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过的,炸过的,几十年前也炸过一次,可压根没什么事儿,咱们连响动都没听到,还是事后听人传说来着。”
许多世代住在这街坊的老京城人便嚷了起来,调查员笑道,“是了,所以说,这要说只是药火厂爆炸的结果,似乎也还存在疑虑——只是药火厂炸了,能有这么大的动静吗?”
他并没有以药火厂爆炸作为定论,而是这样一步步抽丝剥茧,和百姓们一起分析,这样的耐心和细致,就让更多人对这个调查员,对买活军的调查团感到发自内心的信服了,因为这确实也是他们心中的想法:药火厂是时常炸的,可哪一次的动静有这么大?
“若不是因为药火厂,又是因为什么?那药火厂为什么炸?”
这学童真是个好问的家伙,连珠炮般又问了起来,差点要吃他母亲的打,还好,问的都是众人也想问的事情,调查员也并不生气,而是取出了喇叭来,方便远处聚拢的街坊听闻,耐心地说,“药火厂爆炸,可能是事情起因的结果之一,譬如说,倘若是先地动了,地动中,将库房里的火种泼洒到地上,引起药火厂的爆炸,那些死者有些是死于地动,有些是死于爆炸,这也是可能的。”
“又譬如说,可能是天上落了陨星下来,砸到了药火厂,你们也知道,陨星落地是会有很大一波气浪的——”
众街坊都睁大眼睛看着他,很显然,对于‘陨星落地’之后的事情一无所知,调查员便把沙盘重新摊平了,举起木棍,往下捣在沙盘里,只见黄沙起伏,有个坑往外扩散,“就像是石头扔在地上会有个比石头更大的坑一样,陨石落地也是如此,只是它从天外飞来,速度很高,又带了火星,落地后,那个坑的范围要比一般高处扔下的石头更大,若是落在王恭厂附近,也有可能造成王恭厂的药火随之一起爆炸。”
这样新鲜的事情,是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时间门,恐惧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好奇,街坊们似乎都随之进入了一种探索的情绪之中,跟着调查员一起推理,“那,在南城找到陨石坑了吗?”
“若是找到坑了,岂不就说明是陨石引起的爆炸了?不过我也听人说,陨石也是不祥之物呢!”
“有没有剩下的石头就知道了——天外陨铁,据说是打刀剑的好材料呢!”
众人七嘴八舌猜测之余,那学童大声问道,“好大哥,你懂得真多呢!这些都是从何处学来的?我——我也想学!”
确实,被他这样一说,众人也感到买活军实在是学富五车,哪怕是随意一个调查员,都懂得这些闻所未闻的东西,见识之广博,实在不是一般塾师、童生等人可以比较,不由对调查员以及买活军更加钦佩,纷纷道,“哎,锁子别问了,那都是天人学识,哪里是百姓能学的?”
调查员笑道,“什么天人学识!都在我们买活军的课本里,在我们那里,这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他便又解释了起来,“陨石可能留下一个坑之后,剩下的石头便很小了,南城瓦砾遍布,一时也发现不了,不过,目前没看到典型的陨石坑——所以现在要向大家来调查,调查什么呢?调查大家感受到的地动和气浪的力道大小轻重,来确定震动的中心点在不在王恭厂——”
这里的道理比较绕,不是所有人第一时间门都能反应过来的,而想通了的人,得到的便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木头媳妇挎着菜篮走回来,挤在人群边上看了大半场热闹,此时也不由得张着嘴恍然大悟——只是她一个妇道人家,也不好在这样的时候大声说话,倒是卫姑娘不知何时挤在人群中心了,此时大声道,“不错,不错,若是震动的中心在王恭厂外,那么,不论是地动也好,陨石也好,王恭厂的药火就是因第一起事儿引发的第二起事儿,若是震动的中心在王恭厂内,那也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应该就是王恭厂的药火爆炸了。”
她这样分说得清清楚楚,众人都是明白过来,“是了,是了!这么一说,就清清楚楚的,哪有什么神仙妖怪来着?果然如周报说的一般,万事都有原因,不能把什么都推给神怪!这叫——这叫——”
“这叫科学精神!”卫姑娘接口道,又问调查员,“大使老爷,只是这如何通过问咱们百姓的话来确定中心呢?再一个,倘若最后确定是王恭厂的药火爆炸,为什么这一次药火爆炸的动静这样的大呢?”
“问得好!”
若不是这几问都是街坊看着长大的自家人,众人倒都要以为这是托了,其实此时,他们的疑问已经逐渐消减了——只要确定了这不是神怪之事,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倒也不是那样急于知晓了。不过难得有新鲜事,便仍是混在人群里,半懂不懂的听着。
“这第一点,便说来话长了,不过,好叫大家知晓,这地动的传递,和爆炸中,声的传递、气浪的传递,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可从大家刚才回答的问题中,得出结论,知道到底是地动在先,还是爆炸在先,后因为爆炸的力量让大家感受到地动——”
这一番解释,也是令人有些难以理解,这时候就看出脑子好使不好使了,除了木头大概因为听他说过太多遍,已经完全明了之外,其余人大都是懵懵懂懂,只有卫姑娘和刚才那锁子,皱着眉头苦思冥想了一会,才是恍然大悟一般,叫道,“好聪明!是这个理!看来还真能调查清楚!”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就要估算王恭厂药火的份量了,来计算它的爆炸威力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达到如今这样的威力……”
人群中的讲解还在继续,木头媳妇却是紧着先回屋去了——她有什么不懂的,大可之后再问丈夫,如今却是要好生整治酒菜,一会儿让丈夫和张兄弟好好喝两杯——今日瞧着卫妮儿,多机灵,和这张兄弟站在一起着实相配,她倒越发想要做成这门亲了。
街坊中难得这般的新鲜事儿,就不说这临时上的一堂课了,只说调查登记,对各家人来说难道不新鲜?生老病死都不上户的人,如今自个儿的说话被抄写到纸片上,对他们自然是开天辟地来头一回的事,因此,都是踊跃接受调查,光是这附近几条胡同,便忙活了大半个下午,木头带着调查员回来时,天色都擦黑了。
木头媳妇早整治了一桌酒菜,在堂屋里挑灯相候,进门后又是一番寒暄客气,一边要斟茶上酒,张兄弟笑道,“哥哥嫂嫂的厚意,小弟实在是心领了,只是我们的规矩,平日里是不饮酒的,害怕惹了六姐的不喜,这样,我以茶代酒,先敬哥哥嫂嫂一杯!”
他礼数倒也周全,木头夫妇受宠若惊,应了这一杯,木头脸上更是流露钦服之色,道,“好兄弟,往日咱们在营中吃饭也就罢了,这样出来外食,当真一杯酒也不肯私喝,让人佩服!怪到你们买活军战无不胜,到底军纪要比我们严明得多!”
他虽是大汉将军,却也有建功立业、耀武扬威的心思,木头媳妇是知道的,丈夫每常听到买活军在海外开疆扩土的新闻,便都击节赞叹,那一日还能多吃个几碗饭。她起身笑道,“你们慢慢聊,我去厨下看菜。”
正要退去时,张兄弟又忙道,“嫂嫂还请坐下吃饭,我们买活军规矩,男女混杂饮食,没有女人不上桌吃饭的规矩,您不坐下,这饭我也不敢吃的。”
此时京城中,除了一家内亲之外,只有粉头儿会常和外男一桌吃饭,似木头这样的家庭,若有客人来,女人都是去灶上吃饭的,偶尔出来斟酒上菜而已,木头媳妇想为卫姑娘说亲,那也得稍后叮嘱丈夫开口,却没自己和外男说这许多话的道理,今日这张兄弟言语,实在令人惊骇,一时不免站着看向丈夫。
木头也是个爽快人,闻言便笑道,“是了,小户人家哪有这么多讲究,你也坐下便是了。”
张兄弟却也不是不通人情,见木头媳妇踌躇,大概也知道她的顾虑,见墙角一个竹匾斜倚着,便将它取来,几下绑在桌边,如此,木头媳妇即便坐下,和他也有竹匾相隔,互相不能看见,这就没那么害羞了。
他这样尊重,可见心无邪念,木头媳妇见此,便去多取了一份碗筷放好,犹犹豫豫在凳子上坐了,她心中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倒不是因为张兄弟,而是因为生平第一次,在这样的宴席上,似乎有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的资格。
是好还是不好,不可言说,只这一刻,心中泛起一个念头,暗道,“虽说故土难离,但若是能去买活军那里生活,倒也不错……买活军那里的女娘,日子过得的确好得多了。”
第442章 买地婚俗(上)
虽说是和外男同坐一桌,多少有些不便,但好在张兄弟待人尊重,眼神并不乱看,多和木头对视,有竹匾遮掩,木头媳妇也就逐渐放开了,三人坐着,只是说些买地的事情,张兄弟借着刚才的话头,也介绍一些买地的民风。
“确然我们那里,男女杂处避忌是逐渐少却的,原六年多以前,买活军拿下临城县时,也是一样的男女分桌规矩,家里不来客也罢了,若是来客,女眷、孩子都避到灶间吃饭。那时候女娘自然也是很少出门的,多是在家做些针线来帮补家用。”
一桌酒菜十分丰盛,一整只烧鸭斩成结结实实的一块一块,在盘子里堆成了小山,又有那肥瘦相间,扎紧压实了,用石板压出肥油来,让肉质更加紧实,切成一片一片的凉肘花。
这肘花在夏日吃来,冰凉可口,鲜香润泽,又并不过于油腻,但售价十分高昂,多是供应官宦人家,也是木头家里人口少些,又无子女的负担,这些年来朝廷财政又好了不少,这才能偶然买上一荷叶包来,用以待客——
自从内库开始发卖买物,京里的财政就好得多了,田任丘当权之后,厂卫系人马的日子肯定也要比之前好过,这就是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买活军使馆来开了超市,多少分润了内库的出息,但毕竟超市库存有限,一样的货源,没办法的人总是要去内库那里买,再者,内库也垄断了京里各官宦人家的蜂窝煤供应,穷人家都私下里偷偷摸摸地买京外自个儿摇的煤球,官面上的小吏,只要一次卖得不多,孝敬又给得足,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如此不过数年,京里也就形成了一整套有上有下,供应充足的体系了。
木头这大汉将军,吃的是锦衣卫的供给,他要升职,没有家里的打点,很难顶走别人,但光是站班所得的银子,一年分的冰炭钱,倒也足够小夫妻两人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了。因此木头媳妇还壮着胆子走远了些,买了一海碗的烧羊肉,配着新下来的黄瓜、大蒜,又炒了两碟青菜,切了一盘子咸菜,也就是极为体面的一顿饭了。
既然张兄弟不喝酒,木头也就不喝,三人就着特意泡的一壶浓茶——本是预备解酒的——在暮色中将买活军这些年的变化款款道来,木头夫妻都有大开眼界之感,深觉这顿饭请得不亏,毕竟,他们虽然常看《买活周报》,但周报首先是给买活军的百姓看的,其中介绍本地生活的文章并不多,很多事还是要买活军自己的活死人说来,才觉得生动活泼,如在眼前。
“要说这规矩什么时候开始改易,倒也没个说头,先一定是从做工的妇女开始的,你想,妇女一旦开始出门做工,难道还能避着人吃饭不成?尤其是那些女吏目,在食堂还好,女吏目自己聚在一起,男吏目又是一桌,可外出公干呢?下乡呢?虽说买活军没有大吃大喝的规矩,但村里管一顿粗茶淡饭,大家坐下来聊几句这总是要的吧,女吏目来了坐哪桌呢?”
“要知道,买活军处的主任、局长什么的,不少都是女娘,但村中的村长、村老什么的,可未必一定有女娘,就算是有,难道她二人单开一桌?”
“又有许多匠人也是女娘,譬如水泥工,拌料的现在不少都是力气大的女娘,他们便更不讲究了,聚在一起吃饭时难道还让那一两个女工走开吗?许多时候,这水泥工还是别的建筑队借来的,因为水泥拌得好不好,这差别太大,而女娘心细,懂得根据沙子、水质来配料,这好不容易请来的女师傅,难道不要好好招待?”
京城这里,水泥并不是普通人家能接触到的东西,因水泥粉很贵,而且这东西平时也没有单独修个小物件的,要么就是扒了房子翻新时做水泥屋,要么就是在自己院子里再起几座,小门小户,两样自然都是轻易办不到的。
因此夫妇二人听说这些,都是目眩神迷的,恨不得能亲自看看全水泥的房子到底有多舒适,又咋舌于女娘也去建房子,都道,“买活军处的女娘倒是都健壮的,竟是什么工都做得!什么地方都去得!”
“做力工的相对还是少,多也是村里的健妇,学问不太好的改行,小娘子们还是多做巧活文活。”
张兄弟的介绍也符合大家的认识,女娘中有学问的很多考吏目,或者做会计,学医,前程都不差,学问不太好的则在制衣厂做工,制衣厂是此时买活军处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如今的松江几乎已经完全沦为皮棉供应处了,本地的棉布无法和买活军的产品竞争,只能专做绫罗绸缎这些买活军不做的东西,那些专做棉布的工人,许多都去投奔了买地。
“也有些考去学机械的,有些做教师的——但教师不太多,因教师收入不算是太高的,尤其是扫盲班的教师,要钻老林子,女娘不太爱做,很多都是外地来的书生应承下来。”
但如今,百业都有女娘在,社会上一些男女大防的风气,自然而然也就废弛了,毕竟当你走在街上随处可以看见女子,自家的女眷每日也要出门读书上工,随时和外男打照面时,家宴还要把男女分桌也就显得十分无稽了。木头夫妇听到这里,虽然难以想象,但也觉得有理,木头娘子禁不住就问道,“难道买地就没有拐子,没有那一等无行浪荡子,作乱骚动,欺辱街头妇女么?”
她这样问是很有道理的,此时哪怕是京城、姑苏,妇女出门都是战战兢兢,很多人并不以为出门是好事儿,反而想方设法的避免,因貌美民妇一出门,是非也就跟着来了,被官宦人家看上了,强掳进府霸占,家里人是无处申冤的。
又有不少无赖恶少,看你女娘孤身出行,就如同见肉苍蝇一样,总要上前骚扰,被他们摸个几下,那都还算是好的,被掠卖了,拐带后玩弄一阵又卖去外地的,街坊里都有事例。所以年轻的媳妇子出门必须要请老妈子陪同,也不敢出了自己的胡同走得太久。
每年什刹海年下的大集都有年轻妇女失踪,去衙门告官也是无济于事,要说个个都是私奔,那众人自然也不会信服,摆明了就是被人拍花子拍走,扯了手拉走等等,妇女无力抵抗,两个男人一前一后的把她一夹,女娘哪能挣脱呢?
这样的人贩子,想来天下都是有的,不知为何在买活军处,妇女不需要顾虑这样的危险,可以出门做事。张兄弟笑道,“我们买活军那里就没有人牙子——凡是人牙子,抓到就视情节处置,或者处死,或者送去挖矿。
原本那些官牙,现在都去做职业介绍所了,但凡见到拐带妇孺,情状特异的,扭送衙门查实有赏,再者说,我们买活军的女娘以健壮为美,想要掠卖那也得看自己打不打得过——”
说到这里,木头也畅笑起来,有些钦佩地道,“此次入京的调查团中,便有几个姐姐,当真是好身手,好气魄!在城北一带调查时,也有几个恶少,见她们似乎落单,上前言语纠缠,还要动手动脚的,吃她一拳,把鼻梁骨打折,当下就鼻血长流,那姐姐还说道,这是在京城,若是在买地,就锁他上衙门去,少不少矿山要去个半年一年的!”
张兄弟也笑道,“这都算是脾气好的了,倘是我们那些私盐队的女娘来呢?要知道私盐队的女兵,都是以黄小翠姑娘为典范的——黄姑娘第一次出买地,便手撕了十几个蟊贼,勇猛无双,她走在路上,倒要看看谁敢来臊皮呢!
所以,如今我们买地的妇女,行动是否自由,完全是由身量决定的,身量健壮,平时习练防身术,和一般买地之外的男子能打个有来有回的,像是我们这种出买地的长差就能考虑她,多赚不少钱呢!
较次一些,和一般男子打起来胜算不大,但体育成绩好,可以逃跑的,这种在买地之内也可以随意走动,可以考虑旅游的事情,第三等便是那些或者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有严重缺陷,比如裹过折骨缠的女娘,这些女娘是不怎么敢随意出城的,夜里也不会出门呆得太晚——”
木头媳妇本来也不愿多话,但此时听得住了,却不由得问道,“怎么原来其余人在夜里还出门嬉游的吗?”
“也未必是嬉游,加班的、去上夜校的,吃个晚饭的,甚至本身当班就是在夜里的,总之我们买地没有宵禁,夜间城里人很多的,女娘也不少,女娘夜出不是什么忌讳。”
张兄弟所说的话语,对木头夫妇来说越发难以想象了,木头媳妇目瞪口呆,半晌才道,“那……若是这般说来,那第一等健壮的女娘,可都说亲了?这样勇健,这……这一般瘦弱些的男子,怕也不敢娶,否则家里口角,岂不是一拳要被打出事情来了?”
她到底还是惦记为张兄弟说亲,不过,说亲这事儿没有一上来就入港的,自然要先婉转打听了前后,把好坏都掂量一番,才思量着要不要进一步撮合。张兄弟隔着竹匾笑道,“怎么说呢,现在我们买地的婚俗又和别处不同了,这些女娘多数年纪不大,没到23岁也不急于成亲,只依我看,她们要成亲自然是不成问题的,就是要找个一样勇健的有些为难罢了。我们买活军的兵丁,对这些袍泽,自有一番战友之情,但要说成亲,这个么……”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木头道,“你们这些兵丁,平日里都是忙碌,收入又高又体面,自是要娶个贤内助为好,若两人都是兵,那这家里谁来照顾?依我说,那些女兵倒也是找些行外的人为好。”
木头媳妇却是第一次听说买活军成亲的年龄限制,这卫姑娘今年才十四岁,岂不是要过十年才能成亲?当下忙问究竟,张兄弟便道,“男二十五,女二十三方能成亲,这是铁律,谁也不能突破,比如我们若是触犯,立刻就要脱下军装,还要加等治罪。
再者来说,两地婚俗不同,譬如我等在军中服役忙碌,我看买地之外的地方,都说越是如此越要早些成亲,家里也有个人照应,买地的风气却是等退伍转业后再成婚——这两夫妻常年不在一处,就算成亲也容易离婚,白白置办一个家,还要花费彩礼钱,结果几年内被离婚了,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人财两空,还要被人嘲笑,因此我等兵士只要还在军中,几乎就没有成亲的,再说我等满二十五岁的也很少,因此军中多不成亲。”
这话就更让人难以想象了,这成婚年纪的限制,首先就令人难以理解,京中不比南边,相对晚婚——福建早婚那是因为兵祸重,局势不稳,所以要早留后代,女子这才十四五岁便说亲成亲,而且因此并不流行早订婚,就怕订婚后,男女双方中有一人染病,那就互相耽搁了。
一旦到了江南较富饶的地方,女子成亲的年岁就立刻往后推了,十八岁出嫁也不算是晚的,倒还普遍,京城和江南差不多,早嫁的也有十五六岁过门,晚嫁的到二十岁成亲,二十三岁这又似乎太晚了一点,毕竟,如今三十岁后再产育都有些不体面了,二十三岁到三十岁才不过七年那!
这且不说了,还有听张兄弟这样说来,和离似乎是家常便饭,而且非常简单——京城这里,也时而有小媳妇和人私奔的,但那毕竟是私奔,易夫之后得远远地离开街坊,不可能再抬头挺胸地做人,男子休妻那也是大事,一般人休妻一次,下回能娶的新妻条件便要更差一档,大家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一辈子只结一次婚,不论彼此有什么毛病,那都没有和离的道理,听张兄弟说这和离就如同吃大白菜一般轻松,都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无法想象买地的婚姻究竟是怎么个模样。
“这说和离就和离的,如此简单……那还有夫妻一体之说么?本来结发夫妻,白头到老,如今这样,岂不是彼此算计提防,谁也不敢信了谁去?”
“多少也是这个理,”张兄弟也是说到兴头上,又告诉他们许多没上报的新闻故事,“许多外地的男女,都有被欺骗的,譬如他们新迁移到买地,自然是想着,要快些结一门亲事,如此有本地亲家倚仗也好落脚——”
这话就说中了木头媳妇的心事了,她起意为卫姑娘做亲也是因此,毕竟,像卫姑娘这般有家有长,衣食无忧的年轻女郎,单身去买活军那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她若想去,就只能通过结亲的方式,嫁给买活军的活死人,随他一起过去,家里人才能勉强放心——
就这样,卫夫子都未必答应,毕竟这年头,远嫁福建也就意味着此生几乎不能再见了,和死别差距不大,女儿过去了之后,若是水土不服就这样病故,那真是死了都没人来报信的,甚至说更糟一点,女婿报了死讯,其实是把她另卖了,卫夫子一家人能怎么办?
孤身一人是如此,阖家来买地定居,那不安感也就更强了,结亲历来就是融入一地最有效的办法,因此,许多居心叵测的男女,便瞅准了这种心思,厚索彩礼嫁妆,并仗着外地人对婚书规矩不熟悉,写下条款含糊的婚书,譬如说,女方是外地人,男方原做上门女婿,于是女方向男方父母支付一笔钱财,结亲后不数月,男方便要求离婚,愿意净身出户——实际上他自己没带一分钱来,净身出户毫无损失,而女方要索回嫁妆,却发现婚书中约定的财产分配,只限于男方一人,那嫁妆早已是要不回来了!
这样的骗局,男女倒转的也有很多,而且男肥羊更容易上当,毕竟彩礼留在女家,只有少许陪嫁的情况,在此时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女子专做这行,一年能结四五次婚,回回都是净身出户,光彩礼就赚了一大笔,在当地惹来议论,都说要官府管束的,也有不少呢。
“这……”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天书一样的了,木头媳妇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是想得浅了,先不说别的,这买地婚俗真是截然不同,不过六年时间,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这般说来,这婚书在买活军处,实在是非常重要啊!”
“可不就是如此了?”张兄弟也是颔首道,“如今我们买活军的婚介所,那才叫做体面那,再是一般的官媒无法相比的,两家人说亲,至少要五六个人服侍,若是兄嫂有机会去买活军处公干游览,可一定要去婚介所看看,那绝对是我们买活军处特有的奇景——”
第443章 鞑靼人要洗澡呀
“喂,德德玛,德德玛!”
天色才刚刚放亮,山丹夫便兴奋地冲进船舱里,把小伙伴们叫了起来,他一手抱起了还在揉眼睛的妹妹,“我们快到啦——前面就是码头了,接下来总算可以不坐船了!”
他犹豫了一下,又自我纠正,“若我们被安顿到榕城去,还要再坐一程船,不过总算这路是到头了!接下来少说得骑个五六天的马!”
“真的吗?”
昏暗的船舱里顿时睁开了一双双眼睛,孩子们一个个都从通铺上蹦起来了,“可以骑马了吗?”
“坐马车也行,哪怕走路都行!”德德玛跟在山丹夫身后钻出了船篷,“啊,看到码头了,看到码头了!”
这帮孩子们立刻兴奋了起来,对他们来说,这趟旅程最让人适应不了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坐船——从草原到买地,现在分了两条线,一条是先走去京城,在京城、天港换成海船直接去云县、榕城一带:这条路走的就是一向以来有驿站的官道,补给是很稳定的,道路也宽阔,很多时候,买活军的商队都是这样走的,尤其是他们带了奶制品的时候,会去京城先放下一批货。
还有一条路呢,是往南去,翻过秦岭,从襄樊一带上船,顺流而下,直接到江阴这里,再走一段陆路,换到信江,在丰饶县换到衢江,继续行船数日,从衢县、许县码头上岸,这一路上,大概能省下约一个月的光景。
不过从关陕往南直接去襄樊,这一段翻越秦岭的道路并不好走——盘山道,无补给,再者,周围的村寨谁知道是人是鬼?白日种田,夜晚打劫的怕也不是没有。除了买活军之外,商队多数都要互相等待一段时间,积攒了一定的人群,这才结伴上路——又或者自己在本地的村子里就有过硬的关系,自己人,不怕被打劫。
买活军的商队呢,就和别的商队不同了,在这条线上,他们是不用担心被抢掠的,一来,买活军有出身本乡的田师傅带路——他们往各地散播良种,这土豆在商州、襄樊一带是优先扩散的,因当时得到良种的孙大人就是商州人,当时他的队伍就是走的这条路入陕,那么毫无疑问,这条线上的农户,就等于都是得了买活军的人情了。
这还是其一,得了良种,也要会种,本乡的农户,从前不少去买活军那里讨生活的,有些被选拔为田师傅,回到老家教人种土豆,这些田师傅,在本地的威望很高,因此买活军在本地的功德,足以庇护这些商队不会被视为是外乡人——自然了,商队带的盐糖布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他们开始收羊毛了,那在本地的威望,更不必说,一般来讲,一路做生意做上去的商队,遇到麻烦的几率都要比专程去边关做生意的要小很多。那些运着粮食去边关的队伍,在动乱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这道理大家也都是能明白的。
除此之外,庇佑商队的,当然还有六姐菩萨的威名了,这条路线因为有商队往来,对外界的消息要比别处更敏锐些,《买活周报》上,关于谢六姐的文治武功,还有那些神奇的仙器,这一条路上的山大王那可全都一清二楚,就是给他们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来动买活军哇!倒是有些心思活络的土匪,乘着这个机会,倒是愿意投奔去买活军,也混个擎天保驾、开疆扩土的功劳。
这些其中的讲究,是孩子们所不清楚的,他们知道的,只是这一趟南下的旅程走得很顺利,并没有遇到多少贼匪,汉人的地盘到底要比鞑靼人那里更太平,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先是翻山,之后又坐船,这都不是鞑靼人平时习惯的出行方式。
翻山还好,坐船对于鞑靼孩子来说,实在是很为难了,他们几乎没有不晕船的,就算后来勉强适应了坐船的感觉,但也始终不喜欢船上的逼仄狭小,不顾渐冷的天气,只要天色还放亮,就都愿意在甲板上呆着。
但,还好有一点,那就是鞑靼的孩子们都很皮实,再加上买活军打理得好,一路上生病的伙伴并不是太多,而且,因为路上比较太平,他们的汉话也学得很快——商队里随便一个成员,不论是男是女,拼音和算数都是学得很好的,还知道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
这样的学问,在部落里都能被当成学者了,他们走南闯北、见识广博,很快就得到了孩子们的崇拜和喜爱——而且体力又好,一路走来并不觉得疲倦,边走边和孩子们互相学习,孩子们教他们说鞑靼话,他们教孩子们说汉话,这样孩子们就算原来还不会,也很快就学会了拼音,有了拼音,又离开了草原,来到汉人这里,学说汉话那就快得多了。
这一路上,风餐露宿的苦,不必多说,鞑靼的孩子们没有不习惯的,哪怕是满都拉图的女儿,转场时也一样要颠簸在马上数日,吃的也一样是冷食,跟着商队走,至少可以随时喝到热水,这一点是让人很舒坦的。这会儿,这些脏脏臭臭,穿着皮袄的孩子们,便在甲板上活蹦乱跳地蹦跶着,叫着还不是很娴熟的汉话,“码头到了,码头到了!下船吃肉去了!”