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德彝气急,开始了自己的反攻。
而其他的朝臣们也都加入了这一场辩论,开始站队。
周自衡作为一个七品的补阙,在这样的场合是没份说话的,于是他只能默默观察场上的人。他发现诸如封德彝、长孙无忌这般在关陇世家掌权的人,往往更崇尚强权,这和他们的出身或许有关系,毕竟关陇世家们就是靠着军事上的强权而出头的。
比起缥缈的所谓“民心”,他们更相信自己手上的刀,身下的马。
而诸如魏徵、王珪、甚至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或者说是读书人,则更倾向于用仁义治国。
场中一时分为了两派,不相上下。
周自衡便又偷偷的瞅了两眼李世民,发现他正好整以暇的靠在座椅上,看到臣子们相争的场景并不觉得担忧,脸上反倒显出几分轻松。
周自衡心中一动:“看来,他心中其实早有决断。不,说不定这个事情,其实都是他示意魏徵提出来的,好让他的想法立刻落地……”
贞观之治,李世民以“宽仁”和“爱民”著称,若是他本人不强烈认同这样的政治思想,即使仁义派获胜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年。
人可以装几年,但不能装一辈子。
话说回来,如果他真的能装一辈子,那又何必计较他是不是装的呢?
正当周自衡脑海中那根历史八卦的雷达疯狂响动,然后他在努力记忆大家的反应想着好回去和徐清麦好好说道说道的时候,战火终于蔓延到了他的身上。
“周补阙,你是如何想的?是支持酷法治国还是支持仁义治国?”
封德彝气冲冲的问他。
他是目前场上唯一没发表意见的人了。
封德彝其实明明知道他刚才是站在魏徵这一边的,但刚才看着这小子悠闲的坐在一旁,一副作壁上观的样子,就觉得他可恨。非要把他给拉下水不可。
周自衡:……终究还是躲不过吗?
他虽然有意要在这样大佬遍地的场合里低调,但既然事情落在了自己头上那也是绝对不怵的。
当即,周自衡站了起来,对着李世民和封德彝拱手道:
“微臣认为,轻徭役、薄税赋、重教化、以德化民,以怀柔来治理天下才是现今的大唐所需要的。”
李世民倒想要知道这位年轻的周十三郎能够对这样的朝政大事做出什么样的讲解,很有兴趣的虚点了点他:
“来,说说你的看法。”
周自衡恭谨的低头:
“看法谈不上。小子不才,比不得诸公精通史学,以及圣人之道。不过,微臣曾在江南接触过许多真正的老百姓,知道他们要什么。恰好,这几日也正在中书省整理与户部相关的文书,倒是有一些浅薄的想法。”
“你这年纪轻轻的,说话怎么这么啰嗦?”李世民纳闷的道,“说!”
周自衡:“……陛下,户部没钱了,国库没钱了,朝廷,也没钱了!”
他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大佬们,冷静的道:“甚至,可能连官员的薪俸也发不起了!”
你嫌我啰嗦是吗?那我就直接点!
第102章
周自衡这话一出,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转向房玄龄:“可是如此?”
房玄龄轻咳了一声,然而还是点了点头:“的确如此,周补阙并无夸张。”
之前李世民成为太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接管了朝政,但那时候还需要平息舆论以及提防东宫余党,还要准备登基大典,根本没空来整理这些细务。登基后,房玄龄和杜如晦等这才着手整理这些从李渊时期遗留下来的细务,刚开始就心凉了一半,待到突厥兵临城下,又给出了大批财物之后,这另一半也彻底凉了。
国库是真没钱了!
李世民知道情况很严重,但是没想到严重到了这个地步,不由得紧锁起了眉头。
周自衡的声音回响在显德殿内:
“微臣曾经看过户部的档案,前隋文帝时期,全天下户数总共800百余万户,而到了现在,粗略估计不过两百余万户,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
“按照每户五人来算,六百多万户便是三千多万人!”
群臣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些震惊。
三千万人!
萧瑀忍不住提问:“周补阙的这个数目可真实?”
周自衡微微欠了欠身子:“回萧公,并不算很准确,但的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如果想要准确数字的话,还需做一次人口普查才行。”
萧瑀本还想继续提问关于人口普查的事情,但思及现在周自衡是在御前奏对,便忍了下来。
魏徵的心里则涌起了一阵古怪的感觉,不由得想起了当时他们行走在东山渡的时候,周自衡对自己说的那番话……这年轻人,还真是擅长这样的角度啊,另辟蹊径,但的确很有用……
周自衡见没人打扰自己,便继续道:
“三千万人,诸位能想象是什么概念吗?整个长安城应该也不过就二十万户,也就一百万人左右。三千万人就是三十个长安!”
他这段时间和这些朝臣们,尤其是非执行具体细务的清贵朝臣们打交道时发现了一点,那就是除了钱之外,他们对于其他数字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需要用这种类比去帮助他们建立起想象空间。而相对而言,反倒是李世民、李靖、房玄龄这样带过兵以及负责过战争后勤保障的人要对此熟悉很多,因为他们要时刻计算军需。
果然,听到是三十个长安之后,朝臣们的议论声更加大了。
萧瑀更是痛心疾首:“炀帝,败家子耳!”
丝毫不顾隋炀帝是他的姐夫。
周自衡:“三千万人,当然并不是全部由战乱导致的,诸位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想必对战损也很清楚。这三千万人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姓们为了逃避战乱,躲入山林所致。
“但是!
“在下必须要提醒一下诸位,不管是死亡还是逃入山林,最重要的是,现在对朝廷贡献赋税的,也就只有这两百多万户了!”
甚至这里还要除去一小部分免赋税的世家权贵士族们。
封德彝看向他,眼神讥讽:“周补阙所说的和我们刚才所议又有何关联?”
“自然有关联。”周自衡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人种地产粮,没有人口就收不上赋税,朝廷也就没钱。朝廷没钱,那诸位的薪俸从何而来?军费支出从何而来?何以威慑天下?
“而,既然人口最重要,那治理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岂不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思路清晰,声音清朗,在殿中回荡。
很多人陷入到了思考中,就连原本反对他的人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话语来反驳,这角度实在是太刁钻了!
大家都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了,钱有多重要都清楚得很。
长孙无忌紧盯着他:“周补阙口口声声要以人为本,但却一直在提如何压榨百姓,收取赋税,岂不是可笑?”
周自衡想也不想:“物极必反,水满则溢,凡事要有度。假如一个国家完全不收取赋税,那肯定很快就会崩散。而假如一个国家收取过重的赋税,让百姓感觉生存不下去了,那这个国家也会很快就崩散。
“收取适度的赋税并不是在压榨百姓,而是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行,只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没有任何问题。强大军事是为了让百姓免收外敌以及匪贼们的侵袭;而投入到国家基础建设,譬如道路、漕运、河渠等,是为了百姓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投入到医疗、教育更是为了让百姓们身体更加健康,以及生活得更安乐。”
“赋税和百姓安居乐业并不是冲突的,重赋税才是。”
说完之后,周自衡自嘲的笑了笑:“我又跑题了。”
他转向封德彝:“封公问我,这些和以德治国还是以酷政治国到底有何联系?不知大家可有养过鸟?”
封德彝不耐烦:“周补阙到底想说什么?”
房玄龄笑眯眯的:“今日本来就是集议,大家各抒所见,封公何必如此不耐?”
李世民也道:“封公,就让周十三好好说下去罢!”
封德彝这才拱手道:“是臣急切了。”
周自衡不疾不徐的道:“微臣曾听过一个从遥远的西方流传过来的故事。在新月之地,”他随便给自己要说的故事安了一个地址,“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小鸟的巢穴附近用铁链锁住了一只老鹰,老鹰虽然抓不住小鸟,但是其叫声却对小鸟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它感到恐惧,而且这种恐惧会世代相传。五年后,听到老鹰声音的小鸟种群数量比正常的小鸟种群数量减少百分之五十三!
“连一只小小的鸟都对繁衍的环境有要求,更何况万物之长的人类呢?!”
魏徵微微的点头颔首。
有的朝臣譬如萧瑀、杜如晦等人的脸上也浮现起赞同之色,知道他最终想要说什么了。
“当人对生长居住的环境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考虑到婚姻和繁衍的,如何让自己活下去才会是第一选择!”
萧瑀情不自禁的附和道:“确实如周补阙所说,世人往往会因为战乱等等而推迟亲事,并不鲜见。”
周自衡:“如果用酷法治国,因为人们饥饿去偷几个蒸饼吃便判人绞刑或者是流放,当那些逃匿到山林里的百姓们从山里出来后,身上无钱无地,看到的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宣传,他们会不会立刻又逃回到山里去?
“当老百姓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战战兢兢,行为举止不敢踏错半步,生怕莫名惹上刑罚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会默默推迟婚姻与养育下一代的行动?
“没有人,就没有粮食产出,也就没有赋税,这就是现在很实际的摆在这儿的问题!若是长此以往,别提什么粮仓廪实,膏粱锦绣,俸禄拖欠个几年……”
周自衡还是收敛了点儿,很含蓄的没有把后果说出来,但他相信在座的人都懂的。在魏晋南北朝各地军阀割据的时候,有多少是因为拿不到军费军粮而最终反的?
文臣们照样如此。
谁会忠于一个连俸禄都发不出来的朝廷呢?
虽然周纯的记忆里有很多的儒学和各种史书经典,但那并不是周自衡自己的东西。他没办法自如的运用这些东西去和场上的大儒与名臣们辩论,于是他只能像现在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去讲,给他们提供另外一个思路: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轻徭役,薄赋税,百姓们觉得心中安稳了,对未来的生活有盼头了,自然就会想要繁衍生息,这是人之本能。每每在这些政策持续几年后,人口户数就大规模增长,而且经济也变得更繁荣,远有文景之治,近有开皇之治!都是历史的先例。”
周自衡对着李世民深深的行了一礼:“所以,微臣恳请陛下,要以德治国,开创大唐盛世!”
魏徵挑起眉,心情竟然有些激荡。
他立刻也拜了下去:“恳请陛下,以德治国,以仁义治国,开创大唐盛世!”
支持他的这一派臣子也都拜了下去,其中也包括萧瑀这样原本两边不站的人:
“恳请陛下,以德治国,以仁义治国,开创大唐盛世!”
李世民的心情也很激动。
他当然是认同以德治国的,不然今日也不会让魏徵特意提起这个话题。但是他是陇西军阀起家,马背上打出的天下。这些陇西贵族子弟,虽然也讲文治武功,从小请了大儒来教导,但在那样的乱世,武功的确是要比文治重要。
他自己就是“武功”里的翘楚。
但是李世民又很明智,知道天下平定之后,要守江山更重要的却是文治。只是这种骤然的转变,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他其实心里也忐忑,万一选错了道路怎么办?
所以他才想要听一听群臣们的讨论,看看到底是哪方更有道理更得拥护。
而到此时此刻,一句“开创大唐盛世”却是戳中了李世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那一处软肉——是,在他的手中,他将开创无可比拟的大唐盛世!让太极宫里的那道身影,让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才是大唐真正需要的君主!
但是,他心中也有担忧:
“可乱世刚刚结束,即使是以德治国,治理起来怕也不会很快就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