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爷爷一边聊天一边手下的活计也不停。
汉武帝时期,刘彻看见林爷爷先将一袋砂石倒在地上,又用铲子划开一袋灰色粉末,混在砂石里,不断用铲子搅拌均匀,等混得差不多了,就让林菱去拿盆水来,让林菱蹲在旁边,一点一点往里面加水,他则不停用铲子和泥,之后差不多了,又用铁刮板继续和,林菱还有些好奇:
【爷爷你怎么知道要加多少水?】
这正是刘彻也想问的,看样子这东西有些像营建城池用的夯土——汉朝也将黏土、黄土、糯米汁等材料混合在一起修建城池,但这“水泥”似乎更加便捷一些,只需要掺沙土与石灰。
那这灰色的“水泥”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只是单单用于黏合砖头砌砖墙?
【不知道,反正差不多看着这水泥砂浆能挂在砖头上就差不多了,这个没有什么定量的,就是凭经验,看着不要太稀就好了。】
林爷爷很快混好一桶水泥砂浆,用铲子铲进小桶里,然后便拎着桶,让林菱帮忙垒砖头,于是林菱跟直播间说一声,就把手机丢在了原地,帮着爷爷递砖头干活了。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把工部尚书、侍郎都叫了出来,一起看林菱与林爷爷两个人很快就沿着地面起了一座半人高的砖墙,那混合了砂石的“水泥”用个平整的铁板往砖头上一抹就能黏住下一块砖头,而且……
“陛下,这水泥不一般。”工部侍郎声音都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它干得好快!您看,最底下的那层好似已经牢固地粘在地面上了,虽然如今林老夫子用在砖上,但它原是粘稠的浆状,这意味着,用这水泥来黏合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墙也不成问题,还有!臣知道了,是路,后人的路!陛下!后人那平整的路——”
——那灰白色的、一条条平整的道路,是水泥做成的路。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抖。
这时,李世民还看到林老夫子将掉落地砂浆节省地重新铲起放回小桶里,即便沾上了尘泥,一样可以再使用。
大概干到了中午,已经依托着院墙的直角,盖起来一个L型的砖墙,还留出了一个供鸭子进出的口、食槽的口,通风的窗子口。
屋顶的话,林爷爷直接给铺上一层防雨塑料布,再把原来塌下来的旧石棉瓦斜着盖上去,保持坡度方便排雨,最后还把原来鸭窝的金属网围栏捡了回来,林爷爷用剩下的水泥把两块木条黏在了门两边,再用钉子和合页把围栏重新裝了上去。
这样就算完工了。
林爷爷扶着腰擦了擦汗,说:“回头把垫料和稻草铺回去就行了,这样鸭子就会回窝里生蛋了。”
林菱点点头,赶紧去给林爷爷倒水喝,然后才得意洋洋地绕着鸭窝欣赏了两遍,虽然这个鸭窝看不出什么美感,是最简易的那种,但这可是她回乡后参与搭建的第一个建筑类项目!
【干完了,真的很快哎,接下来就等水泥干了让鸭子们住进去就好了,因为是在原来的鸭窝遗址上面弄的,所以不用考虑空间大小,就按原来尺寸做,然后地面也本来就做好了高低排水,这个就不用重新弄了,你们以后想自己盖鸡窝鸭窝可以参考我们这样弄砖头的,其实也不难。
感兴趣我可以出个教程哦!】
林菱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个乡村日常主播的感觉了!之前都在不务正业啊,难道这就是她数据一直起不来的原因?
而且亲手搭起来一个鸭窝也非常有成就感,她洗了手回来拿手机,准备对着鸭窝来个细节特写,就见直播间早就刷屏了,但都不是让她出《自制鸭窝教程》的,而是——
【实现一个长生不老的小目标:你这水泥是什么成分的?】
【全民白月光:水泥和砂浆要多少配比?】
【棣子,开门,是爹地:水泥是谁发明的?】
【Happy Forever Big King:自己在家能配置水泥吗?】
【明摄宗:水泥有多久的历史了?这技艺是外国传入的吗?】
【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这好像有点像三合土,水泥是从三合土演变而来的吗?】
……
林菱傻眼了。
【为什么你们每次关注点都和我不一样?】
问配比的还能理解,毕竟要自己在家改造小院子或者砌墙的对这个技术问题还是比较在意的,至于其他的问题……水泥直接去买好了呀,还自己在家配?那么抠门的嘛!有这功夫院子都造好了估计!
林菱简直有一肚子的槽点想吐。
她永远猜不到当代网友想看什么,这或许才是她数据起不来的真实原因?林菱感觉她抓住了华点!
而且,调个水泥你管它什么成分!哦等等,他们是不是怕有甲醛?所以水泥应该没有甲醛吧?她记得……好像……应该是没有……不确定,于是林菱这个文科生只好默默地掏出了另一个手机去百度。
一搜,直接搜到了央视财经出的《权威解读水泥生产全流程》的视频,林菱乐了,这不正好,又不用自己啰嗦了。
自己说还怕说错了误导别人呢。
正好中午了,林菱和爷爷在院子里吃饭,直播手机就架在那边给大家放科普视频,她看了眼,她如果要完成每日领取推广流量的任务,直播时长还差几个小时。
林菱皱起鼻子:还得混啊!
【五、四、三、二、一,起爆!】
平坦而荒芜的一片砂石山地里,随着倒计时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尘烟腾起,地动山摇,一整片砂石直接坍塌。
汉武帝时期,刘彻被爆炸声吓了一跳,随后发现有的大臣已经吓得跪倒在地,还大喊道:“天雷啊!仙人降下天雷了!”
刘彻起身把他一踹,不由恨恨道:“瞎嚷嚷什么!没见识,这是后人开山的手段!”是火器,他如今已经知晓了!
果然,只听林菱放给他们看的视频里有个浑厚男声悠悠道:
【水泥的诞生,就从这样一场爆破说起。】
第95章 水泥
◎水泥的诞生◎
忙活了一上午,浑身都热,谁也没有心思去仔细捣腾午餐了,爷爷把早上剩的青菜瘦肉粥倒出来,就上梅菜笋丝与腌菜心,爷孙俩就这样俭朴地对付一餐。
经过一上午放置,粥吸饱了水分,浓稠得像是泡饭,但林菱还挺喜欢这样的口感,而且天气热的时候喝凉粥,也比吃饭舒服一些。
林菱和爷爷商量着翻菜地的事情,林爷爷还摆了摆手:“后山那么大一片菜地,管照都管不过来,你院子里还要种什么?”
“我想种点水果。”林菱咬着筷子,小西红柿啊,草莓,西瓜啊——但现在过了种西瓜的季节了,不然她高低种上几颗。
林爷爷知道了,这是想玩,便不管了:“行,你种吧。”
爷孙俩吃饭闲聊,直播间的古人们则专心致志地看着林菱播放的水泥生产流程,各个都心怦怦直跳。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戴上了单片老花镜,凑在屏风前几乎眼睛都不眨一下,爆炸声之后,画面便瞬间拉远,成群的大卡车运送着满满一后斗的碎沙石,激起飞扬的尘土,飞快地驶过眼前,视频里介绍到,这里是一个采石场,车辆要将这些石灰石送到工厂里。
“石灰石?”永乐帝眯了眯眼。
即便对于古人而已,这东西也不少见,在制作瓷器的时候,便要大量使用石灰石与草木灰一起烧炼成釉灰制釉,所以几乎有窑口的地方,就有石灰石矿,景德镇、越窑在的越州、长兴等地,都产大量石灰石。
除此之外,大明的工匠还会用石灰石熔炼铁与铜,原来这东西不仅仅能制造瓷器与炼铁,还能……生产水泥?
永乐帝能听见自己的胸腔里,心怦怦直跳。
很快画面又转到了一些泛着金属冷光的管道上,石灰石被装在上面,运送到一片巨大的拱形钢铁棚里,无数吊着长臂的铁车在里面工作着,那些机械将石灰石粉碎,按三比一与黏土混合,很快又传送到下一处去。
“工厂……原来这便是后人所言的工厂……”
看不见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不再耗费人力,而是操纵着各式各样的钢铁机械来制作,这一幕即便随着视频讲解飞快闪过了,却还是深深地烙印在了无数古人的眼中。
这是比石灰石更令他们震撼的东西。
以猛火碎裂高山,以钢铁造就天穹,以机关替代四肢。
“怨不得后世人人皆可读书,他们不需要那么多人困守土地,在地里刨食了,他们只需要更多的人学会如何制造这样的铁兽。”
他们需要的是智慧,不再是体力。
钢铁不会思考,唯有人能赋予它们生命。
秦,嬴政紧急召来了墨家子弟,但每个入宫的墨家子弟都显得如此恍惚,他们几乎都在喃喃自语:“机关术……是我墨家的机关术……”
有些奉行了墨家一辈子的老人,跪倒在宫殿之上,却似哭似笑——墨家被排斥、衰落已经很多年了,大秦建立,奉行法家治国,墨家又成了被摒弃与忽视的一家,也沦落成了秦始皇营造宫殿、道路与征战时才会想起来的“工具”罢了,可他们明明怀有兼爱非攻和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思想,他们兼爱天下百姓,对仙迹中表露后世的平等博爱极为赞同,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明白了。
即便两千年后,墨家也没有消亡,他们平等兼爱的思想还在,他们高明的制作器械的本领,也被发扬光大了。
墨家真的如天上星辰一般,永恒闪耀着。
嬴政也在此时回想起林菱曾经说过,她们将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墨子,或许便是因为在她的世道,她们兼收百家之长,制造了无数神物,却还铭记着这条道路上的第一人吧。
墨家、法家、儒家、农家、医家……百家争鸣,却没有在后世引得混乱,反倒人人都满足、百花齐放了。
后人也是霸王道杂之啊,嬴政沉吟着。
“石灰石与黏土磨碎后辊压成粉……制得水泥生料……”李斯瞥了眼忽然沉思起来的陛下,又瞥了眼欣喜若狂的墨家,只好自己专注记载着水泥的配方,不由喃喃出声,“这水泥,居然只需要这样两种原料便能制得,实在是……”便宜又方便啊!
比起以往要使用粮食(糯米)来建造宫殿,这能节省下来好多粮食!而且看起来水泥格外坚固,林菱家乡那条灰白色的水泥路,无数车辆往来碾压,也不见塌陷断裂,李斯已经在竹简下刻下了观察得来的水泥特性:易凝固、坚硬、可黏合木材、石砖……
但很快他也无法冷静了。
因为画面陡然拉高到空中百米,他们也看到了这个制造水泥的庞然巨物的真面目,像是屹立在山川之间的古兽,与之相比远处的山岭竟然都显得低矮了起来,后人将那些制成的生料从高处倾倒而下,下方则是熊熊烈焰……
【400-600°黏土脱水活化,800-900°石灰石中的碳酸盐完全分解……之后管道里的巨型喷火枪将温度拉高到1420°,水泥生料完全熟化,形成了硅酸盐熟料……】
之后再用巨型风机将熟料瞬间降温到60°,最终制成了水泥熟料。
【遇水硬化的能力从此蕴藏其中。】
视频结束了。
汉武帝时期,刘彻一开始看到那与山川同高的百米高炉,整个人都傻了,十分失望——水泥原料简易,但后人的制造工艺实在是与他们犹如天壤之别,但是看完了以后,他却又将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和生铁冶炼是一个道理!将生原料高温煅烧再转窑冷却,他建了那么多的冶铁高炉,林爷爷说得那个水排鼓风,他已经命工匠做出来了,今儿刚收到了图样,是用水力冲动水轮,再通过一种曲柄连杆回环往复,带动皮囊鼓风助燃,完全不需要人力与畜力,即便做出来不如后人那么好,也可以试试看!
各朝纷纷要去试验制造水泥,却忽然听林爷爷说:
【你既然要种水果的话,那地荒很久了,你这小身板能翻得动吗?正好还有剩下的水泥,爷爷给你拿去做几个菜箱,你用菜箱种就好了嘛。】
林菱一想,也是哦,便同意了。
于是各朝的人又看到林爷爷手脚麻利,找出来几块木板搭成方形,然后在里面浇上混好的水泥砂浆,等半干的时候把木板拆掉,这些水泥便形成了一个个方形或是长方形的容器。
被太阳暴晒了一会儿,便已经脱胎换骨,成型地站着了。
林菱和林爷爷去睡了个午觉,下午重新开播的时候还拿铲子瞧了瞧鸭窝上面的水泥灰,竟然已经硬了,被铁铲子铲了好几下,才往下掉灰。菜箱就没那么快了,手摁下去还有个印子。
但已经大大出乎各朝古人的意料。
太快了!这成型速度,夏日只怕两日就能完全干透。
各朝不少君王立刻便下旨研制水泥,当然后来在实践中各朝各代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遇上了不同的困难,比如唐宋以前很难维持上千度高温,烧不出硅酸盐,即便不计代价烧出来一点,成本实在太高。
而唐宋以后的朝代冶铁技术与高炉都有了长进,又卡在了研墨成粉的关口,他们很难将石灰完全粉末化,而无法磨成细粉的话,水泥就很难成为浆体,达到能水化、随意塑型的目的,最后又在烘干阶段大伤脑筋——石灰遇水便会硬化,必须快速烘干,无法自然晾晒。
可天生倔强不服的种花家人,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倔驴,一日造不出来便一年,一年造不出来便两年,遇山开山遇路开路,这些困苦阻碍,他们总归会想出法子来对付的。
尤其是永乐帝,他看到后人那水泥路和鸭窝以后,就一直在想:郑和率船队出海时,总会发生触礁和撞滩等祸事,这是大海风波难测无法避免的,故而海上航道会设立灯塔,但木材与三合土制成的灯塔总是会被海水侵蚀而倒塌,没有沿途灯塔的指引,船队无法远洋航行。
那……如果用水泥来做灯塔呢?
永乐帝不知道自己歪打正着,当初水泥被英国人发明,也是因为航海问题,他们正式需要一种可以长久接触海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