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123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李谕感激道:“有劳先生!讲义我存放在家中,回去誊录好后就会寄过来。”

  张伯苓拱手笑道:“这不就是礼尚往来!”

  回到京城后,李谕把章程以及足球拿给了张百熙看,甚至还稍稍演示了一下足球如何踢。

  张百熙对此非常惊讶:“原来这就是足球,看起来并不是靡靡之物,确可推广之。”

  李谕说:“自然,足球这项运动本身是很好的,至于当年高俅之事,只能说是人的问题,不是球的问题。”

  张百熙感觉确实有道理,又看着章程道:“里面的建议也都很好,我会酌情施行。”

  李谕心中很开心,以后京师大学堂除了桌游,又有了一样新的娱乐活动。

  这些无不切实丰富了京师大学堂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李谕为自己的“创举”非常开心,但没得意多久,就被辜鸿铭叫了过去。

  原因嘛,当然是因为李谕这次中期考试经学科目再次不及格……

  辜鸿铭看着手中的试卷说:“虽然你又考了第一名,而且其他科目成绩非常优秀,甚至外文多了两个高分附加科,丁总教习额外出的高难度西学题目也能够轻松应付。但经学之文章实在不堪入目,文章不通就不提了,书法字迹也如此不堪。”

  李谕尴尬道:“您知道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科学之道确实花费时间太多。”

  辜鸿铭说:“这我倒是能理解,不过不及格实在说不过去,如今我们的学生里,科学各科目不及格者众多,但只有你一人经学不及格,太令人瞩目。”

  辜鸿铭毕竟是京师大学堂的中文副总教习,国学水平虽然是半路出家,不过比起李谕还是强了好几个段位。

  李谕说:“这……确实不应该。”

  辜鸿铭从桌子上拿起一些书稿:“这是我近二十年来在《字林西报》所写关于‘中国学’的文章,虽然都是英文,但我想你应该可以看得懂。”

  李谕悬着的心放下,原来辜鸿铭是在给自己想办法。

  辜鸿铭国学水平比起章太炎等大佬确实差了太多,但是他写的东西也真的是浅显易懂,当做国学入门倒是不错。

  李谕道:“多谢先生。”

  辜鸿铭又说:“再怎么我也是身在教职,虽然比不上先贤圣人,但为人师表的道理还是懂的,也当以孔夫子为榜样。”

  李谕之前还真是有点低看他了,辜鸿铭这么一说竟然有点让他感动。

  其实也是如今李谕多了帝师身份,辜鸿铭对李谕高看了几分,对他多加有心。

  辜鸿铭又拿出一摞稿纸:“还有这些,是我写的《中国札记》,不过还没有写完,只是一部分,你也先拿去看看吧。”

  李谕郑重接过来,“我一定好好学习。”

  要是让李谕看吴汝纶、章太炎等人的国学专著,还真是头大。但看过辜鸿铭论著的就能发现,确实特别好懂,对于李谕来说刚刚好。

  当然喽,说白了就是李谕的国学经学水平真是太拉了!

  的确不堪入目!

  想想也是,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不允许挂科的。

  李谕这几天还真开始好好看起了辜鸿铭的文章,他看得很快,就当稍稍提一提自己羸弱的国学水平。

  没多久,李谕又收到了从武汉发来的一封信,一看信件规格就知道不同凡响,落款的章赫然是湖广总督。

  我的天,张之洞!

  看过信后,张之洞的意思倒是很简单:“近闻京师之李谕博文广知,惊动西洋,于科学之道震烁中外,望先生来我武汉,参详所建西洋工矿业之事。”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的任上干了很多年,李谕当然知道所提到的工矿业就是汉阳铁厂和大冶矿厂。

  而且汉阳铁厂名气很大,李谕曾经也了解过,绝对算是如今不得了的大工程。

  汉阳铁厂十几年前就开始兴建,兴建的过程吃了不少亏。

  虽然现在人都知道不能让不懂的人指挥懂的人,但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之时,根本没有懂的人,国内也压根没有兴建炼铁厂的先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吃点亏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后世当然都知道,矿石的成分区别很大。当时英国方面的人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张之洞采办炼钢厂机炉时,英国人就提到:“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但这种细节问题给领导说完全没有意义。

  张之洞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煤炭没有?什么矿石没有?让英国那边用什么就采购来什么!

  结果竟然是机炉设在汉阳,但是铁用的大冶铁矿,而煤却用的马鞍山煤。

  或许这种事放在现代没什么,毕竟物流发达,但是二十世纪初哪有如此强大的运输能力,铁路都没几条,更何况公路。

  再加上开始试生产后发现马鞍山的煤炭不合适,又从德国进口了焦炭数千吨。

  反正从1890年开始,花了五六年,竟然还没有炼出钢,银子却花去了560多万两。

  即便后来改用江西萍乡的煤,产出的钢铁还是太脆,动不动就裂,完全不能用。

  总之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钱,张之洞才知道机炉采购的型号不对,不能去除钢铁中的磷,因此导致了钢铁脆性太高。

  然后又向日本借款300万,把之前的酸性机炉改成了碱性配置,才成功炼出合格的钢。

  只能说这就是学费啊!谁叫自己不懂哪,都是无法避免的弯路。

  但肯定不能说张之洞落后,因为横向比较的话,汉阳铁厂是亚洲首创的大型炼钢厂,即便日本,钢厂的建设也要晚了几年。

  张之洞通过这些事,彻底明白了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必然需要懂,更要用懂的人。

  可惜懂的人真心少,于是又兴建教育,为此衍生出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院。

  实际上张之洞其间还曾当过短暂的两江总督,任上开创了三江师范学院。这个学校相当不得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九所高校都将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视为校史源头。

  简直难以置信!

  现在好不容易国内出来一个懂科学的人,张之洞当然想找过来认识认识,而且李谕懂的还是上游的数理科学,更加难得。

  这之前张之洞已经招募过不少懂西学科学的人,但李谕的确是显得太耀眼。

  看到张之洞的邀请,李谕当然不会拒绝,现在整个晚清核心官员里,能撑起来的人不多,而又能进入权力中枢的也就张之洞与袁世凯两人。

  其他的皇室宗族大臣根本无足挂齿,基本就是高级别混子。

  李谕立刻回信:“得悉制台大人邀请,不胜荣幸,吾将不日动身前往武汉。”

  这一趟其实也不仅仅去武汉,李谕准备先走海路经过上海,然后去趟湖州看看陆家的皕宋楼之事,再顺江而上到达武汉。

  这么走也是没有办法,现在京汉铁路与京沪铁路都没有完全通车,只能走一部分,遇到黄河与长江天堑丝毫没有办法。

  李谕甚至提前点了点银票,这一趟去湖州可能要花不少钱啊。

第一百五十六章 名人扎堆

  李谕算了算,现在自己差不多已经有小三万两的身家,放在清末民初绝对也是个很不错的“富户”。

  赵谦踉踉跄跄驾着马车把李谕送到正阳门东火车站,他本来想买张二等座,不过竟然已经抢光,只好又花了15银圆买了上等座。

  到达天津后,李谕先把数理入门讲义捎给了张伯苓,然后才去塘沽买了去往上海的船票。

  轮船是招商局的客轮。不得不说,船票的价格是真的高。

  李谕买的尚且不是最豪华的座舱,票价竟然已经高达120银圆,简直恐怖。

  只能说物以稀为贵,现在大清的物流运输能力实在是有限。

  至于普通人,怎么可能坐游轮,即便是真的想坐船,一般也是用自己的小渔船,或者想办法挤到货轮上,忍饥挨饿几天偷渡过去。

  到达上海后,李谕发现竟然还有人过来接船。

  《申报》记者史量才认识他,远远看到李谕后就对身边一人说:“看到了,那就是李谕先生,当今科学界最耀眼的人物。”

  然后迎了过来:“李谕先生,终于等到你了。”

  李谕讶道:“你怎么知道我会来上海?”

  史量才得意道:“先生忘了我是干什么的?我可是一名记者,要是这点消息都不能提前得知,还怎么做最超前的新闻报道。”

  李谕笑道:“你还真是称职。”

  史量才指着身边那人说:“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苏报》主笔章士钊。”

  好嘛,又来了个大人物。

  章士钊同他握手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终于得见,幸哉幸哉!”

  李谕说:“有劳二位前来迎接。”

  史量才说:“只是迎接算得了什么,南洋公学的蔡教习以及几名学生已经去汇中饭店订好了位置,就等先生了。”

  李谕问:“蔡教习指的是蔡元培?”

  章士钊点点头:“就是蔡教习,量才告诉我先生会来的消息后,我立刻告诉了蔡教习。他本来也想来港口迎接,不过还有校务要忙,只得忙完后先行去了饭店。”

  李谕说:“你们也太隆重了。”

  “唉!”史量才摇摇手,纠正道,“您是不知道自己在上海名气有多大,这哪里算得上隆重!”

  章士钊也说:“是啊,上海可是《申报》总部,发行量大得很,如今看过《申报》的有几个不知道咱们国家出了个不得了的李谕,享誉西洋,连洋人都自叹不如。”

  好吧,李谕还真忘了这一茬,这大半年里《申报》对李谕的报道真是不吝笔墨,都不知道登过多少次头版,如今他在上海滩也是顶流级别的存在。

  毕竟这时候的新闻媒体就是报纸,能上报纸头条就相当于后世的热搜。

  史量才叫了三辆人力车,一起去往汇中饭店。

  路上,章士钊对李谕说:“前几日身在日本的太炎先生寄回了要发在《苏报》的文章,随附的信中也提到了李谕先生。”

  李谕说:“在下确实在日本与太炎先生有过会晤。”

  章士钊说:“太炎先生对你赞誉不已,我是了解太炎先生的,他很少夸人,甚至我们一度觉得不被他骂的就是了不起的人物。如今更是破天荒夸人,简直世所罕见。”

  李谕笑道:“就算被太炎先生骂,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章太炎真的是谁都敢骂,晚清这些皇族就不用说了,早就骂到狗血淋头。

  后来章太炎与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因为一点小事有了个人矛盾,于是他还经常骂中山先生。

  不过章太炎脑子清醒得很,他认为二人之间仅仅是私下矛盾,并不反对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

  有次身边一人在章太炎骂中山先生时也跟着骂了几句,没想到章太炎回头就是一个大耳光,然后怒斥道:“你算什么东西!总理是中国第一等一的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之?”

  好吧,可能这就是另一种爱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3/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