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77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马尔科夫神秘一笑:“你忘了一样东西!”

  李雅普诺夫继续问道:“不要再吊我胃口了,你到底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以做到让李谕先来圣彼得堡?”

  马尔科夫手指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西伯利亚大铁路!”

  “差点忘了它!”李雅普诺夫一拍手,“距离开工已经过去十年,莫非通车了?”

  马尔科夫摇了摇头,又点点头:“还没有正式通车,不过干线已经基本完成,只不过想到圣彼得堡,中途需要转几个站。而且咱们的皇帝迫不及待要往东方投送兵力,火车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跑了。”

  “太好了!”李雅普诺夫道,“难怪你说李谕无法拒绝,走这条线路的时间最多只是海路的一半都不到。”

  马尔科夫是科学院的人员,经常会和工程学家接触,这方面消息要比身在象牙塔里的李雅普诺夫快多了。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上的铁路线,即大名鼎鼎的第一亚欧大陆桥,直接连通了莫斯科与海参崴。

  历史上西伯利亚大铁路从1891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04年才开始正式通车,但收尾工作持续到了1916年。

  不过沙皇非常明白铁路的意义,采取的策略是先从东边开始修,也就是从海参崴开始自东往西修。当时还是皇储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亲临海参崴主持铁路奠基仪式。

  第二年又从车里雅宾斯克开始自西往东修,双向并进,尽可能提高完工速度。

  所以虽然现在莫斯科-海参崴的全线并没有贯通,但是从海参崴到车里雅宾斯克完全没有问题。

  车里雅宾斯克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但是这个城市离着另一座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非常近——叶卡捷琳堡。

  所以马尔科夫才说换乘一下列车就可以,从叶卡捷琳堡想去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就简单多了。

  马尔科夫继续说:“不过这件事我们还做不了决定,必须要冬宫高层首肯才可以。”

  现在俄罗斯的首都是圣彼得堡,政治中心是沙皇居住的冬宫,还不是后世的克林姆林宫。

  李雅普诺夫说:“是啊,按照师兄所说,目前西伯利亚铁路主要是走军列及货运列车,必然要政府许可才能让李谕搭乘列车。”

  马尔科夫思路很清晰:“这件事要尽快传递给冬宫,我来圣彼得堡大学找你,还有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拉上两位前辈一起签名,有他们说话,我想冬宫应该会同意。”

  “你指的是……”李雅普诺夫很快就猜到了。

  马尔科夫笑道:“没错,当然是门捷列夫教授与巴浦洛夫教授!如果能请他们两位出面,高层肯定不会拒绝。”

  圣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

  门捷列夫自从1866年开始,一直是这里的主任。

  “门捷列夫教授,冒昧打扰一下。”李雅普诺夫进门尊敬道。

  门捷列夫不拘小节,胡子一大把,回道:“李雅普诺夫教授,有什么事?”

  “我们希望与您一起联名向冬宫写封信,争取一张火车票。”

  “火车票?这也需要向冬宫申请?你应该向校务室申请报销吧?”门捷列夫问道。

  “并不是那样,我们想要的是一张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票。”马尔科夫道。

  “哦?西伯利亚大铁路?”门捷列夫再次疑惑道,“你们到底想做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新闻,瑞典王室邀请清国一位科学家李谕去授予数学奖项。我们想,如果可以让他走西伯利亚大铁路,完全可以节省其一半的时间,并可以顺路邀请他到圣彼得堡当面请教。”马尔科夫解释说。

  门捷列夫放下手中的书,“原来是李谕!”

  李雅普诺夫说:“没错,教授,他现在几乎是风头最胜的科学工作者。”

  门捷列夫笑道:“是他就好说了!无论如何,他也是我们那位老会长中意的人,联名信我当然可以签字。”

  门捷列夫早在1890年,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两人没想到门捷列夫答应得如此干脆,兴奋道:“太好了,多谢教授!”

  门捷列夫说:“没什么谢的,你只需要给我留下一本最近火热的《分形与混沌》就可,据说非数学家也可以看懂,我这数学盲也想顺路了解了解前沿的数学。”

  马尔可夫笑道:“您的要求太简单了!”

  门捷列夫一生没能获得诺奖,几乎是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史上最令人震惊和遗憾的事情。

  他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种种贡献几乎让他成为了“化学”的代名词,理应值得一枚诺奖。

  而据诺贝尔档案记载,诺贝尔奖委员会本已打算将1906年的化学奖颁给这位大师,但委员会其中一人最终将门捷列夫踢出了榜单。

  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化学家于1907年便去世。

  搞定了门捷列夫,两人再去圣彼得堡大学生物实验室找到了巴浦洛夫。

  巴浦洛夫的实验室恐怕是整个大学最热闹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狗太多了!

  巴浦洛夫是一名绝对的爱狗人士,他不仅和它们说话,抚摸它们,并且每次实验后都要在一本专门的纪念册上写下各种训诫、夸奖和鼓舞的话:“约翰!不要丢脸!”“亲爱的,像从前一样的行动吧!”“希望你,马姆普士,也作出功绩!”

  而且就在去年,巴浦洛夫刚刚建立了名扬世界的条件反射理论。真是爱狗爱到了最高境界,还能从狗身上获得顶尖的生理学成果。

  巴甫洛夫对马尔科夫和李雅普诺夫的请求也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说:“我曾经读过李谕关于熵增原理可以扩展到生物学领域的那篇出色论文,非常有建设性。我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他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能够在邀请他的联名信上签字,是一件荣幸的事情。”

  太好了,全部搞定!

  在冬宫收到带着两位大佬签名的信后,甚至沙皇尼古拉二世都惊动了,大体明白怎么回事后,他觉得没必要断然回绝自己国家最优秀的两位科学家,而且事情并不大,随口就答应了。

第一百零九章 染血的金子

  有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首肯,下面的手续就走得很快了,俄罗斯驻大清公使馆收到莫斯科的电报,立刻给李谕开好了手续。

  他们到总理衙门递交给奕劻,一度让奕劻感觉李谕这次更像外交出访,“不是去瑞典吗?怎么俄国也来了电报?”

  虽然瑞典没有对清廷动过手,但是这么些年,清廷真是被北边的沙俄打得怕怕的,庚子赔款占比最大的也是俄国,一家就占了赔款总额接近三成。

  所以即便尼古拉二世没有亲自发电报,俄罗斯公使馆的来函都让奕劻恭敬得不得了,简直比瑞典国王亲自发的都好使。

  奕劻得知李谕还要顺道去俄罗斯,直接又把李谕的预备资金提高了2000银元,要不是来不及,甚至都想给他升级个顶戴。

  李谕也是哭笑不得,连忙说自己作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并且是在读,并不适合受封官身。

  其实李谕心中主要是怕麻烦,一旦有了官秩,以清末的官场环境,总免不了各种应酬。

  光绪那边李谕每周还要上三四次课程,在光绪知道李谕又要去俄罗斯和瑞典后,心中百感交集,不住哀叹:“朕如今只得坐井观天,观这一片永远不变的天空。李教习,如果可以,希望你可以为我带回一些西洋的新鲜物品,什么都可以。”

  光绪最后的口气甚至有点哀求的感觉,李谕不忍拒绝,于是答应了他:“我会尽可能多带一些西洋的新产品。”

  光绪想了想说:“最好是精致的怀表,我曾经看洋人公使每人都有。”

  “没有问题,我记下了。”

  现在对光绪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就是时间;但是李谕心中明白,对他最没意义的也是时间。

  张德彝比预想的要晚了一些,直到一周后,他才来叫上李谕一起出发。

  张德彝说:“实在抱歉,出国一趟恐怕几年都无法回来,安排朝中事务、家中琐事都花了太久。”

  李谕当然理解他的心情,毕竟还是晚清,人们的故土情节要比二十一世纪强得多,况且交通缓慢,出国一次,再回国一般都是要数年之后。

  李谕笑道:“张大使不用着急,怎么没见你的行李?”

  张德彝说:“太多了,我命仆人去多雇几辆马车。光在船上就要漂泊月余,我准备再去书局多买些书,路上解解闷。”

  “恐怕不需要买很多了,”李谕亮出俄罗斯公使馆的文件,“我们这次可以坐火车。”

  “火车?”张德彝异常吃惊,“李兄弟,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海上跑火车?”

  李谕哈哈大笑:“海上当然不能跑火车。我们需要坐的是西伯利亚铁路,经由俄罗斯,一直到圣彼得堡,然后再从圣彼得堡坐船跨过波罗的海到达瑞典和英国。”

  张德彝倒是看过世界地图,但依然不太相信:“这一程恐怕要上万里,哪有这么长的铁路?”

  “不止上万里,如果从头开始算,几乎要两万里。”李谕说,“反正不管你相不相信,坐一次就知道了。”

  “要是真能走铁路,路上岂不只需要半个月就好?”张德彝顿时大呼过瘾,这时他才反应过来:“你手里拿的是俄罗斯公使馆的授权函?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谕说:“这个吗?是圣彼得堡几位科学大拿帮着申请来的。”

  李谕几天前收到马尔科夫从圣彼得堡科学院发来的电报时也非常开心,因为他真的不想再在海上漂泊那么久了,实在是太耗时间。

  反正这次是承了马尔科夫他们一个大人情。

  张德彝对李谕真是大写的佩服,搞科学的什么时候都有这种本事了?如果是他向俄罗斯申请,肯定一点门都没有。“这次王爷让你与我同行,没成想倒是你帮上了大忙。”

  他们即便是坐火车,也要先到天津,然后乘坐轮渡到大连。

  因为现在北京—天津—沈阳的京奉铁路还没有通车,关外只修了200多公里,一直要到1907年才能正式通车。

  反而是非常想霸占东北的俄罗斯,已经在东三省修好了“T”字型的西伯利亚铁路“满洲支线”。

  所以李谕和张德彝到达大连,再次乘坐火车时,就将是俄罗斯的列车。

  李谕的行李很少,他只提了一个行李箱,反而是张德彝大包小包的,还带了好几个随从。

  一行人到达天津塘沽港时,李谕看到的码头和之前两次完全不同,毕竟当时身在专使团,当地官员在出航和返航时都对港口做了清场。

  但是这次看到的,就是另一副景象了,而且是一副非常不堪入目的景象。

  李谕眼前,是成百上千衣衫褴褛近乎乞丐的穷苦人。

  他们排成了几个长队,李谕开始还以为是有人施粥,但是前方帐篷下并没有大锅,倒是站着几个白人。

  队伍中几个汉子交流着:

  “恁看看这光景,真木法过了!俺还以为能来京城有点盼头,结果饿的天天偷着捡烂瓜梗吃。”

  “前年俺倒是来过京城,还跟着大师兄进过城哩。”

  “那你见着皇帝老子还有太后了吗?”

  “想得美!俺就在外城里呆着。”

  “那你来码头干嘛,怎么不继续跟着大师兄?”

  “哎,不知道大师兄还活着吗!那年打得老惨了,俺是吓怕了,就逃了。”

  另几人对他一阵嘲弄,然后又说:

  “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遍地金子,俺就去干他个几年!”

  “反正比现在就要饿死强!”

  “俺也是,希望白人大老爷能选上俺。”

  “现在你又白人大老爷了,前年俺可不是听你这么说的。”

  “行了,别说俺了,你饿极了不也来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7/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