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97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得了答案,朱棣连忙摇头:“俺可不做那套东西。”

  “俺虽然想让高煦回来,但也不会拿边塞百姓的性命做赌注,高煦要是能回来就回来,回不来也没事……”

  “不就是日后要削藩嘛,让朱允炆那小子削就是了,反正俺没啥想法。”

  朱棣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可姚广孝却深深看了他一眼:“殿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

  “行了,反正俺不那么干。”朱棣打断姚广孝,同时也拿着手上的信说道:

  “辽东中左所的事情,高煦倒是给俺找了个好帮手。”

  “老十五让俺帮他打倭寇,可俺不能离开北平、大宁太远,帮不了他。”

  “现在倒好了,高煦把李景隆那家伙请出来平倭,相信那群倭寇很快就会被剿灭了。”

  “不过最让俺吃惊的还是这小子看山点矿的本事,不仅给允恭找了个出镇云南的差事,还给俺爹找了那么多金银矿。”

  说话间,朱棣憨憨一笑:“老和尚,你说俺要不要让高煦回北平后给俺也找几个金银矿,你放心,俺要是有了金银矿肯定不会亏待你们,到时候给你们涨些俸禄。”

  “老和尚你怎么不说话?”

  “来来来……朱能张玉你们俩说,俺们这北边的燕山有没有可能有金银矿啊……”

  朱棣的话随着风在四周飘散,众人都看着这话痨子的朱棣苦笑摇头,很难将他与前些年奔袭上千里迫降北虏名将乃儿不花的那人关联在一起。

  姚广孝与朱能他们对视,也是低头偷笑,唯独朱棣还在兴致勃勃的想着让朱高煦给自己找几座金银矿,好似这箭楼成为了他日后发家的大舞台一般。

  只是那凛冽的北风将他的话吹散,他自己也停下了那絮叨的嘴,转身往北边看去。

  此刻天穹有些灰败,聚集着浓厚的灰云,不多时便开始飘落一片雪花。

  “殿下,下雪了……”

  久经沙场的张玉看着天空中飘下的飞雪,心里一紧的同时也将目光看向了朱棣。

  不止是他,几乎箭楼上的所有人都看向了朱棣,而朱棣也收起了前番的嬉皮笑脸,脸色沉着起来。

  “俺看到了……”朱棣沉声回应的同时,也知道这大雪代表着什么,他转头看向张辅:

  “张辅,你派人去给十七弟和十五弟传话,让他们小心兀良哈和女真南下劫掠,如果遭了这群蛮子入侵,给俺写信求援,俺带人把他们平了!”

  “是!”年轻的张辅作揖应下,转身便传话去了。

  朱棣回头看向城外已经飘下的雪花,此刻的他再度成为了那个为大明戍守北方的塞王。

  只是他这塞王不管能力再怎么大,却也干涉不了自己儿子的前途……

第109章 云南告急

  “这天气愈发冷了……”

  十月下旬,恍恍之间却是又半个月的时间悄然而逝。

  坐在书房里,朱高煦朝手哈了口气,尽管林五六开了火墙,可他还是觉得有些寒冷,想来主要还是房屋门窗没有特别好的隔温效果所至。

  他这哈手的举动,刚好被端着饭菜进书房的林五六看到,林五六当即走到书桌一旁将饭菜放在桌上,伸出手摸了摸冰凉的桌面。

  “殿下,我等会再让兄弟们给火墙添十斤煤。”林五六说着,朱高煦也点了点头。

  明代的冬天比他想的还要冷,从前身记忆里得到的感觉,始终不如自己体验。

  前世的朱高煦也在冬季来过南京,但他可以笃定眼下的南京比后世的南京更冷。

  明初比后世平均气温低两度,这朱高煦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这平均平的那么离谱。

  也就是没有温度计,不然朱高煦估计这室内气温都只有四五度,室外恐怕得零下八九度。

  南京都如此,倒也不奇怪为什么江南人不愿意迁移北方了。

  “给你们自己的耳房也添几斤煤,别冷到。”

  朱高煦吩咐了林五六一句,可林五六却笑着打趣:“我们都是糙汉子,习惯了……”

  “再说今年江南的煤价也不便宜,能省则省吧……”

  林五六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便从书桌上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吊钱丢给林五六。

  尽管这吊钱已经用了许多,但稍微一看,还是有个五六百文的。

  “招呼你添,你便添就是,钱的事情不用担心,离去时也挑几担各回你们家中。”

  朱高煦招呼着,同时也不忘问道:“南京之中,柴价和煤价几何了?”

  林五六将钱收了起来,同时回答道:“河柴最便宜,每百斤五十文,干柴每百斤八十文,那煤炭每斤二文。”

  寒冬时节,各类物价都涨了价格,诸如煤炭柴火和棉花之类的御寒物资更是上涨了三到四成的价格。

  尽管开春之后这些物资价格会回落,但对于南京百姓来说,与物价相悖的,是用工市场工作短缺的局面。

  入了寒冬,想在南京城寻几份工作就更困难了。

  没有田地的那些人家,都得绞尽脑汁的去寻一份工来做,不然全家只能忍饥挨冻了。

  听着这物价,朱高煦也只能感叹百姓的日子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带来的食不果腹。

  林五六见他不说话退了出去,倒是朱高煦自己拿着笔继续写起了东西,准备将东西写完再去吃饭。

  此刻若是旁人站在他身旁观看,那便会发现难以看懂他所写的东西,内容好似画画般。

  不过若是从后世挑选一人前来观看,便能看见此刻的朱高煦正在用英语写着关于一些工业的内容。

  现代英文与明初英文差距极大,因此朱高煦也不用担心有谁能看出他写的是什么东西。

  至于这些书上的内容,则是一些他前世记得的一些简易手工作坊的流程。

  这些手工作坊包括了火炮、铳管、火药、水泥等等朱高煦能记起来的东西。

  除了这些他能记住的东西,剩下的便是一篇篇类似论文的研究文章。

  朱高煦个人并不会制造什么先进的火器,因此在这篇书上,他记载了这个时代工匠一点就通的一些火器。

  首先便是火炮,洪武年间的火炮主要以直筒状的洪武大将军铁炮,以及盏口铜炮为主,这种火炮的造型不太符合模数,因此威力相较于晚明时期的火炮差距太大。

  得益于前世南京博物馆的几门古董火炮,朱高煦将十六世纪的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是记得清清楚楚。

  他依照前世博物馆讲解牌上的数据将火炮数据记录,由于担心被人看懂,所以朱高煦没有留下绘图。

  在火炮篇里,朱高煦比较在意并描写的就是火炮的模数问题,其它关于铸造技艺之类的他并没有写。

  首先是他不懂这些东西,其次是他记得明代的铸炮技术哪怕丢到了明末都是世界先进的,唯一和西方差距的只有模数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模数问题,大明当下的铸炮技术就能达到朱高煦所需要的标准。

  根据历史进程,朱高煦在火铳篇书写记载了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区别,然后又着重写了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区别。

  至于具体的制造步骤,朱高煦则是两眼一抹黑。

  他当过兵不假,可他这辈子就没见过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具体构造,他只知道这两种火枪的发射方式和火门枪不同,但具体的结构只有等工匠们一点点实验才行。

  在他看来,哪怕只能研制出火绳枪,那也足够自己应对日后的战争了。

  火绳枪,这玩意出现后,实际上就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巅峰过去了,这一点从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结果就能看出。

  明初的明军仅使用碗口铳、火门枪这样的火器,要想保证稳赢游牧骑兵,就得集结和对手差不多的兵力才行。

  然而到了戚继光时期,明军已经拥有了各式模数正确的火炮和重型火绳枪。

  拥有这些火器后,戚继光这个练兵大家甚至敢放言“练兵数万,漠南一空”的话。

  尽管嘉靖和万历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但一百多年后的清朝验证了他的话。

  清朝在使用与戚继光时期差不多的火器对准噶尔作战时,往往能动用更少的军队,以少打多的压制准噶尔。

  军队少了一半,那补给难度可能就只有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了,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在草原戈壁等待的时间更长。

  一旦补给难度下来,游牧民族那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战术就立马失效了。

  清军在塞外待的时间越长,蒙古贵族选择投靠的就越多。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清军又可以待更长的时间,于是投靠的人更多,那些坚持要打的蒙古贵族就陷入死循环了。

  与之相比,明初的明军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因为他们需要集结更多的人,所以他们在塞外待不了多久。

  在蒙古贵族出事的时候,明军罩着他们的能力有限,既然罩不住小弟,谁还认大明当大哥呢。

  就如朱棣第一次及第二次北征一样,朱高煦记得朱棣集结了十余万大军,结果等到斡难河之战和飞云山之战的时候,朱棣面对的局面却是以少打多。

  每次在正面战场的兵力都是在三四万左右,其中斡难河之战鏖战本雅失里的蒙兀儿斯坦部队时,更是只有两万骑兵。

  十几万大军出塞,能抵达前线的只有两三万人,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不过这也让朱高煦了解了洪武、永乐年间明军对蒙古人的战力压制有多么令人窒息。

  试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做到以一当五,那只需要在正面战场击溃鞑靼本部一次,剩下就完全可以将明军分散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深入大漠,不断的骚扰突袭蒙古诸部。

  不仅如此,只要出塞兵力足够少,后勤压力足够小,那明军就可以学习清军一样在草原扎根,不断的受降蒙古诸部,最后以羁縻手段来统治蒙古。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对南边需要火炮来攻城拔寨,对北边则是需要火绳枪来火力压制。

  只要掌握了这两样东西,最后加上诸如棉花、海船等辅助类的物资,就足够让大明提前拥有二三百年的战略优势。

  至于水泥,朱高煦不敢保证它的硬度是否能如后世那般,可起码它十分容易制造,并且比起用粮食制作的三合土,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在塞外都容易获取,并且足够省钱。

  不说别的地方,就说开平卫,这块地方不仅有铁矿和黏土,石灰岩储量也十分庞大,并且很容易开采。

  朱高煦要做的,只有根据成品硬度来不断调整比例,然后得到最好的比例后开始批量生产。

  只要有了水泥,那再配合上开平卫原本的城墙,朱高煦有把握在很短时间能加固加高开平卫城。

  只要开平卫无事,自己就可以放心入关去帮自家老爹,亦或者向东谋夺大宁兵权。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在不断搜罗自己脑中可实现的一些技术,试图将它们跨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提前在这个时代将它们应用上。

  不过在他认真书写的时候,林五六却重新走进了书房内。

  朱高煦抬头看他,他却作揖道:“殿下,刚才王瑄和杨展来了。”

  “人呢?”朱高煦放下笔,对于王瑄和杨展他还是很看重的,哪怕不能见面,隔着一扇门聊天也可以。

  只可惜他还没付出行动,林五六就摇头道:“他们已经走了,不过走之前杨展给您带来了喜讯。”

  “喜讯?”得知二人走了,朱高煦略微失望,但还是对杨展带来的喜讯所好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7/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