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选清把乔泽发给爱德华·威腾的邮件,传回国内后,今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注定是无眠之夜。
尤其是研究所里专门整理乔代数几何的研究员们,总共就十来个人,恨不得收到了几十个视频会议的邀请。一堆神通广大的大佬们,似乎都不需要睡觉一样,大晚上的还在针对那篇附件中无数的问题提问。
“小孙啊,你能不能帮我们解释这里,他这个扭曲连结性定理证明的第二部分,对,就是第5页的内容这块,这个证明思路帮我们这些老家伙梳理一下。”
“哦,这个……嗯,这块的证明涉及到扭曲函数的形式,嗯,这里的思路首先应该是选择特定的系数,先满足初值条件,因为不同的系数代表着坐标系不同的位置嘛……
另外这里要确保扭曲函数(T(s))在整个扭曲连结线上是连续的。这要求在(s)的变化范围内,扭曲函数的变化是平滑的,不出现不连续点或奇点。这里乔教授应该是对扭曲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进行控制,所以引入了复变函数……”
小孙教授一边搜肠刮肚的解释,背部还一边渗着冷汗。
下午接到电话的时候,他还颇有微词。
但谁敢想,到了晚上,院士都主动找上了他了。
他孙孝春何德何能啊,竟然要同时给六位科学院的老院士们上课。
最重要的是,这些证明过程,他自己都看得云里雾里的。
“不对,你看这个过程,明显是关联了微分几何的思想,这是利用微分几何的工具,分析扭曲连结线上每个点的切矢量和法矢量,然后证明与复变函数的导数之间的关系。”
“额……这个……”
“哎,老喻,你别急着发表意见,人家小孙教授都还没说完呢,你再这样抢着发言,我关你麦了啊!”
“你说什么?我这是正常讨论,怎么了?你们几个搞物理的把我邀请来,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现在要关我麦?”
“不是,你讲不讲道理?”
“好了,好了,老周,老喻,都别吵了!加起来一百多岁的人了,干嘛呢?都先听小孙教授讲,吵的我都不记得笔记做到哪了!”
……
“……嗯,其实刚才喻院士说的其实也没错。乔教授就是巧妙的利用微分几何工具证明复变函数(f(z))与扭曲函数(T(s))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并以此来证明其扭曲性质。
这里最重要的引理就是:曲线的光滑参数化存在性。即:对于给定的乔时空坐标系中的两个点(P_1)和(P_2),存在一个光滑的曲线参数化(vec{r}(s)),其中(s)是弧长参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孙孝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之前大家探讨过的内容,然后开始拼命发挥了起来。
把这个讲通了,起码到深夜了。
总得赶紧把几位大佬熬得差不多了,他才好赶紧解放。
就算这些大佬还能熬,他也能借口自己熬不住,赶紧休息了。
没办法,这些大佬他既得罪不起,又不能在这些能决定他命运的人面前露怯,显得自己很没用,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本来还想着找其他人来帮忙,一起跟这些老院士们讲解这些内容的。
无奈其他人也都忙着给其他大佬讲解差不多的内容。
刚才孙孝春还看了眼他们的工作群,好几个人已经因为同样搞不懂乔教授的证明思路,直接在远程会议室里挨骂了……
好吧,其实孙孝春也能理解这些大佬的焦虑。
CERN那边都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使用量子蕴含模型给出的方程,的确能找到蕴含引力子存在了。未来基本模型可能都要开始大改了,具体的证明过程也已经摆在了大家眼前,但却还看不太懂。
这只能说乔泽的动作太快,快到其他人根本跟不上趟。
但让孙孝春想吐槽的是,这也不关他们的事啊。
这些院士大佬明明应该直接找乔泽来讲才对,为难他们算什么?
就这样,讲到了后半夜之后,好不容易跟几位老院士把曲线的光滑参数化存在性证明过程讲清楚了,看到好几位大佬神色还挺满意的,他才壮着胆子说道:“那个,各位老师,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早上……”
“哎……你年纪轻轻的,这么早就要睡了,我看看,这不是才刚过12点吗?小孙啊,你这不行啊,我跟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搞起科研来,连着几宿不睡都太正常了。”
“咳咳,不是,周院士,平时也就罢了。主要是早上还有个组会,乔教授可能会参加。对了,那个,众位老师你们为什么不干脆直接让乔教授来讲解呢?”
问出这个问题的下一刻,孙孝春就后悔了。
六位大佬级院士,脸色瞬间都变得不太好看了。
脾气火爆的甚至直接爆发了……
“还能因为什么?还不是的感谢XXX,不是他们蠢到极致的操作,会闹成这样?还讲解,现在电话都打不通了!徐大江那小子现在也神气起来了,我们这些老家伙的面子也不给了,他现在那打太极的功力可是大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伙是个外交官呢!”
“就是,搞得我们现在都不敢去拜访了!万一去了被拦在外面不让进,老脸都没处搁了!”
两句话直接引爆了火药桶……
明明气温并不高,但几位大佬级院士各种虎狼之词,硬是让孙孝春感觉后背渗出的冷汗直接把他的秋衣都打湿了。
这特么是他一个小教授能听到的内容么?
直到终于有人反应了过来:“哎,对了,小孙啊,你刚才说早上的组会乔泽也能参加?这样,你帮我们问问乔泽,能不能针对这篇论文搞一个报告会。在哪举办都行,把他的思路给大家详细讲讲。”
没等孙孝春拒绝,远程会议软件瞬间安静了下来。
六双期待的眼神带着无限压力聚焦到了他身上。
孙孝春瞬间想给自己一耳光……
看来学界是的确需要赶紧有人揭开乔泽理论那道神秘的面纱,但这重任怎么样也不该交给他这个小透明教授吧?
第247章 豆豆吃瘪,八方点赞
是夜,毫不夸张的说,华夏数学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都因为乔泽的一篇讨论稿,闹得难以入眠。
但乔泽这个时候已经睡的很香,他甚至都还不知道跟爱德华·威腾讨论量子蕴含模型的一篇稿子,已经传回了华夏,还让一众大佬们看到头秃。如果知道的话……大概还是能睡得这么香。
没办法,他还是长身体长脑子的时候,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
而且这种阐述最基础数学理论推导的稿子,就好像艺术品,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他也爱莫能助。
至于报告会,他也还没想过。
毕竟整套数学结构该如何描述,他也还没完全想清楚。
比如非局域性的挑战。
量子蕴含模型涉及的量子纠缠效应导致了非局域性的挑战。在传统的经典模型中,信息的传递受到局域性的限制,但量子蕴含涉及到空间上的非局域关联,这在数学结构的建模中就显得极为复杂。
另外还有诸如相互作用等等极为复杂的概念,必须使用更新颖数学结构,才能适应模型的一些特殊需求。如果还要经得起试验验证,难度加倍。
总之,这一工作对于乔泽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智商挑战游戏。
他试图用一套完整的数学结构,来解释微观世界,起码让人挑不出错来,这需要对数学、量子物理、场论、粒子物理……等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
稍有短板,这个任务大概就不可能完成。
换了个人这种层级的研究任务肯定是要找人合作的,乔泽也不是想单打独斗,但现在能完全吃透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思想的学者基本没有,所以暂时也找不到人能跟上他的思路,就只能一个人慢慢来了。
……
次日一大早,苏沐橙便看到喻成功昨天深夜发来的微信,接到通知,豆豆的招生工作暂时被叫停。陈校长去京城开会了,据说这次会议就是谈高校招生工作安排的。
据喻成功的推测,大概是豆豆的招生视频效果太好了,可能是被大量投诉了,为了安抚其他学校,只能先暂停了豆豆的全国宣讲。不过等陈校长去京城吵完架,应该就能继续了。
好吧,也不算意外。
昨晚复盘的时候,苏沐橙也觉得让豆豆自由发挥后的效果着实超出了所有人的期待。
有了身体的豆豆,面对一帮十多岁的小屁孩,简直是降维打击。效果好是自然的。
再加上互联网放大器,直接火的一塌糊涂。
后台数据显示,光是豆豆上传到微博上的视频,浏览量已经达到了3.2亿次。
相当于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都点开看过了。
哪怕抛去一些人可能不止看了一遍,这个数字也很恐怖了。
根据微博发布的报告,其日活量也不过2.6亿,月活量也才6亿左右。
这足以说明很多平时不太用微博的用户也专门上号来瞅一眼豆豆的表现。
对此,苏沐橙也有自己的理解,骄傲的声音也第一时间钻入乔泽的耳中:“乔哥,你看,豆豆已经强大到人家说我们赖皮了!”
“哦?”
刚刚洗漱完的乔泽,接过苏沐橙递来的手机,看了眼喻成功昨晚发来的消息,笑了笑,说道:“嗯,豆豆不错。”
“哈哈,喻老师竟然说这次陈校长是去京城吵架了,我发现老师们都太逗了。”
“喻主任也的确不错。”乔泽附和了句。
对于乔泽来说,这已经是很高的赞誉了,不过他也的确挺喜欢喻成功。
很早之前,喻成功把路秀秀送来西林的时候,他就跟这位招生办主任说过,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打他电话。
不过喻成功虽然有了乔泽的联系方式,但一次都没主动用过。除了过年的时候来过一次外,也很少在他面前出现,反而每次乔泽有事情,只要说一声,他都能办得妥妥帖帖。
就好像去年去燕北、华清办报告会。
哪怕已经是招生办主任了,还是亲自跟着他跟李建高一起到京城。每一项安排也都亲自经手,没出半点错漏。最重要的是,一趟行程下来,喻成功没有拿出学校领导的架势,帮他做一个主。
京城设下的饭局乔泽愿意去,他就同意。不愿意去,他就去沟通。哪怕京城找上门的都是大人物,喻成功也能处理妥当,没把事情推到他或者李建高身上。
这些都是小事,但人跟人之间的信任,总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尤其是乔泽这样的人,记忆力超级好,不管是对他的坏,还是好,都记得清清楚楚。
而且乔泽也已经发现了,他也的确需要有这样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帮他处理那些让人望而生厌的杂事。
只能说喻成功比吕北聪明几个量级。
如果让乔泽来评价吕北大概就是,明明是耿直的性子,却要去学别人玩八面玲珑那一套,结果就是四不像。这就是蠢的表现,但还好不是坏。能及时认清自己的优点跟短板,也还来得及。
所以在苏沐橙帮着说了好话,吕北的回答又让他满意的前提下,乔泽给了这位安保队长一个机会。
至于陈校长去京城吵架这件事,乔泽并不打算干涉。
其实他也觉得让豆豆去做招生工作,的确是有些不讲武德了。
针对十多岁的特定人群,正是对这个世界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候。豆豆这种新奇物种的出现,对比传统的招生老师,毫无疑问更能贴合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经过网络大染缸的着色,豆豆往往在人前会表露出肆无忌惮的嚣张性子,更贴合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思维模式。这是没办法的事,愿意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主力群体本就是十八岁到四十岁区间的年轻人。
十八岁以下,因为未成年限制很难成规模的表述意见,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虽然从使用网络的时间上看,不比年轻人少,但大都不喜欢发表意见。
别说让他们发表意见了,随手点个赞都嫌累,哪怕是点了,大多也是不小心的误操作。
除非是真的打动他们内心的内容,否则别想这群人看过之后留下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