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11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他转身看向自己身旁的几个亲信:“傅友德身死,我就可以盘算西北了。”

  “你们盯好了地方,不出我预料的话,今年西边的羌番肯定会叛乱,一旦叛乱你们就立马以我的口吻向我爹上疏,就说……”

  朱樉缓缓举起了长弓箭矢,瞄准雪林之中的一点斑斓。

  在箭矢射出的一瞬间,他也脱口而出:“孤要亲征平叛!”

  箭矢飞跃数十步,一箭射中那斑斓野鸡,尽管它扑腾翅膀想要腾飞而去,却也只能在几下扑腾后殒命当场。

  看着那野鸡中箭,朱樉也没有心思在秦岭游猎了,带着护卫转身离去,只留下几名兵卒去拾回猎物。

  在傅友德身死的大消息下,燕府世子册立,与朱高煦被册封渤海郡王的消息显得尤为渺小。

  除了与他们相关的人会关注这条消息,旁人都将心思放在了傅友德的这条消息上。

  只是与他们相关的人在看到这条消息时,不免会对朱高煦无法袭世子位而叹息。

  “爹立了高炽做世子,高煦被派往吉林船厂,那地方被爹设为吉林卫,归高煦节制。”

  “对了,他被册立为渤海郡王了……”

  “唉,也不知道这么说行不行。”

  北平,燕王府前寝宫殿门前,高大黢黑的朱棣正站在殿门前,背过身子演练着如何与自己徐妹子解释。

  在他身后,姚广孝一如既往的穿着黑色僧袍,只是肩头加了披风。

  他老神在在的拿着一串佛珠盘算,显然朱棣在这里已经演练了许久。

  “算了,就这么说吧,反正俺也不知道怎么交代,徐妹子要怪罪也得怪到爹身上。”

  似乎是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朱棣干脆摆烂了,暗自给自己打了打气后,便转身带着姚广孝走进了前寝宫里。

  “徐妹子……”

  朱棣小声喊着,不过说是喊,实际上倒与说话没两样。

  “殿下编好了吗?”

  朱棣这边探头探脑的喊着,却不想徐氏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把他吓了一跳。

  他转身看去,却不想徐氏就站在殿门的一侧,与刚才的自己只有一墙之隔。

  显然,他刚才演练的一切都派不上用场了,因为徐氏已经知道了。

  “徐妹子,俺…嘿嘿……”

  朱棣用笑容掩饰尴尬,但徐氏的心思却不在他的身上,而是往前走了几步,越过朱棣坐在了前寝宫用来待客的椅子上。

  她摆手示意宫女给朱棣两人抬椅子,而二人坐下后,她才露出担忧的神色道:

  “陛下此举,不是让高煦另起炉灶吗?”

  徐氏这话说出,朱棣就尴尬看了看姚广孝,显然他们都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册立朱高炽为世子,这从礼法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把朱高煦册封到吉林船厂那么远的地方,显然就是故意将朱高煦与燕府分开的。

  毕竟是自己的爹,朱棣还是得在媳妇面前为自家老爹找借口,因此小心道:

  “兴许是高煦有了能力,让他去吉林守边,毕竟爹给高煦的待遇都快比上靖江那一脉了。”

  “陛下对二殿下,确实待遇颇丰。”姚广孝也停下了手中的盘算,睁开眼睛附和了朱棣。

  “这事情不用你们说。”徐氏黛眉微皱,一手搭在椅子上,一手放在腿上,尽管坐姿没问题,但那气势却给人一种女将军的错觉。

  “我先前问了张玉,他与我说,那吉林船厂只有六千余口人,男丁不过一两千。”

  “即便陛下又给高煦添了五百护卫军,但按照卫所的三战七屯来看,高煦手下也不过只有千人不到。”

  “北边的女真人你们都比我了解,他们时不时就能拉出上千人去劫掠边民,高煦又得守城还得备边,若是出了什么事情……”

  徐氏的眉头似乎没有舒展过,心里对自家次子挂念得紧。

  眼看自家妹子不高兴,朱棣说出朱高煦之所以会被封在吉林的原因:

  “十五弟(辽王)只比高煦长两岁,又没有经过战事,虽然爹有意让他在广宁就藩,但辽东军民劳役繁重,而且朝鲜那边一直有声音要入侵辽东。”

  “加上今年北边西阳哈犯边,南边倭寇火烧金州中左所,辽东实为云南之外第二边患频重的地方。”

  “云南那边,爹派了允恭和宋晟、瞿能他们去,辽东的周兴一个人看管不过来三边,只能让周兴重辽东、辽南,十五弟重辽西,而后将北边的辽北交给高煦了。”

  “其实徐妹子你也不用担心,老十七在大宁防备着兀良哈,高煦只要打打下手就行。”

  “至于北边,虽然有西阳哈那厮叩边,但只要高煦固守也不成问题。”

  “实在不行,我时不时派朱能去陪他搜山,总归安全些。”

  徐氏担心朱高煦,朱棣又何尝不是。

  辽东本来就危险,而朱高煦又要被朱元璋委任北边防御,在防备女真的同时,还要防备兀良哈的突袭,十分凶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它距离辽东是有一段距离的。

  从吉林船厂到辽东最近的一个卫足足有五百余里,中间只有三个驿站,一旦驿站被切断,而吉林船厂无法自给自足,那朱高煦就要面临断粮的危险了。

  站在朱棣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他爹将高煦放在这样的位置上,自然是很认可高煦的能力。

  可是不管朱棣怎么说服自己,他都没办法安下心来。

  “殿下和王妃,最好还是不要插手二殿下的事情。”

  在朱高煦与徐氏相互担心朱高煦的时候,姚广孝不合时宜的开口,而内容更是让二人炸毛。

  “老和尚,你干嘛这么说。”

  朱棣好不容易才把自家妹子安慰好,结果被姚广孝这老和尚一句话就给击垮了,着实有些气。

  姚广孝也知道朱棣这人豪爽,脱口而出的也不是责骂,而是反问,因此他解释道:

  “陛下早前在武英殿与太孙说过,或许可以将殿下的封国放在开平卫,但眼下却突然改到了吉林卫。”

  “虽然殿下你说的很对,但站在陛下的位置往下看,恐怕陛下是有些忌惮二殿下,并有意将他封往吉林,以此隔绝我燕府与二殿下的。”

  “况且,如今二殿下并未向二位求助,那就说明这一切还是在二殿下掌握中的,他并没有到无法掌控局面,需要向二位求助的地步。”

  “以贫僧之愚见,如果二殿下真要求助,那必然会走运河向北,在路过北平时停留,与二位求助。”

  “若是二殿下有自信,并且看出了陛下不希望他与燕府牵扯太深,那恐怕他会走去登莱,乘船渡海前往金州卫,从辽南往吉林而去。”

  分析到这里,姚广孝手中佛珠继续盘算起来:

  “二殿下所面对的局势如何,只需看他走哪一条路便能知晓了。”

  姚广孝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分析着一切,徐氏听后也渐渐放下心来,但终究还是担心道:

  “这孩子自从去年腊月开始就没与我写过信,至眼下已经过去了一年。”

  “允恭也说他这一年变化很大,却是不知道他到底怎么了,遭遇了些什么。”

  徐氏本能的觉得自家儿子的变化很大,倒是朱棣没有那么细腻,他笑道:

  “跟在俺爹身边,能学到的东西可是很多的,徐妹子你也不用太担心。”

  “我觉得高煦这变化蛮好的,等日后我爹想开了,说不定还能让我和他一起带兵出击漠北,去扫那北虏的老巢。”

  一想到自己能带着朱高煦去扫蒙古人的老巢,朱棣就笑得合不拢嘴。

  倒是在他合不拢嘴的时候,朱高煦也同样合不拢嘴。

  “殿下,这位就是淮安府的杨彬。”

  南京之中,在亦失哈的提醒下,坐在圆桌前大快朵颐的朱高煦抬起了头。

  此刻的他身处一处类似酒楼的地方,在这雅间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繁华的气息。

  宽敞的会厅里挂满了挂件挂饰,一排排黄花梨的桌椅被拼接细腻,雕刻精美。

  雅间中心摆放着一个黄花梨的大圆桌,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形状和色彩的艺术品,比如细腻的彩陶、雕刻的各种石头和珊瑚,让人眼前一亮。

  在他面前,一张圆桌摆放着九荤六素三汤等共计十八道菜,尽数是用来招待他的。

  越过这饭菜,对面站着还未入座的亦失哈,以及一位年纪三旬上下,身材圆润的男人。

  他穿着普通的绢布,若不是吃的圆润,看上去也就是个平民之中的小富农罢了。

  在这男人身后,雅间里摆着一块木镶玉的屏风,透过那屏风的空隙,朱高煦可以看到五六名身材纤细丰腴,娥眉长目的白皙乐女正在弹奏乐曲。

  而在这群乐女的背后,则是摆放着一张长约丈许的拔步床,足够好几个人休息。

  “入座吧。”

  朱高煦带着笑意招呼,闻言穿着绢布的杨彬也在亦失哈入座朱高煦身旁时,来到了朱高煦左侧入座。

  “你想要我手上的一千盐引和一千斤茶?”

  朱高煦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选择开门见山。

  他这样的开诚布公倒是让习惯了官场人情世故的杨彬措手不及,以往他求人都是等到喝的差不多才开始办事,那些勋贵官人宗室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如今突然来了个坦率的,他反而不会应付了。

  杨彬的尴尬被亦失哈看在眼里,对此他笑着安抚道:

  “杨善人,我早与你说过,我家殿下与寻常勋贵宗室不同,你却是不信,如今可信了?”

  “信、信信!殿下确实与众不同。”

  在亦失哈的圆场下,杨彬也一边为朱高煦倒酒,一边不断点头,同时对朱高煦道:

  “殿下,草民听闻你要就藩,担心那吉林苦寒,物产不丰,因此毛遂自荐,想为您解决些事情。”

  杨彬没有明目张胆的说自己要购入朱高煦手中盐引,而是换了个说法。

  对于洪武年间的盐引制度,朱高煦也是非常熟悉的,毕竟他记忆超群,许多事情都在这几个月禁足看书中记了下来。

  明代绝大部分时间施行的盐政制度都是“开中制”,而通常说的‘纳米中盐’的开中法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前中期,盐法与军需供应中扮演着南粮北运的重要角色。

  当今洪武二十七年,大明有二百一十九个县产盐,而产盐区域被朝廷划分出来设置盐场。

  这些盐场分别处于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管理之下,食盐的生产由专门的灶户负责。

  因为制盐方法主要是煎煮和晾晒,所以食盐的品质也因生产方法及产地而有高低。

  当下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产盐一引四百斤则给钞二贯,并且优免杂役。

  由于待遇好,因此灶户们不仅负责制盐,还有防备贩卖私盐的责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1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3/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