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徐大姑娘被册封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燕王府上下从此都由她一人打理,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让朱棣日后在立后册文中回忆起这一段,情真意切地说:“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徐王妃的辛苦与功劳,朱棣都看在眼里。】
徐氏听到此,也不免心头怦然而跳。
她想起了那个会悄悄趁着清晨,在她居所窗沿上悄悄放一支折枝的少年朱棣,也想起了许多个在一重重宫闱中,每一个偶然得见的黄昏,以及少年有些腼腆的笑容。
【两人在北平二十多年,感情深厚,我们也都知道,明成祖朱棣与生了二十多个儿子的父亲朱元璋不同,他一辈子拢共只有九名子女,而前七人皆为徐王妃所出,在徐王妃身体没有出问题之前,朱棣从未与其他人诞育子女。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北平保卫战之际。】
马皇后听到此,面色微微一变,她望向还有些懵懂的徐氏,心疼地抚了抚她的发:“孩子,哪怕是贤惠尽心侍奉丈夫,也要记得顾好自己的身子骨,生孩子是女人的鬼门关,虽说多子多福,但还未坐稳月子、身子全然恢复之前便接着往下生,却是伤身至极的事情。如今说给你听,你不要羞,这话不会传出去,只是我的肺腑之言。”
徐氏红着脸低头称是。
她如今还不大明白人伦之事,但马皇后是她极敬爱的娘娘,马皇后的话她定会好好的记在心中。
【此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已经在路上了,而朱棣在九月一日还得到了永平(今河北卢龙)守将郭亮报告,江阴侯吴高带辽东兵来攻。永平离北平也就400余里。十天后,朱棣又接报,李景隆军已到达河间,距北平350里。
辽东兵能征善战,倘若永平失陷,辽东兵直扑北平,南边李景隆同时北进,势必形成两面夹击,北平的形势就很危急了。朱棣果断决定,先援救永平,而李景隆一定会乘势进兵攻击北平,只要北平守住之后,待奸灭辽东兵之后,回师夹击李景隆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前殿,朱元璋也对朱棣这番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战术布置眼眸一亮,但他还是忍住了没有大声叫好,省得那龟儿得意忘形。
傅友德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笑吟吟地看向朱棣:“燕王的探马不凡啊。”北平附近的任何风水草地都瞒不过他。也正因他掌握的信息及时、完成,他才能立刻做出援救永宁的判断。
徐达没说话。
他心绪还停留在女儿因生育而“身体出问题”这句话上。
难道女儿寿数不长……徐达心疼不已。
耿炳文却在思索后也赞道:“燕王救永平这一招的确妙,北平为饵将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此时燕王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来攻。辽东兵吴高,听到燕王来救永平,一定会后退。这样,燕王就可一举解围永平而破李景隆。”
“兵出在外,可避免坐以待困。”朱元璋也忍不住评价了一句,“坚城若是久攻不下,其师必惫,就会由强变弱。这样老四就能以逸待劳,但北平也要一定能守住才行。”
这却是废话了,北平要是没守住,永乐大帝也就不在了。
【而这一战的关键便是要让北平硬抗住五十万大军,因此确定了这个战术以后,朱棣嘱徐王妃与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只须坚守决不可轻易出战。他们只要拖延时间,等他回来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那不是一万人,也不是五万人,而是五十万大军。
历史上很多人将北平保卫战的功劳全加在朱高炽身上了,朱高炽虽然功不可没,但当时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其实是徐王妃,朱高炽是在母亲的调度下守城的:“凡部署防御之事,受命于徐氏。”】
能让老四如此信任,愿意将后背交付的女人又怎会是凡夫俗子?朱元璋走上前拍了拍徐达的膀子:“你生了个好女儿。”
他没意识到,本应站在朱允炆那一边评价整个事态的他,如今好像已经完成站在了朱棣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靖难之役了。
徐达也是痛惜中带着骄傲——这可是他闺女!
可是闺女受苦了啊!
【徐达是明初赫赫有名的大将,被徐达悉心培育长大的徐王妃虽得了“幼贞静”的评价,又怎会没有一点将门虎女之风呢?徐王妃作为这次北平保卫战的精神领袖与总指挥,她手下还有足智多谋的姚广孝、拥有丰富经验的顾成,他们二人也为北平城的防御和调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终究寡不敌众,北平哪怕是一座易守难攻的要塞,局势仍然一度十分危急,在李景隆南军的猛烈攻势下,丽正门、顺城门、彰义门险些被攻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徐氏没有害怕退缩,她恐怕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她夜以继日,像永远不会被打倒的铜人铁像,在烽烟四起的北平城中急匆匆穿梭着,一个个军令沉着冷静地下达下去,她不仅与朱高炽及顾成等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还亲自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
但北平城中的兵卒损失仍旧很大,面对兵力匮乏的局面,徐氏还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给每个妇女都发一副盔甲,而她自己也不顾生命安危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悍然无畏的带领下,纷纷披甲上阵,武器用光了,就抛石块、掷瓦砾,冒着攻城的巨石、火箭,拼了命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直到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仙迹中的视频中展现了后世排演的戏剧中李景隆大军围困北平那乌压压一=大片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刀剑如雨,而不断有巨石与火球坠落的城墙上,那些身影比男子更单薄的女子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满脸血污,却还是不停地抵抗与反击。
即便有不少人从小被折断了脚骨、断绝了读书的希望,整日困守柴米油盐与相夫教子的她们却仍旧为了自己的家、丈夫,倾尽所有哪怕付出生命。这一刻,好像真应了那句话,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又何谈男女之分?
【九月十九曰,朱棣率兵驰援永平,吴高自知不敌,尽弃辎重,仓皇退据山海关方向。朱棣解除永平之围,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宁,至于朱棣究竟是怎么收服宁王朱权的部队的,这一段在《明史》中记载得格外混乱,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便都不提了,但朱棣花费了十几天,终于拿下了当地的西北精锐。
宁王驻地的大军有很多蒙古兵,非常骁勇善战,但这里的蒙古兵指的不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那个朵颜三卫,经过历史学家考证,靖难之役时朵颜三卫并不在大宁,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朱棣为了朵颜三卫答应要与宁王“共天下”的话。
但是宁王的兵还是成为了朱棣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 《明史》中曾说“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这是很有见地的结论。取得大宁军后,朱棣终于能够回去了,他一路攻关略地,直扑围攻北平不下的李景隆。
朱棣为借大宁兵马,花了多少时间?
将近一个半月。
李景隆在攻打北平时,或许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北平竟然能在徐王妃以及所有百姓的手中撑那么久,甚至将他麾下士兵的士气都消磨殆尽了——他来到北平时,北方正好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很多南方来的将士都受不了这种严寒天气,已经出现疲态。
而与李景隆手下大军截然不同的是,朱棣率军冒雪连夜回援北平,他手下的将士也是人,也会怕冷、也会疲惫,但朱棣却能做到领军连续半个月都是超负荷急行军。
有人说李景隆其实没有那么废,但我们从行军治军的细节中也能看到,或许李景隆并非废物,只不过是朱棣太强了。
如今朱棣要直面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了,他又会如何做呢?】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视频中时,忽然系统提示:
【您关注的主播已开播。】
各朝时长满满的视频还没看完,林菱却已经落地北京了!
作者有话要说:
靖难之役篇幅感觉没办法缩短,所以打算中途插播日常,慢慢讲。
第72章 升旗1
◎为何一面旗帜会如此得人心?◎
林菱为何一下飞机就开播,这不符合她愈发怠懒的性子啊!
被系统从精彩的靖难之役中强行拖出来看直播的各朝古人都冒出了这个疑问——有何紧急大事不成?
只见林菱已经走出了飞机场,在她的时空天色已晚,夜色浓郁,昏黄的路灯照亮了机场外平直的道路,但已经是深夜时分,机场出入的通道却还是人流不息,十分热闹。
【快晚上十二点了,我和两个爷爷在飞机上睡饱了,正好晚上也睡不着了,现在决定直接去看升旗!据说都是半夜就开始排队了,所以我们现在得赶紧过去,不然什么也看不着了。】
秦朝,嬴政如今已经学会在观看仙迹时同时做点别的了。
那尊巨大且笨重的青铜鼎被他安放在寝宫正中央,然后他将长塌、矮几都挪到了另一边,殿中空地上铺上覃席,当仙迹讲述其他朝代的故事时,他便能一边轮翅根、一边打太极或一边批奏疏又或一边用膳一边看仙迹了。
今日仙迹讲那明朝的诸侯王造反便很对他胃口,因此他处理完今日的政务,又用完晚膳后,便抡着胳膊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那明朝对诸侯王各种削弱手段,也令他茅塞顿开。
原来可以这样将各大诸侯当猪来养的么?
受教了。
但嬴政转念一想,便又觉着,若是分封六国诸侯并将他们当猪养着,这也是个权宜之计罢了,不过一两代还是得除国,否则猪豢养得愈发多了,嬴政舍不得拿秦人的赋税养那些不忠之后。
所以还是分封公主实惠一些。
汉高祖时期,刘邦倒与嬴政不同,他虽也将屏风转而搬到寝宫之中,却喜爱什么也不做,命宫人进献瓜果来,躺在床榻上翘着脚看仙迹,顺带将瓜果分予一旁的吕雉,评价道:“那建文帝与盈儿相比,似乎还是盈儿更胜一筹。”
吕雉默默取过一枚腌制的梅干蜜饯,闻言奇怪地瞥了眼刘邦,心里大为惊奇:刘邦竟对盈儿有如此高的评价?
刘邦抓起一把梅干就往嘴里丢,大口大口嚼着梅干,不屑地补充道:“盈儿将来若是登基为帝,只怕比他还蠢。”
至少这建文帝还知道叔叔们拥兵自重会导致他皇位不稳,也能狠下心削藩,虽说削藩的举措蠢到了家,但至少还知道皇家残酷,没有一味妇人之仁,而盈儿呢?不仅没有站在为他筹谋的母亲一边,甚至还能与如意同床共枕,甚至真心实意想保护他以躲过亲生母亲的迫害。
刘邦听说这事儿以后险些没厥过去。对于吕雉要对付如意和戚夫人,刘邦心中毫无波澜;但对刘盈的神奇做法,他却大为震撼!他不信,这绝不可能是他刘邦的儿子!对刘邦而言,能够为了大汉江山舍弃一切不论是爱妾、子女还是兄弟,这样的君王,才是合格的君王。
吕雉:“……”原来是这个意义上的更胜一筹。
汉武帝时期,刘彻倒难得比两个祖宗正经多了,毕竟他还有讨伐匈奴的大业没完成,他不能懈怠啊!
因此,他仍旧将仙迹投放在大殿中,定期选择、召集相关大臣进宫共同观看,还因今日讲靖难之役,因此进宫的便大多都是武将,尤其又以卫青受到召见最多。
能够观摩学习后世那永乐大帝征讨天下的战术,这对卫青而言太重要了,但刘彻没有想到,历史上卫青虽也擅长闪电战、迂回侧击等战术,总体风格还是较为稳重的,他在战争中以掠夺匈奴资源为主,迫使他们失去生存的基础,是非常稳扎稳打的。
而,此时已经开始认真分析、学以致用时隔千年之后朱棣驱逐鞑子、举兵靖难的卫青,本来生性便较为敦厚正经的他,对匈奴的打法与战术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
原来还可以这么打?
假装渡河,渡到一半就猛回头反击。
让士兵都戴上竹管埋伏在水底,等援兵急匆匆渡河便一跃而起将他们半渡击之!
假装正面进攻,但其实主力翻山绕背打得对方猝不及防。
假装要打,实际上又跑了,敌方以为你跑了,实际上又绕到背后捅了他们屁股一刀!
偷袭、迂回、绕背、游击,在变化无穷的运动战中取得胜利。
卫青怀里坐着个小小的霍去病,他一边按住霍去病胡乱抓他毛笔的小手,一边埋头奋笔疾书。
记下来,全部都记下来!
呵皮大王好奸诈……又好喜欢哦。
卫青两眼发光:他真是个打匈奴的天才!
而卫青的想法也是汉武帝的想法:那呵皮大王如此善兵,当皇帝岂不是可惜?如果能生在朕的大汉就好了。
朕也能封他当燕王!咱大汉的诸侯王可比那什么明朝的舒服多了,有钱有权,如此一来,那朕岂不是又多了个大将军?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臆想。
刘彻想着想着,慢吞吞转过屏风,窥探向大殿中整齐跪坐在屏风前认真探讨战术的各文景时期的武将。
一个个都是脑袋白花花的老头子。
甚至有的老得头发都掉光了,头上那一小撮发髻连冠都戴不住了,显得十分滑稽。
刘彻心梗了,又慢吞吞地缩了回去,紧紧抱住了自己。
还说那朱棣手下无人,他难道不是吗?
怎一个惨字了得。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也对朱棣分外欣赏。
这是一个马上皇帝对另一个马上皇帝那骨子里的认同。
“八百勇士起兵。”李世民无法克制地赞叹不已,“比当初我们随先帝征讨天下时还要艰难,但他都做到了。”
甚至,登基后便没有上过战场的他,也被那星夜兼程、横刀立马吸引得心头怦怦直跳,朱棣援永宁、取大宁,又拼了命赶回北平,大雪纷纷扬扬,风雪中旗帜猎猎,这一路辗转艰辛,看得李世民却好似浑身燃烧起来一般。
他好像也随着朱棣风里来雨里去,冒着大雪冲在最前。
只因他也曾是这样的——在战场上永远冲锋在前的皇帝。因此,他才会那么怀念陪他征战天下的六匹骏马,除了特勒骠是病亡,其他五匹爱马都是随他悍不畏死、冲锋陷阵而亡。
飒露紫,邙山之战剿王世充,中箭死于冲阵途中。
拳毛騧,洛水之战剿刘黑闼,中箭死于冲阵途中。
什伐赤,虎牢关之战剿窦建德,中箭死于冲阵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