表现力。
“同时开头的长镜头也令人着迷,整整三分钟,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剪辑的痕迹。即便是在大转弯的地方也没有任何违和,让我不得不感叹一声惊喜。这显然与那位前摄影师所说的粗制滥造搭不上边,也让我在观看全程保持着兴奋的情绪,随时期待着下一段精彩的镜头和舞蹈。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改编是芝加哥剧目所有改编中最完美的。”
“而且之前媒体对其的判断是不切实际的,它并不是《红磨坊》走红后草草赶工出来的产物。它很独特,在蕾妮·齐格薇与凯瑟琳·泽塔-琼斯两位精湛性感舞技的加持下,它绝对配得上歌舞经典四个字。
“说完了舞蹈和镜头,我们再来谈画面色彩。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颜色运用得非常精湛乃至出彩,无论是蕾妮独舞时的白色、监狱群舞的黑红之色,以及操控媒体时的木色。都代表了舞者的背景和她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凯瑟琳独舞时的红色,那颜色将凯瑟琳变成了剪影,只留下剧烈的肢体动作,这种体验无疑是新奇的,具有突破的。
“也让我更能看清凯瑟琳每一个动作的力度与起伏,很棒的创意,不管是谁想出了这样的方法我都要对其表示赞美。我们总算能突破一些歌舞片的旧思路,迎来一些新鲜的变化了。”
“最后是剧情,但剧情恕我不能说太多,因为我怕剧透。但我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
“芝加哥的规则,永远不由这些性感尤物来决定。它荒诞、离奇、充斥着拜金主义与疯狂念头,无数人为了镁光灯一瞬间的闪耀而活,也因为镁光灯的关闭而死。借用狄更斯的话来说,这是个最喧哗的时代,也是个最安静的年代。“所以没有人是赢家,胜者,通吃一切。尤物们在舞台上光芒只有短短一瞬,她们在结局刚唱完“五十年不变”,就要面临1929年。那个美利坚股市崩溃,大萧条的年代。”
朱迪读完最后一句话,抬起头看向米伦:“我们周末就去看这部电影吧。”
“没问题!”米伦痛快答应。
除了《电影评论》的长篇点评,《好莱坞报道》报纸在头版上也有相关评论。
记者鲁塞尔写道:“与所有人预料违背,这部《芝加哥》以远超出预期的质量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演员演技、编舞、艺术水平和镜头语言,在同类型歌舞片中都属于前列,导演罗伯·马歇尔虽然此前默默无闻,但这部影片将会令其家喻户晓。
“同时影片存在着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蕾妮·齐薇格的独舞,比如操控陪审庭的现实与梦境切换,还有开头性感妩媚却也力道十足的夜总会之舞,都让人十分尽兴。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这部电影面前,甚至会让记者本人有种太短的错觉,这无疑侧面印证了它的精彩。
“所以你如果周末空闲时间不知道做什么,不如去影院里享受一场歌舞盛宴,相比于百老汇动辄几百美元的高昂票价,《芝加哥》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而在这些认真评论电影的媒体以外,还有一些娱乐报纸则在发表着更为激进与个性化的评论,他们针对之前迪昂发布的消息进行了驳斥。
“是谁说这部电影制作糟糕,管理混乱,浪费了原版的剧目?为什么我所看到的却完全相反,炫丽的舞台场景,富有想象力的梦境切换,还有惊人的舞蹈演出和各种精彩的运镜。这完全是一部制作规格顶级的歌舞片!”
“我简直爱死它了!它和《红磨坊》在我心中的地位相同!这才是歌舞片,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电影!那位前摄影师所说的一切都没有出现,他的话堪比马戏团小丑。”
“从影片的实际观感来说,这位前摄影师无疑是在说谎,或许是出于嫉妒,被指出工作上的失误让他口不择言的选择污蔑自己原本的剧组,并试图蒙骗记者与观众。”
对于这些评论,迪昂自然不能忍受,他连续接受了几家报纸的采访来反驳这种言论。
可紧接着更多的责备从各家媒体上冒出,甚至还有人质疑他是收了同时期上映电影的钱,故意抹黑《芝加哥》。
虽然都是些小报或者小记者,但迪昂仍然感觉自己的生活掉入了粪坑中,暗不见光,无法呼吸。
不得已,他只能暂时停下辩解,隐匿在家中,不再接受采访。
而米拉麦克斯见状也加大了宣传的预算,在各大媒体及电视节目上都开始让剧组成员频频露脸。
唐德和吉米这两天就连续看到两位女主角和导演出现在三档不同的谈话采访节目中。
也就是在各家影评人纷纷给予好评,广告疯狂轰炸的环境之下,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值也达到了最高点。
十二月十日,《芝加哥》电影正式上映,早已饥渴的观众们挥舞着手中的美元疯狂涌入电影院。
短短一周,《芝加哥》全美斩获3890万美元!位列同档期电影第一位!
与此同时,观众及各大网站对电影的评价火热出炉。
“烂番茄新鲜度百分之91!IMDB评分80!”
“媒体称这部电影将成为明年奥斯卡获奖者的最强竞争者之一!”
“呜呼!”在CAA办公室里,卡尔把手中的报纸往天上一丢,大笑出声,虽然这部电影票房再高也和自己没有关系。
但唐德可是自己负责的,他在好莱坞的名气越大,自己这位经纪人的身份也就越高。
如果唐德能获得奥斯卡奖项,那自己出门也可以宣称自己是奥斯卡获得者的经纪人了,这种感觉可不是在公司内受到吹捧所能够比较的。
所以卡尔在看完最近的报道后,赶忙走向电梯,打算主动去找副总裁埃丁森聊一聊后续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