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01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朱允炆看着他十分扎眼,但他也知道郁新督管户部的才干无可替代,因此只能忽视他。

  “陛下,北平削藩失败全因张信投敌,至于辽东削藩失败和三万卫被夺,则是在奏疏之中写的清楚明白。”

  齐泰虽然知道削藩失败的真正原因,可他还是在为朱允炆找补,并且谏言道:

  “那渤海庶人在高皇帝时期便私下囤积马匹,因此行军速度远超我军,吴高虽然已经有了防备,可丢失三万卫是必然的事情。”

  “也因他早有防备,这才没有让数万大军被困关外,三万卫粮食也没有预期丢失的那么多。”

  “眼下只要他按照奏疏上所说一样,在铁岭死守一个月,那渤海庶人终究逃不过兵败身俘。”

  “若说唯一要关心的,应该是盘踞北平的燕庶人。”

  齐泰整理了思绪,见朱允炆也将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他继续道:“燕庶人麾下兵马应该已经不少于四万,除去驻守各城的兵马,可调动之数不少于两万。”

  “眼下,房昭等人已经聚兵居庸关,两部人马三万五千余人,加上开平五卫还未南调的兵力,应该可以凑足五万人。”

  “有房昭他们在居庸关一带,足以牵制朱棣两万兵马。”

  “月前,陛下已经调长兴侯前往开平,都督徐凯前往河间。”

  “眼下开封聚集山西、陕西、山东、湖广和直隶等十三万大军,都督徐凯也率领五千骑兵在河间府驻守。”

  “只要陛下下发旨意,待粮草备齐大军北上,燕庶人即日可平。”

  “此贼父子二人,拥兵不过五六万,如何能抵挡朝廷近二十万大军。”

  齐泰的谋划很不错,原本士气低落的群臣们也纷纷提振了士气。

  见状,朱允炆稍微恢复平静,沉着下旨:“传旨,着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将军,必要在入冬前率师分兵并进北伐,平定燕庶人叛乱。”

  “陛下……”朱允炆才说完,一直没开口的郁新却开口了。

  群臣将目光投向了他,而郁新则是作揖道:“半月前,刀干孟降而复叛,云南都司粮草已然不济,须得从广西、湖广、四川等都司调拨粮草,请陛下准允。”

  “又来了……”听着这些烦人的糟心事,此前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在处理时还能平静对待,可当他坐上了皇帝大位,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叛乱奏疏的时候,他只觉得无比烦心。

  自己才即位一年,便是西南土司叛乱,北边朱棣父子作乱,地方之上还有不少蛮夷鞑官造反,也不知道当初皇爷爷是如何镇定面对这种局面的。

  “准了!”朱允炆拂袖应下,齐泰也报来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总兵官宋晟传来消息,月前胡人王庭动乱,鞑靼大汗额勒伯克被瓦剌王乌格齐哈什哈所杀,胡人动乱,无力南下。”

  “好!”听到这则好消息,朱允炆总算被提振了心情,开始有条不紊的下令。

  “着令魏国公速速平叛,此外再令吴高死守铁岭,勿让渤海庶人越过铁岭一步。”

  “陛下圣明……”

  见朱允炆这模样,群臣纷纷唱礼,只是在他们唱礼喝彩的时候,朱高煦也带着他麾下四万兵马抵达了三万卫。

  旌旗招展,在风中猎猎作响。

  四万余渤海大军抵达三万卫城外扎营,随军南下的那一千多辽东官兵总算回到了辽东,他们的家人大部分都在三万卫,因此来到这里,确认了家人无碍后,他们便连忙回营表示投效。

  加上他们与三万卫原来的守军,朱高煦的靖难大军已经达到了四万三千之巨。

  “殿下,幸不辱使命!”

  三万卫指挥使衙门内,当刘昭将代表三万卫的《黄册》与《粮册》交出时,朱高煦也没有食言,当即开口:“今日起,你便是三万卫的指挥使,与你南下之人,与你大开方便之门者,皆按我承诺的拔擢!”

  “谢殿下恩!!”

  刘昭身后许多朱高煦熟悉的面孔纷纷作揖,显然这才刘昭能顺利拿下三万卫,少不了他们的助力。

  “三万卫内三千兵卒与之前北上的那一千多兵卒尽数交给你们统辖,官职升上去没兵的不用担心,吴高不足为惧,你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兵马了!”

  朱高煦承诺过后,也入座了衙门内主位,示意他们坐下。

  一些官职低于指挥使的人识趣退下,最后留下的只有女真八卫,汉兵五卫及神机三营等十六位指挥使。

  望着这壮大的队伍,朱高煦喜于言表。

  他当着众人的面翻看了两本文册,大致了解了三万卫的情况。

  “粮食运五万石北上给吉林城,刘昭你派五百兵马护送。”

  朱高煦看向刘昭,对其开口吩咐,随后继续道:“剩下的两万五千石粮食和二千石豆料,留下一万石粮食给三万卫的军民以备不时之需,其它的我们带走。”

  朱高煦安排着一切,这批粮食豆料,差不多可以让全军吃上半个月。

  算上之前消耗的,他们应该还能撑四十天左右。

  四十天内,他必须拿下吴高。

  “整兵训练,另外搜查三万卫城内的行商,若是有押运粮食前来的行商,从府库之中那两万贯钱中拨去给他们,将他们的粮食收购。”

  朱高煦交代着,刘昭却作揖道:“殿下,末将已经查过了,城中有行商十二支,可是粮食都被南兵提前买走了,如今除了军户们手中的粮食,便只剩下府库中这点了。”

  “无碍……”听到这消息,朱高煦也不在意,而是对随着自己南下的长史孙铖交代道:“你带着你手下那帮人从即日开始帮三万卫百姓削除军籍,恢复民籍。”

  “另外按照老规矩,从当下那四千多人里选出三千锐卒,每人授十亩参军田,剩下十二余万亩耕地尽数发给城中两万六千余百姓,耕牛挽马也按照吉林城的规矩下发。”

  “若是耕牛挽马不足,那就从吉林城那边调,正好趁着运粮过去,将挽马耕牛带来。”

  吉林城十七万百姓,却有耕牛挽马骡子合计八万余头、匹,本就十分饱和,带个几千头南下不是什么大事。

  “殿下,这均田之后,三万卫的粮食如何自处?”

  孙铖询问关键的问题,要知道在渤海因为粮食获取困难,因此渤海只需要记下每家每户分田数量多少,并不用按照田地产出来分配粮食,而是统一的交出口粮。

  这样大锅饭的制度,只适合开荒时期的渤海,却不适合三万卫,因为三万卫的田地中不止有军屯田,还有独属于军户的余田。

  余田虽然被课以重税,但收获的粮食起码都是军户家属自己的,这是渤海不曾有过的现象。

  孙铖询问,也就是询问朱高煦是否要定下渤海自己的赋税制度。

  这个问题,朱高在入关这一路上便已经想过,因此他开口说道:“从今年秋收起,各家各户各自收获自家所划田地粮食,每亩土地就地征收正赋,赋率为五赋一,其余过往杂税皆摒弃。”

第226章 攻守易形

  三万卫指挥使衙门内,朱高煦对孙铖与众人说出了自己日后所行政策。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很清楚大明的税收系统有多繁杂。

  这税收体制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包括大明的行政体制也一样,那就是这两套班子需要皇帝个人有极强的能力才能如臂指使。

  但凡能力平庸的人当上了皇帝,那他需要面对老朱留下的这繁杂税收体系,而这样的人往往难以将其梳理清楚。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文官不断地增加税收名目和各种税收方式,这套体系更为繁杂,以至于到了万历后期,便是连朝廷的户部尚书都梳理不清楚大明的财政。

  万历初年的张居正与崇祯年间的毕自严都试图梳理,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朱高煦不认为自己可以创造一个完善的税收体制,但他可以借鉴后世的税收方式。

  当然,具体的税收系统如何制定,朱高煦准备打下京城后,用郁新、夏原吉、黄福这三人来重新设计,至于南下期间还是简单些比较好。

  五赋一听上去很高,可对于军户们来说,他们原本耕种军屯田就没有回报,耕种余田也得交沉重的田赋,全靠军户的军饷过日子。

  因此,把军屯田分发,随后不管军屯田与余田,一应按照五赋一来缴纳的政策,更能让军户们感觉到收获成果的喜悦。

  以前耕种几十亩地,收获全家只收获军饷与余田那十几二十几石粮食,如今均分了田地,全家除了军饷的二十石粮食和八贯钱,还能收获十几石从田地里产出的粮食。

  军户们的收入,从每年十几二十几石,飙涨到了三十余石,如果再算上从军的八贯钱,那就是接近五十石的收入。

  这笔收入,只需要他们每年缴纳田地正赋的四五石粮食,恐怕没有人会拒绝。

  因此朱高煦说完这话,那刘昭也连忙起身作揖:“末将替三万卫百姓,谢殿下恩典!”

  “起来吧。”朱高煦笑看着他,然后看向了殿内其余十五卫指挥使们继续道:

  “我们此次入关,不是为了奸淫掳掠和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是要清君侧,靖国难。”

  “塔失你们八个指挥使虽然是女真人,但也是我大明臣民,此战凡攻下一城,你八卫之中功劳最大的百户可以搬入关内,每名弟兄授田三十亩。”

  “谢殿下!!”塔失等人听着朱高煦的话,纷纷起身作揖行礼,朱高煦也笑着抬手示意他们坐下。

  “至于你们,以及渤海的汉兵弟兄们,我只能用钱粮来犒赏了。”

  朱高煦说着,便示意孙铖道:“从府库之中取钱,先发军饷,剩余的指挥使发五十贯,千户三十贯,百户十五贯,总旗官十贯,小旗官与吏目各一贯,其余的均分。”

  “是!”听到朱高煦的犒赏,孙铖脸上也露出笑意。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他身为长史,与指挥使同级,也就是同样得了五十贯钱。

  虽然不多,但这是一个开头,代表了日后朱高煦必须要这么继续下去,而这朱高煦也清楚。

  其实他这套法子,也就是当年朱元璋自立门户后培养麾下归属感的法子。

  法子老了,但很实用。

  “都散去吧,三日后大军开拔,除了刘昭所部驻守三万卫,需要配合孙铖丈量均分田地外,其余人都去准备开拔。”

  “是!”

  伴随着朱高煦话音落下,众将纷纷散去。

  很快,均分田地的消息便在三万卫传开,许多百姓不识字,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经过孙铖手下一千二百随军吏目的走访,很快他们就清楚了情况。

  孙铖手下的吏目,都是朱高煦从吉林城十所书院中选出学子,他们的学识并不高,但他们好歹也在学校学习了三年,加上年纪都在十五岁以上,基本的算术和读写都没有问题,充当吏目完全足够。

  吏目们对百姓们没有说太多,只是说了会划分田地,同时对比了曾经作为军户时的家庭收入情况,又对比均田之后的收入情况和赋税情况。

  百姓们不是傻子,每年交四五石粮食换多拿十几石粮食的好事,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翌日,在渤海三万八千大军开拔时,兴高采烈的两万余三万卫百姓就跟着吏目们出城开始丈量田亩。

  田契的雕版在昨夜便已经雕刻好,伴随着吏目测量田地,盖下雕版,并用朱笔写下田地情况、数量,用官印盖下,一份份田契便到了三万卫百姓手上。

  拿着那堆田契,家家户户都激动的手舞足蹈,欢畅些的人开始拍手跳舞,好似跳大神般。

  一些同样激动的,便去抓着他的腰带,跟着他踏歌行。

  瞧着这一幕幕,三万卫的百姓干劲十足,而朱高煦他们也一路南下。

  渤海军的行军速度没有拖慢,由于背靠三万卫,那一万五千余石粮食无须制作成为军粮,直接放上了骡马车上随军南下。

  这一刻朱高煦算是体会到了游牧民族的快乐,一路南下一路去,只有越打越富裕的说法,没有越打越穷的说法。

  一百里道路在渤海军的赶路下,开拔第二日的午后他们便抵达了铁岭北部。

  从北往南,铁岭西边倚靠辽河,城北倚靠柴河,可以说从北往南打的话,必须要面对柴河这天然工事。

  十四世纪末的铁岭人口并不算多,不过只有五千多人,而军屯田与余田相加也不过四万余亩。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30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01/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