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澎还说,萧婓喜欢那种看不出来是名牌,但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高级货的东西,而且不喜欢穿的用的和别人一样,所以送他的礼物不能是量产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顾澎才让方许找一个看不出Logo又能凸显品味和逼格的礼物。
民警又向方许核实顾澎的口供,方许说:“雕像根本不是我送的。不过我第一次在萧婓办公室看到的时候,就认出来是肖润芝、汪鑫公寓里的那个。我当时还问萧婓雕像是谁送的,萧婓说是顾澎。我承认在那一刻怀疑过顾澎,为什么肖润芝的东西会出现在顾澎手里呢,但我没多想,也没深究。”
萧婓则说:“对,我记起来了。方许是问过我。那这是不是就能证明,东西是顾澎送我的?我真的没有杀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上面会有死者的血。如果是我干的,我为什么要把凶器放在自己的办公室?你们展开调查,我居然没有将它销毁,还等着你们来找!”
将作案工具藏在自己家里,在以往的案件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有些连环案的凶手为了时刻能回味案发时的刺激,就会选择将有关的东西摆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
但这次的案子却与以往不同。
顾澎如果是凶手,那他是出于什么心态,将杀人凶器送给最好的朋友兼生意伙伴呢?
顾澎开始承认雕像是他送的,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凶器。那模样不像是装出来的。
方许和萧婓都说雕像是顾澎送的,顾澎却改口说是方许送的。但顾澎拿不出证据。
萧婓说,根本不知道顾澎找方许代办礼物这件事。
方许也说不知情,这是顾澎单方面的说辞。
这样交叉矛盾的说辞,如果找不到进一步证据,三人就要到法庭上辩论了,再看法官对证据的认定,斟酌量刑。
也就是这个时候,傅明裕决定将录音笔一事透露给萧婓。
可以想象萧婓当时有多崩溃,他的注意力还放在如何择清自己的杀人嫌疑上,突然得知有录音笔,而且确定就是顾澎干的。
接下来警方利用讯问技巧,令本就做贼心虚的萧婓认为,录音笔里已经录下非常致命的东西。
萧婓下意识认定警方已经掌握关键性证据,而且关系到基因数据送往海外一事。
连续数日审讯,从朋友之间的互相打掩护,到发现被朋友反咬一口,萧婓的心理防线一再后移,到这一刻终于崩盘。
萧婓决定拿出证据,证明基因样本输送是顾澎提议的,他只是配合,最多是从犯,还可以提供参与的其他几家医院,希望戴罪立功。
顾澎听闻此事,当场急眼。
他不知道为什么萧婓没有坚持住,事到如今两人已成敌对立场,连律师都说,这种案件发生到后期,一定是互咬,最后就是看谁是主要责任,谁是次要责任,刑期会有很大差异。
顾澎担心自己会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现在谁还死扛着不交代,上了法庭一定倒霉,要比就比谁能更快一步咬死对方,将主要责任都推出去。
于是顾澎把心一横,坦白说录音只是未雨绸缪,万一以后发生冲突,萧婓要出卖他,他好多一条应对策略。
他还说愿意配合警方调查,萧家医院这些年一直在谋财害命,他们忽悠“潜在用户”做手术,故意夸大病情,还提供最贵的治疗方案,这些证据他都愿意提供!
然而到了雕像来源这件事,顾澎依然坚称来自方许。
方许得知录音笔一事,先是惊讶,随即笑道:“想不到顾澎还有这种小心思,萧婓居然是被算计的那个。不过也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三人的讯问录像傅明裕反复看了几遍,特别是到方许这里,恨不得逐帧分析。
说到录音笔时,方许表现出的惊讶不像是演的——他的确不知道。
提到雕像,萧婓看上去更无辜,顾澎则是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似乎雕像来自方许的可能性更高。
其实案件调查到这个阶段,已经形成完整逻辑链,可以递交检察院。
傅明裕却迟迟没有推进。
没多久,傅明裕就找到一个论坛,上面集合众多民间收藏家,经常有人在上面发帖,求助大家帮忙鉴定真假,因此论坛还展示出各路中外艺术品作者、画家、雕塑家的“签名”习惯。
雕像的签名比较特别,有的在非常明显的位置,有的则藏在很隐秘的地方,之前也发生过因找不到“签名”而搞错雕塑家身份的事件。
而本案的凶器雕像,就属于外观上找不到任何签名的那种,顾澎又说不上来艺术家的名字,导致技术人员无法确认身份。
傅明裕浏览许久,正好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能否通过色彩习惯来分辨作品真伪?
下面有上百条回复。基本上都认为,色彩习惯是会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其中包含着艺术家本人对色彩的偏好,也会在运用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有人举例,某某大师就不喜欢蓝色,极少能在他的绘画里看到,某某大师讨厌红色,几乎没有用过,但是到了某一个时期,却出现一幅大量使用红色调的画。
傅明裕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便将方许代替林纯画的几幅油画和雕像进行比对。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测,傅明裕还请教了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像是一个人的作品。
傅明裕又调出方许在艺术学校求学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方许变身为“林纯”之后,“方米理想家”中出现过的衣服饰品,以及“林纯”私下的日常装束,等等。
方许似乎非常喜欢暖色调,他的物品里出现大量的黄色、橘色、紫色、米色,但不包括一些过于热情的颜色,比如粉色、红色。蓝色、绿色偶尔出现,黑色几乎是绝迹。
显然,色彩在方许的生活里已经形成浓重的个人性格,而作为“杀人凶器”的雕像在用色上和方许的绘画用色习惯则完全吻合。
就是说,雕像是方许赠送的可能性变高了,甚至极有可能人就是方许杀的。
这边,技术人员进一步对雕像外观的上色笔迹进行分析。
另一边,专案小组联系F国警察,希望他们能找到方许曾投资过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学校教雕塑的老师。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几章会日更,明天还会更新。
第48章
这一次,F国警方的效率超常发挥。
艺术学校的雕塑老师对这件事也非常有兴趣,不过他的兴趣点并不是案件谜底,而是雕塑解谜。
事实上,这位老师之前就曾参加过多次艺术品真伪鉴别活动,私下也会常接到类似工作,时不时还会在网络上与人辩论。没想到这一次要解密的不是前人大师的作品,而是疑似自己学生的作品。
老师回忆,方许在校时就是令人瞩目的学生,他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东方忧郁气质,他似乎有很多不开心的事,而且他的思维方式兼具矛盾特质,既感性又理智,既冲动又冷静,既有数学思维又有艺术思维。
任何一个学科走到最后,都是文理兼备。比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
老师还说,他曾经预感方许将会是他所有学生里成就最高的那个,他后来离开学校,他还和方许谈过一次话,意思是虽然学位没有了,但是不要放弃艺术,成就不只看这一时,而是看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半辈子。
老师用了几天时间,将所有和方许有关的线稿、雕塑作品、小样都找了出来,哪怕只是邮件里的一张照片,然后做成超长分析文稿,传给专案小组。
在最后老师还说,如果最终案件侦破,证实他这份“学术研究”派上用场,被采纳为证据,一定要告诉他,他会考虑这篇论文的发表。
而在文稿中,老师列举出不下三种方许的独特“签名”。
第一种是方许模仿他人笔记,写下自己的英文名字。
第二种是方许用艺术字体,写下自己的中文名字。
这两种都很容易找到,大多是在雕塑底座或是背面。
至于第三种,则将自己的指纹事先印在一块袖珍的石膏片上,等到凝固之后再将石膏片放进雕塑内部。
石膏片和雕塑的石膏体中间会隔开一点,让空气进入,这样就不会破坏“指纹签名”。
听听,如果方许真的成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师,后人在考古他的作品时,就需要面临这种幽默有趣的谜题。
老师对此十分赞许,说这是非常厉害的创意,还会让收藏家陷入纠结,不确定自己买到的是不是真品,而要确认是真品,就一定要破坏石膏像。
方许则对老师说,其实在中国古代,很多“诡计多端”的画家都非常擅长隐藏签名,就像是在和后人玩捉迷藏。
将“指纹签名”藏在内部?
好吧,亏他想得出来。
现在压力给到了专案小组。
内部会议时,小组提出问题,能否在不破坏雕塑外观的前提下,从下面打开一个口子,借助仪器辅助,试图找出“指纹签名”?
当然,结果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也许雕塑不是方许做的,即便是,方许也不至于傻到将指纹留在里面。
技术人员经过论证,很快给出回复:可以尝试。
至于找到指纹的概率,这一点组内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方许这么聪明,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另一派却认为,方许的想法不能以常人来论定,天才和疯子往往一线之差。方许非常自信,甚至自负,也许他就是要故意留下“钥匙”,想看到解谜者想破脑袋的模样。方许不是说以后还要出书吗,这件事指不定会成为“素材”。
到了傅明裕这里,他的看法却不属于任何一派:“我想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假设方许就是凶手,那么他在行凶时,是一时冲动之下拿起雕塑砸破两位死者的头,还是早有预谋,先一步做好凶器,再将凶器带去案发现场?”
这一次组内没有分歧,无论是时间点还是案发现场,都说明是冲动犯罪,“凶器”雕塑在案发之前几天就出现在汪鑫的生活照里。
也就是说,方许将雕塑送给两人时,是无法预见到她们是否会将雕塑放在明面上的,如果转手卖掉了呢,如果收起来了呢?
傅明裕说:“既然是前者,那么在制作雕塑的过程里,方许就不会想到刻意隐藏身份,那么将‘指纹签名’藏在内部的可能性就变高了。”
傅明裕又道,他在艺术品论坛上看到网友的一段话很有意思,说是有的艺术品签名,会藏在一个只有将艺术品破坏掉,才能找到的地方。这就像是薛定谔的猫,破坏了艺术品,艺术品就不值钱了,可如果不破坏掉艺术品,就无法知道那地方是否有签名。
如果方许真的成了艺术大师,这就是他对后人收藏者开的玩笑。
而现在面临这个玩笑的是专案小组。
幸好专案小组不用考虑雕塑的艺术价值,只需要考虑它在案件里的价值。
这时,有组员提出疑问:“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现场有那么多东西,为什么方许会拿起和自己身份有关的雕塑?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以他的脑子,在那个瞬间难道就没有担心过雕塑会成为指认他的证据吗?”
有人回答:“他不需要担心,证据他当时就带走了。”
“这我就又不懂了,带走证据却不销毁,还转手送给顾澎?这也太有恃无恐了,就这么自信不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说不能用普通人思维去衡量,谁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觉得方许身上有一种非常狂傲的感觉,但我不知道怎么形容。”
“我看不是狂傲,是猖狂。”
不管方许是什么样的人,案发时他在想什么,寻找“指纹签名”这件事已经被提上日程。
不到半日,技术人员就在不破坏表面结构和血迹的情况下,从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并用镊子从中夹出一块石膏片。
石膏片经过特殊处理,外面涂了一层类似指甲油的透明物质,将石膏片塑封起来。
当石膏片出现在视线中,傅明裕心里却突然涌出一个念头,同时连日来紧绷的心情松懈大半,仿佛被阴霾和厚云层笼罩的天终于裂开一道缝隙,钻入一米阳光。
在透明物质下,石膏片上,确实有一枚指纹,而且是食指指纹。
再将指纹和方许以“林纯”身份补录的指纹比对,完全吻合。
……
就在专案小组集体欢呼时,傅明裕收到了来自F国私家侦探的回复。
私家侦探说,他已经到了傅明裕说的地方,也见到他猜测的人。
除此之外,私家侦探还发来一组照片和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