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373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李谕解释道:“通俗理解的话,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即是‘珐琅’或者‘搪瓷’。”

  珐琅与搪瓷本质上根本没有区别。

  后世网上有卖所谓珐琅器的,不懂的还以为真是传说中的景泰蓝,结果其实就是搪瓷换了个名字。

  都是营销手段罢了,仅仅改个名字,叫珐琅碗就比搪瓷碗卖起来能贵好多倍。

  就和车厘子与大樱桃似的。

  如果硬要说搪瓷与珐琅的区别,只能说搪瓷分日用搪瓷和艺术搪瓷,珐琅就是艺术搪瓷。

  清朝时期珐琅的确有艺术成分在。但后来工业化时代,再改个名字去吹嘘同样都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是欺骗消费者了。

  吕碧城问道:“我家里有瓷器,但没有珐琅器,一定很贵吧?”

  李谕让皮亚诺帮着问了问价格。

  “这一套餐具10里拉。”皮亚诺说。

  10里拉就是2美元左右,价格不算高也不算低,毕竟这套搪瓷餐具尚且有一定的艺术设计,否则吕碧城和近卫昭雪不会看成御用珐琅器。

  吕碧城立刻眼睛放光:“我要买一套,不对,三套!”

  李谕身上没有意大利货币,只好让皮亚诺帮着付了钱,然后给了他英镑。

  李谕想的比较多,继续问道:“我想买一套搪瓷生产设备,皮亚诺先生有没有渠道?”

  皮亚诺并不太了解工业生产方面的事情,想了想说:“或许你去一趟奥地利会有所收获,我们有不少搪瓷品就是从那里进口过来。”

  搪瓷的成产工艺不复杂,如果形成产业规模,搪瓷制品价格要比瓷器低太多了,在国内推广非常适合。

  00后可能对搪瓷没有什么印象,但这东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是统治了国内的日用市场,脸盘、牙缸、餐盘、水杯数不胜数。

  七八十年代结婚的必须有一个带着牡丹红双喜图案的搪瓷脸盘。

  印着伟人头像的水杯则不知道陪伴过多少人的青葱时代。

  近卫昭雪更加吃惊:“买生产设备?!”

  李谕说:“商部给我的京郊那片土地太大了,还能开好多工厂,加个搪瓷车间轻轻松松。”

  “真的能大规模生产?”吕碧城仍旧很好奇。

  李谕肯定道:“必须可以,只不过还需要建好一些配套的上游产业,比如釉粉厂。”

  国内虽然这几年也有了搪瓷制品,不过大都是从德国、奥匈帝国来的舶来品,由于运输距离很长,价格比较贵,属于高端一点的日用品。

  而一旦可以本土建厂,再弱化一点艺术性,减少图案,只突出搪瓷的优点,完全大有搞头。

  况且此时挂着“珐琅”名头,肯定好卖。

  当然李谕的想法是能够让更多普通人使用上结实耐用的生活用品。

  并且搪瓷不仅仅有经久耐用的优点,它能统治那么久,还与一个重要特性离不开:抗菌性,所以医院里搪瓷制品很多。

  总之能在国内早点推广搪瓷,好处多多,赚的钱也比肥皂和方便面更多。

  再者,李谕晓得民国时期国内的搪瓷市场是被小日本垄断的,而小日本那时候经济其实很脆弱,完全依赖中国市场,多砍断它一条经济来源就能让国内少一点水深火热。

  一直到一战结束,是国内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李谕以后准备当成示范企业,届时鼓励各省生产,买来的一切技术、工序、专利在国内全部公开,放开干就是。

  ——

  普朗克听说李谕要去奥地利后,嘱咐道:“不要忘了在火车上写出稿件。”

  “保证完成任务,”李谕说,“教授哪,准备在罗马待多久?”

  普朗克说:“过几天我也要回柏林,那边离不开我。”

  普朗克是个大忙人,身兼数职。他苦笑道:“哪像你,年少多金,漂亮的姑娘环绕。我还有无休无止的会议、考试评议和报告!”

  普朗克毕竟还没有真正成名,此时他的薪水主要就是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以及撰写各种报告。

  而目前柏林科学院给院士发的薪水又是欧洲各大科学院中最低的,远比不上法国和英国。也与马克的价值不高有一定关系,德国太重视实业了,不如英国和法国在金融上那么灵活。

  (这好像是后来德国敢重拳出击的原因之一。)

  反正大神普朗克与专利员爱因斯坦现在看起来还都像为了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第三百七十九章 好穷的音乐家

  李谕坐火车北上去往奥地利。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奥地利,同时电传正在英国的杨小楼,可以来维也纳演出,这里是欧洲艺术中心级别的地方。

  路上李谕写好了给教廷的文章,希望借教廷的影响力回流一些失传的艺术品。

  不管怎么说,从道德层面看,现在的教廷是向往和平的,起码比一些政客要善良得多。

  落地维也纳后,还没等李谕去找人,已经有人来找他。

  一个五十多岁西装革履的人立马认出了李谕:“李谕院士,我们在车站已经等候多时。容我介绍一下,本人卡尔。”

  德语区叫卡尔的太多了,李谕礼貌性地说道:“您好,卡尔先生。”

  卡尔说:“本人代表奥地利钢铁集团,希望获得你手中不锈钢专利的使用权。”

  奥地利、捷克、德国一直是欧洲工业产出能力很强的地方,李谕并未多想:“可以。”

  卡尔继续邀请道:“院士请随我到本人的城堡中商讨合同的问题。”

  李谕一愣,这家伙还有城堡?

  维也纳和柏林有点像,汽车数量相对比较多,李谕几人坐着他提供的汽车来到了一座小城堡。

  门口一名管家模样的人看到卡尔后立刻恭敬道:“先生,欢迎您回来。”

  卡尔对他说:“今天有一位重要的客人,你差人把古斯塔夫先生也一起请过来。”

  “遵命,先生。”管家回道。

  看来卡尔还是城堡主人。

  不过近距离看后,李谕感觉说不上是城堡,更像是一个大一点的别墅,毕竟作为一个城堡,怎么能连护城河之类的防御手段都没有。

  只不过面积比普通的别墅大了几圈,在外立面的装饰上,也的确非常像复古的城堡。

  可能这是卡尔先生个人的癖好。

  李谕站在外面往上眺望了一下,并没有传统城堡突出墙外专门用于上厕所的隔间。

  以前的城堡里,领主们想拉粑粑都是坐在悬空的特殊房间,还有贵族上厕所的时候被人从下面钻上来刺杀……

  这画面太酸爽了。

  房间内部的装修很新,卡尔带领李谕几人来到主厅,在这里还有他的夫人以及孩子在欢迎,仆人们忙忙碌碌似乎在准备丰盛的菜肴。

  李谕没想到这位卡尔先生这么殷勤,都有点不好意思,但想想即便重生前,签个商业合同好像也都是要盛情款待。

  卡尔说:“院士先生,能邀请您是我们的荣幸,我的小儿子对您异常崇拜,常说要以您为榜样学习数理科学。”

  李谕客气道:“热爱学习是一个优秀的习惯。”

  卡尔的几个孩子一直在座位上正襟危坐,卡尔对最末端的小儿子说:“路德维希,你看到了嘛,李谕院士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成就,如果十年后你也可以做到他的程度,不,能做到十分之一的话,才像个样子!”

  卡尔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很严厉,小儿子路德维希回道:“是的,父亲,我会好好学习。”

  卡尔说:“可你在学校里成绩这么差,简直不配称为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后代。”

  李谕脑子一闪,原来这个家族的姓氏是维特根斯坦。那么眼前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李谕说:“卡尔先生,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叛逆,您无需过分苛责。”

  “叛逆?这只是借口罢了,我年轻的时候可从来不会因为叛逆就少受惩罚。”卡尔说道。

  李谕不太好管人家的家务事,于是对小维特根斯坦说:“你在学校里最喜欢的是哪门课?”

  “我喜欢代数、几何还有物理,”小维特根斯坦说道,“我最崇拜的就是玻尔兹曼先生,而他最欣赏的人是你,所以我也崇拜你。”

  “谢谢你的喜欢,”李谕笑道,“无论如何,你都应该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因为这才能让你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更加深入的物理与数学。”

  小维特根斯坦说:“我知道,但是班上有人总是吵吵闹闹,打扰别人上课。”

  卡尔不满道:“别人吵吵闹闹和你有什么关系!哦,看来真应该把你转入一间管理更严厉的中学。”

  小维特根斯坦吐吐舌头,不敢继续说话。

  卡尔是奥地利钢铁巨头,只是现在基本隐居幕后。

  他此前拒绝了奥地利授予的贵族,但对德国的贵族身份又非常执着,一直声称自己是德国贵族的私生子。

  而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有问题,导致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后来有两个儿子先后自杀,或许就有童年有关。

  一个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一个不好的童年则需要一生治愈。

  聊了一会儿后,卡尔拿出纸笔,与李谕签订了使用不锈钢专利权生产日用品的合同。

  这是一个大单,奥地利生产能力十分强,几乎可以辐射整个东欧与南欧,专利使用费一年就能超过十万美元。

  签完合同,古斯塔夫·马勒也来到了卡尔家,他是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只不过奥地利出名的音乐家太多了,普通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可是号称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奥地利的有钱人以及贵族,甚至皇室都喜欢资助音乐家,作为奥地利最有钱的家族之一,卡尔对艺术的赞助十分慷慨,所以很多同时期的音乐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受早年一些小学课文或者课外读物影响,很多人印象中音乐家、作曲家似乎都是穷苦人,典型的如贝多芬和莫扎特。

  贝多芬被描述成了“穷苦悲惨”的形象,而莫扎特最后甚至葬身乞丐坟墓,尸骨无存……

  心灵留下了小小的创伤。

  李谕少年时期读到后还挺难过的,本来很喜欢吹口琴,想学点音乐课外班,但被坚决阻止,因为感觉搞音乐太穷了0.0

  实际上都是假的哈。

  这事吧,说起来很有趣,在那个十年特殊时期,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为了防止冲昏头脑的红色小将们把珍贵的交响乐音乐总谱付之一炬,也为了让西方色彩浓郁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可以正常演奏,刻意编造了不少故事。

  教授们脑子很灵活,专门写了一本《音乐的故事》小册子,作为普及读物,到处发行。

  小册子中把音乐家们塑造成了出生寒微、穷困潦倒的贫下中农形象;至于一些家境的确好、不能说太穷的,就加上各种身残志坚的悲情人设,创作的音乐也都是为了歌颂被压榨的平民。

  就连年少成名、花天酒地的莫扎特都被描写成了“无钱治病、英年早逝”……

  反正让你看了就同情得内牛满面那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37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3/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