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这些理论,首先要学会伽罗瓦表示与自守形式,深入理解什么是朗兰兹群,还要懂泛函方程根L-函数,然后再去了解什么叫朗兰兹对应,也就是将每个伽罗瓦表示跟某个自守表示联系起来。
这种对应关系往往需要通过比较两者的L-函数才能实现。
能把这些都学明白的人,基本上也不需要碰瓷某个数学领域了,其智商基本已经是八十亿人类中最顶尖那群人了,基本已经了解了数学的规律,不会有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现在这位顶级数学家也来西林数研所了?未来还可能跟他们成为同事?
这紧迫感一下便刷上来了,马上要过年的懈怠劲儿瞬间消失。
毕竟如果连这位未来都会加入西林数研所的话,单位未来在数学界的地位简直不敢想。
说不定以后不但要跟自家人竞争,还得跟外来的和尚竞争。
对于之前加入的正式研究员们来说,彼得·舒尔茨要来,并不是秘密。让他们抽签去波恩大学交流的时候就已经透过底了,只是没想到这位大佬如此着急,竟然年前就来了。
当数研所数百号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自然便也瞒不住了。更别提西林数研所也没打算隐瞒,之所以之前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来不管乔泽还是李建高,都不是那种喜欢宣传的人;二来事情没完全确定之前,大家都很保守。
现在彼得·舒尔茨人都已经来了,自然也无所谓了。
再加上数研所目前那些助理研究员本就主要来自于华夏各大高校,随便在朋友圈炫耀一下,前同事自然能看到,于是八楼三位大佬还在讨论论文的时候,彼得·舒尔茨走进西林数研所大楼已经成了华夏高校圈人尽皆知的事情。
一般的高校还无所谓,但对于华清跟燕北两所超级高校的数学相关专业来说,绝对又是沉重一击。
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这个组合,在世界数学界的确是太有说服力了,但凡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对这两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后者。
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本就自带光环。而且跟乔泽不同,彼得·舒尔茨的成长经历更趋同于正常人,比如从十六岁连续参加过四次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了一银三金。
而且相较于乔泽来说,彼得·舒尔茨起码本科读了三个学期才拿到学术学位,硕士阶段起码也花了一年,在人能理解的范围内。
像乔泽那样本科不到一年就直接硕博,然后几个月就献祭一个世界性大难题,拿到博士学位,这的确让人很难理解。换句话说,虽然都是天才,但彼得·舒尔茨显然要比乔泽更贴近人类一些。
总之结论便是,是人的,非人的新生代天才,全在西林。再加上一个爱德华·威腾,便形成了平面几何上最稳固的图形——三角形,只能说很超越了。
要知道,乔泽之前搞定杨-米尔斯方程,解决了质量间歇假设的时候,两人都没选择来华夏,给出蕴含引力子猜想并让CERN借此找到引力子的时候,两人没来;甚至乔泽搞出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的时候,两人也没来。
结果十月份爱德华·威腾突然宣布加入西林数研所,现在彼得·舒尔茨也偷偷跑来凑热闹,这似乎说明……
其实也不需要外界去猜了。
除夕这天,最新一期的《数理新发现》跟《数学年刊》上,有着乔泽跟爱德华·威腾署名的那篇论文给出了答案。乔泽自然是通讯作者跟第一作者,爱德华·威腾的名字则占据了第二作者。
只有这两个作者,而且又是一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
《揭示数论中的交织性:基于交织第一性原理的模型建构与推理方法研究》
这什么玩意儿啊?
数论什么时候多出了一种被称为交织性的东西?
这个交织第一性原理又是什么鬼?
乔泽教授在继乔代数几何之后,又搞出了一种新数学来搞大家心态了么?
要知道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数学家来,现在乔代数几何内部结构都还只研究了个半吊子,这新东西总不能出的比他们学习还快吧?
第374章 人间又一春
现代数学有一件很反直觉的事情,那便是数学里的一切,其实都建立于数学家的精准定义。更反直觉的是,数学家甚至能修改数学中的一些定义。
因为现代数学里最基本且至关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逻辑自洽即合理。
用人话表述就是,甭管你给出了一个定义有多离谱,但只要在一个数学体系中,所有定理和推导过程都是基于一组定义精确的公理,且这些推导跟结论没有相互矛盾,那么就是正确的。
就能在数学定义中正式存在。
比如极为经典的虚数定义:i^2=-1。
如果只有高中数学知识,看到这个式子第一反应就是这特么不是乱来吗?一个实数的平方就不可能等于负数。根据实数系统的基本性质就能得出结论,任何实数的平方都是非负的。
现在硬要规定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负1……所以数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虚数。
显然这个虚数就是被定义出来的。
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这个i丢进实数域。先假设实数域是一个集合,包含了整数、有理数跟无理数,然后再把i放进去,这个时候在包含了i的集合里做加法跟乘法,就会发现实数跟i不可能进一步化简。
最多只能写成a+bi这种形式,这个定义就成了复数。
当曾经的数学王子高斯同学发现了这种数字形式,就要想想如何进行几何表达,于是复平面就出现了。横坐标轴代表复数的实部,纵坐标轴代表复数的虚部,任何一个复数都能在复平面上找到一个点。
再根据欧拉公式,e^iθ=cos(θ)+isin(θ),稍加变换就发现任何复数??都可以表示为极坐标形式??=????^????。
于是复数的乘法规则就被定义出来了。
复数域里两个数相乘,就等于将两个复数的模相乘,再把复数的辐角相加,也就是r1·r2·e^i(??1+??2)。
由此,接下来就简单了:i×i也就是i^2=1·1·e^i(90度+90度),相当于把1在实部数轴上旋转180度,最后就等于-1。
看吧,曾经的数学大佬就是这么任性的,直接定义出了虚数、复平面等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东西,来为难之后的学生们。通过种种在当时匪夷所思的手法,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显然现在乔泽也在干跟前人一样的事情。
比如这篇论文中乔泽给广义跟狭义交织性的定义。
“广义的交织性是指所有数学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数、多项式、函数、矩阵、群、环等,其结构跟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连接,这些连接通过共有的数学属性或操作显现,并能够相互影响对方的理论结果跟应用。
其共有属性包括但不限于算数性质、代数结构、几何特征或拓扑性质,且有且至少有一种操作和映射方法能在这些不同数学对象上展现出相似或相互依赖的行为。”
“狭义的交织性是指交织性统一性猜想,即有一个代数结构??和一个几何结构??。那么在交织框架下:A?G=G?A。”
为了证明这种交织性,论文中定义了一个特殊函数I(z),并给出了表达式。
I(z)=e^p(z)+e^q(z),并用I(z)的零点和极点,探究多项式p(z)和 q(z)根的交织性。并在复杂的证明过程中,给出了一系列的引理跟定理。
论文很抽象,但事实上更抽象还是发布这篇论文的时间节点。
除夕啊……
华夏万家团圆的日子,这多少就有些过分了。
毕竟对于那些对数学还有追求的数学家来说,乔泽的论文肯定是不容错过的。
更别提这篇论文还有爱德华·威腾的署名,更有消息传出,彼得·舒尔茨就是这篇论文的审稿人之一,而且他来西林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篇论文。
如果再加上这篇论文理解上的难度极高,毕竟是一个新的数学领域,连许多数学符号都是新发明的,解决的还是数学上的大统一问题,这BUFF真就可以说直接叠满了。
不仔细研读,过年后跟谁讨论去?
于是,对于华夏那些顶级的数学家而言,蛇年真的是个很特殊的年份。
过年?
不存在的。
还是研究论文吧。
好在对于国外的数学家就没那么多困惑了,毕竟春节是什么东西?
而且这次乔泽的论文还直接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英文版,官方译本读起来更顺畅。
只是两百多页读起来的确需要很多时间。
至于国内的学者们,虽然汉语的论文更精简,只有一百多页。但论文这种东西,论证过程都是一样的,真正用文字表述的部分,都是扫一眼就能看明白,需要花时间研究的是,依然是那些全是数字跟符号的证明过程。
起码要能理解每一个引理跟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否存在瑕疵,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错漏。
很艰难,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来说,又乐在其中。
没办法,看人家编出的这些东西,是真会上瘾。
尤其是数学。
说起来给出一些云里雾里的定义很容易,但真的要逻辑自洽,其实很难。任何一个精彩的证明过程,都能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只要证明的足够精彩,让人挑不出瑕疵,各种数学大奖就在向他招手。
曾经的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就是如此。
虽然抽象,但更方便理解。
因为乔泽利用这两样新的数学工具解出了杨-米尔斯方程,并给出了质量间隙假设的证明。
顺着这个思路去看相关论文,总能豁然开朗。
但这次数学交织性的第一性原理,是大统一的前置性论文。虽然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很明确,但却没有一个通解的例题能帮助理解。
如果再加上证明过程更为抽象,为了找到交织模式存在的证据,有时候需要不断的增加维度,来进行探索,就让整篇论文诸多定理的证明过程显得极为晦涩。
绝大多数肯定是看不懂的。
事实上,整个华夏大概也就只有那么几位研究数论的大佬能跟上乔泽的证明思路,然后拍案叫绝。
当然这些对于乔泽来说,本就没什么影响。
再厉害的论文发布之后都会有滞后性。所以发布了论文之后,他便安心的准备过年了。
虽然不太在乎节日,不过每年新年乔泽还是会给自己三天假期,在家陪陪路秀秀。
不过其实也不太需要他陪着,今年的乔家更为热闹。
为了方便照顾苏沐橙,学校分配的别墅又有足够的房间,苏妈早就住了过来。
苏妈住过来了,苏立行只要人在西林也会直接住在苏家。于是过年两家人住在一起,自然热闹了许多。
乔泽对于家里多了两个人并不敏感,反正他回家就是睡个觉。
但路秀秀还是很开心的。
毕竟以前家里就两个人,逢年过节的总是觉得很冷清。以前房子小也就罢了,现在住在大别墅里,人太少反而有些害怕。现在亲家住过来了,不止是更有人气,还多了些人能说说话。
尤其是还有个豆豆在,总能将两家人生活上一些不同习惯可能造成的小摩擦消弭于无形。
很自然的,豆豆在这个家里的腰杆子也能越来越硬了。
以前只有路秀秀跟苏沐橙的宠爱,现在还多了苏妈的宠爱。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两边的大人正在拿豆豆小朋友练手,怎么去疼还在小苏同学肚子里的双胞胎。
过年这三天也没什么好说的。
跟去年差不多。
除夕当晚,两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了顿年夜饭。然后在客厅里守着电视机里的春晚,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这个时候豆豆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晚会没什么意思,豆豆可以化身演员,用各种节目来逗大人们的开心。各种段子说得飞起,整晚笑声就没断过。用苏妈的说法就是,春晚导演没让豆豆去现场跟全国观众见面,简直就是华夏春晚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