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9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在他们印象里,自家父亲可没有展现过这种诗词天赋啊。

  “爹,您还会写词?”

  朱瞻壑好奇询问,朱高煦闻言本想说不是自己写的,可转念一想,自己改变了人世间那么多东西,诸如杨慎、唐寅、纳兰性德等明清及近代、后世诗人恐怕不会出现了。

  这些人的诗词虽然不如杜甫、李白、辛弃疾等人,但若是消失,对于华夏文化也算不小的损失。

  想到这里,朱高煦颔首道:“日后等你毕业从军,写首送你。”

  “好!”听到自家父亲的话,朱瞻壑都感觉得到了激励。

  站在甲板上,父子二人聊了许多,直到黄昏,舟船停靠扬州城时,父子二人才结束了话题。

  他们下了舟船,带着朱瞻圻一起准备前往扬州四周农郊。

  马匹被牵来,朱高煦见到了自己的老伙计赤驩。

  “爹,赤驩真的是高皇帝送给您的啊?”

  马的寿命在三十年左右,偶尔也有的能活到五十年,但不管怎么说,二十三岁的赤驩已经算是进入暮年。

  望着它,朱高煦有些感叹:“是啊,高皇帝原本想着让我与它为大明征战,只可惜自我南下之后,它便再没上过战场,如今已经到了暮年……”

  “唏律律!”

  似乎对朱高煦说自己老了的话不满意,赤驩打了个响鼻,朱高煦见状也笑道:“好好,不老,你尚年轻,若有机会可以上战场厮杀。”

  说着,朱高煦回头看向朱瞻壑:“你若是毕业要上战场,我便把赤驩交给你,由你带他上战场。”

  “好!”听到这话,朱瞻壑双眼放光,伸出手就想要摸赤驩,却被赤驩歪头躲过了。

  “哈哈!它可是很难驯的,当初除了我,没人能驯他。”

  朱高煦笑着评论,朱瞻壑也被赤驩这举动弄得涨红了脸:“我一定行!”

  他话音落下,却没有执拗要骑赤驩,而是换了一匹帖木儿国送来的白银色汗血马。

  大明的马政早有成效,尤其是拥有了东北松嫩平原那么大的马场后,大明的马匹数量更是日益增长,如今光储备的军马便有二十余万匹,已经装备的近二十万匹。

  除此之外,还有近五十万匹乘马,百余万匹挽马。

  这其中,光是大食马便有上万匹,汗血马则是上百匹。

  正因有如此庞大的马群,明军才能在几次北征中跟紧蒙古人的脚步,与他们在漠北交战。

  “走吧,去看看扬州郊外如何了!”

  翻身上马,朱高煦无须抖动马缰,赤驩便载着他沿着官道小跑而去。

  “爹,等等我们!”

  朱瞻壑与朱瞻圻异口同声的策马跟上,亦失哈、李失和李察也连忙抖动马缰,率领百余名骑兵跟上朱高煦。

  对于十七年没走出应天府的朱高煦来说,曾经经过的扬州府是那么新鲜。

  远处的扬州城墙早已垒砌好了不知道多少年,当年与盛勇对峙时驻扎的那个集镇也规模变大许多。

  朱高煦骑马远离运河,往乡野走去。

  虽然已经是下午,但两个时辰足够他了解许多消息。

  半个时辰的走走停停,朱高煦依旧没有见到任何一片树林,这在他的意料之中。

  说到底,煤炭虽然已经大量开采,但蒸汽机的热效率依旧不足,运作的不够完美,因此抽水机只是小规模应用在应天府内的几座铜矿里,煤炭的开采速度还没有达到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惊人产量。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的煤炭产量应该是三千到四千万吨左右,人口则是二千七百余万。

  相比较之下,去年大明朝的人口达到了八千二百余万,煤炭产量却只有一千二百余万吨。

  这还没有经过单位折算,毕竟英国的吨是每吨一千公斤,而大明的吨位是明制一千斤。

  两方算下来,大明的煤炭开采量太少,人口却是英国的两倍还多。

  在煤炭占据燃料市场前,木柴是百姓为数不多的燃料之一。

  想要恢复生态,就得解决燃料问题,因此煤炭产量提升,必须提上日程。

  江南没有树林没有什么,可北方如果没有树林,那风沙就会不断向南推进,而草方格对于大明朝的许多百姓来说,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喂食牲畜的草料。

  朱高煦如果没有记错,北京地区的风沙在元代以前还不算明显,虽然刮沙尘暴,但并不频繁。

  从元代开始,由于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汉人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范围的气温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积开始不断扩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时间里,除了前七十一年因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树工程让北平鲜少被沙尘暴入侵外,其余二百零五年时间里,北京遭受沙尘暴的频率不可谓不高。

  朱高煦记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尘暴的袭击,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间。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频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时间里不过四五十次,但后续一百零二年时间里,由于小冰河期降临,全球气温骤降,因此共出现沙尘天气记录八九十次。

  别说从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员,就连朝鲜、安南等国前来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恶劣的环境写在书中。

  这样的环境,如果朱高煦现在开始改变,让煤炭走入千家万户中,让煤炭价格不再是那么昂贵,那么百姓自然不会去大范围的砍伐树木,反而会为了美观去种植花花草草。

  想到这里,朱高煦将脚步放慢下来,并调转马头走入了乡间小道中。

  这个时节,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见朱高煦他们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时羡慕的看着他们所乘骑马匹。

  路过一些村镇,朱高煦都会下马走入其中打量。

  这些村镇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绝不简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应俱全。

  作为村吏的各村里长、粮长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经过运河,因此得知有大队人马到来,他们便连忙走出村吏所,与朱高煦他们嘘寒问暖起来。

  朱高煦从中聊了聊,不过却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即便询问百姓,百姓们也说日子滋润,比以前好了很多。

  对于这句话,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这个所谓的“好”得看与什么比较,又是什么标准。

  洪武年间的大明虽然经过老朱的大基建而焕发生机,但总体来说还是封建时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员下乡,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更进一步变好,同时理清楚税收,让钱用到实处去。

  几个乡镇的探索,并没能给朱高煦很好的回复。

  扬州本就是鱼米之乡,当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简单不过,毕竟光是疏通运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数万人,算下来十二个月里,起码有上百万人次参与疏通运河的工作,赚些钱再容易不过。

  相比较之下,那些没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谋取生路就比较困难了。

  这其中,朱高煦主要担心的还是西北地区。

  “煤炭、铁路、蒸汽机……”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着这些东西,他清楚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大明更上一层楼,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

  工业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资本对工人的压榨不用过多赘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这一阶段监督好下面的人,让大明朝提早渡过这段艰苦的转型期……

第455章 人在囧途

  “前面让一让!让一让!”

  二月初,在南边部分地区已经回暖的时候,北方依旧带着寒意,因此来往行人都穿着十分厚实。

  不过与其说是行人,倒不如说是工人。

  随着朱高煦他们进入山东境内,街道上的人口渐渐变多了起来。

  至永乐十六年,山东人口在经历几次迁徙和十几年的安稳后,又重新稳定的保持在了六百多万人口的水平线上。

  与此同时,山东的耕地面积也稍微增加了不少,从曾经的五千四百余万亩,增长到了如今的五千九百余万亩。

  相信再过两三年时间,山东的耕地面积一定能突破六千万亩。

  只是山东人均耕地看似很多,实际上却并不均衡,山东孔家及其姻亲旁系,依旧掌握超过三百万亩以上的耕地。

  这些年朱高煦一直在等着收拾山东孔家,而今新政推行结束,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将孔家彻底收拾,结束他们两千年的特权生活。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还得看看山东的百姓这些年过得如何。

  “前面的让让,这马车装东西多,躲不开!”

  官道上,一辆辆装满货物的六轮、八轮马车依靠多匹马拉拽运货,时不时提醒前方的队伍。

  朱高煦作为被提醒的一方,他带着人下了官道,来到路旁等待着。

  在那些人过去时,他们朝朱高煦一行人作揖表示感谢。

  由于朱高煦将郭琰和大部分孩子随从都放在了通过运河北上的舟船上,因此此时他身边也不过百余名身穿常服的骑兵罢了。

  “这应该是给铁路仓库运物资的工人。”

  坐在马背上,朱高煦还没开口,旁边的亦失哈便已经开口解释了起来。

  得到解释,朱高煦也颔首道:“这个物资准备需要一年左右吧,工人工价如何?”

  “殿下明鉴,确实需要一年。”亦失哈作揖回应,而后继续道:“至于工价,基本是每日每人十五文。”

  “太学派来了多少太学士指导?”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颔首道:“六百余人。”

  “你们学校这一届有多少报名太学?”朱高煦又侧头看向朱瞻壑,朱瞻壑不假思索道:“七十二人。”

  “一千多人就七十二人报名太学,看来他们还是想为官。”

  闻言,朱高煦摇摇头,虽然不至于失望,但确实有些不太高兴。

  太学是大明朝最重要的地方,中学毕业的学子,但凡加入太学的,都会根据兴趣爱好前往各研究院学习并参与研究。

  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即便是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的学子,也并不太喜欢名义太学士,实际上干“工匠”活的职业。

  尽管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可相比较科技,他们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吃饱和暖,能不能当官掌权。

  权力二字,已经深深刻入了人的骨子里,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

  朱高煦倒也没有强制所有人必须进太学研究,毕竟之前他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在有了明确方向,基础材料都满足的情况下,居然磨磨蹭蹭十七年都还没将蒸汽机安排进入市场。

  耗费数百万贯钱粮,近千名大学士共同研究的蒸汽机,在热效率上居然还不如英国人在1825年运行的“旅行者号”机车。

  要知道,旅行者号机车根本没有得到多少资助,研究它的人也不过几十个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69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9/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