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长安好_分节阅读_第474节
小说作者:非10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4-09-23 20:49:57

  最后一页,他多是在“问”,问她的近况,以及“是否有他能帮得上忙的地方”,若是有,让她只管开口。

  常岁宁一直看到最后几行字。

  他在末尾处写道:【乞巧节将至,据闻可拜魁星。如此,便望卿多智,可百虑而无一失;更望安康,如日月恒长而无伤。】

  常岁宁看着这两句祝福之言,觉得若通俗来说,这便是在祝她……多长脑子多长身体,聪明又健康?

  竟然有人会在乞巧节时,祝她聪明又健康?

  但想到方才喝羊汤时,有几名部下就乞巧节将至,给予了她“愿主帅早日觅得如意郎君”,“主帅瞧上哪个,只管同属下们说一声,保管给您抢来”的节日祝词……常岁宁倒觉得崔璟这个【聪明又健康】,反而更合她心意。

  多智百虑而无一失,如日月恒长而无伤——

  常岁宁又读了两遍,眼中不觉露出笑意。

  说来,她之前还曾疑心崔璟对她的好,是欲乱她大志的好,而今一步步看来,他非但无意乱她大志,反倒是要帮着她成全她大志之人。

  知她想赢,便想帮她赢得更漂亮些,让她赢得更轻松些,以她所向为自身所向——

  生得这样漂亮,能力又这般出众的崔璟,偏偏有着这样的心意……这样的人,应当没有人会不喜欢吧?

  常岁宁看着手中字里行间全是认真的三篇信纸,眨了下带着笑意的眼睛,将它们妥善放回信封中。

  她提笔写回信。

  一应正事回复不必赘述,末了,她觉着自己也该写两句节日祝词,但乞巧节是赶不上了,信送去北地需要时间……

  那便中秋吧,下个月便是中秋了。

  但中秋佳节,讲究人月两团圆,而崔璟被崔家除族,无人可圆,考虑到这一点,常岁宁落笔写道:【遥祝令安中秋安康,届时如无人共食月饼,共饮桂花美酒,可借吾兄一用。】

  嗯……关键时刻,阿兄还是很有些用处的。

  常岁宁满意欣慰,末了,又在左下角画上了一只啃月饼的兔子,用以弥补字数不及崔璟之亏欠。

  等待信纸晾干的间隙,常岁宁也没闲着,又随手拆了几封刚从刺史府送来的信。

  令她意外的是,她竟然看到了魏叔易的来信。

  她有好些日子没见到魏叔易的动静了,有关段真宜的也没有,她几乎已经能够断定自己是被认出来了。

  这母子二人,一个赛一个怕鬼。

  如今魏叔易来信,是总算克服了这份与生俱来的恐惧吗?

  常岁宁好奇地展信,果见信上内容“很不魏叔易”,字里行间再没有了常见的散漫玩笑,及见缝插针的挖坑试探,就连字迹也肉眼可见地少了飘逸之感,多了份“规规矩矩”……

  不似“魏叔易”,很是“魏侍郎”——有一种强自镇定之下做出来的一本正经的官气。

  试图用这名为官气的冷静外衣,来掩饰背后的紧张。

  他的一本正经处在于,信上所言皆是公事。

  他意在提醒她东罗或有攻来江南腹地的可能,她此刻处境艰难危急,务必再三谨慎。

  又与她道,圣人已松口答应再给江都增派三万兵马。

  三万兵马,短时日内虽无法用于水战,但陆地上的防御也决不可松懈,对眼下的常岁宁而言,自然是不要白不要的好处。

  说完兵马,魏叔易又提到了粮饷军资,信中让她不必为此忧心,他已催促户部加紧此事,秋冬的御寒之物也在筹备当中了,后续他也会跟进此事,她只管安心御敌即可。

  所以,那三万兵马也好,粮饷军资也罢,都算是他替她从如今紧巴巴的朝廷手里要来催来的。

  换作往常,魏叔易做了这些,言语间必然是要同她邀功,让她记他一个大人情的,但这回半个字都没提。

  他也未有说起家中母亲的情况,只在信的最末尾处,缀上了唯一一句稍有私心的问话,却也仅有四字而已:【近来安否?】

  常岁宁思忖了一会儿——末尾既有问话,那便是想让她回信的意思吧?

  那她可就回了?

  回头可别怪她故意去信吓他。

  这半年来,她可是一封信都不曾主动给他写过的,她可不是喜欢故意吓人的人。

  于是,常岁宁提笔回信道谢,并给予了中秋问候,想了想,顺便把重阳节也一道捎带上了。

  于【谨祝重阳安康】之后,她又提笔补上一句【顺问伯母秋祉】。

  写罢之后,常岁宁对着信纸满意颔首。

  虽然她不喜欢吓人,但偶尔逗一逗段真宜也挺好玩的。

  ……

  七夕当日,江都城中,无二院正式挂了匾。

  常岁宁到底是赶回来了。

  沸腾的喧闹声中,仰首看着高高悬挂起的匾额,常岁宁眼底有着报以希冀的神采,她将会为这座书院倾注她所能给予的一切,令它生长于日光之下,予它甘雨时露,望它早日茁壮长成一株大树,以捍大盛根基。

  随着无二院挂匾,内里虽仍在加紧修建,但考核入院之事也已开始正式提上了日程。

  第一批,取的乃是文士,将分入【文学馆】与【算学馆】两大学馆之内,其中每馆又分有“四堂”,将根据入学者的资质及所学程度,做到分堂教学。

  这两座学馆也是最早开建的,如今已近竣工。余下尚未对外公开招生的其它三大学馆,则仍在修建当中。

  但有关余下三大学馆所属学科,江都城中已有确切风声传出,令人意外的是,这三大学馆并非寻常学科,也并非如起初传言那般“要仿照国子监,以学生出身高低不同分馆而授”,它们甚至与“文道”并无直接关连,历来更不曾听过有人为此专门设馆教学——

  听闻那三大学馆,竟然分别为【匠学馆】、【农学馆】、【医学馆】……

  常刺史这竟是要培养匠人,农者,及医者?

  各路学子在为考入无二院的文学馆与算学馆而紧锣密鼓地备考之际,有关余下三馆的消息也在火速传开,在许多家中世代行医,务农,或有一技之长的人群中掀起了不小的轰动——字都认不得太多、甚至一字不识的他们,竟然也有机会进那无二院去?!

  往后可不能再说“什么都不会做,干脆回家养猪算了”此类之言了,据说那无二院的农学馆里,就连养猪的也要……养得好的,还能当老师呢!

第387章 “争宠之心不宜太过”

  常岁宁设立农、匠、医三馆,并非是临时起意之下的异想天开。

  此番她搜罗而来的世家藏书之中,不单有书学治国文道,那些涉猎广泛的书籍中,如治水,易算,工造,医道,农学等,也包含良多。

  她之所以非要截下那些藏书,正因其中不单有兴国之道,更不乏“活民之术”。

  民以食为天,食之本源、国之根本即为农学,其紧要程度自不必多述。

  而工匠之道,亦渗透在方方面面,下至劳作农具,再至各类建构,日常触手可及之物,甚至是军械改进,皆有匠人的身影与智慧。

  许多被称之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乃至被主流权力认为不利于统治人心,因而贬低打压的奇思妙技,若能得以善用改进,便会带来事半功倍之效,可使人们的双手得到释放,从而参与到更多的生产之事当中。

  常岁宁之所以会有此等在时下看似“迥异”的想法,是因经历使然,多年的军中生活,及行走于民生疾苦间的切实经验,让她无比清楚匠工之道所能带来的益处之大。

  因恐惧于纷杂的奇技会惑乱民心,会使人玩物丧志,不事生产,乃至不利于以儒学之道统治民心,会增加治下难度,故而便设法打压,不认可匠工的价值,这无异于自缚其足,自蔽双目,因噎废食。

  在常岁宁这里,大力培养重用匠工,是她当下必行之事。

  哪怕这一步跨得有些大,需与时下价值取向抗衡,必会招来非议与阻挠,她也一定要走出这一步,大盛内忧外患交加,务必需要猛药救之,方能有转机出现。

  乱世更易滋生新的秩序,而掌控话语权与分配权的人,便可去制定新的秩序——眼下她有能力这么做,便当去做。

  至于猛药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弊端,到时自会有更适宜的手段来制衡替代,想要一件崭新的事物与秩序面世,第一件事务必要先让它飞起来,之后再由统治者去权衡制约它该有的落点,若有偏离,便一点点去修正它。

  现如今她要做的,便是让江都先“飞起来”。

  除了农学与匠学之外,医学则是拿来保障生民安危的一道盾牌。相比其它,医学存在的意义是毋庸置疑无人质疑的,此乃人类乃至万物生灵求生之下诞生的自救之法,是与天争命的伟大执着。

  医道的延续与前行,并不局限于一州一国,它是整个人道生机的恒常追求,理应要被重视发扬。

  治国安邦之策,诗词文学璀璨,是世人眼中最为高尚的浪漫。

  然而,广茂的粮田,生机健壮的牧群,铸造器物时的滚烫铁水,芬芳或苦涩的草药,一切为生存而挥洒的汗水,也皆是另一种浪漫。

  一切为人道的延续而诞生出的智慧产物,皆为光辉。

  这片土地上的生民智慧总是有迹可循的,正因祖祖辈辈写在骨血里的辛勤与智慧,方有华夏血脉千百年的传承不灭。

  这些致力于不同领域的智慧,当相互协作,各取所长,前路方能走得稳固扎实。

  正因这些智慧的存在,常岁宁纵然两世为人,依旧坚定地认为,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资源,永远是这里的子民。

  唯有人口,才是无价之宝。

  所以她如今要在江都试着造一方适宜智慧生长的温室广厦,让他们先活己,再活人,继而活世。

  行路难,多歧路,但她相信,若怀生生不息之志,便必有成事之时。

  ……

  “老钱啊……”

  江都刺史府中,王岳拿一种很新的称呼同好友感慨道:“我如今越发明白你为何会选择常刺史了。”

  骆观临:……选择常岁宁并非他本意,说了很多遍了,他是被装在麻袋里掳来的!

  当然,他是在心里说的。

  这么曲折并丢人的事情,他并不打算与王岳分享。

  王岳兀自感慨道:“近来固然忙碌,然而却觉分外充实,好似今日丢一颗种子入土,明日即能看到它抽芽……”

  是为累的有回应。

  付出得到回应,听似寻常,但于时下而言,却是一种很可贵的体验。

  王岳少年时也曾有过壮志,但他的性情与骆观临不同,骆观临是个敢于去撞南墙之人,纵然头破血流也不会退却。但王岳若觉时机不对,没有把握之下,便只想趴着不动,多少有点守株待兔的精神在身上。

  王岳时常觉得,他很像是老母亲锅里炖着的老鸭子——母亲喜欢将一道菜反复炖食,一次吃不完,便回锅重炖,故而再老的鸭子都能被母亲反复炖煮的软烂如泥。

  他这只鸭子似乎也注定就这么烂在锅里,一辈子大约都要郁郁不得志了。

  今次他留在江都,算是形势所逼,赶鸭子上架之下才有了决定……

  但王岳干着干着,倒越发觉得有盼头了。

  此刻甚至忍不住感叹:“吾虽已近暮年,然若能施展年少抱负,却也为时未晚。”

  多少比他有才能之人一辈子也就庸庸碌碌地过去了,能有机会壮志得酬的,总归是凤毛麟角。

  故而有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却难寻。

  随着一条条由常岁宁定下的政令实施下去,王岳开始对这个被冠以野心勃勃之名的少女改观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3页  当前第4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4/78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长安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