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指挥使衙门内,耿炳文读出了让南军心头一沉的消息。
虽说山海关还没有落入叛军手中,可没了大宁,叛军完全可以自由出入辽东与北平三府,只不过耽搁些时间罢了。
“叛军数量,恐怕不下十七万了。”
耿炳文诉说着这一情况,同时目光在衙门内扫视着,最后放在了身材高大的一个身影上。
“平都督佥事,老夫命你率杨松、潘忠两部九千精骑北上雄县。”
“末将领命!”
当耿炳文的声音传来,被誉为北边第一猛将的平安也站了出来。
他此前被调往了山东,眼下带兵来到真定,算是耿炳文可以信赖的先锋将领。
让他带兵北上雄县,就是为了试探燕军对己方的反应如何。
眼看平安领命,加上大宁、辽东已经基本全线丢失,耿炳文反倒是不着急了。
先前他着急,是因为大宁和辽东有断粮风险,朝廷让他加紧拿下朱棣与朱高煦,这样才能保证大宁和辽东不会投敌。
现在大宁和辽东都没了,他需要请示南边朝廷的意思,暂时驻守在真定、河间二府,扼守山西关隘,防止叛军汇合后大举南下。
“把这消息加急送往京城,请示陛下。”
“末将领命!”
耿炳文将这些军情收起来,转身交给了作为驸马都尉的李坚。
作为朱允炆派来的人之一,李坚与宁忠、吴杰等人不同,他身后是朱允炆,因此由他将信件交给朱允炆才是最稳妥的打算。
李坚走出衙门,不多时便安排了八百里加急,将北平和辽东、大宁的情况送往了南京。
只是三日时间,朱允炆便收到了这一连串的消息。
坐在紫檀嵌玉宝座上,武英殿内的朱允炆沉着脸色,面前站着齐泰、方孝孺等五府六部的群臣。
他没有像众人所想的一样大发雷霆,而是沉默了许久后才开口道:
“传朕旨意,自今日起,禁止百姓私自出家为僧尼,天下的寺院道观,每僧道一人仅能存田五亩,朝廷可免其租税,以供香火,余者田亩尽数入官衙,由官衙均给百姓。”
“陛下圣明……”
听着皇帝的新政,众人都清楚这是对北边渤海庶人均田地给军户的反击,只是这反击的力度并不算大。
天下佛道的田地,早在开国之初便已经收回过一次,眼下虽然已经过去二十余年,但佛道在洪武年间被限制,能通过香火钱购买的田地十分有限,天下佛道加在一起,顶多也就百万亩之数。
这数额放在辽东自然很多,可放在关内就显得并不多了。
用这点田亩数量收买百姓,根本起不到什么效果,何况这批田地是否能到百姓手上还另说……
想到这里,一些武官隐晦的看了一眼暴昭等文官。
“长兴侯来了奏疏,并以为当下没有了解救大宁、辽东之急迫后,应当屯兵于河北,限制叛军之踪迹,逐步北上,将叛军慢慢击垮。”
“此策,汝等以为如何?”
朱允炆拿着耿炳文的奏疏询问众人,对此齐泰先一步道:“就眼下看,确实应该如此。”
“只是山东、河南二地府库已经耗尽,距离秋收还有一个半月。”黄子澄跟上开口,并继续道:
“若是还要徐徐图之,恐怕山西府库也将耗尽。”
黄子澄一开口,便说到了朱允炆最关心的钱粮上。
二十几万大军在山西、北平,需要补给他们的民夫虽然没有百万那么夸张,但也有四五十万人。
耽误农时暂且不提,单单其人吃马嚼,每个月就要消耗二三十万石粮食。
现在山东与河南、北平还未到秋收,因此大军粮食只能从直隶调拨。
这一来一去,加上运输路上的损耗,消耗的只会更多。
每耽搁一个月,朝廷都得支出数十万石。
只是相比较这点钱粮消耗,朱允炆更在意耿炳文还能不能对付朱棣与朱高煦。
“贼军兵力之多,已不下十七万之数,若是耿瓛等人投降,兴许会达到二十万之巨。”
“你们以为,是否需要增调兵力给长兴侯?”
朱棣靖难的规模太大了,朱允炆自然担心耿炳文失败。
对此,李景隆也站出来开口道:“西南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兴许可以调都督瞿能、顾成所率的四川四万兵马北上。”
“此外,两广一带也可以调兵三万,若是不行,可以从直隶再调十万兵。”
“另外,可以调长江、两广水师归杨文或陈瑄统辖北上山东登莱,防止渤海庶人效仿高皇帝渡海辽东之举,顺带命令登莱水师绕道朝鲜,接应九连城刘真所部徐徐撤退,令吴昇等人驻守等待长江水师接应撤退。”
李景隆要放弃辽西和九连城,但这已经是定局。
这两地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投降只是时间问题,倒不如趁着他们还有粮食,用长江、两广和登莱水师将他们接应撤回山东、北平。
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隐患和危险,所以李景隆略带担忧道:
“只不过,叛军恐怕不会给我们调兵的时间……”
他的话,道出了朱允炆的担心,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朱允炆倒是难得的没有听从黄子澄的话,而是下令道:
“令长兴侯驻扎河间、真定,防止叛军南下,此外再调江西、浙江、直隶等都司六万兵马北上,调顾成与瞿能四万人北上。”
“一旦西南战事告定,令魏国公与西平侯再调云南三万兵马北上,都督何福留守。”
“此外,调陈瑄统辖长江水师北上接应刘真,调登莱水师接应吴昇、吴寿安。”
“都督府再给沈阳的耿瓛飞鸽传书,朕表其功,擢其爵沈阳伯,望其自勉。”
说完这一切,朱允炆目光沉着的扫视了众人:
“我不信集结三十余万大军,会对付不了叛军十七万之数。”
最新章节被屏蔽,等会估计才能放出来
第242章 势必不还
“砰!”“砰!”
八月中旬,当朝廷已经决定征调更多兵马与朱棣父子决战时,朱高煦却没有继续逗留辽西,而是在留下陈亨与陈懋、孟章、徐晟等人后,便带着百余骑向辽南赶去。
经过几日的奔波,他最终赶在八月十四这一日抵达了金州。
曾经充满肃杀的金州在经历过战事后,反倒变得繁华了起来。
来自吉林的上千工匠抵达金州,在这里扩建船厂,炮制由渤海军从北边山区拉来的树木。
相比较砍倒树木,滚入松花江就能轻松获取木料的吉林船厂不同,金州船厂的木料需要从一百二十余里以外的山区中拉出,然后在山区脚下的烤场内烘烤炮制。
待到其水份被烤的差不多,便会通过十六轮的大马车拉动,在八匹挽马的拉拽下,缓慢抵达金州船厂。
由于距离拿下金州已经过去一个半月,因此当朱高煦抵达金州船厂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在这里看到上百根一人合抱的木料。
“这些木料,能制作多少艘战船,多少艘马船?”
站在人声鼎沸的船厂内,朱高煦询问着负责此地的刘船工与王船工。
对于这个问题,经验更为老道的刘船工用手摸了摸木料仓内的木料,随后才开口道:
“这些木料制作马船没有问题,足够制作二千料的五艘马船,可以一次性运送四千石粮食或者五百兵卒。”
“只是若要用来建造战船,还得继续阴干三个月左右,好在金州的气温比吉林高,大海不至于会结冰无法出港,因此不会耽搁试船的问题。”
“这些木料若是阴干三个月,便可用来制作二千料战船五艘。”
“北边烤场已经步入正轨,现在王都指挥使那边,每日都能带着弟兄给船厂运来三十根木料,差不多就是一艘二千料马船、战船所需的木料。”
刘船工说着这一切,朱高煦也询问道:“这船,能否再建造大一些?”
朱高煦记得清楚,宝船虽然没有所谓的万料广大,但也有五千料大,排水量两千余吨。
虽说这是朱棣让人研究数年的结果,但眼下吉林船厂的船工们也经过数年钻营,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二千料。
“可以尝试三千料。”刘船工小心翼翼的开口,显然这是保守的态度。
不过对于他的话,朱高煦却摇头:“你们都是我的臣民,我不会随意惩处你们。”
“你说三千料,那便造三千料的马船与战船试试,若是能弄出四千料、五千料,我也十分高兴,会令人犒赏参与设计建造的船工们,师傅赏钱十贯,船工一贯。”
“臣谨记。”刘船工与王船工作揖应下,朱高煦也最后看了一眼木料仓,随后走出了金州船厂。
不多时,他骑马前往了金州城的指挥使衙门,一路上可以看到金州百姓们都喜气洋洋。
在城外的百姓忙着开荒,在城内的百姓则是做着些食品、手工类的小生意。
渤海军虽然是多民族混合的军队,但渤海军的军纪没得说。
朱高煦的《练兵实录》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尔等在家里,大多是种田的百姓。只要尔等回想在家里种田时缴纳钱粮的苦楚艰难,就可以明白今天老百姓供养你们钱粮是何等的不容易!”
“老百姓又不要求你耕种担作,养你一年,也不过指望你打几个胜仗。你不肯尽力杀贼保护他,反而举刀对准他们劫掠,那养你又有什么用!”
除了这种开篇的话外,后世所用的《军纪》更是渤海军要日常背诵的东西。
朱高煦教他们识字,明道理,就是为了想要训练出一支不仅仅会打胜仗的军队,还要求他们会“打败仗”。
古往今来许多精兵都会打胜仗,因此一路高歌猛进时,常常会遵守道德纪律。
可一旦打了败仗,他们便会慢慢成为劫掠百姓的贼兵。
所谓官兵狠过匪兵并不只是玩笑话,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因此即便是败退,朱高煦也绝不准许有人空手拿百姓的东西,但凡有这样的人,朱高煦一概处死。
从吉林南下的路上,朱高煦便处死过几个小偷小摸的兵卒,为的就是整肃军纪,让他们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所以到了金州城时,能走到这里的兵卒,已经是经过重重考验的兵卒了。
朱高煦给他们开的军饷足够高,他们没有买不起的东西,都严格按照《军纪》来为人处世。
他们的到来,没有给金州带来灾祸,反而带来了繁荣。
尽管山东断绝了前往金州的航道,可商人都是逐利的,朱高煦来到金州城内后,便看到了许多商人。
“这些商人,他们都是从山东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