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的血因这的描述热了一瞬,但很快冷静下来。
他是在那场大战后,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人,侥幸捡回一条命。机缘巧合救了进山摘野菜的芸娘,因一身力气与还算中正的样貌入赘田家。
有妻有子,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但至少衣食无忧。
并不想再去当从前那等亡命徒。
“教主昔年在时,纠结十余万信众,无往不利,可最后却还是遭崔循暗算,倒成就了他的名望。”成志叹了口气,提醒道,“纵得少主归来,只怕也难同他相争……”
成志自问这话说得算掏心掏肺,可刀疤脸并不领情,定在他身上的目光犹如利刃,还是淬了毒的那种。
他眼皮跳了下,随即打住,改口道:“三哥这般,想是心中已有把握?”
刀疤脸冷哼:“当年崔循巴结着桓大将军,两方联手,致使教主历劫。可今时不同往日,少主背后亦有盟友,可担保桓氏绝不插手此事,又有何惧?”
成志心中一动,想问明白这所谓的“盟友”是谁,可任是再怎么旁敲侧击,刀疤脸也不肯多言。
“我今日寻你,并非求你,只是看在昔日情分上提点,给你指条明路罢了。”刀疤脸深深看他一眼,阴恻恻笑道,“你若贪
图一时安逸,背弃誓言,必受反噬。”
说罢,转身离去。
成志拱手道了声谢,待他的身影远去,抬手重重地搓了搓脸,心事重重地往院中走。
芸娘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在窗边看他。虽没开口问,但心中的忧虑已经写在脸上。
幼子则张开手,叫着“阿父”,要他驮自己“骑大马”。
成志神色和缓,哄道:“待阿父晾了衣裳,这就来。”
芸娘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待他近前接孩子时,轻声道:“听人说,东各村主持社祭的巫师被官府拘了,说是若有还有明知故犯者,从重处罚。知情举报者,有赏。”
“我知道,”成志抱孩子的手颤了下,沉默片刻后,低声道,“你放心。”
芸娘又问:“你要出远门吗?”
成志稍一用力,将孩子驮在肩上,郑重其事道:“我哪都不去,只守着你们。”
凭着老里长的交情,他应当能在桑园当个小管事。银钱不多,但也能给芸娘添置新衣,再给儿子买罐饴糖。
他不求什么大富大贵,只求安心。
更何况,那些所谓的雄途伟业哪有什么凭据?教主当年那样声势浩大都没做成的事,少主难道就能做成?
这样想的人不独成志,建邺许多士族,亦如此。
思及天师道,思及陈恩,他们心中自是深恶痛绝,但却并没几人肯露怯。真要说起来,也是面露鄙夷骂一句“贱民”、或是“妖人”。
若只是防备天师道死灰复燃,倒没什么意见,但要他们自家出人出力时,救济百姓时,就没几人心甘情愿了。
哪怕此事是太子亲自提起,经由崔循背书,也依旧不免有人质疑。
“敢大肆祭祀,推崇邪道的,抓起来杀了就是,何必要这样大费周章?陈恩死了这么些年,剩下的,又能翻出什么浪?”
“先前放粮施粥,如今又要为着那些庶民这般,岂非尊卑颠倒?”
“这于我们,有什么益处?”
话虽说得冠冕堂皇,辞藻颇为讲究,引经据典,但意思大抵是这么些意思。
萧窈早就知道他们的秉性,倒不至于为此动怒。
但眼看着质疑的奏疏日益增多,大有一日不收回成令就决不罢休的意思,却还是不免冷笑。
“没要他们的命,也没要他们毁家纾难,不过是让渡些利益,便这般急不可耐了。”萧窈磨了磨牙,向崔循道,“若都是些这样的人,倒也无怪,当年天师道能壮大到那般地步。”
如今是崔循的声望在这里压着,又有谢氏、程氏等人家附和,才不至于被他们所携裹着,改了决定。
崔循一哂:“利益本就是他们的命。”
士族所谓的清高大都流于表面。
虽说士庶之别如云泥,可刨根究底,都改不了人的根性,熙熙攘攘,争名逐利。
世人皆有贪欲,算不得多大的错,只是他们实在太蠢了些。
人不能既坏又蠢。
“江夏那里的形势不大好,异动繁多,”萧窈翻看着晏游那里递来的公文,虽也想如崔循那般八风不动,但兴许是养气的功夫不到家,不自觉皱起眉来,“粮草兵甲已经送去,晏游对上江夏王应当没什么……”
哪怕如今的形势看起来还算好,萧窈却还是隐隐焦虑。
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令她始终难以放松,更没法如那些上书质疑的士族一般,高枕无忧。
而这忧虑,在不久后成了真。
浙东各地疫病四起,连带着传开的,还有“陈恕”这个尘封数年的名字。
奏疏递到建邺时,士族正纠集起新一轮的讨伐,试图迫使萧霁低头,收回先前的旨意。
他们提早商议过,连谁先挑头上奏,如何附和都已经定好。但准备的所有说辞在这一消息面前悉数卡住了,面面相觑。
因为但凡还没失忆的人,都还记得,当年天师道的兴起正是伴随着水灾之后的疫病。
信徒将陈恩奉若神明。
愿为他的一纸符箓舍生忘死。
而如今,陈恩那个本该溺亡的侄子“死而复生”,那些曾经四散的信徒会不会再度聚集?
惊疑的情绪堵住了他们的嗓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不约而同地看向崔循。
哪怕这几日,他们大都在心中骂过崔循这个士族的“叛徒”,但到如今这种境地,却还是下意识地指望他站出来,说些什么。
只要崔循说一句“无妨”,再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他们就能放下心来。
萧霁端坐在高位上,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看出这几人的微妙变化,心中不由冷笑了声。面上却不动声色,缓缓道:“顾卿方才提及浙东事宜,想必是有见地,但说无妨。”
顾桓已经没了方才成竹在胸的气势,脸上的笑意也有些勉强,终于有了些许自知之明:“臣未知浙东情形,不敢妄言。”
第115章
萧窈这日并没入宫, 而是在宿卫军营,看将士们操练。
沈墉陪同在侧,适时讲着双方所用阵法。
萧窈早前做过功课, 对此有所了解, 但并没班门弄斧, 只安安静静听着。
于将士们而言,这就足够了。
与那些明明一窍不通, 却还要指手画脚的士族子弟而言, 公主这样的就很好。加之自她接手后, 营中伙食都比先前多了些荤腥, 每旬对阵演练获胜的一方还有额外赏赐, 便更好了。
起初重光帝将宿卫军交到公主这个女流之辈手上时, 他们暗暗有过质疑, 只是看在晏游的情面上暂且按捺下来。如今打的交道多了, 倒是真心实意认了这个新主。
六安行色匆匆登上高台时,萧窈正偏过头, 同沈墉商议将士们家眷探亲之事。
余光瞥见他这模样,顿了顿,向沈墉道:“此事容我再想想。”
六安在宫中这些年,虽不是那等老谋深算之辈,但也算是能藏得住事的人, 本不该这样失态。
必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沈墉会意, 退避开。
六安躬身上前,低声回了疫病与陈恕之事。
萧窈端坐着听完, 起身道:“回城。”
依着原本的打算, 她准备看过军中演练,再往学宫去一趟。只是出了这样的变故, 旁的事情少不得都要往后放一放。
马车进城后,自御街驶过,径直往皇宫去。
冬去春来天气转暖,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叫卖声、谈笑声不绝于耳。萧窈独坐在马车中,心却如浸在隆冬的冰河之中,平素总是带着笑意的眉眼不自觉皱起。
因担忧重蹈覆辙,年前赈灾之时,萧窈特地吩咐了要多加防范灾生疫病,各地办得也还算妥当。原以为此事算是有惊无险度过,哪知如今开春,反倒泛滥开来。
此事实在棘手。
她几乎要将下唇生生咬破,也没任何头绪。
议事厅中的官员亦是一筹莫展。因此事实在太过突然,不少人尚没从震惊中缓过神,被问及时,硬着头皮答得乱七八糟,又或是游移不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萧霁听得头疼,情知再议下去也是浪费时间,便打发了他们,只留崔循说话。
而萧窈匆匆赶到时,议事厅中只余崔循。
他坐于书案后,鸦羽似的眼睫低垂着。
依旧是那幅八风不动的模样,平时看起来兴许会显得疏冷、不近人情,但这种关头,倒好似定海神针。
听到她的脚步声,崔循抬眼看来,脸上浮现些许笑意:“不是还要去学宫吗?”
萧窈叹了口气:“我放心不下。”
在他身侧落座后,稍一犹豫,低声道:“我想了一路,总觉着此事实在蹊跷。”
疫病来得本就怪异,而好巧不巧,陈恕这个天师道少主在这种关头“死而复生”,又算什么?
崔循听出她话中深意,颔首认同:“是有人按捺不住了。”
于乱臣贼子而言,太平盛世是翻不出什么波
澜的。
如今萧霁已是祭过宗庙、昭告天下的太子,名正言顺。若是由着他平稳接手政务,地位稳固,将来再想改立新君难上加难。
所以必得将水搅浑,令他左支右绌,难以招架才行。
至于这其中会折损多少性命,又有多少人家会因此支离破碎,幕后之人并不在意。
“是桓大将军,还是江夏王?”萧窈磨了磨牙,“我倒想问问桓氏,昔日大将军上书言明陈恕溺亡,如今这个所谓的少主,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桓大将军远在荆州,难以管辖。
纵是当真下旨责问,萧窈也能猜到他的反应,无非是递来一封请罪的折子,不疼不痒。
但桓氏少不得要给个交代。
萧窈自不会要他们的身家性命,只是宿卫军中尚未配齐皮甲,她一直琢磨着这笔银钱该从何处要,如今倒是找到来处了。
为着济贫事宜,萧窈这些时日常同世家“打秋风”,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卡在那个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