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炬在书架上翻找一通,抽出一本《贾子新书》,朱翊钧皱眉:“贾谊?《过秦论》?”
陈炬翻到一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这个。”
朱翊钧低头一看,不是《过秦论》,是贾谊的《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看过之后,朱翊钧才恍然大悟,张居正的《论时政疏》,应该是模仿贾谊这篇《陈政事疏》所写。
第二天,上完课之后,朱翊钧便拿出那篇《论时政疏》,让张居正给他详细讲一讲这五大问题。
张居正看到自己年轻时候写的东西,还颇有些感慨。既然皇太子感兴趣,那便给他讲讲也无妨。
第一个宗室问题,大明至今两百年,太祖高皇帝的后人数目,粗略估计也有四五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能工作,全靠朝廷养着。尤其是各地藩王,横跋跋扈,奸贪□□,同时占用了太多土地和资源,使得国家不堪重负,且有尾大不掉之势,在奏疏中,张居正希望皇帝能够遏制宗室的权利。
第二,朝廷在官吏的任用方面并不合理,大量官位被并不适合的人占据。
第三,官吏贪污腐化,尸位素餐。对于这些官吏,朝廷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制度。
第四,朝廷的国防实力太差,北方边境的防备明显不足,鞑靼人随时都可以突破边防四处抢掠,甚至兵临京师。
第五、奢靡过度,贪腐不堪,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出现巨额赤字,许多重要的朝廷事务由于缺钱而无法办理。
听完之后,朱翊钧却叹了一口气,手指轻轻拂过奏折:“这封奏疏快二十年了。”
张居正颔首:“是,我入朝不久写的。”
朱翊钧叹一口气:“快二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非但没有解决,好像还越来越严重了。”
张居正看着他,忽然就笑了起来:“殿下能认识到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
朱翊钧说:“我只是小,我又不傻。每天看那么多书,替我父皇批阅过那么多奏章,能看到这些问题,也不奇怪呀。”
“殿下说得是!”张居正合上奏折,笑道,“我那时初入官场,还是太年轻,看问题也不够全面。如今,在《论时政疏》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嗯?”朱翊钧来了兴趣,“是什么?”
张居正却不答,只笑着说:“写好了再给殿下看。”
朱翊钧仰起头,朝他伸出手:“那说好了,等你写好,第一个给我看。”
张居正握着他的小手:“好。”
朱翊钧忽的又笑了起来:“张先生这篇奏疏写得这么好,当时却没有引起皇爷爷的重视。”
张居正预感不妙,赶紧引开话题:“殿下,咱们把今日讲的《礼记-少仪》再温习一遍吧。”
朱翊钧却说:“张先生写得好归好,就是太温和啦。”
“应该向那个海瑞学习一下,骂得越狠,越能吸引注意。”
张居正笑着摇头:“这却不是我的处事之道。”
发泄情绪,言辞犀利的把皇帝骂一顿,除了把皇帝气死,实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张居正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绝不会用这样的方法。
说起那个海刚峰,朱翊钧倒是来了兴趣:“海瑞现在在哪里做官?”
张居正说道:“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
朱翊钧问:“应天巡抚主管哪些地方?”
张居正说道:“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
“那很好呀!”朱翊钧大笑,“我看各地奏章,富庶之地总是伴随着严重的官吏贪腐,豪强大户兼并土地,这个海瑞向来正直清廉,再适合不过。”
张居正不置可否:“他才去了没几个月,辖区内已经有多名官吏请辞。”
“哈哈哈哈哈哈哈~”朱翊钧乐不可支,听起来这就是让海瑞出任应天巡抚的目的。
张居正看着他,脸上浮现出个宠溺又无奈的笑。
“额……”朱翊钧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松江,松江府?”
张居正仍是笑着:“对,松江府。”
“松江府华亭,那不是徐阁老的家乡吗?”
“正是。”
朱翊钧又道:“高阁老现在兼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吏任免。”
“没错。”
“哎呀!”朱翊钧那双灵动的大眼睛满是震惊,“那徐阁老赋闲在家的日子可不好过咯。”
张居正看着他,露出赞许的眼神。不是因为徐阶要倒霉了,而是朱翊钧仅仅通过一次人事任用,就敏锐的察觉到了高拱要清算徐阶的意图。
没过几日,内阁又有了新的变化——隆庆的另一位老师殷士儋,终于也成为了内阁辅臣之一。
隆庆即位这几年,老师高拱和陈以勤都先后进入内阁,只有殷士儋,还在一年四季给隆庆进讲,因为一直与高拱关系紧张,始终没能再进一步。
两年多来,他在礼部和翰林院反复调任好几次,多次向隆庆提出致仕。隆庆知道,殷先生不是真的想要致仕,而是以这种方式达成入阁的心愿。
殷士儋毕竟是他的潜邸讲官,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也没犯过什么错,没道理其他两人都是内阁大臣,却单单把他晾着。
八月,隆庆钦点,礼部尚书殷士儋升任文渊阁大学士。
张居正建议隆庆习射于内教场,可隆庆那瘦削的小身板,沉迷声色日久,愈发虚弱。心血来潮在宫里骑个马还险些出事,让他练习骑射,比要他的命还困难,只能是做做样子,让大臣们看到皇上整顿军纪的态度和决心。
他自己只是象征性的练一练,却督促锦衣卫和太监勤加练习,毕竟,他们也是守卫皇城重要的一环。
为此,他还专门挑了个日子,在玄武门举行较射,宫中锦衣卫、太监都要参加,按照要求射中者皆有赏赐。
朱翊钧到坤宁宫用膳,与皇后说起此事,还一本正经的算了算日子,那天他要上课,恰巧第二日休息,打算和几位师傅商量一下,调一调课,让他去凑这个热闹。
一旁的宫女开玩笑:“殿下,您是去观战,还是要亲自下场。”
朱翊钧说道:“我当然要亲自参加,让他们瞧瞧我的骑射功夫。”
宫女笑说:“那可就没得比了,宫人们那点本事,怎好与殿下较量?”
朱翊钧挥了挥手:“这是较射,大家切磋,我又不是非得要赏赐。再说了,父皇说射中就有赏,没说要分个输赢。”
弟弟妹妹在旁边起哄:“赏赐,要赏赐!”
“我也要!我也要!”
“凑热闹!凑热闹!”
朱翊钧一边一个,捏着他俩的小脸:“你俩到时候给哥哥助威!”
第130章 较射这一日,朱翊……
较射这一日,朱翊钧一早来到坤宁宫,带上弟弟妹妹去凑热闹。
大明的太监,那也都不是一般的太监,有从小在内书堂读书,将来给皇帝批红的司礼监太监,也有从小习武练骑射,将来到各地方军队点兵的御马监太监。
按照隆庆的要求,射箭十中七者,最后就能拿到赏赐。但无论是锦衣卫还是太监,都是人才济济,十射十中者比比皆是。
朱翊钧坐在隆庆身旁,有些跃跃欲试。陆绎和刘守有也上去试了试伸手,二人倒是轻松,皆是十射全中,退到一旁,等着领赏。
朱翊钧却说:“不行不行,这也太容易了些,要增加难度!”
隆庆问他:“要如何增加难度?”
朱翊钧想了想,忽然灵光一闪:“换一只手,若还能十射七中,赏赐加倍!”
他左右两个小家伙跟着喊:“赏赐加倍!”
“加倍!加倍!”
难得孩子们高兴,隆庆也高兴,挥了挥手:“就按太子说的,刚才获得奖励者,自愿参加,若换一只手十中七者,给双倍赏赐。”
一般的人练习骑射,都只练惯用手,刻意训练非惯用手的有,但不多。
但听到双倍赏赐,还是有许多人踊跃尝试,尤其是锦衣卫和御马监太监。
新一轮较射之后,十中七者有但不多,十射全中者,一只手能数过来,就连刘守有也射偏了一支箭,朱翊钧很大声的嘲笑他:“武进士,这可不是我清宁宫的水准。”
刘守有回到他身边,笑嘻嘻的朝他躬身:“臣发挥失常,给殿下丢人了,要不,殿下亲自试一试?”
朱翊钧一挽袖子:“那就试试吧。”
王安去把他的弓取来,朱翊钧纵身下了个高台,来到校场。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朱翊钧,他虽然看起来比同龄人更高更壮,但毕竟只有十一岁,身形还是个孩子,弯弓搭箭时的气势,却一点也不输大人。
他先用右手射出十箭,无一例外的全都正中靶心,赢得一片叫好声。
隆庆虽然自己不太行,但生了个很厉害的儿子,与有荣焉,神情中满是骄傲。
李春芳立刻站出来拍马屁,拿朱翊钧与当年的宣宗相提并论。
说有一年端午节,成祖驾幸东苑观看击球射柳,让文武群臣、外国使臣及在京耆老围观。
那时宣宗还是皇太孙,成祖命皇太孙以下,诸王大臣依次击射。皇太孙连发皆中,远胜其他人,成祖甚为欢喜。
眼圈的皇太子,与当年的皇太岁相比,同样射术精湛,而彼时的皇太孙十五岁,如今的皇太子,还不满十一岁。
言下之意,咱们的皇太子,比成祖的皇太孙更胜一筹。
朱翊钧换了之后,一连射出七支箭,无一失手。
周围一片叫好的同时,又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惊呼:“啊,这!”
“太子难道是要……”
朱翊钧手伸向箭袋,还剩下三支箭,他干脆全抽了出来,一起搭上弓弦。
周围的文武百官低声议论:“一弓三箭我倒是见过,但没见过十岁稚童能做到。”
“这需要惊人的臂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关键,太子用的是左手。”
“……”
朱翊钧右手挽弓,左手持箭,目光越过校场,紧盯着正前方的箭靶,却迟迟没有放箭。
陆绎看出了他的迟疑,上前一步,低头凑到他的耳边,轻声问道:“殿下,要放弃吗?”
朱翊钧反问:“现在放弃还来得及吗?”
陆绎的目光扫过众人:“可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