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家这边的意思是要早点成亲,孟圆菱虽然没有主动同意,但看表情显然是迫不及待,孟家人说了句“哥儿大不中留”,由他去了。
成亲日子定在了来年初春,留了一个冬日的时间准备。
定亲后没多久,云成就要回县学继续读书了,这次孟圆菱能光明正大的来送他。
两家大人默契的避开,把独处空间留给这对未婚小夫夫。
孟圆菱低着头,磨蹭到云成身边,给他塞了一包东西。
“里面是我给你缝的护膝,还有和华哥儿学的毛线手套。我才刚学,织的不好看,但是能保暖,你要是手冷别嫌弃不戴,回头我织出更好看的,再托人带给你。”
云成不会说情话,干巴巴的说,“你织的就是最好的,我一定天天戴。”
孟圆菱抿嘴笑,小声说,“我冬天要忙着缝成亲穿的嫁衣,还有新褥子,新被子……我爹娘说到时候聘礼全都给我,还要给我多添嫁妆。”
“云成,我好高兴,我到现在都不敢信这是真的”
“我也高兴。”
孟圆菱扑哧笑了一声,“你这个呆子,怎么只会学我说话。”
看着他笑,云成的心更软了,眼睛一直追着孟圆菱的酒窝。
他也递给孟圆菱一叠东西,“这是我这几天加急给你抄出来的,你看着识字更方便,我在县学离得远,你有什么不会的可以先问华年嫂子,等我过年回来再教你。”
孟圆菱想读书识字就是因为云成,现在得偿所愿,读书的事也不打算落下。
孟圆菱知道云成是大有前途的,他可不想大字不识一个,给云成丢面子,更怕因为不识字未来和云成没有什么可说的。
孟圆菱接过那些有有余温的纸张贴身收好,“好,我等你过年回来。”
……
少年带着一身的牵挂离开家乡,为前程拼搏,天气一日比一日变凉。
云成和孟圆菱定亲的事传入宋太太耳中,宋太太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再也不提去杜家村的事,也不提云成。
迟清荷知道后,悄悄松了口气,也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寒风刮下了枝头摇摇欲坠的枯叶,山色由青转黄,再转为死寂的深灰色。
早上和晚上出门,不多加几身衣服的话,寒风钻进皮肤渗入骨子里冻得人瑟瑟发抖。
夏星实验出纺毛线的方法后,秋华年给了他二两银子的奖金,让他专心把自己家里的棉花和买来脱脂处理过的羊毛纺成毛线。
胡秋燕和魏榴花从中嗅到了机会,各自买了一架纺机,带上礼物找夏星学习纺毛线的方法。
胡秋燕家自己就种了棉花,留下的棉花除了做新衣,全都纺成了毛线。
魏榴花没有原材料,用的是秋华年家的,她帮秋华年纺毛线,不收工钱,请秋华年织毛衣的时候,给自家的柚哥儿也织一个。
几个人一起做工,毛线纺得快,冬日不怎么出门,毛衣也织得快。
秋华年索性玩了个花活,用天然染料和买来的明矾给一些毛线染了色,织了一顶活灵活现的虎头小帽。
柚哥儿身体养的壮实,戴上虎头帽在院子里跑起来,活脱脱像一只小老虎。
他如今走路走得很稳,不知是不是小时候没力气一直躺在床上躺腻了,现在是能跑就不走,能走就不坐,魏榴花常既欣慰又无奈地笑着说,她活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皮实的孩子。
秋华年想给毛线多染一些颜色,可惜能直接拿来用的天然染料有限,颜色的深浅和偏色也不好控制,只能等日后找到专业的染坊解决。
最后秋华年只染出了红色、黄色和深蓝色的毛线,颜色不是很均匀,但织成毛衣从远处看也看不出来。
叶桃红和秋华年学了怎么织毛衣,织了一件贴身穿的打算找人送到边关给宝义,夏星也给去服徭役的小叔子云雷织了一件。
秋华年惦记着吴深,吴深年纪不大,家里出事前一直是锦衣玉食的小将军,今年一个人在边关过年,日子恐怕过得不是很舒服。
秋华年和吴深只有一面之缘,但对吴深印象很不错,这大半年里,吴深一直和他们保持着书信来往,给他们说了不少边关的消息。
秋华年索性给吴深也织了一件毛衣,又请魏榴花出手,用厚厚的棉花做了袄子和棉鞋,最后把家里的烤枣、红腐乳、甜梨罐头等农产品收拾了一些,凑成一份年礼,托万事镖局的人送给吴深。
古人有送年礼的习俗,秋华年比照着样子又准备了五份,分别送给宋举人、王县令、黄氏姐妹、舒华彩夫妻和祝经诚兄弟。
这些年礼都是自家出产的东西,只是一份心意,没有因为收礼人身份的高低就有所不同。
过了一些日子后,秋华年陆续收到了他们的回礼。
王县令送来的除了一些惯例的过年用的东西,其余都是纸笔和书籍;宋举人家的应该是宋太太准备的,是四身尺寸什么正好合适的绸缎衣服,一家四人一人一身,迟清荷跟着杜云瑟读书,这礼是应该更厚一些。
黄大娘和黄二娘应该和郑家夫妻商量过,两家人送的东西是一个类别,但没有重样,襄平府离海比较近,他们送了一些干制的海货,过年的时候端上餐桌可以尝个鲜。
秋华年看着镖局送来的干海带、虾干、海鱼干、和干扇贝,心情不错的弯起唇角。
穿越到古代后,因为交通不便利,他还没吃过这些海货,过年终于可以换个口味了。
祝家的年礼来的晚了几天,不是请镖局送的,而是派了自家下人过来。
领头的除了秋华年认识的负责红腐乳坊的蒋二,还有一个叫方财的陌生管事。
“我家大公子收到您的年礼,对您织的毛衣极为感兴趣,大公子按您在信中所说的材料,让织造坊的人用棉花和羊毛仿制出了毛线,但织毛衣的方法一时半会儿弄不清楚。”
“方财是祝家织造坊的管事,大公子让方财跟过来,当面问问您愿不愿意出售织毛线的方法,若是愿意方财回头带人来学。”
秋华年接过祝经诚的信看了一遍。
信里祝经诚先祝他们年岁安康,又说已经把他们送的年礼分给家人们尝了,他母亲、夫郎和幼弟祝经纬都十分喜欢,最后才委婉的提了买织毛衣方法的事。
秋华年只是在写信解释毛衣时顺手提了一下毛线的材料,没想到祝经诚居然直接叫人仿制出了毛线。
不过这也正常,祝家经营布料生意,对这个领域很熟悉,祝经诚的商业眼光不会看不出毛线、毛衣的前景。
祝家有着几个工坊的手艺高超的工匠,只要知道了毛线的原材料,手里又有实物,仿制起来并不算难。
如果不是给秋华年面子,知道拿着别人送的年礼悄悄仿制赚钱不好,祝经诚甚至不用派管事来找秋华年买织毛衣的方法,多等些日子自家工匠就能研究清楚。
在没有机械化,全靠手工的古代,绝对不能小瞧手艺人们的巧思。
织造坊是祝家的重头产业,这次祝经诚不可能和秋华年谈入股,但他知道秋华年家目前正缺什么,给出了另一个十足的诚意。
“余曾在襄平府城南购置一座二进别院,距清风书院所在岫岩山只需半个时辰步程,虽为寒舍,却环境清幽,有一二得趣之处,家居陈设俱是新制,二位贤弟若不嫌弃,可收下此宅以供落脚,届时云瑟轻松来往书院与家中,岂不美哉?”
祝经诚虽为商贾,却饱读诗书,写信遣词用句颇为文雅。
秋华年估算了一下,在襄平府较为繁华的地方,一座二进的宅院少说也得一百多两银子。
祝经诚的宅子虽然不在繁华之处,但他靠近辽州最出名的书院清风书院,相当于最好的学区房,价格不见得比繁华处低。
祝经诚自谦宅子为寒舍,可能入他这位祝家大公子眼的宅子肯定不会普通,里面他自己置办的家具陈设也绝对价值不菲。
这一座宅子的价值,恐怕在二百两往上。
更重要的是,换成秋华年自己去买,他不一定能买到离清风书院这么近的宅子。
杜云瑟在清风书院读书,住的近一些,总归更安心和方便。
秋华年想了想后答应了方财,“你回头挑三五个手巧的工匠来我家中学吧,这手法并不难,一共有五六种基础的针法,最多学个十日就顶天了。”
方财笑着把祝经诚给的房契递了过去,秋华年收好这昂贵的房契,放到了钱匣子的最下边。
有了这座现成的宅子,开春后去襄平府就更方便了。
祝经诚的年礼也送的很厚,而且都是秋华年一家无法拒绝的——他又送了足够吃两个月的名贵药材。
秋华年拿着信和年礼,在私下和杜云瑟感叹,“我总算知道你之前为什么说,如果不是商贾身份限制了祝经诚,他肯定能在科举之路上大展宏图。”
第59章 配方泄露
过了几日,方财去而复返,带着五名精挑细选过的签了契书的织工来杜家村学习毛线织法。
这五名织工年纪都不超过三十,有两个哥儿,三个妇女,秋华年和他们聊天时知道,这五人都是匠户,家里所有人都从事手工业生产,世代不变。
裕朝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商户、军户、匠户一旦入了,轻易无法出来,除非朝廷有大恩典,否则整户人世世代代都只能从事这一个行当。
普通农人在种地之余做一做手工,买卖一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算在商户和匠户里,但若完全以此为生,不耕田地,官府就会找上门来“改户”。
想隐瞒逃脱是不可能的,古代有连坐制度,你真的违犯了法纪,邻居和亲戚们为了事发时不被连累,往往会选择向上举报。除此之外,不改户的人拿不到官府给的路引和经营许可,根本没办法好好谋生。
匠户在大城市里比较常见,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土地养家糊口,只能转向手工业生产,秋华年穿越来后还是第一次接触匠户,通过和他们聊天,增长了不少对古代城市生活的了解。
之前去襄平府考试只是走马观花般待了十几日,日后常住,要操心的事情肯定有所不同。
比如怎么买水,怎么倒夜香,怎么处理垃圾,怎么采买新鲜果蔬……一样样听下来,全都是要花钱的。
商户和匠户都不允许科举,杜云瑟要走科举之路,秋华年只能歇了自己在府城开个小铺子赚钱的想法。
那些有资格使用奴仆的达官贵人家,可以将铺子等产业寄放在奴仆名下逃避户籍制度,但秋华年一家目前还是白身,得等到杜云瑟考中举人后才能如此行事。
好在他用毛线织法和祝经诚换了一座非常合适的宅子,少了买宅子的花费,只要不大手大脚,家里现有的一百两银子在府城也够用很久了。
等方财带着学有所成的织工们离开,元化二十一年冬日的第一场雪纷然落下。
秋华年早上睁眼,感觉室内的温度有些低,自己的被角被人牢牢掖住,才没有在睡梦中被冻到。
杜云瑟还是一如既往五更便起床去书房读书了,秋华年懒懒打了个哈欠,见纸糊的窗上泛着白煞煞的亮光。
他穿好衣服打开房门,寒风卷着细微的雪粒袭入室内,让他猝不及防打了个激灵,一下子清醒了。
秋华年赶紧合上门,找出厚袄子和野猪皮做的小靴穿上,又戴上内衬兔皮的风帽,帽裙垂在肩头,雪白的皮毛从里面翻出来,煞是好看。
全副武装之后,秋华年吸了口气,再次打开房门,寒意被暖和柔软的衣物阻挡在外,无法入侵分毫。
院里已经积了三寸厚的一层雪,窗户上白煞煞的光就是积雪的反光,院中央十字小路上的雪只有薄薄一层,旁边堆着雪堆,应该是杜云瑟早起清扫过了。
秋华年顺着抄手游廊走到九九住的西厢,游廊顶遮住了风雪,不用淋雪,也不踩脏鞋子。
九九已经起床了,刚洗漱收拾过,正在整理琴谱。
“今日下雪,路上不安全,宋府的马车应该不会来接人了。”秋华年说着进门。
九九点头道,“我整理一下琴谱,自己练一练,就算不去宋府学也不能落下练习。”
秋华年看她的琴谱,那些复杂抽象的谱子难以理解,但曲名的字他还是认识的。
秋华年指着一本琴谱说,“今日初雪,不如就奏这曲应景的《折梅闻雪》吧。”
九九欣然答应,在秋华年的监督下换上一身不亚于秋华年的保暖衣物,将琴凳搬到游廊上,琴身平铺于腿,面对风雪奏响袅袅乐音。
古琴清雅悠然的乐音与寒风与白雪一起在院中回荡,杜云瑟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站在书房外默默欣赏,春生被琴音惊醒,急急忙忙穿上衣服出门,看见姐姐在对面抚琴,安静了下来。
一曲结束,秋华年率先拍手,“九九弹的越来越好了,我看和那些大家比也不差什么。”
九九不好意思道,“我只是初学,离大家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