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朱高煦略微吃惊,而他吃惊的地方来自这个时代的紫金山模样。
前世他也曾去过南京,还曾去紫金山看过明孝陵。
在他的记忆里,明孝陵和紫金山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副绿意盎然之景象。
然而当记忆与画面重叠,此刻出现在朱高煦面前的紫金山却是光秃秃的一片,山上虽然有些绿色,但却零星点点,少的可怜。
“看什么呢!”
徐增寿策马已经返回,瞧着朱高煦愣愣望着紫金山的模样,忍不住拍了赤驩的屁股,引得赤驩往前跑了几步,把朱高煦晃醒回了现实,这才拉住马缰,用手安抚住了赤驩。
“这紫金山怎么光秃秃的?”
安抚好赤驩,朱高煦调转马头询问徐增寿,徐增寿闻言也笑道:
“从这南京城往北,哪座山不是光秃秃的。”
“这紫金山还算好的,山上的树已经连续种了十二年了,再继续个七八年,估计也就成青山了。”
徐增寿回应同时,大辂车窗也打开了,朱元璋坐在车里,朝着紫金山望去,目光复杂。
“妹子,我又来看你来了……”
五更结束,明天上午十一点还是五更
第81章 孝陵之上
“我倒是差点忘记今日是中元节了……”紫金山下,当朱高煦翻身下马,看着太监们将一摞摞黄纸搬出时,他这才想起今日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是祭奠死去亲人的日子。
待他回过神来,两名豹韬卫兵卒正欲将他与徐增寿的马牵走。
见此情景,朱高煦连忙交代:“喂它三斤豆料,十斤水便可。”
“是!”
牵走赤驩的兵卒作揖退下,朱高煦也将目光转投向了四周。
在他身后是一座高三丈、宽两丈的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往后看则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如徐增寿所说一样,紫金山内的树木都是十二年前才种上的,算起来也就是马皇后薨逝的那一年。
这些树种类繁杂,但多以柏树为主,其余皆是马皇后家乡的树木。
它们之中,柏树长得最为高大,虽然只种下十二年,但却皆有二丈之高,而宿州树木也大多有丈许。
不过,即便朱元璋有意在紫金山种树,但以这个时代的植树手段来说,偌大的紫金山想要种满树木,那却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要持续十余年。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大辂也停在了紫金山下的神道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众人的目光中,郭英打开了大辂车门,率先下了马车,而后朱元璋才缓缓下车。
下车后,他目光扫视了众人,最后停留在为马皇后及先太子朱标准备的诸多物品上。
检查过后,他亲自走上了神道,向着前面的孝陵及东陵走去。
朱高煦紧随其后,再往后则是徐增寿和郭英,最后是司礼监的随身太监和百余名身着黑衣的豹韬卫精骑。
队伍步行五百余步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座由兵卒看守的正门。
这孝陵正门是典型的黄色琉璃瓦加重檐式建筑,墙壁以砖石砌筑而成,下部为石造须弥座,上刻大金门。
这大金门面阔八丈米,进深两丈五尺,墙壁辟有三个券门洞,中门高一丈五尺,左右两门高一丈三尺。
走过大金门甬道后,出现在的便是拥有神道石刻的一段路。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共十二对二十四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在神道石兽的左右还站立着身着黑衣的守陵兵卒,他们眼观鼻,鼻观心,略微低着头,等待朱元璋及朱高煦他们经过。
之后,朱元璋等人又先后路过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最后才抵达了此次目标的孝陵明楼。
孝陵明楼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三十一丈,南北宽六丈,南面开三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距离此地二百余步外的崇丘即是孝陵宝顶,即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因此,到了明楼之后,非亲近之人不得入内。
朱高煦跟随朱元璋走入明楼后,这里高悬着马皇后的画像,与朱高煦在后世所见那幅画别无二样。
守在明楼内的守陵宫女见到朱元璋到来,当即五拜三叩,随后起身将点燃的香呈给朱元璋和朱高煦。
二人接过后,持着三炷香便开始躬身行礼。
这其中,朱高煦由于对马皇后没有什么记忆,因此虽然动作庄肃,脑中却在胡思乱想。
相较他,朱元璋则是在躬身行礼的时候,脑中不断闪过昔日他与马皇后的过往。
“妹子,我也算铁石心肠了……”
回忆过往,朱元璋却是怎么也哭不出来,或许早在马皇后薨逝的那几日,他便已经将眼泪哭了大半。
剩下的,也在东陵贡献给了自家的长子朱标。将香插好,朱元璋就这样安静的站在明楼内,看着眼前悬挂的马皇后画像,一动不动,不知道在想什么。
站在他背后的朱高煦也在插完香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只是他就没有朱元璋那么多回忆了。
他人虽然站在原地,但心思已经在想午饭吃什么了。
“我之前听说了,你爹每年都带你们兄弟三人去寺庙祭拜皇后,只是你小子每次都不哭。”
明楼内,朱元璋的声音回荡着响起,吓得朱高煦一哆嗦的同时也尴尬回答道:
“小子那时候太小了,还不明白人之常情。”
“那现在你给我哭一个。”朱元璋打断道。
“……”朱高煦无言以对,也不敢反驳,只能在心底将过往悲伤的事情想了一遍。
只是不管他怎么想,他那眼眶都挤不出来一滴眼泪,给他急的满脸通红。
恰巧这时,朱元璋也转过身来与他对视,瞧着他的模样,脸上波澜不惊。
“爷爷……我这人天生眼窝子深,哭不出来。”
朱高煦摆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朱元璋却没有斥责他,反而说出了让朱高煦惊讶的一番话:
“你与你奶奶没见过面,哭不出来也不出奇,我小时候哭我那些祖宗也哭不出来。”
朱元璋的一番话让朱高煦语塞,他倒是没想到朱元璋居然看得那么开。
就朱高煦眼下的这番举动,若是被一些儒生看到,恐怕要说他不孝了。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这反倒是人之常情。
他的这番举动,倒是让朱高煦没那么怕他了。
“你此前说的钱钞法,我仔细想过了。”
忽的,朱元璋话锋一转,从原本的爷孙身份变成了君臣,朱高煦一时间反应不过来,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只是朱元璋并未怪罪他,而是说出自己的想法:
“若是云南之地真有大量的金银铜矿,那每岁开出多少金银,户部便收回多少宝钞。”
“可若是云南的金银铜矿全无,那你就自己去宗人府领十棍吧。”
朱元璋说出了他对儿孙最严重的惩罚,而在朱高煦看来,杖责十棍虽然疼痛,但并不足以受伤致命。
老朱既然要勘探云南金银铜矿,那自然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如果换做普通官员上奏不实,那恐怕轻者流放,重则杖毙了。
相比较之下,朱高煦这十棍子就能顶过如此大的罪责,可见朱元璋对自家儿孙的惩处低到了何种程度。
“你就这么有自信?”
朱元璋看着咧嘴笑着作揖的朱高煦,不禁好奇起来。
面对这个问题,朱高煦也笑着起身:“孙儿从来不打诳语,既然说了有,那便一定有!”
“一定有?”朱元璋重复一遍。
“一定有!”朱高煦的目光没有躲闪,坚定的与朱元璋对视。
那倔强的模样,让朱元璋不由想起了朱标……
第82章 拓土之论
“爷爷?”孝陵明楼内,朱元璋被朱高煦那坚定地眼神影响着想到了朱标,因此不由楞了数秒,直到朱高煦小心翼翼喊他,他才回到了现实来。
“嗯……”朱元璋微微颌首,看着朱高煦眼下的样子,那古井无波的脸上难得出现了一抹笑意。
他拔腿向着明楼外走去,朱高煦跟上的同时,他也边走边问;
“那云南,即便发现了金银铜矿,恐怕一年也难产太多,可收回作税的宝钞数量恐怕不会太多。”
“自然。”朱高煦跟在他身后走出明楼,同时回答:“孙儿估计,一开始恐怕也就能产出五六十万贯的金银钱,能收回来的宝钞也不过每岁五六十万贯。”
“不过孙儿算过,只要朝廷坚持此策,并在之后不再滥发宝钞,那算上其它地区的金银铜课,宝钞应该会在十年后趋于稳定。”
“到时候就不用回收宝钞了,反而需要增发宝钞。”
朱高煦和朱元璋交谈时语气轻松,之前的那种小心翼翼减少了不少,这样的变化让明楼门口的徐增寿和郭英有些错愕,同时对皇帝的手段也更为畏惧。
朱元璋带着朱高煦往宝顶走去,同时对他的回答提出问题:
“你这话虽说不错,但眼下国朝需要花销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能停止发放宝钞。”
“这点,孙儿也想过了。”朱高煦才思灵敏,往往在朱元璋问题提出后的第一时间作出回答:
“只要国朝每年发出的宝钞不超过五百万锭,那二十年内也能将问题解决。”
“二十年?”朱元璋停下脚步,面无表情的转身质问。
他那脸一旦端起来,朱高煦便有些止不住的心慌,但一想到自己计算的结果,他还是点了点头:“大约是二十年左右。”
朱高煦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他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转变话题。
“可我记得,你说我的卫所制也就二十几年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