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8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一旦火车可以运行,那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为物资的损耗会大大降低。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只需要一百个募兵卫,五十六万人,就足够维持疆域。”

  “因此,臣建议殿下可以酌情裁军,减轻军费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词汇也开始偏向朱高煦。

  对于他的建议,朱高煦也在考虑。

  “原两京十三都司的屯田卫都需要裁撤,除了边疆都司外,其余卫所只需要维持三个卫就足够,除两京外九个都司只需要二十七个卫。”

  “两京则是以上直二十六卫的方式,南北直隶各置八个卫,京城各置五个卫。”

  “渤海和辽东、四川可以四个卫,大宁和甘肃、陕西、山西五个卫,交趾八个卫,云南十个卫,乌斯藏两个卫,海外的四个宣慰司各置两个卫。”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军十七卫四所,合计一百三十卫四所,约七十三万兵马。”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却皱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军饷便高达一千四百六十万贯,算上兵马吃喝,便不低于二千万贯,占据朝廷财政六成……”

  夏原吉想把军费控制在总财政五成以下,因此朱高煦的建议显然超出了他的预算。

  “东洋贸易建立起来后,每年能从东洋获取的金银价值不会低于五百万贯,你可以把这个加上去。”

  “五百万贯?”夏原吉紧皱眉头,但又摇摇头道:

  “即便有五百万贯的金银流入,但这样下去二三十年后,国内钱荒就会结束,届时涌入的黄金白银只会成为负担。”

  “你忘记算人口增长了。”朱高煦打断夏原吉,并继续说道:

  “黄金白银涌入确实会造成通货膨胀,以朝廷当下钱荒的局面,不过二十年就能陷入平稳。”

  “届时涌入的黄金白银,必然会成为朝廷的负担。”

  “可如果朝廷每年增长人口都在二百万以上,那这些黄金白银就不是负担,而是用来维持经济市场所需的货币。”

  历史上西班牙等国家确实因为大量黄金白银的涌入而爆发通货膨胀,但这是因为西班牙的贵族们没有把黄金白银投入生产力提高,而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货币的涌入,加上三十年战争的人口死伤,人口越来越少,黄金白银越来越多,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也没有新的市场出现,西班牙不通货膨胀才有鬼。

  相比较西班牙,明末的局面是白银短缺,但问题却不仅仅是白银短缺,因为当时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白银贬值。

  三十年战争和幕府闭关锁国导致了白银流入大明的数量下降,而士绅豪强大量囤积白银,则是让海量的白银难以进入市场,无法流通。

  当时许多名士认为应该废除白银,以黄宗羲为例,他主张废银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白银过度集中在士绅豪强手里,社会上的白银不足,已经失去了流通作用。

  他提倡废银,其实是想消除白银的财富分配功能。

  在黄宗羲看来,这种价值极高的贵重金属增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当然,也有与黄宗羲持相反态度的人,例如宋应星就认为国贫民乏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白银,而是社会物资匮乏,金银没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也确实符合当时瘟疫、灾害横行的大环境。

  在朱高煦看来,两者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还是白银过多聚集在了豪强士绅手中。

  白银无法流通,朝廷想要继续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无法继续,因为百姓手里并没有足够的白银。

  这则办法在朱高煦看来,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把钱发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面是海外金银都被豪强士绅掌握,朝廷无法对他们征税,所以拿不到足够多的黄金白银。

  可如果海外白银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拥有了分配它们的权力。

  这和大放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基建来提高环境和生产力,然后在基建同时把白银释放给百姓,百姓得到白银就会使用,白银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个南洋和大明洋的贸易,这些地方的真金白银都会流入朝廷手中。

  士绅豪强的想要获取金银,只能在西洋范围获取,就他们那三瓜两枣,即便都囤积起来,也扰乱不了市场。

  每年六七百万的白银涌入,只要分配好了,对大明的经济市场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况且自从医院开始推行建设,各地的新生儿夭折率也开始下降,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来二百二十四万余。

  相比较之下,七百万两白银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历史上明朝钱荒从明初一直闹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灾害,粮食与物资减产而爆发地方通货膨胀,大明整体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所以朱高煦并不担心通货膨胀。

  至于地方性的通货膨胀,只要火车和铁路可以覆盖两京十四省,这种通货膨胀也可以通过中枢物资调配来解决。

  看着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只要黄金白银用到实处,便不需要在意通货膨胀。”

  “真正需要担心的,只有类似宝钞一类的纸币,而这些纸币也可以用黄金白银来作为锚定物生产。”

  话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当然,我也有可能说的不对,但具体的还是得走一步看一步。”

  “海外的黄金白银我们不开采,那便留给别人开采,与其给别人开采,倒不如我们自己开采。”

  “实在不行,你盯紧市场,一旦有了不良反应,我们立马处理。”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后背,随后走下了城楼。

  夏原吉与黄福、郭资相互对视,无奈摇了摇头……

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

  “轰!!!”

  六月中旬,东洲南国山脉(安第斯山脉)爆发了沉闷的爆炸声。

  不过这次发出这样声响的并非是火炮,而是炸药……

  当烟雾散去,一筐石头被带到了郑和的面前,而这些石头上隐隐可见的银光芒代表了它们的身份。

  “这就是殿下标注的南国银矿?”

  郑和凑近看了看这些银矿石,站在一旁的太学矿业太学士点了点头:

  “应该就是这里,这些银矿纯度不错,和日本石见银矿不相上下。”

  “这矿山面积很大,估计能开辟最少两千处矿坑,而且有很大概率有其它伴生矿藏。”

  作为地质出身的工作者,朱高煦或许对其它行业不是很了解,甚至需要东西都需要明代的一些工匠帮忙才能完善成教材,但是地质类的行业,他不敢说懂多少,但一定比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要懂。

  他的知识通过教材传播给了这个时代的人,这位矿业太学士便是其中之一。

  开采北洲和东洲的金银铜矿是日后东洲贸易是否能长久的决定因素,因此自从年初三月郑和整合了南国内部城邦后,他便开始了矿山的勘察工作。

  从北国到东国、南国,被他带来东洲的上百名矿业太学士都在军队保护下,按照朱高煦给出的图纸寻找矿产。

  他们接收了南国大部分矿坑,也发现了许多新矿坑,例如当下的这个南国银矿。

  “两千个矿坑,这需要多少工人,能产出多少银矿?”

  坐在遮阳伞下,郑和询问面前的太学士,四周是护卫他的数百名兵卒。

  “起码十万人,每年能产出的白银数量不会低于三百万两。”

  太学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镜,将自己的推断告诉了郑和。

  这样的消息,让包括郑和在内的所有人呼吸沉重起来。

  他们这些日子找到了不少金银矿坑,但像南国银矿这样一座矿山就能产出三百万两白银的地方还真没有。

  “这座矿山四周有多少個城邦?”

  郑和沉着脾气,抬头看向了旁边略微吃惊的王任。

  王任闻言连忙躬身作揖:“大概五十四个城邦,人口不会少于三十万。”

  “好!”听到王任的话,郑和继续开口道:“从他们的部落征募矿工,另外将战败的战俘也迁徙过来。”

  “必须从这里修建一条前往西海岸的驿道,另外派遣工匠传授他们知识与文化,我们不干涉他们的内部斗争,但购买粮食他们不能无故拒绝,来这里干活的工人,我们也会给予相应的报酬。”

  “既然这里有银矿和伴生铜矿,那就在这里修建一座铸币厂,船上的铸币模具都搬到这里来,每个矿工的工价就按照十文发放。”

  “至于物资不用担心,下个月我就会率领舰队返航,届时这里会驻扎一个千户的兵马,加上东洲宣慰司的两卫兵马,足够你镇守当地。”

  郑和与王任交代着,而眼下的王任已经成为了东洲宣慰使。

  有南国作为前车之鉴,东国自然不敢造次,毕竟东国还需要大明帮助他们完善水利和农业。

  “工匠太少,以当下的火药产量,不足以在东洲开采金银矿。”

  太学士推了推眼镜,他自然是要留在东洲的,他们这一批太学士的任期是三年,三年后统一从东洲城走大明洋航道返回大明本土。

  “需要多少人、多少物资,你和王任列份清单,我会在返回朝廷的同时派东洋舰队输送的。”

  郑和解释着,尽管大明洋航道已经确认了安全,可为了更好的利用这条航道,沿海的海岛还需要布置许许多多的补给点。

  这些补给点的铺设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所以一时半会,郑和他们还没有办法带来大量的货物。

  不过即便如此,他和陈瑄先前带来的货物,也足够当地人消耗大半年了,毕竟定价权在明军手中。

  陈瑄在东洲留下了三千人,郑和则是准备留下五千人,自己带着两千余人返航。

  这么一来,王任手中就有八千人,而这八千人将会分成八十个百户,分别看守各地矿藏。

  由于东国容易遭受饥荒,因此郑和刻意交代的王任北上开辟北洲宣慰司,而那处地方已经有了地点,因为朱高煦已经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了。

  只要按照地图在当地开设东洲宣慰司,那日后大明从日本陆奥抵达北洲的船只就有补给点,不用狼狈的一路南下到北国和东国附近了。

  交代好一切,郑和起身对身旁的王任继续道:“我稍许就出发,你好好为朝廷镇守,三年后有人回来替换你,三年后我也保举你进都督府。”

  “末将领命!”王任闻言连忙应下,而郑和瞥了他一眼,轻应一声便带着数十骑兵离开了此处地方。

  在郑和走后,王任这才将目光放到了那筐银矿上,眼神流露几分贪婪。

  他敢打敢杀,为的就是富贵,而今有了贵,求的自然就是富了。

  三年时间,他兴许也能敛财许多,让自己一家彻底摆脱曾经的穷苦日子。

  至于其它的想法,他没有,也不敢有。

  他在东洲打的这些仗确实漂亮,可把他放到大明朝,他是个什么水平,他自己十分清楚。

  他只想谋富贵,其它的想法他不敢有。

  思绪落下,王任也开始布置起了征募四周城邦男丁的事情。

  永乐十三年,这一年绝对是值得载入史书的一年,不仅仅是大明在东洲进行淘金,就连朝鲜、占城、苏禄等国家也在昆仑洲淘金。

  除了官方的淘金,民营的淘金更不用多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68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89/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