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_分节阅读_第282节
小说作者:天予昭晖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17 MB   上传时间:2024-10-16 19:33:34

  席间,众人推杯换盏、诗词相和,又吩咐书童铺纸研墨,开始即兴创作。

  莫云卿年长,又是东道主,再加上字的确写得好,颇受追捧。

  朱翊钧到酒楼吃个饭,莫名其妙被邀请加入一场聚会,不曾想,盛情难却,也半推半就写下一幅行书。

  他的书法自然是极好的,不比此时的董其昌差。众人本来没有对这个莫云卿临时拉来的少年当回事,见了他的字,又赞不绝口。

  离席之时,有人实在喜欢朱翊钧的字,想留下做个纪念,朱翊钧只说自知拙笔,不该在莫先生面前班门弄斧,赶紧让张简修把他的字收了。

  皇帝御笔,哪儿能随意流落人间?

  朱翊钧准备离开,莫云卿却仍是对

  他依依不舍,那份亲切感,也不知打哪儿来的。

  外面天快黑了,他邀请朱翊钧到府上做客,朱翊钧以赶路为由婉拒。

  从二楼下来,大堂中央的戏台上,有歌女怀抱琵琶,吴侬软语听得叫人沉醉。

  朱翊钧忽的轻笑一声,说道:“琵琶四斤。”

  他的声音不大,但也飘进了楼上凭栏而立的二人耳中。

  莫云卿和袁福徵对望一眼,看向楼下,人已经走出酒楼,往城外去了。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江南乃鱼米之乡,朱翊钧沿途看到农户收割稻谷,便忍不住凑上前跟人搭话:“老乡,今年收成如何?”

  老乡笑得合不拢嘴:“好啊,好得不得了!”把沉甸甸的稻穗儿推到他眼前,“瞧瞧,若年年如此,老百姓何愁吃不饱饭。”

  朱翊钧问:“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农夫估算了一下:“我瞧着,晒干了怎么也得有个二石以上。”

  说到这里,他又笑得见牙不见眼。

  “往年呢?”

  “往年?”农夫额头出现几条沟壑,叹一口气,“唉,那些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大旱之后就是蝗灾,洪水之后就有瘟疫,粮食减半是常有的事。”

  “别说填饱肚子,能活命就不错了。”

  江南地区算是在遭受天灾最少的,旁边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日子更难熬。

  朱翊钧问:“这两年怎么样?”

  提起这两年,农夫又脸上喜笑颜开:“这两年光景好,没灾没害,干了就下雨,涝了就出太阳,你瞧瞧,这粮食长得多好。”

  “感谢老天爷!”

  此言一出,周围的农夫农妇个个双手合十,仰头望天,跟着他钎城的念:“感谢老天爷!”

  朱翊钧满意的点点头,转身走了。心道:“谢什么老天爷,谢你们的万岁爷才是。”

  走出去没两步,看到田坎上坐着个人,走近一看,还是个熟人。

  那人一边和田间劳作的农户说着什么,一边埋头记着什么。

  朱翊钧打眼儿一瞧,乐了:这不是又遇上熟人了吗?

  他走过去,就在那人身旁,席地而坐:“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不仅对算学感兴趣,对农耕也有兴趣。”

  此人正是之前朱翊钧在德安有过一面之缘的徐光启。

  徐光启抬起头来,看到是他,也笑了起来:“李兄,你怎么来松江府了?”

  朱翊钧说:“我闲来无事,四处游历,正好途经此地。”

  他看一眼徐光启手里的小册子,问:“记的什么?”

  徐光启把册子拿给他看,上面记的正是各家各户今年的收成。

  徐光启说道:“这样的册子我还有几十个,记录了他们有多少亩田,用的什么样的秧苗,插秧前后分别做了什么,粮食产量如何。”

  朱翊钧笑道:“你不好好读书,记这个做什么?”

  徐光启合上他的小册子:“这可比读书重要,我都记了两年了,每月都来。”

  朱翊钧好奇道:“你要做什么?”

  “我打算多记录几年,看看哪些农户亩产的粮食最多,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选出良种,让其他人也按照这个方法种。”

  朱翊钧点点头:“确实,听起来比读书有意义多了。”

  徐光启又道:“接下来,我还打算统计水旱虫灾,对各项救灾措施分析利弊,寻找可以备荒充饥的野菜。”

  朱翊钧问:“这是你研习算学的原因吗?”

  “是,也不全是。”徐光启说道,“算学很重要,人人都用得上。最起码,上缴田赋,买卖粮食,不被人欺骗愚弄。”

  朱翊钧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怎么上缴田赋还会被骗?”

  “那可不,农户不识字也不实数,不都由那些粮长说了算。”

  粮长就是官服指派的富农,收取田赋,再统一上缴衙门。他们往往会在其中做手脚,谋取利益。

  朱翊钧说:“以后不会了。”

  “嗯?”徐光启没听懂,“什么不会了?”

  朱翊钧说:“你说的情况以后不会再发生。”

  徐光启打量他:“你怎么知道不会?”

  “因为我是皇帝……”朱翊钧停顿片刻,补上后半句,“他表哥。”

  “……”

  “皇帝的表哥”这身份听起来很唬人,实际没有什么用,不如一个有实权的地方官。

  “唉!”徐光启叹一口气,“说不得,说不得明年我就不能时常出来了。”

  “怎么了?”

  “我爹叫我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朱翊钧笑着摸摸他的后脑:“考功名也很重要,考上了功名,才能施展你的才华,做你想做的事,对不对?”

  作者有话要说

  琵琶四斤,在第 70 章

  崽:这片土地由本仙君照着,年年丰收不是梦。

  董其昌和朱国祚都做过朱常洛的讲官。

  隔壁小七那个文,提到过清初三大词人之一朱彝尊,朱国祚就是他的祖父。

第237章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他:“做了官之后,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就可以。”

  “真的吗?”

  “真的,”朱翊钧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皇帝……的表哥从不骗人。”

  “好!”徐光启忽然就有了读书的动力,“三年之后,我就去参加乡试。”

  其实,三年之后,他也不到二十岁,是个有朝气蓬勃,心怀理想的少年。

  “对了!”朱翊钧忽的想起来,“给你看个东西。”

  朱翊钧让王安去马车上取来个包袱,打开来,向徐光启展示里面的土疙瘩。

  “这是什么?”

  “土豆。”朱翊钧说,“没准儿能成为你所说的备荒充饥的食物。”

  “什么是土豆?”

  “佛郎机人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他们欧罗巴现在都吃这个,能充饥。"

  徐光启有些许怀疑:“这能吃吗?”

  “怎么不能?”朱翊钧的语气并不坚定,这几个土豆已经发出了翠绿的嫩芽。

  在家种过两年地的陆绎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江南雨水多,气候湿润所致。

  “或许……现在不能吃了。”朱翊钧把土豆塞给徐光启,“听说,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产量还高。”

  “你拿回去种着试试,若真有那么好,就分给这一片的佃户都来种。”

  徐光启惊讶道:“你怎么知道……”

  朱翊钧下巴点了点不远处的农夫:“他刚才称呼你少东家。”

  “……”

  冯保四处张望,五百年前的徐家汇,果然还是一片农田。五百年后的徐家汇,这里是魔都。

  朱翊钧和徐光启又闲聊了会儿,家里的小厮来寻他,他爹让他回家读书。

  徐光启便与朱翊钧道别:“等我上京赶考,就去通州找你。”

  “一言为定!”

  朱翊钧看着徐光启的背影离开,摇了摇头,苦笑道:“找我哪里需要去通州,过了会试,就能见到我了。”

  离开松江府,来到太仓,朱翊钧特意去看了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出发地——刘家港。

  这里原本是个出海港,前朝海运漕粮就是由此出海,明初,也有不少船只从这里出海,打鱼或者经商。

  嘉靖年间,受倭寇侵扰,朝廷设重兵驻守,港口废弃。

  如今再看,这里的港口淤浅,已经不适合停靠大型船只,只有三两渔船在附近海域捕捞,再不复郑和下西洋时的盛景。朱翊钧到达苏州城的时候,正巧下了点小雨。朱翊钧撑着一把油纸伞,走上一座不知名的古桥,沉醉于江南烟雨的美景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不远处的茶馆中,传来隐约的琵琶声,合着歌女婉转的吟唱,一旁的张简修又接了一句:“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朱翊钧投去赞许的目光:“不错,还知道醉翁的《采桑子》。”

  张简修苦大仇深的看向他:“我要怎么让你知道,我只是读书不如哥哥姐姐读得好,不是一点不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53页  当前第28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2/35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长孙的团宠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