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恶行将军,本性原来是这么阴柔婉转的吗?
“有话直说,不要扭捏作态。”
黎奉仙摇头失效:“上使大人误会了,我不是就化荒一事有什么疑虑,而是有個不太相干的疑问,甚至自己也还没拿定注意要不要问出来。不过如今既然被你看出来了,那我也就有话直说了:你这副样貌,可是什么人特别定制的吗?”
这个问题,却是让王洛不由一惊。
特别订制的样貌……这黎奉仙是怎么知道的?!
不,他当然不可能知道,此事就算在仙盟也是绝密中的绝密,就连鹿悠悠都对此知之不详,黎奉仙一个新恒人,又凭什么能知道?
王洛面色不动,反问道:“为什么要这么问?”
黎奉仙却已若有所思,同时答道:“上使大人,你的样貌,和先帝陛下有七八成的相似。我本以为是仙盟特意定制了这副肉身样貌,以便于在新恒行事……或者说是对新恒的大局另有所图,又或者你的出身与新恒有什么特殊联系,否则堕人化荒的效率也未免太高了。但现在看来,或许是我多想了。”
王洛闻言却不由好奇起来:“先帝与我相貌相似?可有肖像?”
黎奉仙却摇起了头:“此事却是整个新恒朝的一个不解之谜。先帝在位时,并不曾刻意收敛自身的存在感。无论是国家祭典,还是朝堂议事,他从来都是大大方方地以真面目示人,更不曾要求人们避讳他的样貌……照理说,他的画像留影应该遍布全境,哪怕是百年之后,相关资料也该随处可见,但偏偏事情并非这样,现存于世的画像,少得可怜,以至于我手头竟一张也没有!”
“唔……”王洛听到此处,也是不由皱起眉头,心中生出疑虑。
另一边,黎奉仙又补充道:“我之前以星军大阵下探神识,借手下校尉的眼睛,初次看到上使的时候,便隐约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年轻时候,也曾走过夏侯鹰以修为成就功名的路子,甚至也曾如他一般面见过圣上,所以至今仍保有些许印象。但也只是些许,并没什么把握。这其实同样很奇怪,因为我对自己的记忆力一向有信心,哪怕已经时隔几十年,但那毕竟是先帝,没道理印象模糊不清。所以,我第一时间便想要找画像留影之类,来印证自己的记忆还是否可靠。然后,我却发现哪怕找遍星军大营,都找不到一张先帝的画像——要知道,无论我这星军主帅是多么声名狼藉,星军都终归是新恒七大强军之一,忠诚是军律之首。而且,作为最直接的对比,我就算在营帐床头柜里,都能翻出一张今上的画像。呵,那可是以暗弱无能而闻名的皇帝啊。”
让黎奉仙这么一说,此事顿时就显得更加奇怪。
如果说仅仅是先帝的存在感莫名淡薄,那还可以解释为当今垂帘听政的太后在有意推动。毕竟太后的权柄来自先帝,而先帝在新恒朝的声望口碑都远胜今上,哪怕故去多年,也可能构成对她的统治的威胁。
但若再结合相貌上的相似,就由不得王洛不想多了。沉吟片刻后,王洛问道:“先帝是个怎样的人?即便没有画像,至少他的事迹应该还保留着吧?还是说……”
黎奉仙笑道:“正是你猜的‘还是说’,无论是官史野史,还是我记忆中的先帝,都是非常标准的贤君圣王,一切皇帝该有的美德,他都具备,一切不该有的污点他都没有。事实上在他治国的数十年间,新恒朝的确是天下太平,河清海晏,就连我这种天性邪戾之人,都在老老实实读书修行,以修为换功名。”
王洛不出所料地叹了口气:“那就说说太后吧,想来这才是重点所在。”
黎奉仙于是收敛笑容,认真点了头。
“关于太后……”
——
数日之后,远在流岩城西南千里的东都。
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塔塔顶,大将军杨九重目光阴沉地凝视着对面的牵星高台,以及高台上那孤零零、却坚毅挺拔的身影,双拳不由便紧握起来。
为山九仞,终归是……功亏一篑!
当初,他与太后为了力挽新恒大厦于将倾,废寝忘食的布局谋划。他们穷尽算计竭力伪装,成功令那逆贼张进澄对他二人的立场深信不疑,放下戒备前往仙盟投降归顺……之后,他们终于抓到机会发动雷霆手段。那时,他们自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全无疏漏空处,便是仙官下凡也难以挣脱。
而兵变当日,青旗军和繁城禁军超过万名精锐,在大乘真君的引领下联手布阵,并激发皇城大阵,顷刻间就诛灭了十七位仙抚使,又击碎了国师印玺。面对滔滔国威那区区合体修为的张进澄本该必死无疑。
但他偏偏活了下来,在十死无生的险境中,强行打开了一条通往东都牵星台的通道,而后便龟缩至今。
他的状况很差,狼狈逃窜时就已受了重伤,而东都牵星台也绝非什么疗伤圣地——恰恰相反,作为新恒的登天仙阶,任何凡间修行人身处牵星台上,都会承受来自天庭的无形重压。因此一般情况下,国师每每登台问道,都要实现酝酿许久,将身心状态调整至最佳。若不然,很可能一次简单的向天庭的例行汇报,都会让台上的人当场吐血。
而张进澄已经没有多少血可以吐了。他独守牵星台的这些时日,每天都分明变得更加憔悴枯槁,浑身气血仿佛都在被脚下的高台不断抽取着。
然而,距离那天的朝中兵变,已过去大半个月了,张进澄的血却始终没有被抽干,那孤傲的身姿,也始终没有倒下。
于是,事情也就始终不得了结。
张进澄不死,兵变就缺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何况他非但不死,还要桀骜地挺立在高台上,让远在繁城的人都能看到他。
而看到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去质疑兵变的正当性。
一个被宣称为叛国逆天的人,为什么能如此坦然地站在天庭的眼皮子底下?一个背弃天命的叛徒,为什么能在必死的绝境中侥幸偷生?一个早该粉身碎骨的逆贼,为什么即使枯槁到这个地步,都还是顽强地活着?
这些疑问,无论太后和大将军如何阻拦压抑,仍是不断在众人心中滋生、成长。
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并不充裕了。
偏偏,仍是看不到破局的征兆!
为了打开牵星台,杨九重已经用尽了一切的手段,不单是动员全境去搜捕那个盗取了印星宝玉的【游客】,更用十万大军向牵星台强行施压。这几日,他又在东都之内连夜兴起八座高塔,将牵星台收束其中。这高塔抽取东都地脉灵力,一方面可以强化十万大军的军威,一方面又能令牵星台如无源之水,失去灵力补充。
照理说,这此消彼长的态势下,高塔建成的那一刻,牵星台甚至该有当场崩催的风险。然而此时杨九重亲眼所见,牵星台仿佛被人从东都剥离了出去,悬浮在一片特殊的洞天之中。它明明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无论大将军调来多少兵马,也难以向前再迈进半步。
这座由天庭仙官亲手搭建的仙迹,就是这么让人绝望。没有印星宝玉,即便强如大将军,也奈何不得区区一座孤台。
在满心的恚怒中,杨九重慢慢松开了拳头。
而在他身后,负责贴身侍候的青旗亲兵,也不由松了口气。
刚刚将军心中恼怒时,四周的时空都仿佛被冻结住,若非他作为亲兵有金丹圆满的修为,更兼穿了全套护身法宝,刚刚只怕就要被一波余波直接碾碎了。
就像他的前任那般。
这几日,死在将军身边的亲兵,已经快有两位数了。而任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然后就在他有些许忧心的时候,却见大将军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因为,天边飞来报信的飞剑上,赫然捆着一封象征坏消息的红信。
第492章 红绿交织
北境卫国公的青旗军惯以飞剑传书。
自新恒朝立国之战至今,哪怕仙道文明早已在效法仙盟的浪潮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加行之有效的通讯手段数不胜数。然而每当需要传递重要情报,青旗军出身的人仍会使用这最为传统复古的手法。
飞剑传书,书分青白红三色,青信象征捷报佳讯,红信象征噩耗——白信介乎两者之间。而考虑到如今飞剑传书已经越发变得只具象征意义,仿佛一种文化传统。因此人们一般也不会将那真正紧要,却难以开口的坏消息寄托于飞剑上。
不然剑载红光,破空而行,岂不等于让天下人都为之惊恐?通常只有那些值得大张旗鼓、大肆宣扬的消息,才会被写在青信上,再由飞剑载着,跨越千里之遥,掠过无数人的目光,最终来到收信人的手中。
总之,近几十年来新恒人已经很少见到飞剑载红的情形了。
也因此,这几日,每当看到红信杨九重的心情都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不到万不得已,前线绝不会发来这么刺眼的东西。
而大将军,从来也不以好脾气著称。每当他心中恚怒,便必然有人要遭殃——例如这几天来不断殉职的亲兵。
但其实杨九重对下人尤其是身边士卒,还算是相对优待的,近期的亲兵死伤不过是不可控的无妄之灾,且死后均有丰厚的抚恤补偿。而杨九重对于那些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的权贵,却往往主观上就极其刁钻刻薄。
这般傲上而悯下的性情,再结合对下人出手没有轻重的坏习惯,通常来说是官场的一等大忌——除非你有着官场中一等一的大靠山。
和当今太后出身同族的杨九重,靠山之硬,自然是无出其右者。而且杨九重本人也很清楚,太后之所以宠信他,并不是因为两人都出身北境卫国公之家,拥有同样的姓氏。
而是因为他杨九重,能替太后将那些不便亲手处理的脏活,处理得干干净净。
例如这次发动朝中兵变,镇压国师,这其中的死者远不止于那区区十七名仙抚使。国师在朝中经营两百年的人脉网几乎被连根拔起,这其中人头落地者,并不在少数。
而后,因为终归没能毕其功于一役,朝中对兵变持质疑态度者,也就越来越多。对此,太后自然要亲为宽慰,不断笼络、稳定住那些迟疑不定者。
但也有少数冥顽不灵的,抑或赌性过重,想要趁国师落魄之际赌他能翻盘的……这些人,就不是太后那般德高望重的好人能处理的了。而这时候,也就轮到大将军和他的青旗军出手。
这些时日,每当有青旗军的红信随飞剑而来,几乎必然意味着要有朝中高官显贵为之掉脑袋。
用杀人来强行镇压的局势,自然是不稳定的,从上到下,包括大将军本人,自然都晓得,每杀一人,脚下这高塔的根基也就会松动一分。而每过一天,需要杀的人,就会多出成百上千!
时间并不站在他们一边。但时至今日,杨九重已经用尽一切手段,所有属于大将军的资源都被他倾尽了乃至透支了,却仍不能找到那枚印星宝玉……局面,已经越发濒临绝境。
杨九重麾下大军,是靠着对大将军的绝对信任,才能维持眼下的冷酷高压。而杨九重本人,则只能靠着对太后的盲信……以及偶尔发作的怒火,来屏蔽一切可能动摇人心的杂念。
而此时,一封自东北部飞来的红信,自然而然就牵动了他心底的怒意。
“啧……”
不必展开信函,杨九重都能顺理成章地脑补出接下来可能看到的种种噩耗。
无外乎是某地主政官员不愿配合全境动员令,推诿塞责;抑或是对太后强力打压国师一党而心存不平;再或者,是某些地方父母官想要浑水摸鱼,趁乱打上太后党的旗帜为所欲为……
这几天,诸如此类的红信,他已经看过太多太多。
但是即便如此,再见红信,仍不免心头火起。而随着这位修为接近大乘的大将军怒火外溢,他身后的亲兵再次陷入水深火热,即便撑起全身的护具,他仍在顷刻间就印堂发黑,双目凸出,俨然就要血肉迸裂。
好在,一道清凉的风突然从天而降,吹熄了杨九重的怒意,也挽救了他身旁亲兵。
“二哥何必恼怒至此?”
一位身着短甲,批青色罩袍的年轻人,带来一声轻柔的问候。
而本来怒不可遏的杨九重,见到此人,怒火竟顷刻间便消散了八九分,脸上也洋溢出一丝笑容。
“六郎,你来了。”
来人正是杨九重的六弟,杨五逸。同时也是如今繁城青旗军的参谋总长。
此时此地,能让杨九重收敛火气的,除了太后本人,就只有这位从小跟着杨九重长大的杨家六郎杨五逸了。而他与二哥之间,也从不寒暄避讳。
“二哥,你若是再不收敛脾气,我可真没办法给你补足亲兵啦。”
杨九重哂笑了一声,摇摇头,目光瞥向刚刚才死里逃生的亲兵,目光呈现一丝严厉之色。
“连我的外溢怒火都承受不住,本也不配作我亲兵……真遇到什么危险,也不知是谁保护谁。行了,下去吧,我自和兄弟说话,这里没你事了。”
亲兵如蒙大赦,连忙点头退下。
而待那亲兵走远,杨五逸才摇摇头:“正经亲兵,就算是被二哥你当场打杀,也不该擅离职守。不过现在也没法苛求那么多了,真正可堪一用的人才,都被咱们散去全境十八郡了。”
杨九重问道:“六郎找我是有什么要事?”
杨五逸笑道:“只怕和这封红信说的是同一件事。”
说着,他向旁边探出手,将那封唯有大将军本人方能开启的信函随手拆开,而后便露出不出所料的表情。“哈哈,果然如此,这封信是驻守桑郡郡城的星军云旗长发来的,警告说黎奉仙借口为朝廷搜捕要犯,随意调动星军两营上千精锐,前往边境一座名为流岩的小城,那小城一穷二白,怎么也不值得他调用两营精锐。他以为黎奉仙必是假借名目,暗中图谋不轨。而我刚刚才在朝中听那西北太察说到,桑郡郡守已经多日不曾按规矩镇守郡城了,虽然例报不曾有误,但以那拓跋田成的性子,哪来的胆子随便坏朝廷规矩?必是被黎奉仙胁迫……”
话音未落,远处又是一口捆着红信的飞剑,飞行轨迹却有些摇摆不定,仿佛剑中灵力不足,已难为继。
杨九重目光一瞥,便纯以神识之力,将那口飞剑隔着数十里之遥,轻轻接引到面前。然后,便露出略带错愕的笑容。
杨六郎看到那剑那信,立时就从款式辨识出了其来路,不由哈哈大笑。
“又是星军来信,可真是巧啊,二哥你到底在黎奉仙身边安排了多少人?”
杨九重被兄弟取笑,也不着恼,反而反问道:“换做是你,你会安排多少人?”
杨五逸正色道:“比二哥多一倍吧。”
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的笑出了声。
笑声过后,杨五逸叹息道:“那黎奉仙,虽然修行天赋不算绝佳,但那狠辣而坚韧的性情,却真是令人难忘。以区区元婴的境界,坐镇星军大阵,常人怕是第一天就要陷入癫狂,他居然一直忍到现在。”
杨九重则说道:“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已经疯了。当初他妄图染指东都禁军统领之职,明面上是与我的心腹爱将争权夺利,实则是为了暗中登牵星台以面仙君。这般胆大包天的想法,他甚至都不怎么屑于隐藏。我其实本打算寻个由头,将其彻底斩除以绝后患,还是大姐要我惜其才,留其命,再以精明百通的明理先生主政桑郡,以软硬兼施之术搓其锐气狂性,又以漫漫冷遇消磨其志……最终必能收复一口趁手的凶刃。”
杨五逸失笑道:“可惜二哥消磨了他几十年,仍未能彻底将其收复,大姐这怕是在安排百年大计。”
杨九重却说:“若真能收复黎奉仙,便是耗上百年也是值得。他有元婴修为,辅以天庭赐予的仙丹,至少能再为我所用两百年。何况过去这几十年消磨下来,他早就无复当年锐气了。还记得七年前被朝廷派去桑郡的那个书院学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