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史湘云不想那么急切逼他的,但她在国丧之前怀孕了。
肚子一天天大了,二房却走了下坡路,她也有了急迫心理。
虽然他们现在还能住在荣国府,但那是因为老太太还在,等老太太去了他们就要搬出去,到时候他们怎么办?
大房照应?
因着这次降爵,大房不把他们当仇人就不错了,如果分出去的时候他们二房一个当官的都没有,在这京城里太容易吃亏了,正好今年皇上开恩科,多了一次秋闱的机会,他如今抓紧些,或许就能中举呢?
荣国府这边情况不太好,其他人家也不太好,比如王子腾,他看似升官了,但明升暗贬,他手中权力大不如前。
史家也情况不太好,他们哥俩个都被挪了位置。
唯一能说好的或许就是薛家了。
薛宝钗生了个儿子,虽然不是大皇子的长子,排行第三,那也是正经的皇家血脉,只是薛姨妈和薛蟠庆幸的早了,薛蟠当初的事发了。
这次下手的是大皇子的弟弟们,这时候薛家的钱财大头都已经送到了大皇子的手里,这么一个只会拖后腿的“舅子”大皇子没有那份心去保他,所以薛蟠锒铛入狱,判了流放。
为此薛姨妈差点没哭成泪人,到处去哭、去求,结果没有人出面帮她,当初儿子年轻气盛犯下的错,到底没能逃过去。
薛宝钗知道消息的时候也垂泪了一场,她兄长还是没保住,幸好他已经有两条血脉,以后好好教养,一定不能让他们重蹈覆辙。
看到薛家这个下场,二太太难受的心好转了一些。
她的日子不是最难过的,不管怎么说,她还有宝玉,她还有希望!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五年,五年的时间过得很快,也可以过得很慢。对于崔玥来说,这日子是过得很快的,她刚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不久,如今正是他的满月宴。
哪怕他们没有大办,依旧有大把的人不请自来,宾客如云。
谁叫她夫君太过出息呢?
三十出头的年纪,不仅仅是户部尚书,还进了内阁。
有太多的人想要烧这个热灶了,为此刚出月子的崔玥忙的头昏脑涨,林府的管家和仆人也是痛并快乐着,他们把大部分的人都拦在了街口,没有请帖?不好意思,今日主家繁忙,实在不能招待。
有请帖?往里面请。
林黛玉早早就来帮忙了,她生的儿子刚满周岁,这回也一块儿带来了。
她是王妃,身份高,崔玥也不会什么人都让她去招待,贾家那边算是亲戚,倒是不用太讲究身份。
所以王熙凤来的时候,略和崔玥说了几句,就被人引到了林黛玉周边,这时候迎春已经到了。
元春在宫里,探春在密西国,惜春在江南,只有迎春因为陈大人在京为官也在京城住下,能和黛玉时不时见一面,姐妹两个感情日益深厚。
见到她们,王熙凤脸上的表情越发灿烂。
老太太在四年前已经去了,在得知宝玉又一次秋闱落榜后不久,就怀着对二房、对宝玉的不放心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自那之后,荣国府和林家的关系不可避免淡了一层,王熙凤比以往更注重维护林家、外嫁女的关系了。
贾家的男人没几个出息的,倒是贾家的女儿日子过的都不差,哪怕是和亲的探春都写了信回来说她在那边生下了一儿一女,站稳了跟脚,还给自己姨娘和弟弟送了不少东西。
荣国府还有什么?
一个三等将军的虚爵,一个六品官?
要不是有姻亲家的关系撑着,荣国府还要继续倒退,爵位无法再升,贾琏的官位因为他只是举人天花板有限,顶多爬到四品,现在王熙凤一心培养儿女,就盼着他们有出息了。
见到王熙凤来了,黛玉和迎春都暂停了原先的谈话,“二嫂子来了,怎么不见巧姐?”
说到自己的长女,王熙凤脸上的笑意更深:“巧姐今日有些不太舒坦,我就让她在家中休息了。”
说是不太舒坦,就是来了月事,不方便出门。
黛玉和迎春听到这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迎春点了点头:“看二嫂子脸上的笑容,可是有什么喜事?”
王熙凤也没隐瞒的意思:“是有件喜事,赵家大郎中举人了。”这位赵家大郎是巧姐定的未婚夫,赵家祖上没出什么人物,但赵家大郎被贾琏看中了,觉得他未来会是个人物,就把自己的嫡长女聘给了他。
赵大郎也没让贾家失望,这一次的秋闱中了,而在他中之前,王熙凤对这门亲事是很有意见的,觉得自己的女儿委屈了,谁知道他未来能不能中呢,要是不能中,她女儿就要嫁给一个穷秀才了!
幸好,贾琏的眼光还不错!
迎春也笑了:“确实是件大喜事。”
这时候谁都没提扫兴的事,也就是贾宝玉。
老太太去后,他一蹶不振,无法承担家人放在他身上的压力,选择了逃避,抛下娇妻幼子,跑去出家了,他这一跑,二太太的心气也没了,躺了不到半年就没了,二老爷也是个不顶事的,如今二房是叶姨娘和贾环、兰哥儿撑起来的。
当宴席正式开始,迎春看着满堂宾客,看着兴高采烈的二嫂子,突然有些恍惚。
时至今日,她偶尔还是会因为梦到过去而噩梦惊醒。
在琏二哥上进之前,在他关注到自己之前,她只是一个小透明,探春妹妹和惜春妹妹都比她有存在感,她哪怕是大房唯一的女儿,地位却是比二房的妹妹要低的,整个大房都被老太太和二房压在底下,如今再看,大房和二房地位翻转了,让人唏嘘。
二房还有出头的希望吗?有的。
不过这个出头的人选跟自幼被赋予厚望的宝玉无关,而是要看基本都被老太太、太太他们忽视的兰哥儿。
如果二太太还活着,看到这一幕,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会后悔吗?迎春想,大概还是不会吧,二太太是个执拗的人,认定了什么事,很难发生改变,正如她认定宝玉会有大出息,就一直相信他会有大出息,实际宝玉自小就被她们宠坏了,她看不见,一味的认定他还小,懂事就好了,结果他出家了,彻底粉碎了二太太的梦,那时候,兰哥儿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但二太太看不见兰哥儿,被宝玉出家这事打击的心如死灰,再没了活下去的心气。
第159章 变化
迎春在京城住久了, 有的时候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京城的变化太快了。
她自小在京城长大,又在北地住了几年才回京城,知道外地和京城的差距, 而在她再一次回到京城定居后,感觉京城和外地的差距被拉的更大了。
最先感到变化的是路况,不管是回娘家,还是去赴宴, 她出行再也不会感到难受了,路面变得平整,马车也经过了改造变得更不易感受到颠簸,哪怕是怀孕最难受的时候, 出门都变得可以忍受。
然后, 她在京城可以吃到各种从南边运来的水果罐头, 十分齐全, 这些产自南边的水果罐头制作好了之后经过水运、海运送到京城, 不仅仅是京城的达官贵人, 就是手里有些钱的富商平民都能买到,尝尝南方水果的风味。
还有那不知不觉间就变得亮堂起来的窗户。
之前糊窗户大部分用的是窗纸,玻璃窗是大富大贵人家才用的起的, 现在大片的玻璃窗户依旧昂贵, 但拼接的小块玻璃窗户却不算罕见了,她嫁的陈家是耕读传家, 有些积蓄, 但在京城不能说多, 如今主子的住处都换上了拼接的玻璃窗户, 哪怕刮风下雨, 都能在屋里安然欣赏窗外的风景, 也不用再怕昏暗需要点起蜡烛。
迎春觉得在孩子读书的时候特别好,不伤眼睛,还不怕不小心弄倒了烛台引起火灾。
变得便利之处的地方不单单如此,还有迎春觉得十分好用的雨鞋。
就算不是下雨天,用这个胶做鞋底,也有一番好处。
要说起来,出门的马车能被改造得那么舒适,也少不了这橡胶的用处,不过因为这橡胶的产量还很稀少,价格十分昂贵,不是大富大贵之家还用不上这般的稀罕物,迎春本来也是买不起的,要等一些年,等那些蜂涌去南边圈地种橡胶树的贵人们种的橡胶可以产出了,她家才能用得起,但她和林家有亲,林家给她送了一份,所以他们家早早就用上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中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全了,不管是天南还是海北,都能在京城见到,有些东西的价格也越来越实惠了,至于原因,迎春想了想,主要还是路况改善了以后周边更多百姓愿意费工夫、费时间把东西送到京城来售卖了,成本减少了,售价也随之降低。
就拿迎春自己来说,她的嫁妆里有个小庄子,距离京城有点远,以前为了方便,都是就近卖出去,但如今拉到京城来费不了多大功夫,还能多卖点银子,那自然就要走这一趟了。
就近的是这样,更远的人就是各地的商队了,他们来往京城的频率都高了许多,尤其最近打通了一条往西方蔓延的水泥路之后,京城中胡商越发常见了。
而迎春和黛玉闲聊的时候听她说,以后京城会有越来越多南边的、海外的稀罕物,因为这几年造船的数量年年都在增长,供不应求。
这些船有的是官府的,有的是海商的。
不管它们的所有者是谁,都少不了要把东西送一些到京城来。
现在有实力的人家多多少少都在出海方面掺和了一脚,就连她嫁的陈家也是,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独立组建商队,就和别人一起合伙入股。
他们家的本钱比较少,所以出海的路线选择的也比较稳妥,就在南边就近的岛屿上往返做生意,把南边海岸、海岛上的好东西回来,因着这个缘故,迎春现在手里攒了不少好木料,就是备着给孩子打家具、打嫁妆用的。
从海外大批量往回运的,不单单有木材、香料等,还有白银,说是在海外发现了银矿,为此还出动了水军“小打小闹”了几场,才顺利拿下。
不得不说,这些银矿加快了大家积极参与到出海这一个有风险的投资的步伐,谁能对白花花的银子有抵抗力?
再是不屑提起铜臭味的文人,也是口是心非的。
陈家家资普通,投的少,荣国府那边投的多,荣国府的底子到底还是厚的,回报也十分喜人。
不,早就不能说荣国府了,老太太去了以后就是将军府了,只是迎春时不时还是会把荣国府几字脱口而出。
将军府主要做的是布料生意。
贾家的根基在金陵,虽然金陵那边的族人被狠狠收拾过,元气大伤,却还是金陵的大族,而江南特产少不得要说到丝绸布料。
现在布的价格年年下跌,而这些布料之所以卖不上价格,是因为她表哥组建的格物院里改造出来的织布机,这改进后的织布机效率骤然提升,自那之后,普通的棉布等价格就开始下跌,这一下跌,虽然说一开始是减少了一些以此为生的百姓的收入,但效率提上去后,量上来了,还能出口海外,他们的收入也上来了,普通老百姓的穿着条件也得以改善。
不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她这个表哥?
迎春想,以他正当壮年的岁数,只要他晚年没有昏头,继续稳扎稳打,若干年后,多半就是一名千古流芳的人物了。
修路、改善民生、引进粮种……这些还不值得史书专门为他开一页吗?
但也不是没有碍眼的存在,南安郡王府致力于在每一次表哥出头的时候挑刺,表哥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一直大度的没有针对南安郡王府做些什么,心胸开阔,让人十分佩服。
如果她这话问到了林烨跟前,林烨就要笑了,什么心胸开阔?
他没有这个特质。只是他不可能让朝堂中只有一个声音,他要是想死的早点可以这样做,但他还想长命百岁,所以要留下反对的声音,而这一幕也是皇上乐见的,南安郡王府自从没有了兵权以后,又没有什么出息的子弟扭转乾坤,每一年都在倒退。
越是倒退,在朝堂中对着林烨跳的就越厉害,面对这样一个奈何不得自己,跳得高,能帮他分担火力的存在,林烨不会下狠手让他们消失。
南安郡王府的衰落大家肉眼可见,他慢慢的钝刀子割肉就好,等差不多了,就有新人上来了。
林如海对此也是赞同的,他在儿子刚去户部的时候还担心儿子激进,聊过一次后他就彻底放心了,也递交了致仕的折子。
他挑选的时机比较妙,正是儿子刚当上户部尚书的时候,第一次皇上不允,打回来了,挽留。
林如海又连着上了第二次、第三次。
这也是大家的默契了,一般情况下都是连上三次,表示一番皇上的依依不舍,要是一递交辞呈皇上直接答应了,那就说明皇上对这人有意见了,所以在第三次之后,加封了虚衔的林如海就退下来了。
他退回来没多久,儿子就进了内阁。
儿子越发忙碌,林如海就开始在家含饴弄孙,儿子忙成这样是不能对孙子的功课面面俱到了,正好他来接上,他大孙子这般聪慧,颇有乃父之风,可不能耽误了他。
林如海本来以为自己就一个孙子了,没想到他还能有第二个孙子。
因为这个孙子,林如海激动的在祠堂念叨了许久,他们这一脉数代单传的命运终于有了转变!这是大喜事啊!
从祠堂出来以后,林如海就大手笔的给林烨、崔玥送了不少产业,算做嘉奖,让这对夫妻两个都有些哭笑不得。
林烨还跟崔玥打趣道:“看来我们要是手头紧了,多了一个开源的路子,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家业。”这是纯打趣,他们家的产业一直在稳步增加,最近他又在海外圈了一块地种橡胶和油棕,还迁了一些人过去在那边定居。
崔玥笑的眼泪都出来了:“启昭这话在理,我们要不再生一个女儿吧。”香香软软的女儿,她也想要。
林烨直摇头:“年纪上来了,生育太辛苦了,我要活久一点,你不爱惜自己,是想狠心抛下我?”有两个孩子已经足够了,夫妻夫妻,他不想若干年后,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听了他这话,崔玥彻底放下了再生一个的念头:“我当然不想。”哪怕接生的技术有所改进,生第二个孩子她也吃了一番苦头,养了好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