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_分节阅读_第101节
小说作者:南风不尽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753 KB   上传时间:2024-08-14 11:14:48

  后来,张居正不禁钦佩地笑了,喃喃自语道:“看来后人这新天,不仅仅着眼在废帝制上面,他们方方面面都开拓了一个新天啊!”

  【那年,由管理员领头,咱们决心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对旧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首先,要打破封建帝制下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我们要向工农、女性敞开教育之门,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教育的基本权利,我之前没有听过那歌,还是刷视频刷到的,但我爷爷应该会唱,爷爷,你还记得那首扫盲的歌吗?】

  林菱说着说着又卡壳了,幸好林爷爷一下就知道她说得是什么了,于是想了想,还有些磕磕绊绊地唱道:

  【多少年没唱了,嗯……应该是“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是这首《夫妻识字》歌,都是五十年代的歌了!】

  林菱忙点头:对对对,就这个调,她看得科普视频里不少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进的夜校和扫盲班!

  【其实咱们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是不断革新与完善的,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成立官学到官学私学并举,但每个朝代都忽略了这么两类人的教育权,一个是女性,一个是工匠与农民;当时读书的绝大部分是地主、富农富商与资派子弟,像爷爷和我这样家世的人,放在古代那绝对是土地里刨食一辈子,没有机会读书的。

  只有我们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一起提出,要保障所有民族、所有阶层都要受教育。

  再也没有什么愚民政策以稳定政权了,只有四个字:教育强国!建国之初我们曾立下目标:到20世纪末我们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全民教育计划……

  06年我们再次提高目标:“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并把这条写进咱们的教育法里,决心无比地大。

  没错,我们不仅要完成这个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扫盲壮举,还要实现让大家有学上、上好学呢!每一个坐在这里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没有吹牛把?我上小学就已经不收学费学杂费了!】

  说到这里,林菱还翻找出科普的数据,照本宣科念起真实数据:

  【我看到的科普里,只统计到2018年,那时候,我们近14亿人口中,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生,分别为10339万人、4653万人、3935万人、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注]

  毛入学率就是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的比。也就是说,我们实现了全国18-22岁这个年龄段所有的青壮年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只听林菱骄傲无比的情绪猛地一顿,突然变得抓狂哀怨了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大学生都不值钱了啊,我爷爷那个时候,高中生、中专大专都可吃香了,到了我一代,人人都卷,人人都考研,本科出去在大城市里如果不是特别优秀,找一份好工作还是比较难的。

  所以说,就业也算是我们教育提升以后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吧。】

  沉默,是今日所有听到这一切的古人。

  一连串能吓死人的数字被系统看热闹不嫌事大地用小括号标注成了他们每个时空能看懂的官方字体与本朝相符合的度量衡,于是每一个人瞪着眼,都像没了舌头,迟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从没听过因人才太多,“就业”都成了问题的。

  上回这样,还是知道后世没了皇帝;再上上回,是知道后世朝廷消灭了贫困,如今可好,他们不仅是没了皇帝、没了贫困,连“文盲”也没了,不仅仅是文盲没了,他们连钱都不收!

  不是刚刚打完天下一穷二白吗,他们哪里来的钱啊!

  还有些心大的,听得满脑袋稀里糊涂,只好想着:“文盲”这个词儿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还真贴切啊,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各朝还没来得及转动已经有些一片空白的脑子,林爷爷又接着林菱的话补充,没想到竟然回答了古人们的疑问道:

  【其实早在建国之前,咱们就开始试验和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了,当时我们还叫种花苏维埃,我们就在自己的章程里写了:“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施以免费的强迫教育”,你们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列宁小学吧?我们那会儿虽然穷,但仍在苏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呢。

  那会儿什么也没有,没有教室,就露天在打谷场、祠堂或是寺庙里上课,没有课桌椅,就用砖头、土坯和木板堆砌,就算那时候烽火连天,战火不断,却还是成立了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等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就像妹妹你特别爱看的那个电视剧的名字一样,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大字不识的泥腿子,终于有一天能走进学堂里,而不是一边放牛一边偷偷在墙外听地主的儿子上课了,我们终于走近了属于我们的“觉醒时代”。

  妹妹你肯定想不到,那样艰难又不稳定的条件下,像粤赣闽等地,咱们走到哪就办学校办到哪儿,一共建了三千多所列宁小学,让十二万人都识字了。】

  林菱是真的不知道!

  她一直以为义务教育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没想到咱们谠那么早就开始尝试与探索了!怪不得她以前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很多闽地家族的祠堂以前也是小学,还有斑驳的黑板和课桌椅,现在终于知道了。

  【所以,教育没有那么难,只要想做,就能做得成,而且那时候不仅打仗,生产力也跟不上,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农忙的时候哪有空读书?于是就有了“夜校”和“冬学”,冬学就是十一月底开学,这时候收完稻谷了,没事儿了,到隔年二月初过完年结束,不耽搁大伙儿种田。

  而且当时咱们把识字教育、军事教育和生产教育三合为一,设置了军事课、政治文化课、农业课等等,毕竟如果只是枯燥上识字课,农民确实会听得打瞌睡,也不愿浪费时间,那如果教你怎么种好田、怎么伺候庄稼才能丰收,怎么施肥怎么除草杀虫呢?

  把识字融汇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课程里,爷爷记得,好像还有一门课顺带还教怎么打靶、扔手擂……那会儿更不限制妇女带孩子一起来,有的农村妇女背着还喝奶的娃娃,一边笨拙地拿笔学写字,一边写还要抽空哄娃儿睡觉。】

  所以这就是咱们现在央视军事与农业在一个频道里的原因吗?林菱“噗嗤”一声笑出声来,随即又有些热泪盈眶。

  那时候真是苦中作乐,可听起来却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毕竟再苦再难,也比数千年来捆绑在土地上、宅院里不得动弹的束缚,令人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吧?

  林爷爷这番补充,真是醍醐灌顶!如张居正一般有改革之志的官员的眼眸都越听越亮——没错,用后人的话来说(张居正现在已经完全学会了后人的词汇,甚至抄录了一本后人的“警句语录”来读),他对如何兼顾“教育与生产”,一直困扰了很久,毕竟他早在林菱头一回去镇上拿快递,就已经不断在脑海中试图还原后人是如何培育读书人的了。

  现在他总算知道了,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后人是怎么做的了!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仅仅是不看重人才的家世,也是不拘泥传道解惑的方式,如孔子一般,四处云游便四处讲学,本来“学”这件事,正应如此简单、没有门槛的啊!没有纸笔,便在沙地上写字,又有何不可?

  课业的内容也没错,教老百姓那些佶屈聱牙的四书五经,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生存!试图让他们去考科举,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忠心爱国、保家卫国。

  张居正奋笔疾书,无数念头在他脑中迸发形成,本来最擅写端正持重的楷书的他,如今几乎写成了只有他自个才能看得出来是什么字的草书……

  【全民白月光:那是什么时候完成扫盲的?】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作为第一个确立了“立君为民”思想的皇帝,他也是种花家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民养君、民择君的皇帝,虽碍于士族盘踞、势力庞大而没能彻底改变大唐,也虽然他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天下百姓供养一人”的局限,但已经是难得勤政爱民的皇帝。

  因此他很好奇,后人在有教无类的教育上做到了什么程度。

  林爷爷想了想说:

  【我们要知道,教育与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现在爷爷不敢断言我们已经没有文盲了,应该还有不少年纪太大的老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识字,也有因身体原因无法学习的人存在,但我们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听说过扫盲这个词语了,因为15岁以上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了,文盲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

  扫盲早已不是教育工作的重心了。

  我们后来已经不再满足人人识字这个目标,而是关切贫困地区的人是否也能像发达地区一样受教育的问题,还有——女性教育的公平与自由,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九十年代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那个安徽山区的大眼睛女孩儿?那时候,我们的义务教育已经推行很久了,但地域差异还是让很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儿上学困难。

  要知道,我们经历了比国外更漫长、更沉重的古代以父权社会为基础的畸形女性教育,在古代,女性受教育目的是培养知书达礼、遵守三纲五常的妇女,跟我们现在说的教育完全不是同一件事。

  古代传统宗法制、血缘制度下形成的以“男丁传宗接代”为人生目的的风气之下,男性一直是古代社会性别中的顶端。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为女孩儿能公平地受教育而努力着。】

  作者有话要说:

  注的参考资料:

  1.教育部:千秋伟业强基石——发展义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人民日报海外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3.夯实千秋基业聚力学有所教——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口嫌体正直

第89章 隐形歧视

  ◎女性自我的觉醒更为重要◎

  秦,章台宫中,熬夜批完奏疏的嬴政又喝了碗中药茶,他经过了门口倚着殿柱睡着的值守小吏身旁,抬眸去看那黎明的天光柔软地穿过云层,一束束落在屋瓦之上。他听着林菱说起的教育之事,心念微微一动,便伸手将仙迹从巨大的青铜鼎上收回,投入一面小铜镜中随身带走,铜镜背面雕满了腾云驾雾的长龙,另一面便是正在说起后世教育的仙迹画面。

  因林菱和爷爷坐在爆肚儿店里边说边谈,嬴政便也不时时刻刻盯着看了,只将那铜镜悬在腰间,随着他大步而行,边走边听。

  绕过长廊,下了玉阶,便乘上了轿撵,一路往东南面的兴乐宫而去。章台宫原本是楚国的王宫名字,在灭楚之后,嬴政也建了座章台宫作为纪念。

  也不仅仅是楚国,他在统一六国的十年间,“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每灭掉一国,便在咸阳宫附近仿建诸侯国的宫殿,于是在渭水之滨、咸阳宫外,连绵二百里皆为六国宫殿,还有太后居住的甘泉宫、狩猎的上林苑,这些宫殿加起来有二百七十座,每一座都以复道、甬道、阁道等连接起来,簇拥着咸阳宫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宫殿群,没错,先前仙迹说起汉朝宫室深广巍峨,嬴政是忍了又忍才没出声。他一听那“小猪佩刘”吹嘘汉朝宫室,便心中不愉。凭借林爷爷提及的大致方位,嬴政已经了然——那什么刘汉引以为傲的宫殿,大多都是在原有秦之遗址上扩建的!

  比如那未央宫,分明是我大秦章台宫所在!长乐宫,是我大秦兴乐宫!因此,嬴政早已断定:将咸阳宫及三百个宫室都加起来,他秦王宫分明才应当是历史上最恢弘壮丽的、第一大皇宫!

  但他最终没有发言,是因为心生怅然:大秦离后世果然太遥远了,远得后人除了“大秦”与他这个“秦始皇”,很多痕迹都消弭在了岁月悠悠之间。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不想承认:秦朝太短了。

  嬴政坐在轿撵上,将这些不愉快的事挥之而去,他要去兴乐宫,纯属一时兴起:原先他下定决心要将女儿的汤沐邑分封到关东,便择选了学识渊博的女傅进宫教导公主,而公主们就学之处便安顿在了兴乐宫一处山水宜人的偏殿。

  仙迹说起的义务教育,嬴政很难借鉴,因为这天下的黔首,几乎都是“有主”的,他们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的家奴、隐户,而无主的流民又连温饱都难以维系,更别提女子了。

  他只能从女儿身上,做一些尝试。

  这时,正好腰间的镜子传来了林菱咀嚼吞咽的声音,她好像又吃了什么,还叫了什么“来一瓶冰的雪碧”,咕咚咕咚吞咽下去后,还充满享受的、长长地“嗨”了一声!

  嬴政心想,这仙迹也真是的,竟能将人吃东西的声音那么清晰地传达过来,听得好似就在自个耳旁吃着似的,让人有点难忍受。

  【阿程不就是女性教育道路上充满荆棘的例子吗?管理员有句话特别好,当初要解放妇女的时候他就说:“只有在封建体制破碎,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建立以后,才能解决她们的教育问题。”

  所以新种花建立以后,咱们国家对男女教育都付出了均等的重视,一是两性入学学生数量上的平等,二是教育内容的平等,三是妇女在接受教育后所得到的发展是否是能平等地参与社会分工。

  虽然现在在“就业”上还有很多隐形歧视仍然存在,比如很多公司、单位在招聘简章上不会标明性别,但女生的简历投递一般都是石沉大海,连给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人事在筛选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领导的指示,只要男生。

  还有怀孕休完产假回来,原来的岗位就被顶替或者被调岗降薪,逼着你辞职,还有一些晋升、提拔的通道,女生总会比男生走得更长,就我之前呆过的单位,领导班子五个一溜都是男性,八个中层干部里只有一个女性,还是个封心绝爱、雷厉风行认为“养男人不如养狗”的卷王……若不是如此,恐怕也无法在内部竞聘中脱颖而出。

  但与古代比起来,至少我们已经能够从小光明正大地与男性一同学习、在职场上工作,不用盲婚哑嫁,不用被限制出门,不用一生的命运都掌控在父亲甚至是兄长的手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出嫁女》,五个受尽各种压迫剥削的女孩儿相约一起上吊,希望能够挣脱那个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结果她们死后竟然还被家人定了冥婚——就算死也逃离不了被压榨的、痛苦的一生,我看完这个电影做了两天的噩梦,惊醒以后又想哭又毛骨悚然。】

  唐,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碧鸡坊的薛涛痴迷地望着仙迹,她自幼聪慧,八岁就能做诗,因多才多艺,她备受中书令韦皋赏识,甚至赏识到让她一个女子帮助他处理一些繁琐的案牍工作。

  韦皋任节度使时,还因怜惜薛涛的才华,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这个官职非进士出身的人不能任,从没有一个女子能够担任“校书郎”,但正因她是女子,唐德宗格于旧例,未能准许。

  原本韦皋对她的赏识也曾让她自喜,但今日听过了仙迹所言的后辈女子的生活,她才知道自己其实也不过是这灰暗的世道里,一个普通的女子。

  但幸好,仙迹来临,为她凿开了一片天!

  韦皋原先带她如士,但有一次忤逆了他的决定后,便将她弃如敝屣,那时候她才明白男人们这些“惜才”的背后,仍然保有对她是个女子的轻视,她望着自己身上黯淡灰色道袍,取下剪子来,一把剪得稀烂。

  之后,薛涛翻箱倒柜,又找出了自己曾经极其喜爱的石榴红裙,收拾好行李,重新回到熙熙攘攘的浣花溪,她决定了,她要利用自己“女校书”与秀冠蜀中的名气以及“薛涛笺”赚来的钱办一间女校!她要与这些姊妹一起,不再拘泥于男子的赏识,做知晓自强的女子。

  【但其实,最让我觉得难过的是,我们还有很多老一辈的女性,封建思想比男人还根深蒂固,我有个邻居,因为当初计生只生了个女儿,所以一直给女儿灌输以后要招赘的思想,后来她女儿谈男朋友,便各种反对旁敲侧击,之后女儿还是不顾反对嫁了人,她又闹着要让女儿生二胎、拼三胎,只为“拿一个男孩跟娘家姓”,认为这样她父亲的香火才不会断绝,以后在村子里不至于抬不起头。

  这些话,竟然都是一个母亲说出来的。

  而且她好无私,做得这一切,全都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真正需要改造与解放的,还有很多成长在畸形三观里的女孩子……只有女性自己觉醒了,我们的声音团结在一起,往后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啊,不说了,门钉肉饼上了!】

  各朝的古人们还是不能共情林菱,反而更加共情了那个只生了女儿的妇人,朱元璋就奇怪了:“只有一个女儿,思量着招赘不是很正常么?难不成后人不招赘?”否则女儿外嫁,家里只剩两个老人,没有壮劳力,岂不是要被人欺负死?随后又震惊道:计生?啥意思?不许多生娃儿么?

  朱标微微思索,便解释道:“林姑娘的意思只怕是,不论是否招赘,在她的心里,应当都要女孩儿自个愿意,而不是被母亲逼迫,她们似乎特别看重‘自愿’这事儿,不喜欢父母做她们的主。”

  朱元璋不吭气,心中却在想:不听父母之言,还忤逆父母……没点规矩!父母岂会害自己的孩子?即便严厉些,不也是为了自己这些龟儿好?他平日对儿女都严,难道就不爱子了吗?

  不过对于第二个“生了孩子跟娘家姓”,古人们就无法共情了,这的确是不可能的,夫家怎么可能会同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生的孩子不论男女,那都是夫家的血脉了,跟娘家可没关系!

  不过……除非那女儿娘家是豪强大户,家里资产丰厚,那夫家若是不地道,本着想吃绝户的心思,估摸着会把其中一个孩子送回去,但等那父母死了,偌大家产还不是夫家的了?不过这事儿,那娘家的亲族只怕不会同意。

  古人们对于这类事都讨论得很起劲,但林菱实在心思被肉饼香飘了,还真的压根不说了!她一看那皮薄馅大、圆鼓鼓煎得金黄微焦的肉饼就口水直流,一口爆汁,满嘴都是肉香,她嘴里全是饼,外焦里嫩,太好吃了!

  这时直播间忽然有人问道:

  【那个女人:你说的那个《出嫁女》的电影没看过,可以分享一下吗?】

  林菱吃着肉饼的空隙看见了,便随手掏出平板,嘴里肉还没咽下去便嘟嘟囔囔地说:“有,电影太长了看不完,可以给你们分享看剪辑的短视频。”

  于是找出来平台本来就有的电影讲解短视频,放给直播间的人看,自己又能不中断直播,又能专心吃肉饼,一举两得!

  于是古人们的眼前便缓缓地出现了一幅色调有些陈旧的画卷,画卷上是热热闹闹的出嫁队伍,鲜红的花轿里,一个穿红戴绿的年轻女孩儿神色并不喜悦,她呆坐了一会儿,缓缓地掏出了一根麻绳吊在了花轿的顶上,没一会儿,花轿那垂落的红色门帘下面,便僵直地伸出了一双白袜绣花鞋……

第90章 觉醒种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4页  当前第10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1/1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