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西林工大,新校区,西林数学研究所大楼。
从全国召集来的高能物理学专家已经结束了考察,打道回府了。本来预计是需要三天时间的,但最终只呆了两天,便完成了所有工作。
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为效率。主要还是归功于豆豆把前期工作做得太过扎实。理论这块有爱德华·威腾这位社牛理论大师做讲解,不管是两天还是三天,都不太可能挑出什么毛病。
自然学科跟社会人文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不管是证明还是证伪,都需要严谨的推导或者试验过程。
如果涉及到数学理论,想要证伪往往首先要弄懂对方的理论到底说了什么。对于这些高能物理学家来说,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起码三天之内不可能完成。
不过让大家都决定提前一天急着赶回去的,还真不只是以上原因。在从已经跟数研所合作的第三方公司拿到了一些已经做出的基本测试数据之后,许多人动了心思。
动辄数百亿的高能粒子对撞机,需要经过严格论证,毕竟一旦决定要开始建造,就必须要拿出成果,总不能那多钱砸进去,水漂都没溅起一个。那可没人担得起责任。
但如果预算能控制在二、三十亿,就能拥有设计参数跟目前世界最先进强子对撞机差不多的科研设备,那还真就有得说了。
西林工大物理学院先搞出第一台,问题不大。京城的高能所这边也申请一台不过分吧?
就算是这种大科学设备多了浪费,那退三步说话,京城这么多家高能物理研究单位大家一起申请搞出一台总不过分了。比如华科院高能所跟华清、燕北的实验室一起申请,在京城搞出这么一台设备,大家其实也能接受。
提前回去也是为了赶紧做些准备。毕竟想从申请几十亿的资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这种需要竞争的事情。慢人一步可能就要慢个十几二十年。
这种大科学设备不可能重复建设太多,整个华夏最多有个两台就差不多足够了。除非工业基础更发达些,让造价继续往下降个百分之九十。这难度自然是极大的,起码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事不能赌。
所以大家都回去抢时间了。
外人走了,但大楼内这两天却似乎更热闹了。
只要每天早上开讨论会的时间,八楼跟七楼几个办公室开着窗子,楼下就能听到楼上叽里呱啦的争吵声。
能在数研所上班的研究员们,英语肯定是过关的。毕竟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读研的时候乔泽还在读初中,《数理新发现》这种华夏在世界学术界都能大放异彩的准自然科学顶刊都还是没影的事情。
不掌握英语就根本没法阅读那些重点期刊文献。更别提这些人大都有出国交流的经历。日常用英语交流沟通不成问题。
只是楼上争吵的两人情绪往往比较激动,语速极快,哪怕声音清晰入耳,能轻易辨认出是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的声音,可实在听不太懂两人到底在吵些什么。
但只要楼上传来争吵声,总会有人到附近的窗前去凑凑热闹。
哪怕听不太清楚,但见识一下平日里总是温文尔雅的大佬们如何吵架,顺便脑补一下上头两人面红耳赤的模样,还是挺有意思的。算是给枯燥的研究生活添加些不一样的乐趣。
对于就在八楼的乔泽来说,他也感觉挺头疼的。
两人最近喜欢吵架自然不会是有什么私人恩怨。事实上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关系一直都不错,矛盾的焦点还是因为暂时并没有对外公开的Q理论。
争论的焦点则是关于Q理论中,对于量子多维时空拓扑网络基本构成单元及其数学表示概念的不同看法。
基本构成单元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无非是顶点,边,面跟体。顶点代表时空网络中的基本时空点,点的性质由量子态构成。根据量子态性质,边分为有向边跟无向边,连接着顶点。
由边构成的闭合区域就是面,涉及到更高维度的量子关联则由体来表示。
这一块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涉及到数学表示,争议就来了。
从图的表示,邻接矩阵,到链群,同调群,在到简并度,双方的认识明显有着极大差异。
简单来说,彼得·舒尔茨一直在做极为严谨的论证工作,以让所有定义跟表示都具备精确性跟一致性。这显然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比如使用同调群来表示量子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就需要提供一个严谨的数学框架,来准确描述其拓扑性质。
但爱德华·威腾认为现阶段根本不需要这种审慎的理论,只需要做一个计算模型,取近似值的方法,就能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来得出想要的结论。
至于完整的数学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留到以后再说。每个阶段考虑每个阶段该考虑的事情就行了。
显然这个方法更具操作性,但在彼得·舒尔茨看来这个想法是荒谬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很容易就会忽略掉许多可能极为重要的拓扑性质,而且并不会对数学上的定义有任何帮助。
在乔泽看来,两人的想法其实都也有些道理,不过他当然是更倾向于彼得·舒尔茨的。毕竟能有严谨的证明过程,本就更符合他一贯的做法。
有了严谨的数学定义之后,再去设计各种实验办法进行验证,往往能事半功倍。
只是最近针对Q理论的数学推导工作,他自己都陷入了困境,自然也懒得说些什么。虽然好消息接二连三的来,但在基础理论这块做不出就是做不出。
他甚至怀疑,最近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这种焦躁的情绪也是受他影响。毕竟以前两人真不是这样,自有学者之儒雅气质,绝大多数时候都还是心平气和的。
哪怕是争吵,也是浅浅几句直指核心,也就是最近才变得分外焦躁了起来。
但没办法,Q理论最核心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要用量子多维时空拓扑网络来替代或者说进化量子场论。
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想要推进大统一理论无异于痴人说梦。
要将四种基本力纳入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就需要认识世界的时候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跟解释这个世界。
这也是乔泽提出Q理论的原因。
唯一的问题是八楼里乔泽并不擅长去解决这种观念的偏差,吕北、李承泽根本听不懂。至于豆豆,相对于让两人不在吵架,他更喜欢看热闹。
八楼现在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外界都觉得这地界既神秘又成功。毕竟从科研的视角来看,乔泽刚刚把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邀请到西林,就搞出了新粒子加速器的理论,不管从哪个层面看,这里都成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驱动核心,已经不能更成功了。
但内部目前三个人却都只觉得挺挫败的。
如果真的如外界看来那么一帆风顺,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两人也不至于每天开会探讨时都会争执不休。
也还好豆豆完美的承接了帮着乔泽带学生的任务,不然乔泽心情大概会更为低落。
这天早上,乔泽如同昨天一般认真的听完了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的争吵。等到了时间,如同往常一般宣布日常讨论时间结束,便不再管两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顺手把门一关。
世界便安静了下来。
其实整栋楼所有办公室的隔音效果都很好,当然前提是不开窗户。
有时候不停见解能给人提供新的思路,但大多数时候其实只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更为混乱。好在乔泽可以自动屏蔽这些诸多无效信息的干扰。
没有头绪的时候,乔泽会直接打开电脑,打算让豆豆寻找一些相关的文献。
虽然说到目前为止,推进大统一理论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但不少研究还是提供些思路。
比如西格尔的共形场理论,艾尔伯特·塔伦通过LHC实验做出的一些预测,又或者可见化维度模型跟弦景模型,等等这些。
虽然都不算太主流的学术理论,也并没有真正探讨到基本力统一的问题,但这些“跨界”的推论,多少都跟大统一沾点边。以乔泽的标准看,就是起码提出了新的工具。
如果豆豆能检索出隐藏在某个犄角疙瘩的文献,能给他一些启发自然是最好的。
其实这些天乔泽一直在阅读,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绝对是最可能有效的研究方式。
不过这次没等他给豆豆下达指令,这个有着自主精神的小东西先给他布置了个任务——跟微软董事长兼CEO通过视频深入交流一次。
还在为研究出现困境的乔泽本打算直接拒绝,不过在打算回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那还是他做杨-米尔斯方程前置性问题研究的时候,当时也是没什么头绪,苹果的大华夏区总裁一定要来西林跟他一起吃顿饭。他清楚的记得也就是在那次饭局上,正式那位苹果大华夏总裁的一句话给了他启发,然后顺利解决了那个问题。
虽然这次他遇到的问题跟上次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但萨蒂亚·纳德拉在商界的地位似乎也要比那位更高。
这些商业上的翘楚,虽然没空去研究自然科学理论。
不过人站得高了,自然看得更远,说不定就会聊出些有趣的想法跟见解能间接帮助到他呢?即便没有上次那么好运,似乎也没什么损失,最多牺牲大半个钟头的时间。
值得聊聊上几句。
第404章 豆豆的杀鸡儆猴
一念至此,乔泽便回了句:“我现在有时间。”
“现在一定不行呀,爸爸,起码要到一周后你才能有时间跟他通过视频谈判。”
看着豆豆回的这句话,乔泽瞬间便明白了小东西的意思。
这很明显是为了拿捏对方,表现出他们并不急开始这个项目的态度。乔泽并不清楚豆豆是怎么跟对方谈的,但从豆豆这句话乔泽便能感觉到这次合作,豆豆肯定没那么诚实守信。
否则的话,应该不需要刻意像个渣男一样去给对方营造这种求而不得的期待感。
不过虽然想到了,乔泽却并不打算去理会。
他跟微软没打过什么交道,虽然电脑上也有Windows系统,但双方之间的联系也仅止于用过。微软以后过得好不好,乔泽并不关心。就好像他从没关心过苹果卖得好不好一样。
甚至乔泽连西林立橙的运营情况都毫不关心。哪怕苏立行每季度都会准时把公司的财报发过来,他都从来没点开看过一眼。
钱这种东西,乔泽始终秉持着够用就行的态度。从他的视角看来,只要想做什么都不缺钱,但凡多花一分心思在算自己还有多少钱这种事上,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好吧,你安排。”没有过多的思考,乔泽便决定继续让豆豆去做处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还有件很重要的事情,爸爸。经过我的评估,由您主持发明的量子多维时空拓扑网络可用于对现有GPU产品进行迭代升级,不止如此,还能够让针对图形卡的设计走出一条新路。
配合光刻工厂,能够设计出性能更强劲的GPU产品。从显示卡的拓扑结构管理,到并行处理,再到变换矩阵,裁剪算法,以及拓扑一致性检查,并行光栅化,等等方面产品力都将能大幅度增强。
在处理复杂场景时,多维拓扑结构能够更高效的管理跟处理几何数据,提升渲染性能。但最重要的还是在科研层面的物理模拟优化。根据我的计算,量子拓扑网络,能够帮助显示卡更准确的进行物理模拟,不管是流体动力学还是是碰撞检测。
同样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一种全新的有别于OpenGL标准的新标准,又或者在现有标准基础上,设计出更为强劲的GPU设备。”
乔泽微微眯了眯眼睛。
豆豆的科研辅助功能似乎进一步提升了,这也让乔泽再一次感觉自己可能小看了西边这几十年的积累。
要知道数学从理论到应用,往往是一个漫长且随机的过程。
就好像Q理论中的这个量子多维时空拓扑网络概念,是为了能把四种基本力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下专门设计的,至于这个理论是否能用于某个领域,并不在提出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要等待某个数学家某天突然灵光一闪,又或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突然发现这套理论正好能完美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推向应用。
就好像新加速器理论的出世,就是爱德华·威腾很突然冒出的想法。
但现在豆豆刚接触到这个新鲜出炉没几天的理论,就能找到具体应用,这就属于学术关联能力突飞猛进了。显然这种能力是可以说极为务实且高效。
这意味着未来任何先进的理论都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技术的可能。
当然前提是这些新理论事无巨细的都保存在豆豆的服务器中。
“哦,你做了哪些计算?”
“爸爸,我已经设计出一系列优化算法,对现行的GPU技术进行优化,比如这个量子拓扑网络顶点处理优化算法。”
这句话出现两秒钟后,电脑上的对话弹窗自动最小化,随后一个编程窗口自动弹了出来。
下一刻,字母开始在窗口内跳动:
两分钟后,乔泽看着豆豆设计的算法,沉默不语。
聊天窗口切换了回来,豆豆已经总结出了优化算法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公式。
……
这些公式乔泽并不陌生,哪怕有些公式并没有经过详细推导,但他在脑海中过一遍,便知道这是通过Q理论中几个基本公式变化而来。
让乔泽感觉惊叹的依然是豆豆的进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