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爵部,你的兵,不会布库,不会搏击,刀枪棍棒皆不会,却个个擅长练兵,怎么整的?”老十三十分惊诧的瞪着玉柱。
玉柱笑眯眯的说:“不瞒十三爷您说,我这里,只教万人敌的本事,布库、搏击和骑射,皆非所长也。”
老十三想了想,叹息道:“我早听四哥说过,你手下的兵,全是精兵,令行禁止,不敢越雷池半步。连汗阿玛都曾夸过你,擅长带兵。”
五百多名招募来的流民青壮,老十三分得了三百人,剩下的归了玉柱。
老十三的人,累死累活的训练了八天,他这边的民壮们,依旧是乱糟糟的光景。
整一次队,足足要花半个多时辰以上。
而分给玉柱的这批人,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可以站成一条直线了。
“怎么做到的?”老十三号称皇子阿哥里面第一知兵之人,他也必须承认,不如玉柱会练兵。
玉柱笑了笑,说:“无它,军棍打屁股,必不可少。外加,大鱼大肉伺候着。”
他的练兵方法,不可能瞒过老四和老十三的耳目,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的说了。
老十三听了玉柱的详细介绍后,不由频频点头,说:“没错,七十二斩的军法,确实过时了,远不如你的军棍打屁股,外加好吃好喝的奖励。”
话虽如此,不过,老十三却很难理解玉柱练兵的精髓。
因为啥呢?
老十三再不受宠,他也是天潢贵胄,自有凛然的傲骨在。
也就是说,老十三可以和不得志的八旗军官们称兄道弟,却不可能和低贱的草民们搅在一起喝酒吃肉。
阶级,并不需要成天挂在嘴边,却可以深深的刻入骨头。
屁股决定脑袋。
以老十三的出身和见识,他只需要抓住中低级八旗军官即可。
玉柱是个想干成大事的家伙,他自然要想方设法的笼络住军心。
半夜替战士们盖被子的事儿,在玉柱的新军之中,早就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了。
玉柱的身份很敏感,他不能亲自这么做。但是,他培养的军官团成员,却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
私自训练军队,这可是重罪中的重罪。
就算玉柱是康熙身边的红人,老十三是他的亲儿子,也是吃罪不起的。
所以,新招募来的民壮们,并未配备刀枪等兵器,而以粗木棍为主,辅以锄头、钉耙等物。
说白了,根本不指望这些民壮,冲进去抓人,而是让他们堵死各条道路。
为了麻痹住河南的官员们,一直没有公开露面的玉柱,给河南的官员们,发出了请柬,邀请他们两日后,到钦差行辕里茶叙。
所谓茶叙,只是名义上说的好听罢了。
实质上,就是钦差大臣,找大家过去,挨个问话,以便调查溃堤的原因。
南昌起义时,朱老帅采取调虎离山的策略,把驻军的军官们都邀请过去联欢,起到了极佳的效果。
玉柱乃是奉旨查案的正钦差,他找人去问话,乃是天经地义之事,无可非议。
两日后,河南省的大小官员们,在巡抚李锡的率领下,到行辕来拜见玉柱。
大堂之上,玉柱居中而坐,李锡坐在左侧的案几后,右边是周荃的小书桌。
其余的官员们,包括藩臬二司,都立于大堂的两侧。
自康熙四年之后,河南省划为直隶总督辖区,只有河南巡抚,而无河南总督。
不过,大清朝的河南,先后曾有三位河南总督。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酷吏田文镜。
田文镜的最大政绩,便是暴力推广“摊丁入亩”,为老四所偏宠。
当然了,田文镜的名声不好,也和他得罪了河南的大官僚大地主阶层,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毕竟,当时的社会舆论,掌握在士林读书人的手里。
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山西巡抚诺敏所获得的“天下第一巡抚”的美名,其实是雍正故意给田文镜撑腰的嘉奖。
当着李锡的面,玉柱找来相关的官员,从河南藩司、臬司、开封知府,一直到虞城县的典史,挨个问得很细。
今天的玉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正式问话。
正应了那句名言:你可以不说,但是,只要你说的话,都必须签字画押,作为上呈御览的证供。
河南巡抚李锡,隶于正黄旗汉军,荫生出身。
原本,李锡的祖上,其实是正蓝旗汉军,隶于抚顺额附李永芳的麾下。
李永芳,时任抚顺游击,他是大明朝第一个投降后金的边将,本来极受老奴的看重。
可是,前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以反间计,策反了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刘兴祚),收复了复州之后,李永芳就失了宠,他的手下诸多佐领,都被分割了出去。
因李锡的祖上和刘爱塔,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这便是原罪的污点了。
所以,李锡家里的祖训就是慎独二字,他也没敢参与夺嫡之争。
不过,不参与夺嫡,并不意味着,李锡对于错综复杂的朝中派系势力,一无所知。
实际上,据李锡所知的情况,藩司依唐阿和臬司常季逊,皆有重大的毁堤嫌疑。
只是,李锡畏惧于八爷党的雄厚实力,不敢插手过问罢了。
小农社会的一省巡抚,只要抓好了税赋的牛鼻子,极易混日子。
和平时期的封疆大吏们,他们的办差能力犹在其次,核心是朝里的靠山必须要硬。
康熙晚年,尤其是二废太子之后,朝臣们大多依附于诸位皇子阿哥,结成了若干股庞大的势力。
李锡,虽有皇帝撑腰,又哪敢冒然得罪了异常庞大的八爷党?
对于依唐阿和常季逊的所作所为,李锡一向是抱着和光同尘的想法,睁一眼闭一眼的装糊涂。
玉柱也不想为难李锡,只是,李锡既是现任河南巡抚,就容不得他置身事外。
“李中丞,赈济灾民的钱粮,可曾齐备?”玉柱很有斗争经验,先从他可以插手的赈灾说起,想试探一下李锡的态度。
李锡瞥了眼目露凶光的依唐阿,又瞅了瞅一直垂头不语的常季逊,他甚觉为难。
说真话吧,会得罪了老八!
说假话吧,又怕玉柱动真格的,要清查赈灾的物资。
此时的李锡,就仿佛是掉进了风箱里的老鼠一般,进退维谷!
第417章 迷惑的就是你
玉柱其实是故意的。
不逼迫一下李锡,谁知道,他是敌是友?
如今,鉴别敌友的方法,简单明了。凡是支持玉柱严惩掘堤凶手的河南官员,都是朋友。
反之,全是敌人。
不表态的,也是敌人,因为他们选择了沉默,就是同流合污。
李锡被顶住了肺气管,只得拱手道:“回玉爵部,在下已经严令各州府,筹集了近百万石粮食,正在源源不断的运来途中。”
很好,玉柱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城中的饥民过万,是不是该开仓放粮了?”玉柱也不想为难李锡,便含笑提醒了李锡。
毕竟,李锡是大权在握的一省巡抚,能取得他的中立态度,可以减少许多麻烦事儿。
这个时代的开仓放粮,朝廷自有定制,而且管得极严,必须请旨办理。
谁敢擅自开仓放粮,擎等着挨锤吧。
此前,玉柱没提开仓的事,那是因为,县城里的大户人家们,害怕流民趁机作乱,在城里开了几十座粥棚。
但是,到昨天为止,粥棚也快维持不住了。
李锡犹豫了片刻,迟疑的说:“朝廷的旨意尚未接到,可否再缓几日?”他这话照道理说,也站得住脚。
只是,玉柱想听的不是这个,便说:“那这么着,我出钦差的公札,暂借一万石粮食,您看如何?”
“这个……”李锡心里一寒,他若是答应借了,岂不是要与八爷党为敌了?
因为,借着洪水的大灾之时,藩台依唐阿故意拖延了赈灾粮的运输,目的就是想贱买灾民手里的良田。
承平时期,不管粮食丰收还是欠收,大地主们其实很难兼并到良田。
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挨饿的朴素经验,地窖里始终藏着救命粮。
但是,大洪水冲毁了家园之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
救命粮已经完了,即使是小地主,也是一夜之间,变成了穷鬼流浪汉。
这个时候,正是搞土地兼并的大发财季节!
李锡两面为难,忽然灵机一动,扭头问依唐阿:“依藩台,你看如何?”
“不成,若无朝旨,谁敢乱动常平仓?”依唐阿拒绝的异常坚决,丝毫余地也不留下。
藩司管民政,诸凡钱粮等事,皆归依唐阿管辖。
玉柱提出借粮,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目的是想拖住河南全省的高官。
实际上,本朝以来,钦差出官防借粮的事儿,时有发生,不足为奇。
朝廷不许地方官擅自开仓,主要是担心汉臣们,邀买民间的人心。
玉柱是旗臣,又是查桉的钦差,他提出借粮,朝廷一直都是鼓励和默许的。
等的就是这个不成二字,玉柱拉下脸,厉声道:“依藩司,为何不成?”
依唐阿扬起下巴,不驯的说:“常平仓,无旨不能轻动。”
玉柱抓住他的话柄,沉声道:“本钦差说过是常平仓么?”
“呃……”依唐阿眨巴着双眼,脑子有些发蒙,没听明白玉柱的意思。
在大清,粮仓分为常平仓和省、府、县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