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朱橚左看看右看看,又在心中掂量掂量了自己几斤几两,觉得自己凭借武力值实在争不过,只好弱弱地加入:“那……那……那我给哥哥们督运粮草……”
朱元璋被争着要打倭寇的儿子们吵得脑壳子疼,但总算冷静了下来,大喝一声:“够了!”
吵闹声戛然而止。
“这里头定有隐情,这些时日从仙迹窥见后世皮毛,怎么瞧后世朝廷都不会那么无能,而且后世常说西方、欧洲各国,想必那些外邦也愈发强盛了!我看啊,保不齐是后世不知什么时候出了昏君,导致国力衰微,以那倭人四处认爹的脾气,它指定是认了什么西方外邦的新爹,就领着新爹来欺负咱们这旧爹了!”
朱标倒很冷静地分析着,他的愤怒蕴藏在语气里,犹如云层间闪烁的雷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一个贫瘠岛国,妄图强盛,自然得往外抢,中原又遍地瑰宝,离着又近,这是联合外人,打着吃咱们绝户的心思呢!”
“哼,标儿说到了咱心里了!这倭寇简直是恩将仇报之鼠辈,甭说后世,就是如今也时常扰掠我大明沿海,看来这玩意儿不除不行,咱本想着它是廯疥之患,用不着费心思,当务之急是要除尽北元,但如今看来,也不能放纵了!否则几百年后的后人就该吃苦了!”朱元璋说着说着心里难过起来,他本就是小农思想、接地气儿的农民皇帝,“这林小姑娘说,他们跟倭寇打了十四年啊!能拖得那般久,这倭寇背后定有他国支撑!十四年……又不知要死多少人!”
略略思索,朱元璋便点将调兵:“把俞通源给朕叫来!”这俞通源是当初朱元璋打天下时,最厉害的水师将领“巣湖诸将之首”俞通海之弟。
俞通海战死在与张士诚的渡河之战中,可惜他死时无子,朱元璋只能启用其弟弟俞通源。
朱棣舔着脸凑上去:“爹……”
“你会水战吗你?”朱元璋斜眼瞥他。
“不会能学啊!”朱棣骄傲地挺起胸膛,“就论水战,我大明水师何曾怕过谁?”
随着朱棣这句话,就听仙迹也情绪低落地感叹了一句:
【……不说这个了,说起小日子就来气,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晚清继承了明朝天下第一的水师能好好珍惜,不要随意裁撤,更不要闭关锁国固步自守,能早点变革,能早点自强,不要让那垂帘听政的老妖婆挥霍军饷,或许就不会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就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屈辱与惨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在整个世界都在大变革的关键时候,晚清沉浸在所谓上国额虚幻美梦中没有跟上,落后就要挨打!这份耻辱也成了种花家几代人不敢懈怠、自强不息的动力,女科学家黄令仪曾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国耻,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代代的人接力,一定会将这份耻辱擦干净!】
“爹,林姑娘说我大明水师天下第一哎!”明朝,老五朱橚惊喜道。
“屁话!”朱元璋眼眸犀利,大明水师强大他能不知道吗?重要的是——
“咱们大明是被那个清朝给亡了国!”
“清朝,好个清朝……”朱元璋恨得牙关紧咬,“往后可别叫老子知道你的老祖宗是哪个鳖孙!否则老朱非得送你祖宗上西天!”
清,康熙头晕目眩,险些一口气上不来,连手中的茶碗都砸了,几乎久久回不过神来。
原来……原来后世被这倭人欺辱,根子上竟真是因为我大清衰弱无能??
好半晌,他终于缓了过来,终究是御极数十年的老皇帝了,虽喉头泛着腥甜,头脑却还清明,他能听得出来林菱话语中对那“晚清”的厌恶与鄙夷,还有深深的悲伤,便也觉着面上无光,因此重重地一拍桌案:
“垂帘听政?一介妇人如此秉政已是不守规矩,还能叫她肆意挥霍朝廷军饷?八旗勋贵和满朝文武竟都是废物不成?朕早立下祖训,不许后宫女人干政,怎的儿孙还是重蹈覆辙?那什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和谁对敌竟全军覆没?难不成就是那倭国?可我大清水师怎会如此不堪?如今倭人的船只连红衣大炮都没有,怎会如此?”
大清是关外游牧民族,因此原本不精通水战,顺治帝时期连战舰都凑不齐,清朝的水师甚至无法和南明小朝廷的水师抗衡,跟顺治帝停滞建设水师的策略不同,康熙继位前期很显然得了“水师火力不足恐惧症”,完全转变了海防政策,他用人大胆,几乎全盘继承、启用前明水师将领、船舰,频繁修建城寨炮台,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毕竟,明朝水师即便在腐败透顶的明末也能用小蜈蚣船引诱、火船上架弗朗机火炮击沉当时最强大的西洋舰队——葡萄牙和荷兰的舰船。
更别提倭人了,若非明末许多明朝百姓伪装成海盗出海谋求生路,与倭寇勾结,单凭那些倭寇也是不足为虑的。
康熙在前期得了明朝遗产加持,成功巩固海防、打败了郑成功收复苔湾、还赶走妄图侵占广州的荷兰红毛,可谓是过得顺风顺水,因此他不明白,我们大清日后竟然会输给倭人?等等……对了,林菱说清朝裁撤水师……康熙突然想起来,如今海上没有了强敌,大清似乎也很久没有造新船舰了!大多都依靠岸上炮台防御,“以陆制海”,渐渐将八旗官兵不擅长的海战转变成了陆战,这就是将来那北洋水师也惨败的根源吗?
他心中忐忑不安,随即又想到林菱说:“在整个世界都在大变革的关键时候,晚清沉浸在上国的美梦中没有跟上。”
不由心中更为震动——真是因为我大清没有学会那些西方的奇淫巧技就亡国了不成?
后世国家之强盛……真不需要经史子集了么?
是啊,康熙先前便觉得林姑娘对此无比淡漠……这些“奇淫小伎”果真如此厉害?
康熙深觉难以置信。
雍正年间,雍正也痛恨地闭上了眼。大清最后竟会如此糜烂、如此无能、如此不体面地终结……谁都希望王朝千秋万代永世相继,但雍正内心明了,即便两汉相加,也不过四百年国运……或许大清终有一日该要落幕,但哪怕如崇祯帝吊死煤山,君王死社稷;哪怕如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殉国,壮烈全气节……也好过因为这样可笑的原因而亡国……
裁撤水师是因为没银子,雍正也很无奈,康熙晚年为打再次反叛的准葛尔部,花钱如流水,各地拖欠赋税,国库空虚,加上吏治败坏,官吏贪污渎职,朝廷上下财政混乱,根本就没有银子!而打了那么多年,准葛尔部叛清的旗帜不仅没有倒下,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儿子还控制了西臧,连荣宪公主的额驸乌尔衮都战死沙场……雍正登基,他不得不亲自写信与准葛尔部求和,多么耻辱!
再往北,还有沙鄂在虎视眈眈,他哪来的银子造船?他连每年的木兰秋弥都快没银子办了!
幸好得十三弟全力辅佐,以铁腕总理户部三库,他将朝廷的钱袋子交给了十三弟,十三弟也没有辜负他,他们兄弟俩齐心协力,将八旗宗室、官员积欠的银两通通清缴,不给就抄家杀头(比如那个暗搓搓支持老八、背地里跟先帝蛐蛐他、还贪污了那么多银子的曹家)!雍正还用前明那张居正改革的法子清丈田亩、户口,甚至将一些宗室亲王的俸禄、常设官位也都撸掉,朝野上下是哀鸿片野,但雍正全然不顾,他也是被逼急了,连名声都顾不上了。
他可不想大清亡在他手里,他要银子,多多的银子!
如今听仙迹一番话,看来他整治朝堂的过程中还忽略了一些地方啊……垂帘听政,呵,必然是幼主登基而太后称制,可惜大清遇到的不是吕后,而是个只顾自个享乐、不顾国朝的无知妇人!
如何杜绝这样的事发生……雍正一下便想起了昔日汉武帝立刘弗陵……
他猛地睁开了眼,沉着脸命太监铺纸,略一思忖,便提起御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封诏令,一旁的张廷玉替雍正帝研墨,瞥见上头淋漓墨迹,不由眼跳心惊:
“子弱母壮,天下必乱,为防外戚干政、皇权旁落,朕特立下密旨,若后继之君有不得已立幼子为嗣者,必遵循此祖训密旨,不得有违……”
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正与长孙无忌讨论的却是:“看来林娘子所在之朝廷,离这清朝必定不远!或许她所在的朝廷便是那清朝后头收拾河山又一统的新朝廷,想必是那清朝先衰弱,遭外族入侵而灭,天下百姓、有志之士不得不抗争救国,驱逐外夷又光复河山,想必就是她所说那十四年!”
“十四年……听林娘子之口吻,想必很不容易。”长孙无忌叹息着摇摇头。
国破家亡之际,自然是满目疮痍……而赶跑了侵略者,又要付出多少才能重整河山呢?
“但这才是后世那朝廷的可怕之处啊!”李世民正色道,“她之朝廷,若真如你我之揣测,那便是刚打完天下,或是刚立国不过十数年,可你瞧瞧……她们所在之治世是何等盛世景象啊?如今已是人人能吃饱、人人有衣穿了!”
后世的皇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林娘子与林老夫子说史,如此推崇汉朝的明君、那明朝之宰相,怎么却从来不提一提她的朝廷呢?
真是怪哉。
李世民对后世执政之君,不由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宋,建炎三年,浙江。
已四十多岁的李清照独坐在客栈的窗边,听到后世之事,不由感同身受,如今宋朝也正处在最危急的时候,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弃了江宁城而逃了,她虽能看到仙迹,心中却因念着家国而满怀忧愁,一直无法专心聆听,只是偶尔提笔画下那些美好的后世之景观,聊以慰藉。
直到她听见那句女科学家黄令仪说的话。
这科学却不知是何种学说?能得一“家”之称,想必这黄娘子也是个巾帼不让须眉、有大才的女子,更难得的是……后世这黄娘子,更是为家为国的好女子啊!
李清照由人推己,想到大宋如今的困境,满腹难言的酸楚,目光凄然。
金人已经快要攻陷洪州了,朝廷跑了,她带着书帖典籍仓皇向南追随朝廷的踪迹,但皇帝跑得实在太快了,她颠沛流离到了浙东,竟然也没有追上。
想到这里,她不由哀泣出声,她多希望大宋的耻辱,有一日也能够擦干净,可如今这都成了奢望了!皇帝治国不行,抗金不行,唯有逃跑最在行,在这样下去,大宋亡国就在眼前了。
李清照望着后世行人如织、风清日朗之景象,不由再次泪落衣襟。
【对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我们胡建人讲话越来越大声啦?】
林菱笑得一脸自豪。
直播间的古人却一头雾水。
但无意间刷进来的几个路人观众,却都知道林菱在说什么,纷纷不愿意让她如愿:
【白鸟:有吗?没觉得啊?(掏耳朵)】
【智慧女孩不秃头:怎么着,你们现在要抓广东人下锅了吗?】
【幼儿园扛把子:早提早退役,晚提核动力,呜呜呜,我真的好酸。】
林菱得意洋洋一笑:“啦啦啦,我们今天海试了哦!”
诸朝古人:?听不懂。
更有一番惊悚:为什么要吃广东人?
【白鸟:我今天还看直播了,该说不说真是提气啊!就是我们战忽局拍摄水准依然在线啊,排水量8万多吨的18号被拍得好像出海的渔船哈哈。】
明朝,拥有当时天下第一水师的永乐帝总算听出点眉目来,惊诧不已:“后世是不是造了一艘远洋大船舰?排水量竟有8万多吨吗?!”
这该是怎样一艘庞然大物啊!
这话题说说也就过了,林菱和爷爷已经到了菜鸟驿站门口,却不知道她随口说的几句打了鸡血的话,在明清、唐宋都引起轩然大波,她和爷爷停好车,就和直播间打了声招呼:
“朋友们,我要搬快递了,我直播就不关了,爷爷年纪大了搬不动,你们帮我看一下我爷爷啊。”然后就把手机和支架都留在了三轮车上,又让爷爷留在车上和直播间的网友聊天。
“真不用爷爷下来帮你啊?”爷爷乖巧地爬上了车后斗守着手机,还不放心地问。
林菱摆摆手,露出自己独立生活多年锻炼出来的肱二头肌:“放心吧,我力气大着呢,而且可以跟驿站借推车,没事的,爷爷,你安心坐着啊,和网友聊聊天,我一会儿就好!”
于是一阵晃动后,历朝历代的人就看到了一张突然凑近放大的老脸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视野,正笨拙又艰难地眯着眼看屏幕。
【哎呀,我也没直播过,该说啥呢?噢,这位小猪同学说……想知道冶铁技术的革新历史?哦,这个打哪儿说起好呢,其实咱们种花家在东周就已经有了冶铸作坊了!
60年代,咱们对河南古西平县遗址的发掘中就发现了东周30多处铁矿点,8处冶铁作坊,不过那时候主要还是冶炼的块炼铁,这是因为冶炼工艺较低,冶炼炉温还无法达到让铁融化的温度。这一技术壁垒直到战国时期都没有完全突破,当时战国时期虽已对炼铁炉实施改造,还创造了退火脱碳技术,但对于已成熟的冶铜技术而言,还是略显稚嫩,打造出来的铁制武器甚至不如铜武器坚硬、锋利。
因此在六国争相制造铁武器时,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给士兵配置大量铜武器,反倒完全压制了六国的铁制武器,秦始皇在武器装备上能够审时度势、不随大流,这对他能够迅速地吞并六国也有一定的帮助。】
嬴政听了微微一笑,选择铜器另一个原因也是秦国地处西陲,工匠稀缺,冶铁技术实在不如六国发达,用自己的短处去比旁人的长处,嬴政可没那么傻。
【到了汉朝,在冶铁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汉朝工匠对高炉的体积、结构都进行了改进;第二对冶铁动力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尤其汉武帝时期,因战争对铁的大量需求,他建造了许多体积较大的高炉,据考古记载,武帝时期出现了许多短轴2.9米,长轴4米的高炉,并开始采用鼓风皮橐的动力方式,这在当时是里程碑式的发展,不过产量还是达不到战争需求。
直到东汉初年出现了利用水利的水排,大大提高了鼓风效率,不仅提高了铁产量,铁的质量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后汉书.杜诗》中就记载:“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太守杜诗造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就是说的这个水排。】
没想到还能轮到他,还是林老夫子最好!
刘彻顿时大喜:他就是想知道这个!
作者有话要说:
日本的马银山,在隋唐时期就已在开采。
当时他们来宋朝贸易的僧人都非常有钱。
宋朝与倭的两国贸易是非常频繁的。
因此咱们古人应该是知道倭人产银的,只不过不知道为啥就从来就没想过打他们。
第31章 冶铁与快递
◎倒车!请注意!◎
“2.9米?4米?”
汉以后唐宋明清等朝代,都有君臣迅速命人去翻查史料,寻找汉朝冶铁高炉的资料,并命人换算后世的“米”在本朝度量衡中是多长,吩咐完后大伙又继续听下去。
【除了高炉和动力方面的改进,汉代工匠还改用陶窑退火炉,这样一来便从战国时期的白口铁进阶成了黑心可锻铸铁,要知道,这一技术,西方直到18世纪才出现,除此之外,在对汉代帝王、诸侯王陵墓的发掘中,还发现了质量相当好的高碳钢、中碳钢、锻铁兵器等,另外,汉代工匠还发明了炒钢工艺,这一工艺能得到低碳钢和熟铁,但这一工艺因对工匠的技术要求极高,在汉代未能实现量产,并没有推广开。】
刘彻和其他汉初皇帝本来听得飘飘然,只觉着我大汉工艺卓越,实在太厉害了!不愧是我强汉,然后就听见了一句:“在对汉代帝王、诸侯王陵墓的发掘中……”
“林娘子说什么?发掘什么?”刘彻声音颤抖。
“发掘乃公及子孙的陵墓!”刘邦整个人都跳起来了!
吕雉瞥他一眼,淡淡道:“先前不已知晓了么。”
毕竟都相隔两千年了,吕雉竟也接受了。
刘邦想起来了:之前是好像说过了,汉室十一代帝王,都被盗掘了,因此后世朝廷为防止肖小之辈毁坏陵墓,不得不进行保护性挖掘。
但每听一次都觉着难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