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改变了世界,不是一句空话。】
这一段话除了石油硫磺可做□□这句能听懂,往下字字句句都听得历朝历代之人头晕目眩、目光呆滞,什么提炼,什么汽油,又什么塑料、什么聚合、什么饼的,但虽说听不懂,却能听明白这石油是个好东西,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录下来,再回头指派专人细细琢磨。
唯有赵匡胤面红耳赤又难以置信:什么?什么赔款?
他的大宋日后到底怎么了?
为何林小娘子口中,总是听不到一句大宋的好话……如今又提到宋朝赔款认爹……
只有打了败仗才会赔款啊!
他的心晃晃悠悠地沉了下去。
不行,他一定要找个机会,旁敲侧击地问出他大宋的事情来!
【石油应用之广泛真的令人瞠目结舌,在国防上,石油还是航空航天以及武器装备的原料及燃料,因此每个国家都需要大量石油,但石油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意味着只会越用越少,且它在世界上分布极不均匀,如今世上已经探明的石油矿产都集中在中东少量几个产油国,这也使得石油成了国际上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有的国家弱小却是个产油国,便容易遭到其他国家侵略,从而引发战争;也有的产油国因石油资源而飞速发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富得流油。
但我们自己的石油现代化直到新种花成立都没能实现,石油被我们称为洋油,在种花家成立初期到六十年代上下,我们都处在“洋油”时代,我们自己几乎无法自主生产石油,全都依赖进口,连老百姓点灯的煤油都是进口的。
那时候外国人都嘲笑我们中国没有石油,也认定了我们这么广袤的国土上不产石油,美丽国甚至用石油来辖制我们经济与军事的发展,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从来就不是轻言放弃、选择认命的那一类民族,不管外国专家怎么断言,我们石油资源又如何短缺,但这期间,我们都没有放弃寻找我们自己的油田。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也迎来了能够扭转我们石油短缺的重大转变。
一个是1955年,我们在新疆准格尔盆地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
仅仅相距四年之后,我们又在我国东北黑龙江西部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对我们来说格外重要,它是我们种花家最大的油田,被列为世界十大油田之一,算到现在的话,它已为我国连续20年产油量超过千万吨!太牛了,也正是因大庆油田的发现,我们才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能够不再受他国掣肘!】
新疆准葛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
黑龙江西部,大庆油田。
反应最快的自然还是距离后世最近的明清,没办法,这地名熟悉啊!
清,康熙年间。
准葛尔,康熙能不知道在哪儿嘛?之前他曾三征葛尔丹,这讨人厌的葛尓丹就是准葛尔部的大汗!
至于黑龙江,更不用提了,满人的老家!女真满语中“萨哈连”为黑,“乌拉”为江,黑龙江正是因满语而得名,而黑龙江北岸便是雅克萨,曾与沙鄂为了划分边界而打了三年多的康熙不由大喜:“此地是我大清的萨哈连乌拉!”
那是满清龙兴之地,不愧蕴藏如此地宝!
第29章 遥望幸福
◎作话有道歉。◎
准葛尔太遥远,而且准葛尔部自从太子胤礽被废后,似乎是看出大清朝局不稳,如今越发不逊,眼看又有了要叛清的势头,那克拉玛依油田既然在准葛尔部所在之地,康熙如今也不好多加刺探……但黑龙江城西部是可以好好去寻摸的,只是这一指向仍泛泛不明,那地儿可辽阔了呢!
略想了想,康熙便下了旨意:“速传盛京、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入京觐见!”能制作武器,又能做燃料,还能从中炼出三千多种东西,这石油如何提炼即便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暂不能为之所用,也决不能放任不管!而且这油田听起来格外珍贵,万一被狼子野心的沙鄂夺取如何是好?
他一定要弄清楚这油田究竟在哪里,而驻守统辖辽东三城的将军必定知晓!
洪武年间,朱元璋和朱标也将目光率先望向东北——新疆这个词儿,听起来像是回疆那地方,如今那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地盘,朱元璋并没有直接统治,而是与其保持着一种盟国的关系,那地方不好管,朱元璋也不想管。
但“东北、黑龙江西部”这个地理位置,就已经很明确了。
元朝将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称为奴儿干城,意为风景如画的地方。朱元璋建国后,多次派兵深入奴儿干,相继击溃盘踞在此的残元势力后,洪武四年,在元朝的辽东行省基础上设立了辽东卫指挥使。但败走漠北的元朝故将纳哈出依然经常率骑兵骚扰大明东北边境,让朱元璋感到分外不安。于是就在今年,朱元璋再次加强了对辽东的驻军与军备,将其改为辽东都司,下辖二十多个卫所,这是为了进一步扫清东北地区的北元残余势力。
因此,元朝势力在东北还未完全驱逐干净,如今大明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力度仍然很弱,这也是朱元璋想迁都的原因——南京为都城实在太靠南了!这让他的权柄难以威服北方,也让出兵征北变得艰难。
不过,朱元璋早想过将北元灭了以后就在奴儿干建城,但如今一切都还没来得及。
那克拉玛依油田尚不能肖想,但这个大庆油田却鞭长可及。尤其他听到那石油如此金贵,还什么“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这油田产量又如此之巨,他便也愈发紧迫地想要将东北握在手心里,不由喃喃道:“蓝玉虽讨厌,但打鞑子确实是把好手,也该叫他领兵出去溜溜马了,省得在京里今儿收两百个义子明儿收三百个义子,越发张狂!”
唐贞观年间,精通外邦番夷语言与各地地理的鸿胪寺卿又被李世民紧急叫来,幸好之前他退下后还未来得及出宫,正刚刚走下御阶,又被气喘吁吁的宫人追上,紧赶慢赶回来,便听李世民问:“卿可知何地为新疆准葛尔盆地、何地为黑龙江?”
新疆一时半会没想出来,但黑龙江……鸿胪寺卿略微松了口气,这地方他知晓啊!连忙回答道:“在室韦和靺鞨游牧之处,有一江河名黑水,奔腾矫若游龙,故靺鞨族人称为黑龙江。”
靺鞨就是女真族的祖宗,黑龙江的名字,也是唐朝中原人由古靺鞨语中翻译得来,从唐朝开始固定了这个称呼。
李世民招手让他近前,将舆图展开,鸿胪寺卿仔细看了看,指尖落在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的范围:“就在此处!”
这让李世民有些烦恼地磨了磨牙,只因此时,李世民刚刚设立河北道,代表着唐朝将统治的触角延伸到了东北,今黑龙江全境也逐渐被纳入了河北道的管辖。但那儿仍然是室韦和靺鞨两个部族“自治”的地方……嗐,毕竟在仙迹出现之前,唐朝廷只把那儿当成发配犯人的好去处之一(在古代,北方人犯事儿就发配两广福建,南方人犯事儿就发配黑龙江,主打科学分配。)
李世民原本并不觉得那等遥远苦寒之地有什么好处……因此如朱元璋一般,并未对此地实行全面统治。最后思来想去,又与朝臣商量,李世民决定先解决近在咫尺的突厥问题,再逐步加强对河北道的控制。
“油田……一听便觉着富裕。”李世民此时接手的大唐还不是那个“巨唐”,它千疮百孔、内忧外患,民族众多却各自为王,在仙迹告诉他能缔造盛世之前,贞观的群臣都没敢有这样大的奢望。
秦汉则更为烦难了,在他们的时空,新疆还是道路难行、多国分裂的西域,“黑龙江”也还没得名,有人管那条大江叫弱水河,也有叫黑水的,于是两处时空都找了不少人询问,但中原汉地都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大河,于是秦汉帝王忽然想起仙迹曾言“我们东北”。
这可不是他们所在时空疆域的东北。
想到某个可能,秦汉皇帝们的脸色都是一沉。
在后世,匈奴似乎已被征服,纳入了后世朝廷的版图之中,林老夫子之前提及呼和浩特时也是一副自然亲切的口吻,所以这次林娘子所说的大庆油田不会如今尚在匈奴人的统治之下吧?
刘彻酸了,他也好想要那什么宋朝的燃烧投掷弹啊!他更想要那些钢铁巨车,若有此等神器,踏平草原不过顷刻之间罢了!
可是……推测来推测去,都指向了一个最坏的结果:这油田极可能在匈奴人手里。
很好,打匈奴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刘彻眼眸闪烁,不过……此事定要想个法子,不能叫匈奴王庭得知,否则大汉危矣!
而秦朝,对匈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蒙恬打匈奴犹如在草原上打地鼠,哪里不对打哪里。
因此,嬴政只是淡淡地下了诏令:“传旨给蒙恬,问明匈奴控弦之处可有黑龙江或是类似名字的江河,若能寻得,告诉他,从此那儿就是我大秦国土了!”
北宋,赵匡胤则忽略了那什么油田,只因为仙迹屡次提及宋朝武器、贤才而高兴:“这沈括是个大才,只不知那宋哲宗是朕几世孙,若他也能得见仙迹,应当好好启用这位全才才行!还有那宋神宗,能知晓利用石油制作□□,锐意革新武备,也是个好皇帝。”
赵光义瞥了眼赵匡胤,企图从他脸上找到一丝强颜欢笑的痕迹,不过赵匡胤掩饰得很好,赵光义还是把煞风景的那些话咽了回去,面带附和地微微一点头。
在场的北宋朝臣也精通人情世故,没人敢多提那油田之事,都在赞美沈括与宋神宗、宋哲宗,甚至开始讨论起这两位皇帝的谥号来源……哎呀,这些谥号真是非常创新的谥号呢!
为何独独宋朝反应如此古怪,只因仙迹提到的油田所在之地……让宋朝无比尴尬,毕竟他们连燕云十六州(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都摸不着边,更别提新疆了……北宋最西边仅到甘肃兰州、宁夏一线。这“克拉玛依”的名字一听就不在他们大宋国土范围内啊!
而黑龙江也是相同的情况,此时北宋疆域的最北部就只到后世的天津南部、河北中部、山西中部、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一线,更不可能深入辽东,那些地方现在都是辽国国土!
秦汉时期大庆油田虽也不在他们的统治之中,但人家对匈奴仍有反击夺取之力,更别提唐与明,本就纳入了统治,只需进一步绥安边境,这油田便唾手可得!
唯有宋朝,尚且看不到任何希望,与其肖想这两个遥远的油田,不如先做做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美梦……因此不管内心如何五味杂陈,也就只能干巴巴地夸夸沈括了。
【有关大庆油田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面对困难和恶劣环境,不问吃住、只问钻井在哪里的王进喜,他带着工人在油田上没日没夜打井,只用五天零四个小时就打出一口深井、还不顾腿伤跳进水泥浆池压制井喷,被称为铁人……】
“不问吃住、没日没夜工作……”明洪武,朱元璋十万分地震惊道,“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臣子吗?咱就说过,咱给的俸禄和休沐日太多了些!容易消磨意志!”
在场的大臣们:“……”
吾命危矣!
【还有中国最帅院士,帅只是他最微不足道的烦恼,刚刚毕业的他,放弃了去外国留学的机会,毅然而然奔赴大庆油田,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拜托贫油的帽子,想要为我们多生产更多的石油。他也是我国油田分油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我记得之前看新闻,老爷子87岁了还得人夸风华不减,然后老爷子很严肃地说,请多谈科学。后来才知道,他不喜欢别人夸他帅,现在是老了脾气更好了,以前人家总这样打趣他,他可是要生气的。真是可爱的人。】
【那个年代的人身上总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也正是因为有我们不畏生死不畏困难的先辈,才有我们如今的好日子。就像我小时候,我家这个村子也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我们这儿放眼望去几乎都是破破烂烂快要塌掉的土楼,但是这些破烂的土楼里藏着我们的希望——只要走进去,就能看到满墙满墙的奖状。那时候的父辈都是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希望下一代能走出大山。
但那个时候因局势问题导致了国家拨给财政倾向减少,万一不幸开战,闽地建设得再好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同为特区,闽地的特区就没有邻居发展得快。另外因地形所限,山川险峻,连贸易成本都极高,所以即便有陈嘉庚先生这样的爱国华侨不予余力修建学校、扶助乡民,GDP依旧是全国倒数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这条路又走了多久呢,好似已经回想不起来了。
身在其中的我因为当时年纪小,已经不太记得这样漫长又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了,好像有一年开始,不知不觉就从土楼里搬进了新房,等突然意识到的时候再回顾才发现,新的村子和老的村子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那时候才理解到外媒曾对我们报道的那句:“自2015年起,中国投入超800亿美元用于……”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
其实又何止是从2015年开始呢?我们一直都在路上,从开放、先富带动后富的东西协作,哪一步不是扎扎实实在朝富民强兵这个目标迈进呢?一步一个脚印,才终于走到了今天。
闽地从1996年起,与宁夏已经执行东西对口协作十七年了,我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单位里逢年过节采购的员工礼品,都是宁夏特产。
所以这条路,又何止十几年?
劈山修路、重建房屋、新修水利、创办学校、创造一切适用于当地的工作机会与特色产业,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翻山越岭拜访每一家困于贫穷的人家,为他们能过上好日子绞尽脑汁、倾尽心力。
有那样一个人,毕业于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师大,还是硕士,却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她也是那个村子第一位女书记,为村民通电通水通路,带乡民种植砂糖橘创收,自己却牺牲在返乡的洪水中,只有30岁。
还有夫妻二人同样投身在这个事业之中,新婚不久便又回到工作岗位,在拜访贫困户的路上落水牺牲,那时,那位妻子的肚子里还有两个月的孩子。
牺牲时,夫妻俩都不到三十岁。
像他们一样的牺牲在征途中的,还有一千多人。
建国时,我们曾经对全国人民许下共同富裕的宏愿,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以为这是一句空话,却只有我们当了真,认认真真在践行,几十年的时间、800亿美元的财政还有1800名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的性命,最终根除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横亘了数千年的极端贫困。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本身就在金字塔顶端俯瞰众生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些被华夏和许许多多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义无反顾从悬崖峭壁边缘拉扯回来的人来说,便是切身体会。
所以我很希望每个在看我直播、还是学生的弟弟妹妹们,都不要荒废自己的青春,不管读不读得出成果,尽力去试一试,这样日后才不会后悔。
哎又扯远了!我这跳跃性思维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吃过亏,因为老师根本就看不透我的逻辑……可能我就没有这个玩意儿。
我们还是说回石油吧!】
但历朝历代之人,已被先前林菱的一番话震动非常,已经都快忘了石油的事情了,几乎都在喃喃自语:“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不可能……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呢!”
贫困,原来是……可以消除吗?
从秦到清,哪个朝代的帝王不苦苦挣扎,没有因民穷而困苦过呢?
先前听林菱说起兵役时得知,后世可有十几亿人口,十几亿人口,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人要吃饭,竟也能消除贫困吗?
那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虽不知后世“工作者”是几品,但……牺牲的是一千八百人啊!
秦,嬴政神色严肃地听着这仿佛异想天开的事,后人竟然做到了,共同富裕?有这念头并不稀奇,农家就曾提出“并耕而食”,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儒家提出“天下大同”,这些学说之核心,与共同富裕无甚差别,只不过这些理想都没能实现。
而且……后世说的那些脱贫之策也与《管子》提出:“修饥馑,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似乎在隔着两千年的光阴遥相呼应。
但这些都是圣人之梦啊,梦之所以为梦,便是因其浮于空中难以落地,又怎能实现呢?
最让嬴政感到一阵哀意的是——似乎他没有看到法家的身影。
法家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
不!嬴政眼眸重新坚定起来,信赏必罚,以辅礼制,这是大秦根基,后世与大秦不同。
明,永乐朝。
最为缺人才的永乐帝,对待无视他政令杀俘多次的将领都舍不得杀,自己那么大年纪了还得为大明江山、子孙后人征战四方,他简直心疼得心都在抽抽。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那是一千八百人!”永乐帝真替后世朝廷心疼啊!而且这些都是干吏,不顾生死忠于国家,可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无用文人,永乐帝喃喃道:“后世培养出一个能干的官吏又要耗费多少年呢?为了庶民百姓,如此不计代价……”
永乐帝比你不知道最好的大学究竟有多好,也不知何为硕士,但他深知在大明,即便是一个小富之家要供养出一个秀才、一个举人都可能倾家荡产,又何谈“最好”?
“恨不能亲眼所见……”他喃喃自语。
他们因家天下制度与时代局限无法理解,正如当今华夏以外的那些国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