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58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不是每个人都有朱元璋那种气魄,况且即便是朱元璋,他也不过是指挥了万人渡海进攻辽南,这难度和朱高煦从辽南渡海进攻山东可不是一回事。

  朱元璋敢于派马云、叶旺渡海辽南,是因为辽南的刘益投降明军,明军有了接应的人手才会如此。

  可反观朱高煦,单从信上的情报来说,他是完全靠渤海水师的实力击退了南军引以为傲的水师,然后炮击拿下了登州城。

  “老二这小子,是越来越了不得了。”

  朱棣唏嘘一声,作为十分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朱棣看着眼下局面,不由的想起了李世民和李渊。

  “俺不会步李渊后尘吧……”他如朱高炽当初与张氏所说的一样,陷入了片刻的纠结。

  不过他毕竟是朱棣,那个被朱元璋誉为肃清沙漠的燕王。

  抓抓大胡子,朱棣又笑道:“还行吧,距离俺还差了些。”

  他的那份自信又回来了,面对当下复杂的局势,朱棣也翻身下马,示意朱能他们几个跟上。

  带着朱能等人,朱棣将地图摊开在地上铺开,随后指着北平、沧州、涿州、德州、青州等地开口道:

  “眼下,老二替北平解了围,南军的吴高、徐凯依托胡良河、芦沟河与俺们对峙,加上李景隆先前修建的堑壕、土城,俺们要是正面与他们交手必然不利。”

  “吴高这个人心思缜密又胆小,当初和老二做对手的时候就像个王八一样耗着,肯定不会出来与俺们交手。”

  “倒是东安的徐凯那边好对付,而且只有五万人。”

  “东安距离沧州二百五十里,即便是俞通渊和平安、陈晖、滕聚他们四个人率骑兵驰援,也需要起码两天的时间。”

  “况且徐凯冲动又胆小,即便出营,也会向沧州方向求援。”

  “俺的想法就是,先拿下沧州援军,然后趁徐凯驰援时设伏击败他,然后绕到吴高的身后,用最快的速度趁他还没得到徐凯败亡的消息,在清晨时分突袭。”

  朱棣很敢想,用六万马步骑兵配合,击败沧州的援兵,然后再击败徐凯五万精锐,最后又奔袭一百三十余里外的吴高。

  只要这一计划能成功,吴高和徐凯、吴杰的二十万大军将会被打的丢盔弃甲,李景隆只能带着手中十万步卒重整溃逃南下的败兵。

  不过这么做也有问题,那就是他们需要青州的朱高煦尽可能的将李景隆的主力吸引到德州,这就需要朱高煦进一步威胁济南,给李景隆更大的压力。

  “王义你派八百里加急,走永平乘船前往登州,将消息送给老二,看看老二能不能做到。”

  朱棣不给诸将思考的时间,便自顾自的拍下案来。

  王义闻言也没有拒绝,而是顺从的作揖,毕竟这件事并没有威胁到渤海的利益。

  如果朱棣真能击溃吴高和徐凯的十五万大军,届时只要和自家殿下南北配合夹击,李景隆剩下的那十七万大军也会很快败亡。

  因此在王义的授意下,渤海的一队加急马步兵奔向了永平,朱棣也在理清思绪后决定率军先返回北平休整一夜,好好筹谋何时动兵。

  黄昏时分,他便率大军抵达了北平城下,朱高炽带着朱高燧、张玉前来迎接他。

  “爹,老二拿下了登莱,把南兵吸引过去了。”

  “俺今早听说了。”

  翻身下马,朱高炽迎上来的同时说着南边的事情,朱棣也点头笑着表示知道。

  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张玉,点头打过招呼后,这才将目光放到了老三朱高燧身上。

  由于是小儿子,加上自己的过度宠溺,因此老三朱高燧持宠而娇。去了京城后,朱棣原本以为他能改改脾气,结果不曾想反倒是变本加厉了。

  在这北平紧要时刻,朱棣、朱高炽二人都穿着鸳鸯战袄,就连太监都披上了号衣,唯独朱高燧穿着显眼,披着一件绸缎圆领袍。

  朱棣也不好在众人面前说教他,只是对朱高燧开口道:“老三,在北平多听你大哥的话,俺明日还得继续南下。”

  “儿臣知道了。”朱高燧不以为意,他现在只觉得自家二哥都打到青州府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打进京城,到时候他也能弄个亲王当当。

  瞧着他那副模样,朱棣不由皱眉,朱高炽看出情况不对,连忙站到朱棣身旁打圆场。

  “爹,娘还在后府等着您呢。”

  “嗯……”朱棣颔首,对一旁的张玉交代:“张玉,你带人布置城外营垒,补充马料,给将士们杀猪宰羊,弄些肉食吃吃,俺先回府上去了,稍晚些再来作陪你们。”

  “末将领命……”张玉应下,朱棣便带着朱高炽和朱高燧返回了燕府。

  在回去的路上,朱高炽也与朱棣说道:“三日前,儿臣给辽东拨去了十二万石粮食,不过北平和永平的粮食还能撑到九月,您不用担心。”

  “拨给老二是好的,他那里百姓多,况且我听闻他拿下登莱后,又迁移了登莱的一些人口前往了辽东。”

  朱棣的消息十分灵通,这些事情就连朱高炽都不知道。

  “辽东苦寒,老二迁移这么多百姓过去,恐怕百姓会很不愿意。”朱高炽对辽东的认知,还是充满了江南士大夫的那种偏见。

  朱棣听后不是很喜欢,反倒是为辽东说了起来:“那辽东,虽说比北平冷些,但也没冷到哪里去。”

  “说是苦寒,当年俺到北平的时候,北平也不过百万人,如今都二百余万了,也变得繁荣了些。”

  “现在辽东百姓数量也过百万之数,繁荣起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更何况,老二的理政手段也是被你爷爷青睐的,我看他在渤海就干得不错,不然也不可能凭借贫瘠的渤海就拉出四五万的人马。”

  “这数量,就连人口是渤海数倍的辽东都拉不出来,老二只要稍加治理,日后辽东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好地方。”

  朱棣具体也说不出用什么手段能把辽东治理的繁荣,但是见过吉林城的他坚信自家老二的理政能力。

  连那么贫瘠的吉林,都能在他的手段下不过数年就变得堪比江南一些府城,如今得了辽东和大宁、登莱百万人口,关外之地必然兴盛。

  “那儿臣就拭目以待了。”朱高炽笑笑,但不是嘲讽,而是打趣。

  朱高煦的理政能力,还有他那一手看山点矿的本事,这些朱高炽都是清楚的。

  旁人说要让辽东兴盛他不信,但如果执政的是老二,他便会相信。

  父子二人交谈甚欢,跟在他们身后的朱高燧则是看着嫉妒。

  “二哥立功又不是你跟着立,你摆什么谱。”

  他在心中暗自嘀咕,却不想是他自己参与不进这个话题,怪不得旁人。

  倒是在他总想着用朱高煦来压制朱高炽的时候,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朱高煦却在忙着算账。

  “殿下,都在这里了,每个小旗借了多少东西,打了多少白条,都计算在这里了,一共是七百二十四石五十六斤豆子,一千三百四十二斤米和七十二头猪,三百四十五只羊。”

  青州城外,当三千渤海精骑截断道路,摆出架势吸引李景隆的时候,徐晟抱着一堆账本走了进来,口中说着一大串数据。

  这些东西,都是渤海军这三千精骑这几日和百姓借走的东西。

  坐在帅帐内,朱高煦用刀吃着烤羊腿,见徐晟来了,便开口说道:

  “这借了东西的村庄都要登记造册,让孟章带人来组织他们迁徙去登、莱二府,用当地的耕地来偿还。”

  “这工作繁琐,因此南下前我已经让亦失哈带着一千吏目南下,你需要把账本送到登州,把我的要求告诉亦失哈就行。”

  “好!”徐晟咧嘴笑着,同时坐在地上,单手倚着朱高煦的案几。

  他那模样放在这个时代的文人看来是不尊重朱高煦,但在渤海却是常态,渤海军纪严明,可也充满人情味。

  “百姓们都不信我们会还。”徐晟小心翼翼说着,朱高煦却淡然用刀削了大块肉递给徐晟:“自我们之前无人这般对他们,他们自然不信。”

  “不过自我们之后,他们便信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徐晟狼吞虎咽得将那大块肉吃下,朱高煦却轻笑:

  “为的就是让百姓知道我们才是子弟兵,而南军还是他们所认知的南兵。”

  南军的纪律好吗?

  自然是好的,但那是和封建时代的其它军队相比。

  如果要拿南军和接受了近现代训练的渤海军相比,南军就和兵痞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是内地的官兵军纪好些,类似甘凉、辽东、陕西等地边兵就不行。

  这不是歧视,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边兵成分复杂,有汉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自然是无法与内地的官兵相比的,所养出的思想也大相径庭。

  在他们看来,自己脑袋悬在裤腰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拿点好处有什么的。

  就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和渤海军成为了两种时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价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军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贵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军。

  老渤海军可以接受丈量田亩、简单绘图、登记造册等曾经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扩军,四万老渤海军可以立马扩编为四十万人,而且他们所带出的兵卒,纪律必然要比南军要好上那么一些。

  这四万老渤海军,便是朱高煦日后掌握大明军队的底气,而渤海的三万多学子,则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经济的底气。

  当然,三万学子想要掌握直隶、江西、浙江三千万人的经济和税收未免太过困难,所以朱高煦还需要在关外不断培养学子。

  如果他有十万关外学子,他就敢给他们配护卫,对江南开展耕地清查,保证每一年的赋税不出现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赋税,还不是吃准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来维持地方运转,只能依托士绅富户的关系来收取基本税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关外的学子来取代他们的作用,将税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摊丁入亩才是缓解百姓压力的办法,不过朱高煦要做的摊丁入亩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级版。

  这项举措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这项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问题。

  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豁除贱籍、地主佃户平等法律……这些东西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剥削百姓而达到充实国库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为了充实国库,而非改善民生。

  摊丁入亩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地主与富农尚能维持,但拥有贫瘠的土地的贫农则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归公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负担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了。

  废除贱籍,本质上就是为了向这群不用交税的贱籍收税。

  至于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项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实现?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这项政策就连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没了。

  对农民收税,朱高煦还是那个看法,收税要从土地收,但同时要根据地方的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税收门槛。

  这点上,老朱对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亩产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亩产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说出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想要把这套系统运转好,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税收官员,因此兴教育是能维持国家税收系统运转的前提。

  在兴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牢牢掌控住这个教育系统,不然就会落得国子监的下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3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8/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